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异化现象及其根源探究

2023-08-30 18:58李宣廷钟胜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异化体育运动竞技

李宣廷,贺 彬,钟胜男

(1.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2.中共济宁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山东 济宁 272000;3.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山东 德州 253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作用,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为国争光能力,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1],指明了发展竞技体育运动的目标要求、主要途径和重要意义,为推动竞技体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人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2]。因此,应努力发挥竞技体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竞技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竞技体育发展迅速并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充分肯定。然而随着竞技体育发展呈现国际化、职业化和商业化态势,其中也存在着与其本质内涵相悖的异化现象,如竞技目的背离、体育精神缺失、人文关怀弱化、交往主体疏离等,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竞技体育能否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成为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时代课题。通过以往的研究成果发现,竞技体育领域中异化现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问题描述、现象解释层面,尚未触及深层次的异化根源问题。本文以本质论与解释学为基础,深入异化根源,探寻异化的本质与特征,力图在更丰满的场域中研究竞技体育的异化问题。通过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对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异化现象能够进行普遍适用性分析,为进一步分析异化现象、探究异化根源、重构“反异化”路径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1 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异化现象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竞技体育异化,有必要对异化进行系统剖析。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异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发展至今,异化的概念具有多学科的属性。从某种意义来说,无论诸异化的认识对象有何不同,以及诸异化观点之间存在何种差异,贯穿诸异化之中的异化理念始终具有一致性,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的丧失、一种外在力量的支配。总的来讲,竞技体育异化就是从事竞技体育的主体具有异己的力量,由此受到外在力(政治、商业、名利等)的控制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异化现象不可绕过的理论基点,为解决具体领域中的异化问题提供了现实启示。

1.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alienation)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马克思和黑格尔都对此有过经典的阐释。虽然他们观点不同,但都把异化界定为“事物发展中产生的一种异己力量”,这是一种共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异化思想,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将关注点放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现实的劳动中,指出异化是对劳动本性、人本质的扭曲,形成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即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异化从狭义上讲是指人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及其他活动生产的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奴役人的现象;从广义上讲是指随着劳动领域中异化现象的发展,逐渐形成带有一种普遍规定性的、覆盖各领域的社会现象。具体而言,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是指人在劳动过程中未能享受劳动的过程和乐趣,相反劳动过程使人压抑或烦躁;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是指人在劳动过程中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权利得不到保障,人只是进行劳动的单纯工具;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是指劳动产品不归劳动者所有,劳动者享受不到产品带来的价值,呈现劳动创造价值与劳动者不能完全享用价值之间的矛盾;人与人相异化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纷争等导致隔阂逐渐加深,呈现相互敌对的状态。事实上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不仅是一种批判的理论,也是一种建设的理论[3]。虽然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初衷是为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积弊,但其作为一种社会分析理论,却为分析主体与客体关系、探索人为造成的相互对立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4]。

1.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竞技体育领域中异化现象的关系

从整体上来讲,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竞技体育领域中异化现象的关系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是一般性原理和特殊性表现的关系。首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为一般性原理与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异化现象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一般性原理是指适用于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的普遍规律或基本原则,是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特殊性表现是指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同的情境和条件所呈现出来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是实践的具体表现和实现方式,具有具体性和特殊性。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异化现象作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特殊性表现具有必然性。其次,由于人类具有自觉能动性,多元化的需求使其对一种特殊的能够展现人本质的、不存在剥削与压迫的、彻底实现身心愉悦的特殊劳动形式赋予期待,体育运动便是其一。由劳动产生发展而来的体育以及后来迅速兴盛起来的竞技体育运动拓展了劳动的表现形式,促进了劳动的现代化转型,其蕴含的竞技体育精神也为真正实现人的本质提供了新的契机。而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对立对人不同于动物的需求性和社会性的影响也决定了竞技体育领域中异化现象的产生是必然的,即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与私人资本的大量投入息息相关的,其出现异化现象不足为奇,因为它是私有制的必然[5]。因此,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异化现象只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揭示的一般性异化现象在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展现,其有着独特的呈现形式和变化规律。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竞技体育实际来看,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目的异化、价值异化、本质异化、交往异化4 个方面。

