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案为全球化走出困境提供新路径

2023-09-01 16:37赵远良王志芳
学理论·下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

赵远良 王志芳

摘 要:全球化在过去几十年间席卷世界,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践,其导致的后果也大不相同。经济全球化虽然促进了一些国家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全球化的困境主要是: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的玫瑰园还是失乐园,全球化是各国的发展路径还是发展陷阱,全球化是进一步演进还是因逆全球化而停滞等。在过去的全球化进程中,推动其发展的塑造力主要有两种:西方跨国资本的推动和新自由主义国家发展模式在全球的蔓延。这两种力量致使全球化陷入困境,未来全球化演进的路径需要新的理念和动力来推动。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既是受益者,也是最大的贡献者,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化的未来演进提供了中国方案,符合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正义逻辑。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方案;演进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4-0042-07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和过程。随着全球化的演进,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和延伸,体现了人类生活在全球范围内的互动以及全球意识的崛起,也反映出个体、社群、族群乃至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贸易等诸多领域的各种互动关系。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使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卷入全球化浪潮,各国通过全球化获得的利弊得失也不尽相同,因此也引发了学界对该议题的广泛研究和讨论。

一、全球化概念辨析及其实践

全球化一词的流行使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对该术语进行解释却充满争议,学界对其定义和论述各不相同。例如,学者赫尔曼·戴利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全球经济汇聚的方式[1]。本·罗萨蒙德则认为,全球化的定义很松散,其代表因素包括互动与沟通的密切化、市场一体化、运输的国际化、金融的跨国化、通信的全球化、市场整合的区域化等[2]。还有人认为,全球化建立在全球市场和民族国家的基础之上,但从属于超国家组织和跨国公司的结构之下[3]。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认为,全球化是超越一国界限的活动,其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移民、法律与环境各个方面,体现了地区间的紧密联系、社会活动和权力网络的扩展,以及超越地域空间的系列活动[4]。有学者将全球化描述为“全球互联性的强化”,认为其具有多重的联系性,是人口、服务、知识、信仰、商品、图像、资本和时尚的跨国流动[5]。此外,國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对全球化做了定义,将其定义为世界各地经济体的日益一体化,特别是以贸易和资金流动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一体化。该术语有时还指跨越国际边界的人员和知识技术的流动,也包括更广泛的文化、政治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6]。

无论是学者们从其研究角度对全球化进行界定,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内容与范围上对其进行定义,全球化作为一种主导性潮流,在过去几十年间席卷了世界,并在绝大多数国家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实践。尽管全球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术语,但是从具体内容上看却存在诸多共同点:该术语通常被使用在经济活动的背景之下,包含了商品、技术、服务和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过程,并以此来描述国家间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跨国公司利用他国劳动力和市场来获取利益回报的一种综合性活动。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在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的互动关系得以加速实现,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物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流动迅速而便捷。可以说,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上的交织越多,联系越紧密,世界就越全球化。

全球化概念的出现虽然是在20世纪80至90年代,但全球化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实践过程。从历史上看,全球化的贸易与物质交流就一直存在。例如,从我国西汉时期开始,中国的丝绸就开始出现在欧洲和中亚地区,这标志着货物贸易从区域走向全球,但当时的贸易量相对较低,全球化还处于萌芽状态。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的探险家将东方和西方联系在一起,彼此贸易需求就成为驱动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在大航海时代,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以及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所带来的后果是,欧洲顺势从海洋上打开了亚洲香料群岛的大门并通过征服拉丁美洲,占有了该地区的贵金属。凭借这种方式,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到了亚洲的肩膀上[7]。尽管当时欧洲与亚洲的贸易额并不大,但它无疑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内容,贸易由此也变得日益全球化。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大致有两个波次,具体来说如下:第一个全球化波次发生在19世纪初期至1945年,它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而迅速蔓延开来。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贸易额平均每年增长3%,这一增长率推动了世界出口额从19世纪初期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增长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4%[8]。第二个全球化波次则发生在二战结束后,全球出口商品价值占世界GDP的比例从1945年的4.16%增长到2014年的25%[9]。此外,互联网技术方兴未艾并取得重大发展,这一技术以更直接的方式将全世界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互联网技术还允许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整合。在新加坡、比利时等国家,其贸易价值占其GDP的比重则极高,这一方面反映出它们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些国家的获益程度也较高。

