陕南汉中土漆古法割漆技艺

2023-08-22 08:33张祺尉撒小虎安思远
百花 2023年7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传承人非遗

张祺尉 撒小虎 安思远

摘 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土漆古法割漆技艺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工艺。本文主要研究了汉中土漆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土漆的采割和现代割漆技艺的传承情况,以及秦巴米仓山地区土漆古法割漆的现状,以期为汉中土漆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非遗;土漆;历史渊源;割漆技艺;传承人

一、漆树概述

在苍茫的秦巴米仓山区广阔的原始森林、高低浅山、丘陵地区生长着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漆树。高山原始森林的漆树为大木漆,树干挺拔高大,是古老的原始树种;浅山地区的漆树为小木漆,为家种和人工飞播造林品种,树干矮小;它们春季发芽生长,树叶墨绿色,叶脉清晰,叶大呈椭圆形;夏季开花,花乳白色,花期两月;秋季结果实,颜色为米黄色,果实称“漆籽”;含油质,可榨油食用。

二、土漆割漆技艺的历史传承

在远古时代,就有关于漆树的记载。《尚书·禹贡》曰:“兖州厥贡漆丝。”《山海经·北山经》中说:“虢山,其木多漆棕。英靼之山,上多漆木。”文中所说的兖州、虢山就是今天的山东、甘肃一带。由此可见,在数千年前人们已经发现并使用“漆”了。土漆又称“黍”,为象形字,后来演变为“漆”。从“黍”这一象形字可判断,割漆技术远在文字产生以前就已经被应用了。例如,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先民就已经利用漆树皮层分泌的树汁——生漆,髹饰器具及工艺品,生产出目前公开所见世界上最古老的漆器。

关于割漆的文字记载,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是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曾任“漆园吏”的庄周所撰的《庄子·人间世》,书中记载孔子南游到楚国,楚狂接舆游其门曰:“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这段话确切地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割漆已经是一项十分普遍的生产活动,且成为当时人们习见的劳动内容。

此外,西晋崔豹所撰的《古今注·卷下·草木第六》记载:“漆树,以刚斧斫其皮开,以竹管承之,汁滴管中,即成漆也。”这里详细记载了漆的采割过程以及所用的器具,如用“竹管”承漆。20世纪70年代,“竹管”在四川、汉中、安康仍有沿用。

公元5世纪,南朝沈怀远编写的《南越志》记载:“刻漆尝上树端,鸡鸣日出之始便刻之则有所得,过此时,阴气沦阳气升,则无所获也。”这里更具体说明了生漆采割与采割时间的关系,表明人类对漆树的产漆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日出之前割漆,这一记述完全符合“蒸腾强度与伤流成反比”的科学原理。黎明时,蒸腾强度低,空气湿度大,伤流旺盛,正是割漆的好时机。

明代嘉靖年间徐光启所撰的《农政全书》,在对前人的农书和有关农业的文献进行系统摘编译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生漆的采割技术:“取用者,以竹管钉入木中,取汁;或以刚斧斫其皮开,以竹管承之,滴汁则为漆也。”

在秦巴米仓山地区,清道光年《汉中府志》就有关于此地漆树和割土漆的详细记载,割漆技术在当时已经成熟。生漆采割者在传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漆树的生长规律、影响生漆质量的诸多因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后,才得以完善生漆割漆技术,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生漆采割方法,至今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陕南秦巴山区土漆割漆技术工艺

陕南是漆树之乡。在南郑、城固、略阳、宁强、留坝当地人割漆,叫漆匠,又称为“漆客子”,每年四五月份他们背着铺盖,携着食物,进入深山开始割漆。割漆是一种在漆树上割取天然树汁的技艺,其中有着诸多讲究。以下是笔者在调研割漆技艺时,记录下的割漆全过程。

(一)做计划找树源

割土漆,需要先做好准备工作。计划割土漆要提前在每年的2至3月上山寻找漆树树源,最好是“圆头树”,就是没有人割过的,成片成林最好;已经割过的老树也好,割过两年以后的二茬树也是首选的资源。要做好一年割漆的计划,需要找到200株漆树,按照一次割取周期7天算,一天不能超过40株,当天切开不超过3000个刀口为宜,7天不能超过280株,当然开口数量与漆树的长短、大小有关,大树长得高大,开的刀口就多,当天的棵数就少,反之,小树需要的株数就多;这样,计划好一天、一年的量就够了。

(二)修整道路

找好漆树后就要修整道路,方便在森林里来往上下工作。割漆的环境都在大山深处或者灌木林里,溪流遍布,沟壑纵横,荆棘遍地,需要从起点到终点,修整砍伐一条将每一株漆树串联起来的道路,每一个分岔口做好标记,将树皮砍去一块。在野兽出没的路口要砍倒树枝做好障碍。修整道路必须用心,一直要使用到割漆结束,树桩要砍低,竹茬要处理,以防伤到脚。

