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膈肌起搏治疗中老年男性尘肺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3-09-02 10:12张国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5期
关键词:尘肺病生理疗程

张国辉

尘肺病是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不同致病性的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一组职业性肺部疾病的统称[1]。尘肺病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 即使脱离粉尘接触环境, 病情仍然可能会进展并且加重, 但通过治疗和康复的手段, 可以减缓它的病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 本院在给予中老年男性尘肺病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 联合应用体外膈肌起搏进行康复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6 月~2021 年12 月在本院住院治疗60 例中老年男性尘肺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8~86 岁, 平均年龄(71.0±10.6)岁;接尘工龄10~36 年, 平均接尘工龄(24.7±7.4)年;尘肺分期:一期23 例, 二期5 例, 三期2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45~87 岁, 平均年龄(70.5±12.4)岁;接尘工龄13~38 年,平均接尘工龄(22.4±7.0)年;尘肺分期:一期25 例,二期3 例, 三期2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依照《GBZ-70-2015-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2]进行集体讨论并确诊的尘肺病患者;②年龄≥45 岁;③男性。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者;②合并活动性肺结核者;③近3 个月曾经发生过脑卒中、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者;④存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禁忌证或治疗过程中不能耐受者;⑤随访资料不完全及中途放弃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采用抗纤维化、氧疗、平喘、化痰和止咳等尘肺病常规治疗, 30 d 为1 个疗程, 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3.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应用优势康健公司生产的变频便携式体外膈肌起搏器(DiaHealth-A)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①将两根导联线的接口端插到机器导联线接口上, 将4 片电极片通过纽扣与2 根导联线的4 个电极连接。②用酒精或清水清洁欲贴电极片的皮肤。待皮肤干后嘱患者平视, 转头, 将1 根导联线的正极(红色)电极片贴于胸锁乳突肌外缘下1/3 处(电极片1);将负极(黑色)电极片贴于同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胸大肌上(电极片2)。③同上操作, 将另一根导联线的电极片贴到患者另一侧。④治疗时间为30 min/次, 1 次/d, 30 d为1 个疗程, 连续治疗3 个疗程。第1、2 个疗程使用40 Hz 对患者进行治疗, 第3 个疗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40 Hz+10 Hz 或40 Hz+2.5 Hz 对患者进行治疗。

体外膈肌起搏治疗的注意事项为:①治疗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产品的作用、安全性及正常反应, 避免患者紧张。如过于紧张, 可导致人机不同步。②正确粘贴贴片。治疗过程中当患者出现咧嘴、偏头等现象时,应校正胸锁乳突肌处电极片粘贴位置。极少数患者存在膈神经走向变异, 需调整位置。③调节呼吸次数, 使患者呼吸频率与机器一致, 当有刺激时, 患者要配合深吸气, 然后自然呼出。④刺激强度由低到高逐渐设置,强度以患者产生不自主呼吸动作为准;如刺激强度不够, 效果不佳;部分患者疼痛阈值较低, 且该强度不足以使膈肌移动, 建议在患者可耐受的前提下, 尽可能上调刺激强度。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耐力、肺通气功能、吸气肌肌力、生活质量。

1.4.1 运动耐力 两组患者分别于第1 个疗程治疗前及第3 个疗程治疗结束后, 采用6MWT 测试患者的步行距离, 根据步行距离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

1.4.2 肺通气功能 两组患者分别于第1 个疗程治疗前及第3 个疗程治疗结束后, 应用赛客(厦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X1 便携式肺功能仪, 按照《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二部分)——肺量计检查》[3]要求规范检测患者FEV1%pred、FVC%pred。

1.4.3 吸气肌肌力 采用X1 便携式肺功能仪, 测量两组患者于第1 个疗程治疗前及第3 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的口腔MIP, 以评价患者的吸气肌肌力[4]。

1.4.4 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分别于第1 个疗程治疗前及第3 个疗程治疗结束后,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中的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F)和精力(VT)3 项,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6MWT 比较 治疗前, 两组6MW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6MWT(467.930±100.852)m 明显长于对照组的(394.000±91.212)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6MWT 比较( ±s, m)