二、全球化出现的困境

从总体上看,各国民众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部分收益,但对于不同的受众群体以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行为体来说,他们对全球化的认知却比较复杂:既有绝对收益的获得感,也有相对收益的剥夺感。表现在具体认知中,则既有肯定,也有彻底否定;既有采取拥抱的态度,也有秉持完全排斥的立场。这也让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陷入了诸多困境。

(一)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的玫瑰园还是失乐园

全球化的支持者认为,全球化创造了促进世界各国发展的条件,发挥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他们的逻辑大致如下: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带来了世界商品和劳动力与人员的流通与流动;随着技术的改进,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更加容易,互联网将贸易、人员和通信等融合在一起;随着资本要素的世界性流动,全球化促使跨国公司进入各大洲的新市场,带来相关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增长;随着全球和区域贸易组织的建立,贸易区减少了国家间的贸易壁垒,从而为大多数国家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平台。因此,只要各国政府放弃贸易保护政策、实行自由贸易,解除对投资的各种限制并让资本自由在国内和国际流动,鼓励企业对外寻求低成本、高利润的投资机会,充分相信市场的供求调节机制,该国就能刺激投资与贸易、提升经济活力、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使贫穷国家和富裕国家都受益。因此他们认为,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

更有甚者,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的“灯塔”,是拯救经济和社会的希望,认为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实现自由民主的社会。例如,有学者认为,自由贸易会带来高增长,高增长会导致减少贫困,全球化一定会带来全方位的好处。还有人认为,全球化代表着自由贸易的增加、全球经济的增长、就业机会的增加、公司更具竞争力、商品价格降低、形成全球市场和促进文化相互融合等好处。托马斯·弗里德曼也认为,全球化可以使人们团结在一起,并使每个人变得更加富裕。弗朗西斯·福山甚至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民主和自由市场原则在全球的传播(全球化)可以导致世界治理体系的建立,而这最终将导致战争的结束[10]。

在实证分析上,阿克塞尔·德雷尔分析了123个国家在1970年至2000年间的全球化综合指数(KOF),认为全球化促进了大多数国家经济的增长。他指出,全球化程度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与之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与之对照的是,那些增长率较低的国家,也是参与全球化程度较低的国家。有学者同样使用了全球化综合指数,检验了非洲的21个国家在1970年至2005年期间全球化对其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证实了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认为全球化在相对贫穷的非洲国家中起到了促进增长的效果,并对全球化的影响持乐观看法[11]。

与全球化的支持者与乐观者不同,批评者对全球化持否定态度。有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之所以推崇全球化,主要是它们能随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与他国进行政治与经济的竞争,并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生产的国际化,使该国能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中进行操控,在全球化中受益。例如,有学者对119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考察,发现在全球化中的直接投资(FDI)虽然促进了增长,但更多的是促进了不平等[12]。学者彼得森和科拉·琼布卢斯在《2018年全球化报告》中分析了1990年至2016年全球化对42个国家的实际人均GDP产生的具体影响,该报告显示,如果以人均GDP来衡量,工业化国家是全球化最大的赢家[13]。学者布兰科·米诺维奇在《全球不平等统计》一书中指出,全球化主要让中等收入者和富人受益。世界人口中最富有的1%是“全球富豪”,他们在同一时期的财富呈大幅增长趋势。全球化带来的主要好处是使一些人获得了最大收益,但这些人主要居住在欧洲和北美区域。也就是说,全球化对于贫穷国家而言,它是不对称的,其带来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些欠发达国家的传统优势产业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如果失去竞争力,就会遭受失败或者面临被淘汰的威胁。另一个有害的影响是,落后国家通常会被发达国家过度使用自然资源,以满足商品生产中更高的要求。但与此同时,对资源的高度消耗也往往会让这些国家陷入资源陷阱而停滞不前。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生态资源(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受到污染的问题有增无减。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毒品、走私、犯罪和疾病等)随着全球化的助推也在激增。此外,随着全球化思想的传播,各种族、宗教之间的流血冲突不断,这些问题也往往被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成为它们实施其政治与经济影响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对全球不发达地区和民众来说,全球化是失乐园而不是玫瑰园。

