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基本理据与实践理路

2023-08-31 11:40程良宏李蓉荣
全球教育展望 2023年6期
关键词:创造性育人学科

程良宏 李蓉荣

新时期以来,编写推行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统编教材成为党和国家加强教材建设管理、确保教材作为国家事权得以落实的重要措施。国家推行统编教材意在将教材所负载的国家意志、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科化科学知识体系有效转化为青少年学生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素养,以教材的编写使用规约指引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统编教材“统一要求”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推行使用中难免与学生个人身心特征和能力素养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考察如何通过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突破统编教材的统一要求与学校和学生具体需求间的落差冲突,更好地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文化素养水平高、创新创造能力强的青少年学生,践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1]的时代使命。本文意在厘清统编教材教学创造性转化的意涵理据的基础上,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对统编教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教师对统编教材的使用成为推动教学创新、促进教师发展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践行动提供支持。

一、 何谓创造性转化:统编教材教学创造性转化的意涵

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是教师在正确领会统编教材所负载的国家意志、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科化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基础上,能动地将教材从静态课程文本转化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文化心理等身心特征的动态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在对统编教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既要维护统编教材的权威性,遵循统编教材“统编通用”的基本要求,也要根据其面对的学生群体、学校自身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等实际条件进行创造性开发与设计,使统一性的学科教材与具体的教学情景、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使统编教材所负载的政治育人、文化育人及学科育人功能有效转化为学生的能力素养。

(一) 对统编教材政治育人功能的深度体认及创造性转化

深度体认统编教材的政治育人功能并将“铸魂育人”合理能动地转化为教学实践,是教师在教学中对统编教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首要特质与核心要义。2019年,教育部教材局《关于印发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推进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意识,从铸魂育人的高度理解用好三科统编教材、开足开好三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将课程教学与铸魂育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小打好中国底色,铸牢中国魂。”[2]由此可见,国家对统编教材负载的国家意志及教师用统编教材教学时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意识等政治素养,均已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教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用统编教材进行教学时,第一要旨就在于通过深入体认统编教材负载的国家意志及政治育人功能,思考如何有效地将其以契合青少年学生认知能力、文化心理等具体情况的方式浸润学生,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需要说明的是,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意味着教师要在深刻理解统编教材的政治育人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勇敢摆脱“概念化、公式化、说教式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模式,创造性地设计能引导学生内化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的渗透式、浸润式的思想教育方式,以避免枯燥的知识灌输与僵化的德育说教等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简言之,创造性转化是教师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理性选择统编教材的教学呈现方式,走出对意识形态教育教条规约式生硬灌输的认识误区,根据具体教学情境与学生特点,灵活且显隐性结合地将统编教材所负载的国家意志创造性转化为学生易于内化体认的学习素材。

(二) 对统编教材文化育人功能的深度体认及创造性转化

“中小学教材建设肩负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是促成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机制。……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以促进其创新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小学教材建设必须回答解决的重大问题。”[3]作为教材建设实践的落地环节,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手段,将统编教材所安排呈现的优秀传统文化等静态文本内容[4],创造性地转化为形象化、情景化的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与意义建构的文化符号,是统编教材教学创造性转化的应有之义。

事实上,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早已开始“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现实—历史的宏阔视域,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的阐释”[5]。统编教材作为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核心构成部分,是引导青少年通过教材学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他们坚定中国立场和传承中国智慧的信心与底气,成长为“现代中国人”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托。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统编教材负载的国家文化育人的价值要求,创设符合所教授学生群体文化心理特点需求的育人方式,进一步启蒙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其文化自信心理逐渐得以构建。

教师将统编教材负载的文化育人功能创造性地转化为青少年的文化素养,需要以审慎与警惕的态度抵制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和文化移植冲击,避免滑向西方功利主义影响下的工具教育泥沼,盲目崇拜外来文化所可能导致的民族虚无主义,以及片面甚至歪曲地理解培养具备坚定文化自信青年一代的系统育人工程的重要使命等误区。也即是说,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需要教师从更加广阔的文化铸魂育人视野去思考统编教材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人文价值关怀之于学生生命涵养的作用,进而充分发挥统编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保障作用。