2 竞技体育领域中异化现象的主要表现

2.1 目的异化:竞技目的背离

发展竞技体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符合人体工程学、提高人体舒适度、个性化的体育装备涌入市场并受到消费者的热捧,这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尤为明显。运动员对体育装备有着更高的要求,尤其当赛事双方实力相当时,体育装备的差异可能会直接影响比赛结果,这就导致竞技体育参赛方过分关注和追求体育运动装备产品本身,错误地认为使用科技含量高的体育装备产品才是比赛取胜的关键,从而忽视日常的体育训练和运动员本身竞赛技能的提升,形成本末倒置的错误观念。例如:国际游泳比赛中“鲨鱼皮”泳衣风靡一时,它独特的“鲨鱼皮”设计、流畅的线条不但能够有效降低比赛过程中水的阻力,而且能够产生推力来减少肌肉震动和能量损耗,从而帮助运动员建立比赛优势。然而,它的出现让游泳项目的比拼不再只是运动员个人实力的较量,而是背后国家或组织科技和金钱实力的较量。因此国际泳联宣布禁止使用“鲨鱼皮”以及类似的泳衣来维护竞技体育赛事公平。这种过分追求高科技体育装备产品而忽视自身竞赛技能提升的现象,是竞技体育与其“育身”目的相异化的表现。

2.2 价值异化:体育精神缺失

劳动作为体育运动产生、发展的源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打猎、捕鱼、攀爬这些原始劳动技能内在蕴含着体育运动产生的原始因素,体育运动从本质上来讲可以说是一种“非异化”的劳动,是有利于人身心愉悦的劳动存在,这也决定了体育精神积极、健康、超越等内涵。但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人们开始缺乏对体育本身和体育精神的关注,而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利益上。尤其是在竞技体育中,部分运动员秉持比赛胜负至上、个人荣誉至上的错误观念,更关心比赛胜利给自身带来的荣誉利益,而忽视在比赛中不断超越自己,这与“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相背离。体育运动虽然不直接和社会生产相联系,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熟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因素对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体育运动的影响日益加深。近年来,资本链甚至政治链与竞技体育深度融合,竞技体育俨然成为资本博弈、权力博弈的重要手段,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作为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自然也会受到异化的影响。相关主体通过门票、广告等隐形资产的转让与经营而获得直接的物质收益,形成了人对物的过分依赖,颠倒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体育“奴役”人的倾向愈发显现。例如:为了获得比赛胜利所带来的利益,部分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以超水平发挥、部分裁判员暗箱操控比赛等,这不仅是对竞技体育比赛规则的严重破坏,使比赛丧失了公平竞争的准则,而且有悖于体育精神,偏离了竞技体育的原本之意。

2.3 本质异化:人文关怀弱化

体育是为人服务的,体育不能凌驾于人之上来“奴役”人。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对“何为体育”进行了清晰的阐述:“体育者,人类自养生之道也,使身体平均发达,有规则次序可言也。”[6]这一界定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所秉持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体论思想,为体育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出发点和支撑点[7]。只有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人的利益得到维护、人的愿望得到实现、人的权利得到尊重,才能实现“人之为人”的目标。发展体育运动的目的在于让广大人民群众陶冶情操、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竞技体育也不例外。然而,有时为取得比赛的胜利,教练员忽视体育运动循序渐进的规律要求,对运动员不加以特殊性分析而采用统一的训练方案,忽视运动员的个性化需求和特点。错误的训练方式使得部分运动员出现身体伤病,致使训练的反向效果越来越明显,这种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的训练方式不仅不能提升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反而为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带来了隐患,这实际上体现的不是以运动员为中心而是一种以比赛胜负为中心的不合理的训练理念。此外,无论是竞技体育备战还是赛场表现,运动员对教练员都会做到绝对服从,这就可能导致运动员即使有一些对训练和比赛的建议,教练员也不会充分采纳,而仍然按照既定的训练计划来执行。长此以往,运动员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训练效率和比赛成绩的提升。运动员期待能够从竞技体育赛场上获得“人之为人”的体验,期望能够从竞技体育赛场上体会到作为运动员职业的获得感、价值感、满足感,因此发展竞技体育应该转变思想,更加关注运动员群体本身,给予运动员充分施展的空间,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竞技体育对运动员成长的正向作用,人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