(二)全球化是落后国家的发展路径还是发展陷阱

对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顺势而为利用好了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否则就会受其限制甚至伤害,会让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诸多陷阱。

其一,中等收入陷阱。二战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下,有些国家的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只有极少数国家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绝大多数国家在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时就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在拉美地区,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有学者的研究显示,从1960年至2011年,在此期间的101个中等收入国家仅有13个成功跃入高收入国家之列,拉美地区及亚洲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则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有学者分析后认为,长期依赖初级产品、外贸依赖度过高、单一的产业机构、失衡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产业资源配置以及低下的生产效率、技术创新缺失、收入分配体系的不合理等问题是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也导致这些国家的产业始终停留在全球价值链低端而难以迈过该陷阱[14]。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发展道路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它们无法在标准产品上与低薪国家竞争;另一方面,它们无法在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商品和服務产业与强国竞争。导致的结果是,在未来极有可能陷入经济的持续低迷甚至负增长状态,丧失经济的自主性与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

其二,资源诅咒陷阱。全球化的浪潮也推动了资源禀赋和要素流动的全球化。自然资源是一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要素条件。但随着全球化的演进,一些发展中国家却掉入“资源诅咒”的陷阱。通常来说,自然资源充裕对一国发展是极其有利的,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在起始阶段往往处于贸易条件不平衡、不对称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结构之下,反而使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国家的经济增长更缓慢。有研究者曾将51个国家归类为“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至少有20%的出口额或财政收入的20%来自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包括:极端依赖资源财富来获得财政收入、储蓄率低、增长表现不佳、资源出口收入极不稳定。在这些国家中,有29个依然是中低收入国家[15]。资源诅咒陷阱除了在经济上带来波动,在政治上也带来不稳定性。在某些资源丰富的国家,由于国内各种派别为争夺资源收入的份额,它们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根源。有些派别可能采取武装分离主义的形式来争取资源利益。同时,在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甚至本部门内部,各派别势力为获得预算拨款而发生内部冲突,这会削弱政府有效运作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在1997年至2010年期间,矿物价格上涨造成了非洲国家的一级暴力事件不断爆发,占比约为21%。因此,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可能成为国际冲突的目标[16]。还有研究发现,石油生产、储备、依赖和出口与引发冲突的风险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而拥有大量石油储备的国家经常被他国作为军事行动的目标。一旦该国陷入政治的动荡和不稳定,经济发展也就陷入困境。

其三,环境恶化的陷阱。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其发展过程除了要经历“中等收入陷阱”“资源诅咒陷阱”,有些国家还要跨越“转型陷阱”。要跨越上述这些陷阱,只能通过发展经济的办法来实现。即便经济发展能够跳出以上各种陷阱,却很难跳出“环境陷阱”。其实,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之间是存在因果联系的:一国越是追求经济发展,就越是有可能陷入“环境陷阱”之中。在许多西方工业化国家,由于它们主导着先进环保技术和专利,在工业体系中占据环境友好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往往把一些污染严重且在本国落后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承接国出现环境的极大污染,生态损失特别严重。有环境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这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它们的关联性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该曲线的原始形状像倒U字形一样,预示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贫富差距将扩大,只有在曲线的顶点时,经济不平等才开始下降。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显示,当污染物排放量越过顶峰时,环境与经济才开始出现协同效应,经济增长的质量会进一步提升,环境问题将出现优化性的好转。但是,发展中国家要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从两者严重的对立之中解脱出来,困难重重。

