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心理课的实施困境及应对措施

2023-08-24 04:39赵一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课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

赵一萌

摘要: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更灵活的课程设置和更轻松的课程氛围。但目前心理课难以使学生“心动”,会出现学生在心理课上态度散漫、对课堂内容兴味索然、互动热情不高和课程预设的活动目标与现场生成不一致的问题。对此,分析了心理课实施困境并通过实践事例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反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4-0033-03

高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完善的关键阶段,是跨越高考的飞跃期,也是多种心理问题的高发期。有研究表明,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低谷”,我国高中生与同阶段的美日韩青少年相比,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而高中心理健康课作为学校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在高中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心理健康的维护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一堂好的心理课要能使学生“心动”,即学生通过心理课能获得直观体验和感受,并主动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2]。但在心理课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学生的回答流于表面、课堂秩序混乱、冷场等尴尬局面,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此,笔者对自身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境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办法。

一、心理课被当作“睡觉课”“自习课”“放松活动课”

当前高中生学业繁重,课程安排较满。帮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暂时脱离,得到适当的放松,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释放消极情绪,预防潜在心理问题,是很多学校开设心理课的初衷。由于不需要考试,没有课后作业,加之心理课的上课形式多为游戏、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很多学生便把心理课戏称为“放松课”“游戏课”,甚至在心理课上睡觉、写作业、吃零食,严重影响心理课的教学进度和课堂效果。面对这类问题,心理老师虽然能够理解,但仍需要想方法改变这种窘境。

一方面,笔者作为新手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形成的时期,会因新老师年纪轻、经验少而难以产生信服感,教师任何下意识地“露怯”行为,都会成为学生对付教师的“把柄”,因此心理教师的第一次亮相尤为重要。在开学第一课上,丰富的知识储备、从容大方的谈吐和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能帮助新教师快速获得学生的认可。虽然充满心理味的心理课要求教师避免在心理课上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理论[3],但在开学第一课上这种偶尔的“卖弄”,能有效帮助心理教师“收获民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对于没有上过心理课的同学,他们对心理课还处于好奇探索的阶段,教师需抓住时机快速改变学生对心理课的错误预想。如在开学第一课上,心理教师可通过有趣的心理游戏或心理实验激发学生对心理课的兴趣,用调查数据和实际案例来说明开设心理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不破坏师生关系的前提下,和学生约法三章。

例如,在开学第一课上,讲完课程内容之后,我会专门用半节课的时间进行“心理课堂约定研讨会”,请每个心理小组就“如何上好心理课”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并且在整合班级所有同学的意见后,请同学整理在纸上并张贴在班级的显眼位置,以这种富有仪式感的方式形成每个班级独具特色的班级心理公约,因为课堂公约中这种的每条约定都有学生的参与,其影响力远高于老师自行决定并强加给学生的规则。

二、学生认为心理课讲授的内容和自己没有关系

对心理课的内容漠不关心,认为与自己无关。这也是导致多数学生在心理课上不认真听讲,以一种戏谑、看热闹的态度面对心理课的原因。以笔者所在学校心理课实施情况为例,学校在高一上半学期和高三下半学期专门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指导高一学生选科和高三学生选专业,但课程的实施效果却不佳。部分学生反应:难道我规划了就能考上吗?现在文理科录取分数那么悬殊,我真的能凭自己的兴趣选科吗?

面对这类学生,比起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他们更需要建立自信和获得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心理课成为学生“心动”课的关注点之一是选题要贴切,充分满足学生当下的心理需求[2]。这需要心理老师在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遵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的框架下,还应对本校学生近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扰进行综合调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对症下药。

例如,我在开学初就对班级学生进行调研,通过匿名问卷的方式让学生在众多心理主题中选取三个当下最想讨论的主题作为心理课的教学内容,再从个体辅导案例中总结归纳学生心理的共性问题,从而生成这一学期心理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需求的心理课更能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让学生觉得心理课是实用的,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再者,有部分学生表示老师讲授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用不上,理论文字难以转變为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行为。长此以往,这类学生会丧失对心理老师的信任和对心理课的期待,使心理课的教学效果只停留于表面。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心理老师在备课时就应厘清教学目标,将能力培养和情感目标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堂上多设置角色扮演、案例解决等环节,并不断增加难度,帮助学生进行练习,让每个学生都做到能用、会用。此外,心理教师要遵循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原则,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在心理课上抗拒互动、不愿发言

“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看视频时的感受?”话音未落,原本吵闹的班级突然鸦雀无声;“同学们可以开始互换卡牌了!”几番提醒,学生们才不情不愿地离开座位,开始配合老师“演戏”……

