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全程、动态:优化高校“双创”教育质量与评价体系

2023-09-01 11:34高佳葆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双创体系指标

高佳葆

(大连财经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辽宁大连 116622)

一、“双创”教育评价体系发展探索与困境分析

(一)“双创”教育评价体系发展探索。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全面演进,测度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就是“双创”人才培养质量,“双创”教育也逐步发展为全球教育革新的方向之一[1](P48)。“双创”教育既是高校培养学生“双创”思维的一种特定知识教育,也是一种通过“双创”项目申报和发展应用情况、借助创业孵化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双创”能力的实践教育[2](P29)。高校发展定位之一就是着力培养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优化高校“双创”教育质量与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双创”教育评价体系困境分析。

1.高等学院“双创”教育评价方式单一,多数高校仅将“双创”相关比赛成果当做评价依据,对学生获奖的数量和毕业生创业的数量等进行统计。“双创”教育多样化、过程性评价以及动态性测度存在薄弱之处,“双创”教育无法通过评价结果全面体现出来[3](P114)。从现实的层面来看,高校“双创”教育评价体系需与时俱进,顺应社会、企业与学生发展的要求,这些使得大学院校“双创”教育质量评价亟待改进和进一步优化。

2.“双创”教育评价结果未促进质量改进。当前,“双创”教育评价主要面向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然后从课程改革出发,未将教学设计与教育评价有机融合;一些培养措施在执行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方式呆板、内容被束缚等问题,学生认知“双创”学习的意义不到位;部分高校对“双创”教育的过程性数据不重视,不能合理评价、反馈教育教学状况,未有效促进“双创”教育质量改进。

3.“双创”教育评价体系深度、广度不够。由于高校的类型以及办学特色存在一定差异,“双创”教育开展情况以及构建的评价体系也具有相应差别,体系与标准并未进行统一。从现实的层面来看,高校“双创”教育评价体系缺乏灵活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层次性,需与时俱进,顺应企业与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CIPP评价模式的内涵与原则分析

斯塔费尔比姆在泰勒评价方式和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创建了全新导向评价模式即为CIPP评价模式。此评价模式的优势是客观导向、系统科学、实施灵活,可结合其多元、全程、动态的实施原则,有效评价“双创”教育质量,在大学“双创”教育的动态评价方面较为适用[4](P91)。

(一)背景评价。背景评价属于判断性评价。可依据高校的性质和特点,确定评价对象、目标、计划及方案,从各方面反映“双创”教育现状,把得到的数据通过记录、整理、审核形成档案;在相应环境下,对评价对象“双创”背景进行梳理、测评,旨在制定合理方案,了解评价对象的实际需求和有效应对的方式;通过上一阶段的成果反馈,对下一阶段评价的合理性进行研判[1](P50)。

(二)输入评价。输入评价属于可行性和效用评价。结合高校整体的教学安排及以往累积的经验进行优化,需关注不同要素的具体关联,探索各指标体系间的关系,依据CIPP模式的“多元性”原则指导开展,构建相对完整、互补的“双创”教育模式[5](P10);采用协作项目驱动、实例与教学相结合等形式,合理评价、分配教育资源相关要素;对实现目标有利的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以此支撑,选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进一步为提出的理念目标服务。

(三)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属于实施评价。结合CIPP模式的“全程性”原则,与大学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规律融为一体。可在每一环节,对学生的成长都给予高度关注,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实现“双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对“双创”教育的质量展开及时的检查与反馈等工作,找到问题之后迅速进行应对。

(四)成果评价。成果评价属于阶段性评价。在前三个环节测度的基础上,可针对高校“双创”教育目标的阶段完成状况进行研判;通过梳理、汇总有关成果的数据信息,同时和前三个环节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外部环境的实际状况与变化情况,结合CIPP模式“动态性”原则,对理念目标实时进行调整。通过合理研判方案执行的具体成效,打造教育动态闭环,为下一次的背景分析带来合理借鉴。

三、构建“双创”教育评价体系的框架指标

(一)初步构建“双创”教育评价体系框架。依据“双创”教育质量评价实际存在的问题,经过实践、反思、内化,基于CIPP评价模式,通过遵循多元、全程、动态三个原则,围绕背景、输入、过程、结果四个环节以及理念目标、课程教学、教育资源、教育成果、组织运作等五个维度[6](P126),把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估指标紧密相连,构建“双创”教育评价指标框架[7](P316),参见图1。

图1 大学院校“双创”教育评价指标框架

(二)初步构建“双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依据上述分析,全面借助问卷、访谈、个案分析、统计和菲尔德法,进行输入输出与反馈等工作;在创业背景研判的基础上,结合CIPP评价模式和“双创”教育特点,对二者进行互补、共融、适配性分析,利用 CIPP 模式对高校“双创”教育体系进行科学、系统的梳理[6](P127)。在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3个)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三级指标(28个)并做出指标说明,构建“双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参见表1。

