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化学“微项目”教学策略探析

2023-08-24 15:43徐飞
成才之路 2023年22期
关键词:微项目学习品质初中化学

徐飞

摘要: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化学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推动学生化学知识和学科能力的协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要合理将“微项目”教学内容渗透到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训练等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效搭建“导学—研学—践学”一体化的化学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有序进行观察分析、辨析探究、协作交流、实践应用等不同维度的学习和思考,有效改善学生的化学学习品质,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微项目”;教学策略;学习品质;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2-0097-04

“微项目”教学可以视作项目式教学的“微缩版”,同样具备项目式教学主题鲜明、自主性强等特点,能够发挥出强化学生学科学习意志,推动学生自主构建新知,锻炼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等教学作用[1]。同时,“微项目”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更为精简,因此其受教学时空条件限制更小,对学生学科专项能力的训练效果更为突出,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化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微项目”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的课前、课堂、课后等各教学环节中的对接融合点,科学搭建初中化学“微项目”教学体系,以助推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有效打造出智慧化初中化学课堂。

一、课前准备,明确“微”目标,完善导学机制

“微项目”教学模式通常有着鲜明的目标导向。化学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引入“微项目”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前导学目标和组织内容,完善化学教学课前导学机制,可以让学生在更具针对性的导学目标的引领下初步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后续深入化学课堂,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做好铺垫。

1.设置导学目标

化学教师借助“微项目”教学模式,在课前导学阶段设置明确的导学目标,可以有序启动学生的化学思维,促使学生初步感知化学学习要点,提高学生前置学习质量。当前,部分学生的化学学科学习经验不足,在面对化学新知时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对此,化学教师可以将“微项目”导学目标作为驱动,引导学生围绕目标主线拆解学习内容,以此增强学生化学预习的条理性和有序性,让学生逐步找到合适的预习切入点,进而对化学知识形成更多认知。值得注意的是,化学教师设置的“微项目”导学目标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贴近初中生的学情,以避免目标过高影响学生的预习信心,限制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以“我们身边的物质”章节教学为例,第一小节教学内容为“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课堂教学有两大重点:一是借助实验分析空气的组成,二是掌握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分要点。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可以“微项目”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一知识要点,使学生对“混合物”的概念形成初步感知,并有效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分方法。具体来说,化学教师可以化学实验为主线设置课前“微项目”预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图文并茂的导学案的辅助下,正确认识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并从中分析出氧气在空气中的占比情况,明确“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的客观事实。在“微项目”导学活动的最后,化学教师可以实验结论对接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表述,以驱动学生初步了解相关概念知识,实现课前导学与课堂教学的衔接过渡。

2.组织项目内容

“微项目”教学模式的内容更加精简,对化学教师的教学资源整合能力要求更高。化学教师在组织项目教学内容时,要善于从教材编排结构出发深刻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并按照课前预习要求合理增、减、合、分教材内容,以使教材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微项目”教学目标[2]。化学教师在优化教材内容资源的同时,还要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而不依赖教材,主动拓宽教学组织视野,将更多辅助性教学资源合理渗透到“微项目”课前准备中。趣味元素、生活元素、科技元素等都是设置“微项目”的可选素材,化学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内容,积极探寻这些辅助性资源的教学对接路径,以提高“微项目”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行化学预习注入思维活力。例如,“性质活泼的氧气”的第一课时的教学需要学生正确归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对氧气建立起全面的认知。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总结经验较为缺乏,这会影响他们的预习效果。因此,化学教师在组织开展“微项目”课前预习活动时,应收紧项目学习的关注面,将“微项目”教学内容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归结氧气的物理性质”这一预习目标,并有效利用生活元素指导学生理清物质的物理性质分析归纳的多种方法。然后,化学教师可在“微项目”中融入“氧气有没有气味”“氧气会不会溶于水”等预习思考问题,以驱动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判断,引导学生顺利归结出氧气的各种物理性质,从而丰富学生的化学学习方式,助力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3.对接旧知设计