2.4 交往异化:交往主体疏离

竞技体育在沟通人际关系、弥合社会疏离、聚合民族文化方面作用凸显[8]。然而,如今竞技体育领域也表现出一些交往异化现象。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运动员在体育活动中不再注重团队合作和友谊,而是追求个人利益和荣誉,导致运动员之间矛盾冲突加剧。而竞技体育赛事及运动员成为地域文化的代表,大众对体育赛事和运动员的支持和热爱往往是基于地域文化的认同,然而代表不同地域文化运动员之间矛盾冲突的加剧甚至会对不同地域间的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此外,竞技体育也有发展成为社会分化工具的趋势。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对于体育赛事和运动员的关注、支持程度不同导致社会阶层差距被放大。因此,竞技体育领域中的交往异化使得体育活动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健康和娱乐意义,而演变成一种竞争和谋求利益的工具,这对矛盾加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竞技体育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根源探究

3.1 资本逻辑:过度商业化对竞技体育的腐蚀

“人类主体应该具有的权利颠倒地表现为资本的一种支配权利;人失去了自己,却让自己的创造物——资本获得生命。”[9]资本对劳动的扭曲、对人的压榨是根本的异化。作为“自然直接性”的生产资料不归全体劳动者所有而归极少数资本家所有,借以满足自我和他人需要的劳动产品不归劳动者所有而归他人所有。因此,对资本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可以说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中心。竞技体育与传统的休闲体育、民间体育、娱乐体育不同,其运行条件、竞赛机制、经营保障的复杂性较高,更需要资本的流转引导加以保证。资本的参与一定意义上成为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动力,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中实现了劳动的现代化转型和自身劳动价值的转换,但资本的扩张本质也决定了其一旦引入并与竞技体育接轨,其对竞技体育的异化影响也将成为必然。资本在当代竞技体育发展中的表现是竞技体育商业化,具体表现为运动员的职业化,即运动员与参与竞技体育的资本家存在着雇佣关系。特别是随着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逐步发展,资本家发现可以从竞技体育平台中快速获得资本的积累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其对竞技体育的定位已然转变为一条可以快速攫取资本的渠道,并按照资本利益的最大化效益来制定违背体育精神和忽视运动员身体的训练方式来榨取剩余价值。由此可见,资本带来的过度商业化的腐蚀是竞技体育异化现象产生的经济根源。

3.2 政治逻辑: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竞技体育体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亟待改革。首先,“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致使竞技体育发展自主性受到限制,市场主体多元化不足,无法适应当下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10]。同时,此种模式忽略了全民参与,没有形成多元协调的发展模式。其次,我国竞技体育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相关标准还不够明确,体育评价还不够健全,体育制度还需要完善。“法律保障不落实,体育体制机制创新就无法实现”。再次,缺乏完善的退出保障机制,无法形成终身体育的良性循环。竞技体育的专业运动员既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又充分参与体育实际训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囿于体育运动本身对体能、年龄、注意力等方面的严格要求,不少体育从业者退役之后出路堪忧。最后,竞技体育的管理制度也存在问题。由于对体教结合把握不足,并没有形成多措并举的培养机制,导致忽略学生的学业水平,只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11]。由此可见,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是竞技体育异化现象产生的政治根源。