(三)全球化是在持续还是在退潮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可以算作是全球化演进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对全球化的共识开始出现裂痕。特别是自2016年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推行“美国第一”的零和外交与经贸政策,标志着全球化的逆流正式显现。此外,一些研究全球化的学者和政治人士的立场也发生了转变,从过去支持全球化的立场逆转为反全球化的立场,他们也开始承认,全球化造成了不平等、失业、本国薪资的下降等诸多问题。此外,金融危机、欧元危机、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导致的失业等问题相互叠加,带来了对全球贸易的巨大打击,全球化的动力减弱,其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自2012年以来,贸易只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这一数字不到过去3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经济全球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7]。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在题为《新冠大流行对贸易和发展的影响:向新常态过渡》的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将收缩4.3%,将有1.3亿人陷入极端贫困[18]。反全球化的学者和民众抨击的主要对象是国际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和新自由主义思想。例如,反全球主义的支持者认为,全球化导致了不对称的权力支配关系,其原因是其背后的资本逻辑使然。不对称的政治与社会结构既体现在国内各阶层的贫富差距上,也体现在国家间实力发展的不平衡上。全球化进程势必导致出现两极分化,全球化导致了“赢家”与“输家”之间的结构性对立。欧美国家具有右翼性质的团体鲜明地反对全球化,它们将其视为其国民经济和国民身份的威胁,主张严格限制移民以保证本国的国民身份。有人甚至认为全球化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和结果,是强权精英政治计划的结果,从而加入反全球化的阵营[19]。

三、全球化陷入困境的原因

在过去的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化主要是由西方国家主导并推动的,其推动力量主要来自两种:西方跨国资本的推动和新自由主义国家发展模式的推动,但这两种力量推动导致的恶性后果是全球化陷入了困境。

(一)西方跨国资本推动的全球化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和国内国际社会失衡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部分生产资料(如土地和财富的所有权)为私人所有,且大部分掌握在个人手中,追求超额利润势必成为资本的本质。马克思就对资本的逐利性进行过深刻评述,認为资本一旦触及利润,就会胆大起来[20]。所以,如何谋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在本质上要回答的问题。可以说,资本在促进国内与国际社会公平这一问题上毫不关心,因为追求不平等的目标实际是资本主义的内在要求。对利润的贪婪使资本在一国之内占据主导后就会扩张至全球形成跨国资本,进而从全球扩张中获得更高利润,这也使其成为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指出,全球资本及其资本背后1%的精英阶层是过去40年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贫富差距拉大是当前全球化面临的最严峻的现实问题,但政府并没有很好地去做分配,而资本根本没有意愿进行再分配。全球化带来的外包和西方国家去工业化导致了国内工作机会的减少,劳工阶层在与资本的博弈过程中节节败退,而资本大获全胜[21]。

在不受约束的资本全球化的推动下,过去70年间的经济发展席卷全球,也导致各国之间不平等、不公正现象加剧。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出现的“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之所以不断泛滥,其主要原因在于跨国资本推动的全球化是获得超额利润,而不是解决社会公平与平衡问题,因此导致在国内和国际层面出现贫富的两极化和发展的不平等、不平衡后果。对此,西方学者认为,没有制约的资本主义必然导致财富不平等,且程度也会不断加剧。自由市场经济对解决财富分配不平等问题总是失灵的[22]。正如学者肖恩·多克蒂所评述的,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是一个没有道德的破坏物,具有撕裂社会的巨大潜能。随着不平等日益失控,越来越明显的是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可以导致最坏的影响[23]。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其主导的跨国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自由流动。跨国资本一方面可以在发展中国家中获得利润丰厚的收益,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本国去工业化、空心化和虚拟化的现状,其产业的流失也带来了国内就业的减少,中产阶层的萎缩。西方一些国家的民众认为,全球化让本国的跨国资本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海外地区,是发展中国家的雇主抢走了他们的工作岗位和福利。因此,普遍的排外情绪和民粹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日益滋生和涌现。

