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管理德育生活化研究

2023-08-29 12:42张海燕
学周刊 2023年27期
关键词:德育管理学校管理新时期

张海燕

摘 要: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之花,德育生活化是德育管理之朵,在呵护“花朵”成长的过程中,应从生活中汲取思想精髓,浇灌德育之花,绽放德育之花,紧密结合新时期学校管理,在守正创新中夯实学校管理的特点,充分彰显出学校管理的特色。基于此,文章紧密结合学校管理的实践,结合课题研究的重点,就新时期学校管理中实施德育生活化的对策展开探究。

关键词:新时期;学校管理;德育管理;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7-016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7.055

德育教育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传统书面形式的德育教育效果较为单一,为增强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的生机与活力,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德育生活化实践活动,如此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掌握德育生活化的相关理论。对此,学校应大力实施多元化的德育生活化实践活动。

一、优化校内外德育生活化环境

(一)校内德育生活化环境的优化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学校德育生活化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注重校园德育生活化环境的优化,融入生活化元素,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学生三观的形成带来巨大影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通过言谈举止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规范。在德育教学时,教师应采取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活动,通过活动渗透德育知识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娱樂活动学习德育知识。趣味德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良好德育环境的营造。教师在传授德育知识时,应采取文字材料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文明礼仪的知识,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实施文明礼仪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德育生活化的主题活动中取得成绩。在日常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大力实施以德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规范行为,例如班主任应以诚信、节俭等为主题,开展主题规范活动,培养学生诚信、节俭的良好品质,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促进学生良好德育素养的养成。

(二)校外德育生活化环境的优化

在注重校内德育生活化环境优化的同时,还要注重校外德育环境的优化。由于校外环境对学生带来的影响较多,除了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带来的影响,社会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学生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较多,网络中有很多参差不齐的信息,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影响。学生往往对外界充满好奇,不良信息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和交流,加强对学生动态的关注,帮助学生远离不良因素,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校外影响因素较多,而学生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因此学校管理中应注重信息安全管理,严禁在校内传播不良信息,教师应发挥自身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加强对不良网络信息和不良社会风气的整治,致力于良好信息环境、社会环境的优化,促使学生正确树立观念。

二、以德育生活化实践夯实德育生活化成效

(一)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实施,应以德育为核心,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案,以夯实德育生活化的成效。比如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开展百善孝为先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将“我帮父母做家务”作为德育生活化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孝敬父母和尊重长辈,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学会感恩。教师应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比如帮父母洗一次碗、扫一次地等,从这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中感受父母的艰辛和对自己的关爱,让每个学生都怀着感恩之心,积极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完成家务的过程中逐步转变和增强学生的自信。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家务劳动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劳动技能的提升,成为一个明理懂事和责任感强的家庭成员,让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家庭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时政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在开展德育生活化实践活动时,应将时政教育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加强对时政的关心,培养学生的爱国忠诚。学校可以将关心国家大事与最新教育动态作为德育生活化的主要任务,比如开展爱国、爱家、爱校的“三爱”教育,以课堂为载体,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在突出立德树人理念的同时,还能将师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出来。校园内可以设置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政宣传栏,作为时政教育的流动课堂,将爱国主义作为时政教育的主线,将社会资源、国内外大事、本地新闻等引入学校,在宣传栏中加以展示,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帮助学生在校内了解世界动态。

(三)红色教育实践活动

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可以开展红色入学礼活动,确定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中感受德育知识。比如学校可以设置红色文化体验馆,组织学生每年参与烈士扫墓活动,同时借助本地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革命先辈的优秀品德和高尚品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在文化育人中得到全面陶冶,在活动育人中养成优良品质,在实践育人中实现知行合一,在协同育人中实现因势育人。学校应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让家长在注重家庭、家风和家教的过程中,着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推动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在校内外得到实施和完善。

三、创新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管理方式

(一)提升德育生活化管理工作的地位

学校应始终秉承德育为首和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确保制定的德育规划与实施方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确保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求得到高效落实。学校应定期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活动,活动做到主题明确、措施有效、记录有档,以促进德育工作新方式方法的探究和创新。学校的德育建设应围绕措施有效、人员得当、高效落实等方面,同时加大考核力度,每个学年都要做好师德检查与考评。学校应注重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从人、财、物三个方面向德育一线倾斜,在德育硬件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强化投入,致力于育人环境的优化和完善,创造多种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德育活动,使德育生活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得到凸显。