3.3 价值逻辑:个人功利主义的偏激影响

从价值上来说,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必须有机融合与辩证统一,外在价值或内在价值的过度展现会导致伦理道德的异化[12]。因此为了不使体育伦理道德失范,需要秉承正确的竞技体育价值理念。从价值导向上看,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有助于强健体魄、磨炼意志,竞技体育也是如此。但是长期以来,部分竞技体育运动员、教练员等竞技体育主体秉持“比赛胜负至上”“个人荣誉至上”“利益至上”等偏激理念,例如:比赛前为了取胜而抢占先机,采用恶意诽谤、语言攻击、肆意造谣等违背体育基本道德的方式让对方陷入舆论、心理上的劣势;比赛中为了取得胜利不惜通过恶意犯规等方式让对方陷入伤病困扰。这些异化行为由竞技体育各主体受功利主义影响持有偏激理念导致,致使无法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竞技体育运动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物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均被颠倒,技术手段、组织管理以及其他行为方式不断被主体化并反过来支配人,使人的主体地位和尊严受到挑战,人的价值得不到彰显[13]。因此,个人功利主义的偏激影响是竞技体育异化现象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

4 竞技体育领域“反异化”的路径选择

体育运动作为劳动演进发展的特殊表现形式,日益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交往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实现了从自然性向社会性的转变,人不仅从体育运动中实现了身心愉悦的需求,而且从体育运动带来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中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化,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本质性确定。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桥梁纽带和建设作用,因此既要充分发挥竞技体育运动的良好效能,又要引导竞技体育运动克服自身缺陷,朝着“反异化”的正确方向发展。

4.1 正确引导竞技体育商业化,发挥资本对竞技体育的正向作用

商业资本具有价值二重性,对竞技体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竞技体育的发展也起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因此亟待正确地引导竞技体育商业化,有效约束资本的逐利性、无序性和扩张性,抵消资本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负面作用,避免使竞技体育沦为资本交易和积累的途径,而应使竞技体育发展兼顾社会效益、社会责任以及人本需求。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竞技体育已发展成具备经营、运转等商业功能的综合体,这种变化最显著的标志是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职业化,这也标志着竞技体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进一步紧密;竞技体育作为起源于劳动的娱乐性活动又复归劳动之中,成为现代劳动的特殊表现形式。因此,应通过健全竞技体育制度体系、加大监督力度等方式防止商业化、资本化过度干扰竞技体育的正常发展,坚决反对商业利益之争深入渗透到竞技体育中;让资本超越竞技体育本身成为发展的主流,反对让商业化来操纵、决定比赛,维护竞技体育公平、公正的本质。同时也不能忽略各主体的合理诉求,在合理的范围内,要进一步正确引导竞技体育的商业化,使竞技体育在商业的驱动下具有生机与活力,使其为竞技体育服务而达到互利互惠[14]。应创建友好的竞技体育投资环境,激发商业资本对竞技体育发展的推动力,真正维护竞技体育运动员、经营主体等各方的正当权益,促进共同发展。

4.2 构建良好的体育伦理道德体系,复归竞技体育本真

构建良好的体育伦理道德体系,复归竞技体育本真是必要的系统化工程。形成正确的体育伦理意识、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观念是竞技体育伦理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基本,是与一切体育异化因素相博弈的前提。从普遍性原则来看,竞技体育中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观众等主体都要遵守公共体育道德要求,共同维护体育比赛秩序,让竞技体育各主体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从特殊性原则来看,竞技体育各主体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实际为体育伦理道德体系的构建贡献自身力量。运动员是体育比赛中最重要的主体,应尊重对手和裁判,因此竞技体育要改变传统的“唯胜负”标准的评价模式,在比赛过程中要适当引入运动员等各主体的体育道德表现情况,将其作为比赛整体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教练员是运动员的指导者和管理者,其行为和言论对运动员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应出台对教练员是否尊重运动员人格和尊严的伦理道德审核机制;裁判员是比赛中公正、客观、中立的评判者,应建立与裁判员奖惩制度挂钩的参赛者和观赛者评价体系,以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观众和媒体是体育比赛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因此应建立观众和媒体文明评级评价体系来引导其尊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人格和尊严,不得进行人身攻击或侮辱诽谤、不得散布虚假信息。因此,要根据各主体的不同特征,通过对各主体关怀激励、道德规范、评估监督等方式来加强与异化现象的博弈,实现科学的竞技体育比赛评价体系与良好的竞技体育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的良性互动与补充,使良好的体育伦理道德在竞技体育中得到充分落实,复归竞技体育本真。