(二)以新自由主义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日益衰落

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日益从国家垄断转向国际垄断,进而推动新自由主义理论从学术转入政治变为国家意识形态化的工具,也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推行全球化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并由美国政治精英将其包装并鼓吹为“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所主张的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全球化,其规则制定权往往掌握在资本集团手中。美国学者乔姆斯基对此评论认为,“华盛顿共识”的“主要建筑师们”大多是为私有经济服务的,西方的私人资本集团以及相关经济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世界经济的命脉,主宰着国际规则的制定,而这些经济组织其实是“新帝国主义时期”的“事实世界政府”的核心[24]。

新自由主义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幌子,将其作为理论推广的“合法性”外衣,对后发国家开出所谓的发展“药方”:推行市场化、完全私有化、减少政府管制等,这其实是为跨国资本叩开他国大门服务。在西方资本和新自由主义推动的全球化布局之下,全球化在世界各地发展迅猛,但现实情况是,只有少数国家才能得到好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却是全球化的失意者乃至失败者。同时,在发达国家内部,全球化也带来了国内的地区差距。例如,即便在美国,其“铁锈地带”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由于工业和制造业的迁移,各地区发展陷入萎缩状态,贫富差距拉大[25]。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面,但也将贪婪、不平等、对人的剥削和对他国资源恶意攫取实现了“规范化”,完成了对落后群体和欠发达国家掠夺的合法化。由于国际资本和全球化的私人银行对资本、商品、服务和资产的私有化,其导致的后果是超级资本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全球不同地区在国民收入、财富增长、消费水平、科技发展程度和个人生活质量等方面都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不平等、不均衡问题,贫富差距没有减少反而陷入持续恶化的状态中。

总体来说,在过去几十年间推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上述两种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全球化导致了大多数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贫富问题的两极分化与社会撕裂,也导致国际社会出现严重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问题,以西方跨国资本和新自由主义国家发展模式为动力推动的全球化进入了失衡状态,亟待修正与调整,需要注入新的动力并提供新的全球化方案,方能解决上述问题,才能让各国人民共享全球化的发展成果。中国提出的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国方案,为全球化进程走出困境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路径选择。

四、中国方案与全球化的演进路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并汇入世界全球化的潮流,也开启了“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新征程。在中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阶段,中国充分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并融入世界,实现了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在过去的40多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度增长为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中国的贡献,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说,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理念与初心与西方的零和思维与掠夺本性完全不同,中国的发展没有通过对外扩张和掠夺,而是通过不断融入世界,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以内生性方式实现发展与繁荣,倡导的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针对全球化陷入困境,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就呼吁说,国际社会应该以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的方式继续推进全球化进程。这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注入新的动力。或者说,先前的以资本逐利为主要推动力的全球化和以新自由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模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

第一,坚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推进全球化进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既要追求本国自身利益,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国家的利益;既要谋求本国自身发展,同时也要强调本国与他国的共同发展。这与西方以跨国资本驱动并追求超级利润的全球化有本质的区别。中国提出的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理念其实就是一种新型经济全球化的理念,其目的是要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出全球化的旧有巢穴,走出以零和博弈为特征的全球化困境,推动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这也成为未来全球化演进的路径与方向。在2017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就提出,中国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和世界都应该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實现互利共赢,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26]。在2021年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中,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中国将更加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27]。