化学学科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体系性较强,各部分化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表象联系和内在关联,特别是同一章节的化学知识中,旧知要素和学习方法往往可以作为新知生成的认知起点[3]。化学教师应结合化学知识之间的这种关联性,对接化学旧知设置前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启动化学知识迁移学习程序,促使学生在“微项目”的驱动下有效梳理预习思维脉络,高效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具体来说,化学教师要做好全面、充分的学情调研,准确把握学生化学学习特点,并根据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合理设计对接旧知的“微项目”教学切入点,将新旧知识对接的学习难度和思维深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此为学生进行化学预习搭建科学的思维平台,使学生的化学学科学习潜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例如,“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小节的教学位于“性质活泼的氧气”小节之后,从教学内容特点看,两个小节的研究对象虽然不同,但研究内容都包含理化性质、实验室制法、用途等,表现出很强的教学关联性,为化学教师对接旧知设置课前“微项目”预习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化学教师在本小节的各课时预习教学中,都应加强相关旧知的对接融合,如在围绕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的“微项目”预习设计中,化学教师应对接分析氧气的理化性质,引导学生从同样的角度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在围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微项目”预习设计中,化学教师应指导学生對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析本课时化学实验的实验材料、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操作步骤、检验方法以及其中的反应方程式,并通过类比分析展开化学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应用,完成化学实验高质量预习。

二、课堂展示,统筹“微”过程,深化研学思维

课堂展示是“微项目”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在此环节,化学教师应理清化学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准确把握阶段性教学的重难点,立足实际教学需求,灵活利用“微项目”优化化学课堂情境创设、概念讲解、实验教学等的教学效果,以此发展学生的化学研学思维。

1.巧设研学情境

课堂情境与“微项目”的配合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出二者的教学优势,达到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课堂情境教学手段十分丰富,如问题情境、实验情境、竞赛情境、故事情境等,都是常用且高效的情境教学方式。化学教师可根据化学课堂三维教学目标,巧妙设计研学情境,并借助“微项目”的有效配合,拓展情境教学的学科性、目的性,凸显化学知识主线,拓展学生化学知识学习深度。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模式创造出更加真实、直观的学习场景,增强教学趣味性,依托研学情境激发学生“微项目”学习的主动性,营造生动活泼的化学课堂研学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中形成更多“微项目”学习成果。例如,“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的第一小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教学内容更多体现于微观层面,主要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微粒性,是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的有力素材。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可以《庄子》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作为研学情境创设的切入点,引出“物质是可以分割的”观点,并以“分”为主题,对接分割高锰酸钾的化学实验“微项目”。学生刚开始设计的分割方案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即用刀片把高锰酸钾颗粒不断分割成更小体积。随着实验情境主线的推进,高锰酸钾颗粒越来越小,刀片难以切割。这时,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发散,并在小组交流讨论中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将高锰酸钾颗粒融入一杯水中,再不断“取其半”,直到水的颜色逐渐变淡到看不见红色为止,这样学生的认知思维就逐步由宏观辨识过渡到微观探析。

2.优化概念讲解

初中化学涵盖的知识内容较为宽泛,其中包含大量的基础性化学概念内容,而这些化学概念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学生在理解、掌握和实践相关知识时会有一定难度,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化学概念的学习成效。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应立足化学概念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入“微项目”教学模式优化概念讲解教学,并设置层次鲜明、循序渐进的项目学习任务,以此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本质属性。另外,为增强概念讲解的直观性,化学教师可在“微项目”教学模式中投放较多可视化教学素材,以助推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准确生成。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的各小节教学内容中,化学概念都占据了较大比重,且这些化学概念大部分是关于微粒知识的,是学生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无法用手触摸感知到的。如果学生仅凭在脑海中想象这些微观概念,很容易出现概念理解不清晰、概念混淆等情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可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托“微项目”教学模式优化概念讲解,并围绕这些化学概念搜集相关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直观教学手段弥补学生观察学习的缺失。以“原子”的概念讲解为例,化学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呈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图文素材,引导学生在可视化教学资源的辅助下更加精准、全面地认清原子、原子核的微观粒子构成,进而提高对整个概念理解的准确度。

3.强化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在整个初中化学学科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教学地位,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深度和建构效果,还关乎着学生的证据推理、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科学精神等多维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化学教师应加强化学实验的教学组织、开展,以及形式的创意设计,以提高化学实验设计质量,培养学生实验学习情感[4]。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微项目”,强化化学实验教学的独特优势,并结合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教学元素推进“微项目”教学模式与化学实验的多点对接,使“微项目”服务于学生化学实验学习难点的突破。例如,在“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实验的“微项目”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可利用烧杯、蒸馏水、浓氨水、酚酞等进行化学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两个小烧杯的液体颜色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实验结论。在演示实验结束后,化学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整合投放本实验的教学讲解视频,着重从微观层面分析化学实验,展示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另一个烧杯的过程。宏观实验现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知,而讲解视频则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层面观察和分析氨分子的运动过程,二者起到相互补充的教学作用,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印象,助力学生的宏观辨析、微观探析、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课后训练,优化“微”能力,提升践学成效