表1 “双创”教育评价体系指标与说明

1.背景评价。从社会、企业、高校和学生的需求等方面分析“双创”教育现状,并把得到的数据通过记录、整理、审核形成档案。根据可从价值层面研判“双创”教育目标,看是否和相关需求相匹配,主要涉及社会整体环境、个体差异背景以及知识技术等层面。“双创”教育环境大致有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相关指标指的是“双创”教学与实践操作等领域的具体保障与实际条件;制约大学院校“双创”的校外环境为区域环境,相关联的是大学所属区域“双创”的活跃度与政府支持“双创”的幅度;在知识技术层面,在学生个体学情以及创业活跃度分析的基础上,主要结合行业知识、商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等方面做背景方面的评价指标设计。

2.输入评价。高校的“双创”教育在资源投入与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双创”教育的输入方面,其核心是师资队伍、课程改革和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情况。“双创”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以“教师专业化”为抓手,提升教师教研及科研能力;以教师职称实际结构和教师业务水平及专业培训等层面作为依据,相关指标主要涉及职称较高教师比重、授课教师数量以及“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等。在课程创新程度方面,以校本研究为基本模式,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构建适应“双创”课程改革进程为研究重点,探索革新教育教学设计、内容方法、实践教学、课程考核,与培养“双创”意识和精神、崇尚科学、注重实践的成果导向相匹配。与此同时,在“双创”教育输入全程贯穿“大思政课”和“三全育人”理念,努力实现“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打造“双创”教育思政金课、思政金师。组织制度包括教学组织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其中教学组织包括教师公开课、教师说课、外聘和返聘专家专长讲座开展情况;制度建设包括岗位职责、试讲及听课制度、集体备课、质量检查、教学例会、教学文件与档案等方面建设情况。

3.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是“双创”教育的核心支撑。其重要的测度指标之一,就是“双创”模块必选与必修课程数量与相应学分设置,借助完整的课程体系的全面落实,让“双创”教育更加灵活、深入,创意十足。关键点包括教育过程评价和组织管理,借助日常评价、阶段检查和渐进明细等方法,对教育发展实际状况进行反馈,进而及时调整方式决策。作为必要补充,其他指标还有有实战企业、“双创”项目与校内外的实训基地的数量与质量情况。要做好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规划,通过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成自身能力;“双创”项目是教育的重要平台,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则是课程与实践之间的纽带;实战企业是从学校模拟教学转向实践操作的关键阵地与主要支撑,对创办企业数量及成活比例进行统计,在项目规划、制度设计与活动组织方面进行过程评价,确保学生有序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及时调整方式决策,明确可操作性措施落实的整个细节,借助全程研判、取得的反馈等方面对方案进行优化,确保措施能够全面落实,进一步推动大学院校“双创”教育发展。

4.成果评价。依托“双创”成果的相关信息收集与研判,同时将其和前面三个环节有机融合,呈现多元化态势,进行深入研究,建立梯形评价体系。通过师生、高校、以及企业的相关绩效指标,来反映“双创”成效与实际社会效益,主要涉及形成性评价、互补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这三个层面。学生评价方面,以学生在“双创”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提升情况,结合竞赛和创业成效来体现;教师评价方面,通过教师业务水平提升情况、教研和科研成果、学生评教来体现,主要涉及师生立项数、论文发表质量、各级各类竞赛获奖数和社会知名度等;“双创”成效可通过“双创”教育创造的社会财富与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满意度情况来体现,即评价方案执行之后的具体成效与后期应用相关问题,还有推广实际状况等;社会效益是大学院校优化“双创”教育后,通过为社会运行带来的积极影响和社会声誉来体现;企业评价可通过合作企业年招收毕业生数量、企业导师量和企业经费投入量、创业率和就业率之比等指标来体现,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助力产教融合。

结语

高校需努力提升“双创”教育质量,加强“双创”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应用。这是高校在后疫情时代,提升“双创”人才教育质量、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重要推手。与此同时,大学院校还需按照实际状况与办学定位情况,对“双创”教育评价体系进行不断改进。可通过对大学院校“双创”教育和CIPP 评价模式契合性进行分析,构建出基于CIPP 模式的大学院校“双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双创”资源整合、过程管理和制度建设,引入更多校外资源服务于“双创”教育质量提升。通过将CIPP评价模式引入“双创”教育质量评价中,重视数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解决了评价方式较单一、评价结果未促进质量改进、评价体系深度和广度不够以及缺少“双创”教育过程性数据等问题,形成了“双创”教育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基于CIPP 评价模式,构建多元、全程、动态的“双创”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测度大学院校“双创”教育质量的优化方式,为高校提升“双创”教育教学质量助力。

猜你喜欢
双创体系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双新双创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