可以说,21世纪全球化演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必定要摒弃旧有的思维和理念(如西方国家的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理念),而要倡导互利共赢的合作观。这就要求国际社会必须摒弃过去以西方跨国资本集团主导世界经济关系的做法;摒弃以邻为壑、自私自利的狭隘政策;摈弃西方国家垄断发展优势形成中心-边缘的片面做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解决世界面临的错综复杂的问题,走出全球化的困境。国际社会新型全球化的实现路径必然是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在世界政治中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倡导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共同价值,在开放包容的框架下增强各国间的合作、互惠发展,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第二,注重国家行为体的推动作用,而不是以国际资本的扩张为推动力。西方跨国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本集团会贪婪地进行资本积累,随之驱动向外扩张,并带来两极分化,最后导致危机甚至战争。正如美国学者彼得·菲利普斯所指出的,全球化不仅是由民族国家制定的,也是由控制全球资本的决策者来决定的。在全球实力精英的统治下,全球不平等现象变得极为严重。持续的资本集中和新自由主义的紧缩政策只会给地球上的绝大多数人带来更大的痛苦。他认为,跨国资本推动的全球化是导致国家失败、发生内战、出现国内政权更迭以及被直接入侵(占领)的重要原因[28]。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上,为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其目的就在于开辟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构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新平台,拓展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实践,为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将国家行为体作为关键动力推动国际社会相互合作与共同建设,这是与西方跨国资本追逐超额利润的最大不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主要从国家之间合作的角度出发,强调以国家行为体为推动力,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打破过去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的“中心-边缘”经济旧有格局,实现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自2013年以来,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中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以及超过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超过200份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全球化处于低迷和困境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倡议既体现了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全球经济持续景气的保障。从世界政治与国际经济关系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合作建设既不是地缘政治的联盟,也不是关起门来搞利益分配的小圈子,更不是以意识形态划界的国家间零和游戏,而是推动开放包容发展、促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型全球化举措与具体方案。

第三,未來的全球化必然是倡导平等、互惠、平衡的全球化,不是经济民族主义的全球化,也不是零和博弈或赢者通吃的全球化。“一带一路”建设提倡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商就是强调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而不是一方压制另外一方,各国以平等、协商和自愿为基础;共建就是强调各方既是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同样也是责任与风险的共同担当者;共享就是强调在合作中兼顾参与方的利益和关切,在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中惠泽各方,而不是赢者通吃。可以说,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绝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赢、多赢、共赢的共同发展过程。这标志着全球化的一个术语——全球化下的平等与互惠,即主要通过邀请而非强迫合作伙伴国家的方式参加这个庞大的互惠倡议;通过陆路和海路跨越世界、相互贸易、联合研究和进行科学合作与交流,进而增进人与人之间平等与互惠的互动。可以说,全球化中国方案倡导的是一个平等的全球化世界,也是一个寻求各国共同发展、合作互惠的全球化方案。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公开的经济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特别强调本国产业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强调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当一国占据优势或者比较优势的时候,它强调并推进全球化的进展;当它们处于劣势的时候,就会反对全球化而实施孤立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对西方国家而言,全球化的进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导国工业生产能力的优势与否。有学者认为,在美国的大部分历史中,美国实际上都接受了经济民族主义[29]。因此,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在本质上体现的是经济民族主义与零和博弈的理念。

五、结论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全球化的力量在经济上改变了世界,也塑造了各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关系。在全球化进程中,既有全球主义与逆全球主义的思潮,也有经济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的趋势,但全球化并没有完全停滞,也不会终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尽管出现了很多逆流、险滩,但经济全球化方向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30]。所以,全球化在新阶段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使全球化更加公平、普惠、平衡、共赢,能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发展成果。

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需求不足、发展不平衡,因此营造发展更加平衡、包容性更强的全球化就成为全球化未来演进的趋势。旧式全球化是基于西方国际资本和新自由主义国家发展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新型的全球化将以人类命运、公共安全和人民福祉为首要基础,以平等、互惠、平衡和共同繁荣为未来的演进方向。只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各国齐心协力、守望相助,而不是以邻为壑的零和博弈,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挑战,才能顺应未来全球化演进的趋势,让全球化未来进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公平逻辑与正义逻辑。

参考文献:

[1]Herman E. Daly. Globalization versus Internationalization [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31(1):31-37.

[2]Ben Rosamond. Discourses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uropean Identities [J].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1999,6(4):655.

[3]Richard Münch. The Global Division of Labour: Development and Inequality in World Society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6.

[4]David Held.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14-15.

[5]David McCraw. New Zealand Foreign Policy Under the Clark Government: High Tide of Liberal Internationalism[J].Pacific Affairs,2005,78(2):217-235.