(三) 对统编教材学科育人功能的深度体认及创造性转化

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不仅意味着需要对“培根铸魂”的价值导向进行理解转化,还要充分领悟与正确把握统编教材“启智增慧”的学科育人特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学科知识的传递授受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构成,教材则是学科知识传递的主要载体。教师在教学中对统编教材的创造性转化,理应将统编教材所负载的学科化科学知识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方式转化为青少年乐于探究、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学科素养。实际上,自17世纪夸美纽斯(Comenius)等人提出以班级授课制在学校系统化实施“普及教育”理念以来,教材的主要功能便逐渐被定义为“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6]。时至今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文本的学习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及思维方式已成为教材使用的基本共识。因此,深度体认统编教材负载的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掌握学科知识的结构体系及其思维方式,是学科育人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抓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要坚持创新导向,培养时代新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7]。培养创新型时代新人首先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转化潜移默化地启迪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将统编教材中精选的对象性学科知识转化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纲的过程性与结果性课程内容”[8],要“以课程标准、学生学情为主要依据萃取教材所隐含的能够促进学生成长的元素,实现教材内容的重组、拓展和延伸”[9]。质言之,教学的创造性转化意味着教师在遵从统编教材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逻辑基础上,理解体认知识文本符号所承载的多维育人属性,灵活地揭示与科学地解释统编教材所凝结的文明结晶并将其创造性转化为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目标迈进储备人才力量。

二、 为何要创造性转化:统编教材教学创造性转化的理据

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既是统编教材负载的育人属性特质有效转化为学生素养的实践抓手,也是以统编教材使用作为解放教师教学创造力和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推力,亦是突破既往“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二元对立式教材使用理论论争的探索行动。

(一) 统编教材负载的育人属性特质转化为学生素养的实践抓手

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是化知识为素养的教学实践过程,是教师在充分理解统编教材所负载的政治育人、文化育人与学科育人等基本属性特质的基础上,从以学定教、学生主体等角度思考和设计有效推动统编教材基本属性特质转化为学生能力素养的教材使用过程。如若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的过程中缺少创造性转化,则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盲目而肤浅地对统编教材知识内容的简单搬运与机械传输。换言之,缺少教学中的创造性转化,统编教材极有可能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蓝本资源异化为“教什么”和“学什么”的唯一对象,甚至进一步演化为“如何教”“如何学”的方法论规定,最终导致“教”和“学”之间缺少了转化连接的抓手与链条。因此,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是将“教材”转化为“学材”的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内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抓手。

进一步来说,“人的素养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发展和显现的。学生素养发展的机制在于学生的能动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导只有通过作用于学生能动活动才能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10]相较于对教材中静态文本知识的复述式呈现,当教师以“学生能动”的眼界看待教学活动时,知识的授受则相应变成师生双方一种能动、变化与创新的传承活动。细言之,与传统知识导向的教学对于可传递性、经济效率性的迷恋追求不同,素养导向的教学更加强调关注学生从知识习得到思维生成等内在心理机制与认知发展的质变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走出那种将预设内容进行简单移植与生搬硬套的课堂教学,实现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为核心要义的教材使用观念的自觉转向。

实际上,当前我国的教材编写与使用十分强调对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学生素养的培养发展。譬如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是核心素养导向[11],这表明在国家课程方案与方案层面已对教师教育教学坚持创新导向、着力发展学生素养作出了规定。因而,作为国家课程实践落地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统编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转化为学生易于且乐于接受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总的来说,无论是国家课程教学改革迈向纵深以及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落地,还是统编教材所突出强调的政治育人、文化育人和学科育人功能在课堂教学中的达成,亦或是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科学精神的形塑等个体层面的发展,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统编教材的创造性转化,以实现学科知识与学生素养间的有效转化,这种转化也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等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实践抓手。