教师应注重“微项目”教学模式的有效延伸,将其与化学课后训练教学对接,引导学生在“微项目”实践学习中展开多元反思,锻炼学生反思能力及学科应用能力,发展学生化学学科的多元思维,提升学生课后训练践学成效。

1.加强学习反思

化学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化学学科学习反思引导,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中的可取之处和短板不足,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5]。化学学科能够进行反思的切入点较多,化学教师要做好化学教材的研读工作,以明确阶段性教学的关键点及思维难点,进而针对学生化学课堂动态学习情况,灵活选择反思引导教学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有效弥补化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微项目”支持下,学生课后训练学习反思的目标性会更加明确,学生的特定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锻炼,学生的化学认知体系可以得到有效完善。例如,在进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章节的第一小节“什么是有机化合物”的课后训练设计时,化学教师可借助学习反思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合物的概念表述是什么”“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分点是什么”“你能列举出哪些有机化合物”等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引导学生系统梳理相关化学概念,帮助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然后,化学教师可在此基础上,从新旧知识的关联性入手设计“微项目”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回顾化合物概念知识,分析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化合物之间的概念关系,并以此为延伸点,让学生梳理单质、氧化物、纯净物、混合物这些概念的相互联系,构建完整的思维导图。新旧知識的有效对接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小节知识在化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进而自主构建化学知识网络。这样,学生不但能实现学科反思意识的增强,还会逐渐养成时时思考新旧知识联系的良好学习习惯。

2.提升應用能力

化学学科教学既要做好“教知识”,还要关注“用知识”,注重学生学科应用能力培养。教师应遵循“双减”政策要求,优化“微项目”课后训练内容设计,整合典型性、代表性较强的高质量习题,采取“减负增效”的训练方式,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推动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效内化[6]。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除了要在课后训练形式选择上展开创新设计,还要利用“微项目”展开精题精练训练,积极增设化学学科实践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在更具操作性、实践性的“微项目”的引领下,有效探索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应用。这既能彰显化学知识的多元应用场景,让学生熟练掌握化学知识的应用方法,还能塑造学生生活化的化学学科学习意识,提升学生化学学科学习兴趣。例如,“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包含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多个研究对象。在进行课后训练内容设计时,化学教师可通过生活元素的融合渗透,将相关问题考查融入真实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如考查学生维生素缺乏症的掌握情况时,化学教师可设计“你能给患有夜盲症(脚气病、软骨病)的爷爷什么样的饮食建议”等生活问题。生活气息浓厚的训练问题有着更强的趣味性,更能调动学生的课后训练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应用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师有计划地将“微项目”教学模式渗透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完善化学教学框架,调动学生化学学习思维,综合锻炼学生观察、探究等多种能力,助推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可依托“微项目”教学模式的独特优势,创新设计化学学科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践学”等教学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化学学科探索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进入化学深度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微项目”教学模式的助学与促学作用。

参考文献:

[1]万延岚,薛瑞卿,刘会峦,刘翠,王国明.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以“化学反应的快慢”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01):39-43.

[2]赵艳.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化学复习课微项目式教学[J].天津教育, 2021(33):108-109.

[3]付金泉.微项目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以“溶液的形成”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1(20):51-53.

[4]薛凤丽.混合式学习在化学微项目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2020(Z2):112-113.

[5]郑海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要求与建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12):68-69.

[6]李贵强.多元建构体验提升初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14):140-142.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Micro Project" Based on Core Competence

Xu Fei

(Pucheng County Linjiang Middle School, Nanp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Nanping 353400, China)

Abstract: Guided by the core competence concept, chemistry teachers should continuously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forms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hemical knowledge and subject abilities. In practical teaching, chemistry teachers should reasonably integrate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micro projects" into various teaching stages such as pre-class preparation, classroom presentation, and post class training, effectively establish an integrated chemistry teaching system of "guidance-research-practice", guide students to orderly observe, analyze, explore, collaborate, communicate, and practice,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chemistry learning, train students chemical thinking and enhance their core competence in the field of chemistry.

Key words: core competence;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Micro project"; teaching strategies; learning quality; thinking ability

猜你喜欢
微项目学习品质初中化学
中职电类技能微项目教学过程评价实践与研究
引领小学生探寻成功之路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基于微项目教学法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品质
论音乐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