[6]IMF. Globalization: Threat or Opportunity[R/OL].(2008-05-30) [2022-08-18].https://www.imf.org/external/np/exr/ib/2008/053008.htm.

[7]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M].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5.

[8]Peter  V anham. A  Brief  History  of  Globalization [R/OL].(2020-02-07)[2022-12-19].https://www.charternorthdulwich.org.uk/attachments/download.asp?file=1220&type=pdf.

[9]Michel Fouquin,Jules Hugot.Two Centuries of Bilateral Trade and Gravity Data: 1827-2014.Working Paper,CEPII[R/OL].(2016-05-17)[2022-12-19].http://www.cepii.fr/CEPII/en/publications/wp/abstract.asp?NoDoc=9134.

[10]Francis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M].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2:12.

[11]B. Bhaskara Raoa Krishna ChaitanyaVadlamannati.Globalization and Growth in the Low Income African Countries with the Extreme Bounds Analysis[J]. Economic Modelling ,2011,28(3):795-805.

[12]Parantap Basu,Alessandra Guarigli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Inequality,and Growth[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7,29(4):824-839.

[13]Thie Petersen, Cora Jungbluth. Globalization Report 2018: Who Benefits Most from Globalization [R/OL].(2018-06-08)[2022-08-20]. http://aei.pitt.edu/102448/1/2.pdf.

[14]李天国,沈铭辉.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及启示:基于拉美与韩国经验的比较[J].拉丁美洲研究,2018(4):68-85.

[15]Anthony J.Venables. Using Natural Resources for Development: Why Has It Proven So Difficult[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6,30(1):161-184.

[16]Nicolas Berman, Mathieu Couttenier et.al.This Mine is Mine! How Minerals Fuel Conflicts in Africa.CESifo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5409[R/OL].(2015-06-29)[2022-11-20].https://ssrn.com/abstract=2627073.

[17]Aqib Aslam, Emine Boz, Eugenio Cerutti, Marcos Poplawski-Ribeiro, Petia Topalova.Global Trade: Drivers behind the Slowdown[R/OL].(2017-02-13)[2022-11-21].https://voxeu.org/article/global-trade-drivers-behind-slowdown.

[18]聯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联合国发布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收缩4.3%[N].人民日报,2020-11-21.

[19]Nouriel Roubini.The Political Left and Right Are Being Upended by Globalization Politics[R/OL].(2016-08-23)[2022-11-21].https://www.huffpost.com/entry/globalization-politics_b_11655494.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1.

[21]Joseph E. Stiglitz.People, Power, and Profits: Progressive Capitalism for an Age of Discontent[M].New York: W.W. Norton, 2019.

[22]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陈剑,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3]Shaun Docherty. Globalization, Inequality,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Wealth in the UK[R/OL].(2015-11-01)[2022-11-21].http://www.inquiriesjournal.com/articles/1315/globalization-inequality-and-the-concentration-of-wealth-in-the-uk.

[24]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M].徐海铭,季海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8.

[25]J.D万斯.乡下人的悲歌[M].刘晓同,庄逸抒,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2-9.

[2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OL].(2018-

12-18)[2022-11-21].http://cpc.people.com.cn/n1/2018/1218/c64094-30474794.html.

[27]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N].人民日报,2021-01-25.

[28]Peter Phillips. Review of Giants: The Global Power[M]. New York: Seven Stories Press,2018:26.

[29]Spencer P. Morrison.Economic Nationalism Explained: Theory, History, Examples[R/OL].(2017-03-21)[2022-12-22].https://nationaleconomicseditorial.com/2017/03/21/economic-nationalism/.

[30]习近平.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R/OL].(2022-01-17)[2023-01-21].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01/17/c_1128271799.htm.

(责任编辑:许广东)

收稿日期:2023-01-31

作者简介:赵远良,副编审,博士,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大国关系、中国外交、全球化与现代化等研究;王志芳,研究员,博士,从事国际经济、外交合作、“一带一路”等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