(二) 以教材使用作为解放教师教学创造力和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推力

当下,教师以课程主体身份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动性日渐被承认和重视,课程实施更加强调“重塑课程主体、充分释放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的创造力,使课程价值重心从学科内容本位转向个体生命本位”[12]。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的洞察、审视与创造性转化,就是在承认教师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等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如何解放教师教学创造力和促进教师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进而言之,指向学生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与科学素养等培养与生成的统编教材教学,需要以教师的创造性发挥为前提,通过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对统编教材进行情境化、活动化使用,将其育人功能属性有效转化为学生能力素养。因此,创造性转化有助于避免教师因忽视对学生实际的把握而盲目以教材文本为中心的“迷信式”教学行为,有利于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对统编教材的创造性转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防教师”的课程变革困境,有助于推动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对其主体性身份的理性确认,更加理智勇敢地通过释放自身的教学创造力达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以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解放教师的教学创造力,需要警惕教师主体性的无限度膨胀乃至脱离教材文本内容与编制理念的胡乱创造。从根本上讲,教师在教学中对统编教材的创造性转化是其对统编教材负载的国家意志、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化科学知识进行的情境化拓展,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判断、经验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加工的创造生成过程,是教师基于对统编教材育人属性深度理解下解放教学创造力的积极尝试。于此,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是促进教师确证其课程实施主体身份,提升教学创造力和专业素养水平的重要推力。

(三) 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二元对立式教材使用理论的突破

自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教”以来,“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与论争一直存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困惑之中。此次课改初期,人们多倡导“用教材教”,批判了“教教材”将教师定位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的弊端与局限。然而,尽管人们对“用教材教”的内涵、策略与路径等进行了诸多论证,但由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与“用”限度的把握难以明晰,加之对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用教材教”等具体操作与评价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标准不够明确,这就加剧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到底如何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的困惑。必须承认,“教师是教材的直接使用者,在实践中教师如何理解以及在何种程度上理解教材,不仅关乎教材效能的实现,也关乎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关乎国家意志的落实。”[13]因此,思考如何才能走出教材使用研究中“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二元论倾向,以一种更加适切的框架和立场探讨教师的教材使用策略取向,是当下教材使用亟需回应的重要命题。

实际上,在中小学统编教材开启“统编、统审、统用”新征程的当下,我们应进一步整合“教”与“用”的内在一致性与本质关联性,以教用并举的“创造性转化”视角重新考量与审视教师使用统编教材的规则理路。即是说,基于“创造性转化”统整教师教材使用的取向之争,不失为一种更加贴合教材逻辑与指导教学实践的可能视角。这既是平衡“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两种策略取向表层矛盾并把握其理性边界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教材使用的理论研究推进与实践路径探寻的现实之需。

需要明确的是,在诸多的课程教学资源之中,统编教材最能体现国家与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与之相应,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不能简单地把统编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等同,而是以维护和落实其所负载的政治育人、文化育人和学科育人等属性特质以及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为基点,在遵循统编教材的国家意志与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创造。进而言之,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应当以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及其育人旨趣为前提基础,既不将其单一化、唯一化,也不将其仅仅视作一种可以替换的教学资源而予以简单化对待和处理。在这一意义上,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是在对“教教材”之“盲目忠实取向”与“用教材教”之“盲目创生取向”的批判与整合基础上实现教材使用的“中庸之道”,是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二元对立式教材使用理论研究的突破与探索。

三、 如何创造性转化:统编教材教学创造性转化的实践理路

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意在以教师的教学智慧弥合统编教材多重育人功能的统一性要求与学生学情及学校资源条件间的落差冲突,达成统编教材“铸魂育人,启智增慧”的目的。基于统编教材教学过程中所涉及教师、学生、教材内容三个主体要素以及学科育人属性对教材使用之关键规约作用的整体考量,统编教材教学创造性转化的实践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 理性对待统编教材与教学场域的落差,提高对教材适度二次开发的把控力