表1 两组治疗前后6MWT 比较( ±s, m)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394.570±89.339 467.930±100.852a对照组 30 379.900±88.627 394.000±91.212 t 0.639 2.978 P 0.526 0.004

2.2 两组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EV1%pred、FVC%pred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FEV1%pred(65.000±14.960)%、FVC%pred(68.070±14.9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500±13.953)%、(60.533±12.23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指标比较( ±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指标比较( ±s, %)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FEV1%pred FVC%pred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59.230±14.376 65.000±14.960a 60.400±14.806 68.070±14.966a对照组 30 56.400±13.962 57.500±13.953 57.800±13.737 60.533±12.235 t 0.773 2.008 0.705 2.136 P 0.442 0.049 0.484 0.037

2.3 两组治疗前后MIP 比较 治疗前, 两组MI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MIP(62.070±14.706)cm H2O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270±17.846)cm H2O,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IP 比较( ±s, cm H2O)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IP 比较( ±s, cm H2O)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45.330±16.076 62.070±14.706a对照组 30 51.000±18.596 53.270±17.846 t 1.263 2.084 P 0.212 0.042

2.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 两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s, 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生理机能 生理职能 精力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47.000±12.498 60.170±8.659a 41.830±15.284 62.500±13.693a 47.830±12.083 58.330±8.938a对照组 30 48.170±12.763 50.500±13.413 39.170±18.198 50.330±17.416 48.070±9.634 52.000±8.964 t 0.359 3.318 0.613 3.009 0.085 2.739 P 0.721 0.002 0.542 0.004 0.932 0.008

3 讨论

尘肺病是我国影响面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职业病, 发生多需要10~20 年甚至更长的接尘工龄[4-8]。尘肺病患者往往为年轻时在工作中接触生产性粉尘,早期多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随着接尘工龄的增加, 逐渐出现咳嗽、咳痰、喘息、胸痛和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 直到中老年时发病才被确诊。有研究表明, 中老年男性尘肺病患者为因尘肺病引起的疾病负担的主体人群[9-11]。尘肺病是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多合并肺气肿、低氧血症、肺顺应性下降、营养不良等, 进而导致膈肌受损, 甚至存在不同程度地萎缩[1]。膈肌作为主要的呼吸肌, 平静呼吸时它的收缩和舒张承担全部呼吸的80%功能[6], 是完成人体呼吸功能的主要动力来源, 因此中老年尘肺病患者肺康复中膈肌的康复训练尤为重要[12-16]。传统膈肌锻炼方法由于动作繁琐, 要求坚持锻炼, 患者容易失去耐心和信心而中断锻炼, 而体外膈肌起搏治疗方法简单, 效果较好, 容易被患者接受。

体外膈肌起搏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脉冲电流刺激膈神经使得膈肌节律性的舒张和收缩, 从而加强呼吸中枢驱动, 增加膈肌功能性运动单位总数, 改善膈肌纤维结构[17,18], 逐步提升患者的膈肌耐力与血流量,增加肺活量, 提高呼吸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6MWT(467.930±100.852)m 明显长于对照组的(394.000±91.212)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FEV1%pred(65.000±14.960)%、FVC%pred(68.070±14.96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500±13.953)%、(60.533±12.23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MIP(62.070±14.706)cm H2O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270±17.846)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评分分别为(60.170±8.659)、(62.500±13.693)、(58.330±8.938)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500±13.413)、(50.330±17.416)、(52.000±8.964)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体外膈肌起搏治疗中老年男性尘肺病患者的效果明确。体外膈肌起搏治疗是通过体外电极对膈神经进行功能性电刺激, 无需手术, 无创伤。但对患者治疗过程中也发现, 其电极不易精确定位, 刺激强度较大, 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咧嘴、偏头等现象[19,20]。因此应嘱患者保持放松, 尽量不要说话、大笑、转头等动作, 一旦出现不适症状, 积极做出相应调整。

综上所述, 体外膈肌起搏治疗中老年男性尘肺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 能够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 改善肺功能, 增强吸气肌肌力,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尘肺病生理疗程
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组建
一例尘肺病患者的呼吸康复治疗体会
痛泻要方加味汤治疗尘肺病验案2则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
治子宫脱垂
CBS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尘肺病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