(二)以浓厚的德育氛围促进环境育人作用的发挥

为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加大力度,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品位,可以利用校园内的各种楼体、围墙、教室和走廊等场所与设施,借助广播站、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营造德育教育氛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书香校园的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形式多元的读书活动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特色德育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中得到充盈,在浸润学生心灵的同时融入师生的工作和学习之中,使得环境育人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以扎实的德育活动促进德育工作成效的提升

学校应严格按照当地教育部门的部署安排本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借助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在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纪念日等时间,开展多元化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并完善自我,从而增强德育实效。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学雷锋、保护环境、关爱老人等主题德育活动,使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接受熏陶和教育,从而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首先,学校要注重突出德育管理工作重点,结合年度工作计划,致力于德育方法的创新,每月确定德育工作主题,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小事学会求知与做人,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礼貌习惯。其次,学校应注重活动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强化学生的传统教育与爱国教育,从而优化德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德育活动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实践中接受教育、体验进步,彰显德育魅力。最后,学校要注重示范引领,既要将学生的优秀习作作为示范引领,又要注重优秀学生的示范引领,比如学校可以开展书法、美术作品的评比和展示活动,评选优秀读书心得,将优秀学生的事迹与照片张贴在宣传栏,这样就能有效发挥榜样的作用,使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下,强化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四)以德育生活化夯实成效

1.改善学生不良习惯。有的学生自律性不足,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的学生不注重对问题的主动思考,有的学生难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基于此,德育生活化策略优化应以改善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目标。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到班规的制定之中,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级管理是一项基本的育人工程,在制定班规时,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对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岗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为班集体的发展提供服务,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更加自觉地遵守班规,快速融入集体学习和生活之中,使学生在自我遵守和自我教育中不断调整和成长,从而促进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其次,教师应强化与学生的沟通和引导,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随时强化渗透德育生活。为帮助学生改变不良习惯,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引导。有的学生有沉迷网络、玩游戏、玩手机等不良习惯,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些行为的危害性,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主动参与到健身活动、兴趣小组之中,参加有益的课余活动,以提升其综合素质,使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改进不良习惯。

2.后进生的德育生活化工作要点。在学校管理中,后进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学生往往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因此针对后进生的德育生活化工作,应以排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为切入点,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家校合育推动德育生活化工作的深入实施。

首先,找准学生的闪光点,排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一般而言,学生在居住、生活、学习条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学生的居住环境复杂、条件简陋,就容易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以至于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消极学习、缺乏信心、性格孤僻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要善于找到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学生在生活或学习方面的优势,并在班集体活动中,积极为学生营造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才干,在班集体活动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千万不能挖苦和讽刺学生,应加强对其的激励,使其在内心树立“我能行”的信念,逐渐摆脱自卑心理,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次,强化与家长沟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肯定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采用具体的数据与案例,指出学生的个体行为、学习成绩和其他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然后要求家长积极协助教师引导学生提升素质,在家校沟通中逐渐消除家长的疑虑,使其加强对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加强对其的关爱。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习惯和性格的形成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家庭教育中不能伤害和冷落孩子,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加强与学生在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避免学生对家长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使学生在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3.以生活化为核心强化德育活动的开展。教育往往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德育生活化活动中,教师如果忽视对学生生活的联系,就难以保证德育生活化的成效。在这样的现状下,教师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让道德回归生活,将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喜闻乐见和贴近生活的实践德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德育生活化思想的渗透。

综上所述,在德育生活化理念下,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与身心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设置与德育内容和目标相符合的活动情境,在特定的活动情境中,促进学生内悟、自责、反省与自律,使学生深化对道德理念的认知,并转化成外在的道德行为。教师在生活化的德育教育中应引导学生做到入脑入心,实现知行合一。教师应始终注重理论教育和活动教育以及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对学生具有足够的耐心,实施爱心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蔡晓吟.以家乡文化为载体的幼儿德育生活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2.

[2] 朱虹.對农村中小学班级德育生活化策略的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0(13).

[3] 柯常达.生活化: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取向[J].教育文汇,2020(Z1).

[4] 李艳迪.人本化视角下的德育教育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

[5] 张学瑞.对农村中小学班级德育生活化策略的思考[J].新课程(中),2019(3).

猜你喜欢
德育管理学校管理新时期
基于以人为本的高职德育管理艺术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