“教学适切性是统编教材发挥育人育才功能的重要前提。”[14]理性对待统编教材作为国家意志统编通用的要求跟教学实践中具体学校和学生学情之间的落差,进而通过对统编教材适度的二次开发将教材育人要求转化符合学情校情的教学行动,这是统编教材教学创造性转化从理念到实践的首要选择。

一方面,教师需要明确三科统编教材是关系我国青少年学生确立正确的国家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载体和教学的重要依凭,强化对统编教材关涉国家事权的认同与接纳,要确保教学的创造性转化遵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向。另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即使是统编教材的教学,也需要根据具体学校、学生个体间的文化基础和认知能力等差异进行适当调整。即是说,提高教师对统编教材适度二次开发的把控能力,就成为保障在教材实施层面落实统编教材多重育人属性功能的操作性策略。

进一步来说,教师理性对待统编教材与教学场域客观落差,提高对统编教材适度二次开发的有效把控,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吃透”统编教材蕴含的育人要求。“吃透”即教师在教学中坚定遵循教材负载的国家意志、遵从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国家课程标准深入钻研统编教材的育人目标、逻辑结构和内容特点,而非脱离统编教材统编通用的基本原则随意开发。其次,善于寻找统编教材的学习要求与学生经验之间的有效切入途径及联结融合的路径方法。也即是说,教师要对统编教材的学科特点、课程目标、章节内容的逻辑结构以及学生学情等予以深度分析,不断提升其对统编教材的理解把握能力,避免统编教材教学脱离学情而机械和僵化实施。最后,培养教师在方法论层面对统编教材教学的反思意识。“教学方法论是以教学活动中各种教学方法与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性质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15]教师可通过观看教学录像、访谈学生体验等撰写反思日志,积极参与优秀教师及教研员的教学研讨会、教学观摩课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在方法论层面提高对统编教材教学的理性认识,更加理性恰当地从教材的“忠实执行”或“盲目创生”的偏狭深化至“教用并举”的创造性转化。

(二) 深挖教材育人元素,将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统编教材的教学

教师在统编教材教学中自觉深入挖掘教材育人元素和将重大主题教育融入教学活动,是通过统编教材教学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予以创造性转化落实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能够机智有效地将统编教材蕴含的主流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素养的实践行动。

首先,牢牢把握“统编教材承载着党和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规范和要求”[16]的基本特征,将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报效国家投身祖国建设的理想抱负视为统编教材教学的基本任务。一定程度上来说,三科统编教材的学科单元及知识构成与学生的家国情怀、人生理想等政治文化素养的联系十分紧密,其教学承载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国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于此,敏锐洞察统编教材内含的意识形态教育和主流价值取向等内容,通过教学将其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价值观念和乐于践行的行为准则,成为统编教材育人元素落地生根的关键。

其次,深刻认识将重大主题教育引入统编教材教学的重要价值。“将重大主题教育融入课程教材,是党和国家对育人理念落地化的一次实践之举。”[17]当下,国家已经明确要求要将革命传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教育等重大主题融入国家课程并纳入教学全过程,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三观的规约导引。而统编教材负载的政治育人和文化育人等要求与重大主题教育在教学中的贯穿引入具有内在契合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原本是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原本是语文学科、艺术学科的核心内容。”[18]统编教材教学创造性转化的实践,一定程度意味着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与重大主题教育相关内容有机联系,在学科单元教学中融入党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等对学生产生正向价值引导的内容。

最后,掌握将统编教材和重大主题教育有机相融的方法。这不仅需要教师在日常教研备课时熟悉教材选定的内容,还要以突破学科教材给定知识的勇气将统编教材的学科知识与重大主题教育的内容等联系起来,使统编教材教学成为塑造学生的品性、培养完整人格和形成正确观念的实践行动。具体而言,教师可在细致研读和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基础上,依据单元模块要求从重大主题的课题选择、内容表达、互动剖析和效果评估四个维度入手,将其与教材的教学单元内容相互融合,整合设计单元教学的意图、素材、活动与反思总结,以情景化、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达成统编教材的育人要求。