4.3 推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融合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竞技体育需要运动员具备高超的技术和强大的体能,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体育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体育活动,旨在促进身体健康和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体育运动的两个重要方面,加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联动势在必行,二者融合发展成为竞技体育领域“反异化”的重要手段。例如: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可以设置“群众体育爱好者”席位,让群众体育中的优秀者可以有更多机会到竞技体育比赛现场来观看比赛,感受竞技体育运动的魅力;同时,在群众体育活动中,可以邀请竞技体育运动员进行示范和指导,提高群众体育水平。竞技体育应由单向度的为国争光逐渐向服务社会转变,充分利用自身发展的多元价值和宝贵经验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借鉴,提高竞技体育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15],实现与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总之,应推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融合发展,让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提高全民健身水平,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异化现象。

4.4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竞技运动环境

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完善竞技体育制度建设,确保体育公平。1)倡导形成公开透明、平等竞争的竞技体育氛围。竞技体育比赛中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不道德乃至不合法的行为,如假球、黑哨、通过非法行为操纵比赛结果等,都应坚决制止并严肃处理。一方面要提升运动员的相关理论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从源头确保体育比赛的公平性和纯洁性;另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竞赛规则和奖惩制度,做到有错必纠、奖惩得当。2)稳步推进竞技体育职业化,深化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是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体育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的必由之路。从体育主体角度看,运动员只有将此作为终身发展的职业进行谋划,才能科学组织训练、珍惜自身荣誉,才会自觉抵制各种与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相违背的行为;从体育发展角度看,之前举国体制的参赛模式虽然在短时间内助力实现了竞技体育的腾飞、赢得了国际的赞誉,却也存在着种种弊端,如精英体育忽视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长期负重训练忽略运动员个性化需求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等。因此,应尽快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的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实现以国家整体统筹为主,以职业俱乐部发展为辅的良性发展。3)加强竞技体育法治化,坚持依法治体。实现体育事业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治体,从立法层面看,应不断完善竞技体育法律法规建设,根据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查漏补缺,规范法律流程,填补法律空白,如抓紧研究制定关于违禁药物管理、运动员退出机制以及规范俱乐部备赛的相关法规;从执法程序看,应尽快健全行政执法制度,完善各部门联合执法流程,提高依法治体的自觉性和有效性。此外,应不断完善法律监督制度。只有依靠有效的人民监督,才能确保竞技体育健康有序发展。4)积极改进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走文化发展型道路,主动提升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竞教结合、以人为本是树立正确的竞技体育思想, 抵制异化现象的重要保障[16]。竞技体育发展最终要实现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深度融合,其落脚点在人的培养,这不仅是竞技体育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当前竞技体育应回归其育人本源,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17]。

5 结语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正确认识、科学分析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异化现象提供了理论阐释,即在当下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影响下产生了目的、价值、本质以及交往4 个方面的竞技体育异化现象。基于资本逻辑、政治逻辑、价值逻辑对竞技体育异化现象进行根源探究,并提出“反异化”路径,为推进竞技体育回归体育本身、回归人本身提供正向指导。

猜你喜欢
异化体育运动竞技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体育运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竞技精神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呆呆和朵朵(13)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