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学校认同的影响研究

2023-08-30 05:15黎亚军高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5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归属感心理健康教育

黎亚军 高燕

摘要:学生对所在学校的认同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为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学校认同的影响,运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监测项目调查数据加以分析,结果发现:(1)光明区中小学生对所在学校的认同感还不够理想,四年级学生比八年级学生对学校认同感较高,公办学校学生的认同感高于民办学校的。(2)控制性别、学校类型、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成绩、学习压力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后,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据此,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提高学校认同的主要建议是: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学生全员开好心理健康课程;提高学生面临心理问题时的主动求助意愿;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获得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认同;中小学生;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5-0015-04

一、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者[1]关注教育的情感转向,强调教育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增进幸福感,而非培养“二流机器人”。学校认同是学生对其所在学校所产生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可程度,这种归属感建立在对学校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学校精神认可的基础之上[2]。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从学生立场来看,其对所在学校的认同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2018年测查结果显示[3]:中国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三项关键能力素养在79个参测国家(地区)均居第一,但是学校归属感、满意度则分别排在第51位和第61位。如何提高学生的学校认同感或归属感是当前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课程开设、咨询辅导、危机干预、活动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实践工作,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学校认同的影响作用,以期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校认同感提供参考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的学生数据库,全区共有2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四年级、八年级学生于2022年6月参与该项目的在线数据调查,其中:小学12所,初中8所;公办15所,民办5所;四年级学生4068名,八年级学生1467名。

(二)调查工具

上述项目的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和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等多个方面。所有测查工具均是由项目组参考以往相关资料修订编制,经过集体讨论、小样本预试、修订,形成最终测试工具。

1.心理健康教育

由学生评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包括四个题目:“你觉得学校老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吗”“你喜欢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吗”“遇到心理困惑时你愿意到学校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吗”“你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你帮助大吗”,上述题目均采用四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评价越好。

2.学校认同

包括六个题目,从群体认知、情绪体验、行为投入、归属承诺等方面测查学生对现就读学校的认同状况。采用4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学生的学校认同程度越高。本研究中,结构效度分析显示:χ2(9)=118.44、CFI=0.99、GFI=0.99、TLI=0.98、RMSEA=0.05;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0.75。

另外,本研究还将以往研究[2]发现的影响学校认同的因素(如性别、学校类型、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成绩、学习压力等)作为控制变量纳入统计分析,以便更深入地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认同的影响。

(三)统计分析

利用SPSS23.0进行数据录入、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中小学生学校认同的基本状况

以量表平均分在3分及以上(“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界定为高学校认同,四年级、八年级认同感较高的学生比例分别仅为75.4%、52.2%,说明当前中小学生的学校认同表现还不够理想。公办学校四、八年级认同感较强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9.6%、55.3%,民办学校四、八年级认同感较强的学生比例分别是70.6%、36.4%。选项分布数据显示:学校认同测查量表中,各个题目选择“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学生比例为60.8%~89.6%。见表1。

(二)学校认同与测查因素的相关分析

对学校认同与其他测查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学校认同与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均呈现显著正相关(r=0.25~0.57,p<0.01);与学习压力、學业成绩显著负相关(r=?0.24、?0.20,p<0.05)。见表2。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认同的回归分析

采用分层回归分析,首先依次进入性别、学校类型、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成绩、学习压力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其次进入教师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喜欢程度、遇到心理困惑时求助意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程度等四个变量,检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认同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无论四年级还是八年级学生,控制常见因素的影响外,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学校认同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05~0.12,p<0.01),对学校认同的解释率(△R2)分别为3.9%、4.7%。(2)通过比较各层次变量的解释率(△R2)大小,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认同影响作用小于校园人际关系,但大于学业成绩和学习压力。见表3。

四、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发现,光明区中小学生对所在学校的认同感还不够理想,四年级、八年级学校认同较高的学生比例分别仅为75.4%、52.2%,这一结果说明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所在学校的认可程度相对偏低,尤其是民办学校八年级学生中认同感较高的比例仅有36.4%,需要引起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的高度重视。对于中小学校来说,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载体,无论是以什么名称或标志去描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品牌或办学特色,其核心表现都是课程,课程质量决定了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新时代中小学课程改革指出了具体方向,各学校应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自身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薄弱领域课程建设,以高质量课程体系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情况为切入点,探讨其对学校认同的影响,结果发现,控制性别、学校类型、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成绩、学习压力等相关因素影响后,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提高学校认同的主要建议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对学习成绩、道德养成、人际交往、社会融入等都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与保证。教师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充分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之中,及时甄别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掌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同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与人才观,跳出唯分数、唯升学的束缚,着眼于每个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其在学校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自身条件基础上取得进一步的更好发展,增强其对学校的认同感。

(二)面向学生全员开好心理健康课程

开好心理健康课程是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核心、最重要的途径。学校应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实施方案中来,足额设定课时数量,将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能力作为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常抓不懈,将上好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评价心理教师专业能力的首要标准。教师应根据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改革趋势、政策文件精神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相关要求,结合所教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厘清不同年级、不同主题的学习任务,精选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增强课堂趣味性,注重全体学生的深度参与及真实体验,帮助学生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学会正确认识自我,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三)提高学生面临心理问题时的主动求助意愿

本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四、八年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愿意到学校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的比例分别为83.0%、73.1%,不愿意的原因主要包括“觉得自己能解决困扰”“不知道如何跟心理辅导教师倾诉自己的问题”“觉得即使去了也解决不了问题”“害怕心理辅导教师告诉别人”“怕同学看到或知道后嘲笑”等。因此,学校要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工作,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及接纳程度,鼓励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主动寻求心理教师或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并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制度,做好学生来访指导及跟踪反馈工作,着力构建学生与心理辅导教师之间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提高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效性。同时,教师要注意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辅导,严格遵循保密原则,把握工作尺度,保护学生隐私,打消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顾虑。

(四)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获得感

本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自己帮助较大的比例分别为83.6%、73.7%。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是增强学生获得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手段。学校要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摸底,通过师生报告、日常观察、专业心理评估等方式,掌握困扰学生的具体压力来源,尤其是要关注近三年来疫情对学生可能带来的心理困扰及行为问题(如焦虑情绪、学业挫败感、作息不规律、失眠、网络游戏成瘾等),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心理健康课程、主题班队会、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简便有效、容易操作的心理调适方法。

除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关注个体差异,尤其要重点关注残疾儿童、流动儿童、特殊家庭儿童、受欺凌学生、学业困难学生、毕业年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发展需要,及时给予个别指导,鼓励同学之间开展朋辈帮扶活动,缓解心理压力,树立学习生活信心。同时,学校要积极构建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等平台普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相关知识,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和成才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及时了解孩子内心需要和发展特点,尊重孩子个性需要和合理需求,识别孩子的异常举动,创设适合自己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景,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行动关爱和引导孩子,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新京报.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九届年会举行,聚焦“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A/OL].(2022-12-26)[2023-3-1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3287882311211154&wfr=spider&for=pc

[2]黎亞军,邵水潮. 初中生学校认同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9(2):98-1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PISA2018测试结果正式发布 [A/OL].(2019-12-04)[2023-3-1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12/t20191204_410707.html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归属感心理健康教育
价值感与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