(三) 关注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增强统编教材教学中学生的情感认同

无论是教材知识还是教学活动,其根本指向都是学生的学习及能力素养的生成。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根本意图在于通过发挥教师课程实施主体的作用,更好地将统编教材的育人功能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能力素养,这需要教师“准确把握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19]。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是其将教材知识、教材编制者及教材中的国家意愿要求以及教师的教学指导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能力素养的活动过程。质言之,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及其育人要求实现“认知—情感—实践”的传递转换,构成了统编教材创造性转化的行动;关注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在统编教材学习中的情感认同,则是激发学生将教材内容要求内化为学生素养的必要举措。

认同是“个体对其归属的社会群体的认知,并从其获得的群体资格中得到某种情感和价值意义”[20]。认同根植于情感,“理性认知通过情感认同的方式调动激情才能产生巨大的意志力”[21]。换言之,理性的认识要通过情感认同才能推动意志、行为的产生,进而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能动地实现预定目标。情感认同是“个体借助自身的心理结构和思维特质对价值客体做出情感上的肯定评价,是人们对客体在内心获得肯定、满意、喜爱、赞同等体验基础上产生的积极态度,实质上是一种内化认同”[22]。增强统编教材教学中学生的情感认同,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统编教材价值体系的认可与接受,进而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行为。

关注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增强统编教材教学中学生的情感认同,一方面需要教师作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去“理解每位学生,识别学生的学习困难、学习需求和学习状态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内隐的情感状态和情感变化”[23],与学生沟通交流时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的表达应当自然、温暖、有亲和力,通过适恰妥帖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到积极、正向的学习与交往体验,创设出安全宽容和相互尊重信任的学习心理环境,为学生积极内化统编教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突破记忆教材知识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将课堂学习从认知层面拓展至情感浸润,实现对学习内容的内在体悟。譬如,在历史课上深挖历史教材中的人物故事及其时代背景,通过情景设置和角色代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层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文学性阅读与思辨性理解,帮助学生以移情性理解的方式体会作者的立意,鉴赏文章表达的艺术,实现对学生的思想陶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恰当引入恰当案例,综合运用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方法增强学习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情理交融中浸润学生心田,实现育人目标。

(四) 充分认识统编教材的学科育人属性,培养学生的学科结构意识和思维方式

学科是现代化社会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引导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及思维方法,是以学科育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式。就统编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转化而言,无论是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把控、育人素养的挖掘还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洞察,均需体认统编教材的学科育人属性,“从学科的独特性质和任务出发,培育、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24]。细言之,将统编教材的育人要求转化为学科育人的具体行动,一是要充分吃透学科育人目标,二是要关联学生的认知基础,帮助其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就前一方面来说,教师可从三个层面充分理解统编教材的育人目标。第一个层面是对统编教材一般意义上育人目标的理解。作为国家意志和国家事权集中体现的三科统编教材,承载了培养政治素养过硬、立场坚定、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任务。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这些共同意义上的育人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养。第二个层面是对学科自身育人目标的理解。譬如,语文学科对学生语言文化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历史学科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道德与法治学科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第三个层面则是要教师根据本学科具体学段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综合把握第一、二层面目标基础上具体落实到每个班级和每个学生,将学科育人目标以综合渗透的方式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向学生能力素养的转化。

就后一方面而言,教师需要关联学生的认知基础,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科思维方式。“教材是学科育人目标体系的重要载体……教师教材理解是梳理学科育人目标与教材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先要理解学科育人目标体系,然后根据对学科育人目标的理解,分析教材承载学科育人目标的程度,进而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25]学科育人不能脱离统编教材负载的学科知识,它需要教师在理解育人目标基础上以大单元教学意识对统编教材知识结构予以整体性把握。作为整体有机构成的学科知识既包括学科的信息、符号、术语,也包含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和过程等。教师不仅要掌握具体知识点等符号术语,更要对各知识点在教材单元学年学段乃至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位置作用进行全局性的理解把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移情与塑造、创造与表现等学习过程,助力学生厘清知识的深层结构,体认学科思想方法,养成学科思维方式。

猜你喜欢
创造性育人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