(三)建立临时生活区

割漆是在远离村庄农户的山林,长期工作需要生活区,因此搭建临时住房就相当重要。在工作区中心位置搭建住宿生活房,生活物资要准备齐全,例如锅碗瓢盆、粮油蔬菜等,还需要生产工具——割漆的桶、竹篮、刀具等。生活区就是一个临时安居点。

(四)开山敬神仪式

割漆人都是代代相传,有秘传的宗教仪式,主持人一般是得到传教的掌山人,俗称“掌山司”,敬山是为了防止割漆期间遭受凶猛野兽的侵害或从树上掉下来,他们信奉道教的梅山张五郎。

割漆人祖辈传承,在山里,需要举行隆重神秘的开山仪式,提前准备好大红公鸡、贡品、香蜡纸烛。同在一起的割漆人,摆好神案,点燃香蜡。掌山司一边烧纸,一边念动请神咒语,将梅山张五郎、九天玄女、太上老君、梅山胡李赵三大天王、山神土地、当方土地、城隍土地、虫皇土地请到神案,将师传师祖师爷师傅请到神案;然后将割漆的地界边界通报,将山打开,请师祖师爷降临,画水写符念咒烧纸,念山里前后五里,方圆二十五里的妖魔鬼怪、藤精树精、古墓妖精、黑熊野猪、长虫菜花蛇全部收到,将香灰抖在烧纸里收为一团隔离,将纸团放到一个不能扰动的地方用石板盖上,代表永不相见、永不相逢,收到阴山背后,入地埋藏。每一个人用酒滴一滴雄鸡冠血,鸡血必须是一团,代表吉利,如果鸡血散开,则这个人在山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有凶险,掌山司需要打卦问凶吉,必须是胜卦,阳卦和阴卦都有问题,需要念咒画符处理。整个仪式庄重严肃,充满着神秘感,最后送走诸位神仙和师祖师爷后,仪式结束,然后吃鸡肉喝酒,庆祝开山成功。

(五)制作安装爬树的设施材料

深山割漆人,主要的工作就是跑路、上树、下树,准备好设施是保证安全和成功采割土漆的关键。

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到了4月份就要准备在漆树边搭架,利用树干搭架捆绑,方便上下树工作。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漆树没有伤口伤害,保护漆树;缺点是用工多,工序复杂,要求高,适合小数量的采割土漆使用。

另一种方法是制作木钉,直接钉在树里,割漆人踩着木钉上下,快捷、安全、方便。缺点是制作木钉工艺要求高,周期长,需要提前两个月准备,过程中漆树也有可能死亡。该方法适用于数量大、合伙人多、共同参与完成的情况。制作木钉都是师传的技艺,方法是选择端正的橡树砍伐,裁成60毫米厚的圆木墩,用斧头开成20毫米厚的薄片,再做成20毫米×60毫米的长方形小片,手工加工成一頭大一头小的木钉。加工好的木钉需要进入地窝子土炉熏蒸发汗,慢慢去除水分,干燥,最后将所有半成品放到火塘上方熏干,变成坚固如钢的木钉,至此就完成整个制作。一个人一年割漆如果计划收入200斤土漆,则需要准备8天320株漆树共计16000个刀口,木钉需求量2600颗左右。制作完成,在投入使用时检验一下残次品,将质量好的木钉按照线路规划全部安装到位,就是用斧头打进漆树里,或者利用树枝搭好架,为割漆时的攀登做好准备。现代割漆开始使用安全带和爬杆用专用脚扣,大大减小了劳动强度,节省了人力投入。

(六)刮树皮,开口放水

割土漆在夏至后全面展开,这时候,漆树树叶展开,水分充足,就要抓紧开始用专用刮刀刮树皮,将漆树的老树皮刮薄。由于漆树生长在大山里,树干上树皮较厚,而且还有杂物、绒毛、苔藓,需要用专用刮刀将树皮刮薄,方便开口子。按照树木大小、高低均匀分布排列,用割漆刀在刮过树皮的地方开口,俗称“吊水”,开口一般为小树开新月形,大树老树开V字形,开口长度根据树的大小决定,大树开得长,小树开得短。开口一般两边左右各一刀,去掉树皮,露出伤口,让伤口开始腐熟,为7天后割第一茬做准备。

(七)准备收漆的漏斗

古法传承,收漆一般使用大山里的米青冈树叶,这种树叶柔软宽大,容易折叠,使用方便,不漏漆汁,而且是一次性使用,就地取材采摘捆绑;还有就是重复使用,准备贝壳,洗干净干燥备用。现代割漆一般使用塑料薄膜且重复使用。贝壳和薄膜的缺点是沾漆严重,收漆树汁难以收干净,污染较大。