以上场景在高中心理课上屡见不鲜。王新波在谈及心理课的心理味时指出:心理课需要互动味、沉浸味和情感味[3],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在心理课上不想互动、不愿互动,原因在于以下几点:其一,新教师与老教师的备课水平和教学组织能力确实存在差距,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需求掌握不充分,教学中对课堂气氛的铺垫和维护不够,自然不能顺理成章地生成想要的结果;其二,部分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他们有学习知识的欲望,但缺少探索方法的能力,即便有心理教师的引导,也因畏难、畏错的心理不敢发言;其三,部分学生害怕成为人群关注的焦点。这点在我校文科班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部分学生心思敏感、性格内敛[4],面对老师的提问,他们往往面露难色,站起来低着头一言不发,当班级有同学看着他时,他会越发不愿回应老师的提问,课堂冷场,气氛也跌入低谷。

针对上述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应对。

第一,从身体活动向心灵触动转变。

对于习惯了被动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就让他们热情主动地互动比较困难,心理教师可以先从肢体活动入手,采用“韵律操”“击鼓传花”等全班同学都能参与,且动作幅度较大的心理游戏,使学生们“被迫”动起来,当学生在老师的推动下参与其中,根据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原理,此时的班级会形成积极的场域,团体的动力会影响个人的转变,这时再使用“书写表达”“绘画涂鸦”“脑力激荡”等游戏进一步让学生“脑动”和“嘴动”,最后的心灵触动自然水到渠成。

第二,教学案例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

心理课程没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留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但刚入职的心理老师为求稳,一般都会“照葫芦画瓢”地采用书上的案例或前辈的经典事例,而流媒体时代的学生显然不再满足于“小明的困扰”“小红的心事”等书本上的故事,这就需要心理老师能够与时俱进,及时整合各种资源“为我所用”。

例如,在2022年5月学生复学后的第一节心理课上,在讨论复学后遇到的阻碍和应对措施时,我借用了当下流行的游戏《哈利波特:魔法觉醒》中决斗对战的形式,让学生用讨论出的阻碍充当魔力值,而魔力值能兑换魔法卡牌(应对措施),这一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们也因老师同样会玩他们感兴趣的游戏而缩小了与老师的距离感。

第三,构建安全温馨的课堂氛围。

对于不自信的学生,除了安排相关的心理主题,帮助其学会提升自信心的方法,还应增加学生对课堂环境的信任感。心理老师在建立心理公约时就应引导学生尊重别人的看法,不随意评价他人。在上课过程中,对于违反这类原则的同学要及时制止,在避免说教的前提下,用一些并非意在责罚的“惩罚游戏”提醒学生遵守课堂约定。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相信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宽容的,使其敢于敞开心扉。

四、课程预设的活动目标和现场生成不一致

这个问题是所有学科教师都会遇到的,对于灵活度更高的心理课,学生很容易说出教师意想不到的话语,十分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引导能力。对于预设的活动目标与现场生成不一致的情况,教师首先应该树立两个观点。

第一,预设与生成一致未必是好事,它有可能表示学生存在思维定式,或是他们的探究欲望没有被有效唤起;或者,也有可能是因为问题过于简单,学生觉察了教师的期待,为了迎合教师而给出答案[5]。

第二,教师在备课时就应预料到这种情况,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要对每一个辅导目标的达成都抱有过高的期望,因为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的启发诱导,需要教师静心地等待;同时,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班级活动风格准备多个预案。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专注倾听学生的回答,不急于作出评价和判断,或是可以在倾听学生回答后,征询其他学生的看法;其次,教师应具备从学生的回答中挖掘积极有用的信息的能力,重述学生发言中的关键内容,进而对学生做出肯定;再次,当学生回答浅显、表达不清晰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追问、聚焦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对于课堂中争论比较大的内容,如果不能形成共识,也可以尝试把问题作为课后思考题,在课下或下节课继续交流,以避免课堂气氛凝滞,课堂进度停滞不前。

总之,预设目标不能成为唯一的方向, 课堂因预设而变得有序,更因生成而变得精彩。这才是心理课生命和智慧的直接体现。

心理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在开展高中心理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境,這种体验虽不美好,但未尝不是成长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当感觉到学生逐渐打开心扉,听到学生对心理课“实用、有效”的反馈,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那些与生命共同对话的时光,犹如夜空中的繁星,会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

[1]赵霞. 陷入“谷底”的高中生心理健康——基于中美日韩四国的比较[J]. 中国青年研究,2022(9):106-113.

[2]叶华文. 让心理课成为学生的“心动”课——心理课课程设计与操作的实践反思[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4):26-27.

[3]王新波. 中小学心育课的“心理味”——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标准[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4):8-10.

[4]朱庆庆,花静,古桂雄. 320例文理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2):95-97.

[5]杨靖. 化解高中心理课上的“囧”与“尬”[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6):27-29.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课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