(八)开始割漆工作

吊水开口后,伤口化脓感染,7天后开始割第一道土漆。

割漆人前一天晚上就要准备好专用衣服、草帽、专用手套,盛装够一天使用扎捆的树叶(或者薄膜、贝壳)、割漆专用刀具在专用竹篮里,还有干粮、茶水、纸烟(或旱烟)、打火机(或火柴),随身带一个装土漆的小扁木桶,桶可以装5至7斤。小扁木桶是特制的,有活动的盖子,盖子开有小孔便于土漆流入桶内。木桶外口上装有刮漆汁的铁皮,用来收净漏斗里的土漆。木桶割漆时背在侧身,收漆时系在胸前。

第二天天刚放亮,吃完早饭就可以出发了。按照提前准备的路线到达第一棵漆树,工作顺序是先爬上树顶,从上往下,割开熟透的刀口,按照设计形状切除伤口的树皮,将树叶折叠成漏斗,安装在刀口下方,这样熟透的土漆汁顺着刀口流到漏斗里,就算完成一个刀口的工作,依次割到树底,完成一棵树的工作。全部割完当天的树,就算完成割口的工作,两个小时后就开始回收树叶漏斗里的土漆。收漆汁与割口相反,需要从树底向上依次回收漏斗,这样重复往返。割漆工作每7天割一次,一共割5至6次,直到秋天树叶开始掉落,一年的割漆工作也就结束了。

需要强调的是,漆树是有毒的树种,如果皮肤易过敏,沾上漆汁就会长“漆疮”。漆树毒性最强就是7月份,气温高,也是容易感染的月份。“漆疮”是对漆树过敏症状的一种俗称,当你与漆树有过亲密接触,皮肤立即会生出密密麻麻的红色皮疹,尔后会阵阵发烧、膨胀、水肿,变得肥厚。接下来就是钻心的、无所适从的痒,但你得忍着,不能抓挠。倘若抓破了皮肤,小颗粒的痂盖被你揭开,就会冒出黄色的脓水,流到哪儿皮肤就烂到哪儿,“漆疮”就长到哪儿。要想治好“漆疮”,这些难不倒山里老漆匠,他们用鲜韭菜、生香油、蟹壳黄擦洗,用鸡毛煮水浸洗,很快就会好。

(九)收尾下山

收割结束,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举行仪式,设立香案,敬神敬师祖师爷还愿,打开收在石板下的香灰纸团,将阴山背后的妖魔鬼怪、藤精树精、古墓妖精、黑熊野猪、长虫菜花蛇放归山林,喝散场酒,收拾生活用具,背运产品土漆下山。

四、陕南秦巴山区古法割漆技艺传承情况

及传承人现状

米仓山地区早在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土漆便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是重要的储备物资。上世纪70年代秦巴山区农村开始出现副业队以及割制土漆的专业割漆匠人。他们在大集体挣公分,组织专业队伍上山割漆,完成国家统购任务,也为集体创收。他们以生产队为单位,副业队5~10人,常年在米仓山原始森林从事割漆工作,每个人都有生产任务,每人一年100斤土漆交收量,由供销社收购站统一收购。

上世纪80年代大集体解体后,当年的割漆人,为增加家庭收入,自发组织承包开放的漆树林。此时,生漆价格也从50年代的每市斤2元上涨到3元,利润可观。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大量的山里人开始拜师学习、从事割漆职业,土漆的产量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

南郑区福成镇中营村,就是生漆(土漆)之乡。白玉位于米仓山大山区,漆树资源丰富,大量的土漆割漆人出自这里,他们有一套古法割漆技艺,人均年产土漆达到300斤。白玉公社从事割漆的人员达到200人,他们还自发组织到太白县、留坝县、宁强县、西乡县,甚至跨区作业到碑坝国有林场及广家店、南岔河、天池子、黎平国有林场,年出产生漆15吨,占南郑当年生漆总产量的70%。最早的古法割漆技艺还是从四川流传过来的,最早的传承人有裴元福、谢天才,带出的徒弟有佛头山村谢五基、胡显钦、古朝贵,中营村刘宗顶、刘宗凯、任正荣、张前文、张前武、孙继贵、刘兵学、刘宗钊、刘宗权、周正富,红岩村任禄周、任胜周、魏荣富等一大批优秀艺人。

如今,随着油漆化工、涂料产品的大量推广使用,山区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已经很少能看得到割漆人的踪影。现在,割漆人一般是上年纪的老人,他们年老体弱,后无优秀的传承人,这一古老技艺濒临失传。

五、结 语

千百年来,秦巴山区人民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传承了生漆的魅力;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揭开了生漆割漆技艺、使用生漆技艺的神秘面纱,创新发展了土漆古法采割技术,一方面通过技艺传统,将实践经验与技能师徒相承,代代相传,另一方面又通过精神传统,把采割土漆这种艰苦劳动技艺之美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中国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性炎.中国古代的割漆技术[J].经济林研究,1985(2):1-2.

[2] 张飞龙.中国髹漆工艺与漆器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张飞龙.中国漆文化的历史渊源[J].中国生漆,2006(1):6-20.

[4] 南郑县地方县志编纂委员会.南郑县志[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传承人非遗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浅谈东海吕剧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浅论“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现场培训
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