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立康唑联合氟康唑治疗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3-09-02 10:12曲莎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5期
关键词:伏立康氟康唑真菌

曲莎莎

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是一种因真菌侵袭并诱发支气管和肺组织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 可引起呼吸道黏膜炎性反应及肺组织炎症肉芽肿, 严重者可出现真菌随血液播散而引发其他脏器真菌感染的情况,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临床应用伏立康唑联合氟康唑治疗可有效控制肺内真菌感染, 复发率及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纯氟康唑治疗[2]。本科室通过应用伏立康唑联合氟康唑治疗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 临床颇有成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5 月~2021 年5 月本院呼吸内科住院并接受治疗的60 例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试验组男14 例, 女16 例;年龄42~73 岁,平均年龄(55.31±6.44)岁;酵母样真菌感染21 例,丝状真菌感染9 例。对照组男15 例, 女15 例;年龄45~70 岁, 平均年龄(55.42±6.23)岁;酵母样真菌感染18 例, 丝状真菌感染12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真菌感染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s)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性别 平均年龄(岁) 真菌感染种类男女酵母样真菌 丝状真菌试验组 30 14 16 55.31±6.44 21 9对照组 30 15 15 55.42±6.23 18 12 χ2/t 0.067 0.067 0.659 P 0.796 0.947 0.417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于2007 年制定的《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3]中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患者出现发热、畏寒、头疼等流感样症状,咳嗽、呼吸困难、咳痰等呼吸道症状, 肺部影像学检查可见肺内感染灶, 经支气管纤维镜、痰培养、血培养等证实为真菌感染, 并明确真菌感染种类。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能全程配合检查及治疗者;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近期接受过抗真菌感染药物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关理化及影像学检查, 通过肺内深层组织活检及痰、血培养明确真菌感染种类, 并排除链球菌感染引起的G 试验假阳性。日常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根据患者伴随基础疾病对症用药治疗。对照组应用氟康唑注射液(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20009, 规格:50 ml∶100 mg)治疗, 静脉滴注, 首次12 h 以负荷剂量给药0.6 g, 后每12 小时给药0.4 g。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伏立康唑(珠海亿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8964,规格:50 mg)治疗, 静脉滴注, 首次12 h 以负荷剂量给药0.4 g, 后每12 小时给药0.2 g。两组患者连续给药7 d 为1 个疗程, 连续治疗4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G 试验阳性情况及治疗效果。①通过MB-80S 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后G 试验的真菌1-3-β-D-葡聚糖水平(G 试验阳性)。②通过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评估患者用药后呼吸困难程度, 以0~4 级5 级评分法评估呼吸困难由轻到重的程度, 评分越低表明呼吸困难缓解程度越佳。③效果判定标准:显效:呼吸道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 肺内无啰音;有效:呼吸道症状与体征较治疗前改善, 肺内少量啰音;无效:呼吸道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变或加重, 肺内明显啰音。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及G 试验阳性情况比较治疗后, 试验组呼吸困难评分为(0.61±0.12)分, G 试验阳性率为6.67%(2/30);对照组呼吸困难评分为(1.52±0.23)分, G 试验阳性率为26.67%(8/30)。试验组呼吸困难评分、G 试验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及G 试验阳性情况比较[±s, n(%)]

表2 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及G 试验阳性情况比较[±s, n(%)]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呼吸困难评分(分) G 试验阳性试验组 30 0.61±0.12a 2(6.67)a对照组 30 1.52±0.23 8(26.67)t 19.213 4.320 P 0.000 0.038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

3 讨论

肺侵袭性真菌感染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感染指患者免疫功能正常, 而出现不同程度因真菌感染导致的呼吸道症状[4]。继发性感染指患者伴随宿主因素及免疫功能障碍的发病过程, 常见于重症监护室(ICU)内的重症感染者及恶性肿瘤疾病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是老年患者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随着现代医学的逐渐进步, 侵袭性肺曲霉菌的诊断率越来越高, 尤其是在器官移植接受免疫抑制的患者、介入性治疗感染及血液病患者接受长期大量的化疗过程中较容易出现[5]。随着研究不断深入, 侵袭性曲霉菌肺炎的死亡率较高。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 临床常通过痰培养、血培养等检验确诊, 此类检查虽为本病的诊断金标准, 但检验耗时过久, 标本易被污染, 影响结果准确性。且多数危重症及恶性血液性疾病患者难以承受肺深层组织检查或其他有创性检查操作。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既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又影响患者的化疗周期,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 减少患者生存期。据国外研究资料显示, 血液系统化疗患者的真菌性肺炎的发病率约为10%, 有资料研究显示, 侵袭性真菌肺炎的发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本次研究采用的氟康唑和伏立康唑均是最新一代的三氮唑类广谱抗真菌药, 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尤其是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被广泛使用, 部分指南推荐该类药物还可以用作真菌预防性用药。伏立康唑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2015 年批准应用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治疗。临床药理学研究显示,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限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 该酶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 具有依赖性, 使真菌膜的麦角甾醇相关合成受阻。因为麦角甾醇是合成真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物质, 当麦角甾醇合成受阻时和麦角甾醇的缺失破坏真菌细胞立体结构的完整性,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通透性、生物调节和膜上多种酶的活性, 最终导致真菌的死亡。有研究显示, 伏立康唑还可以抑制真菌菌丝向孢子体转化, 提高抗真菌作用[6]。体外研究显示, 伏立康唑针剂对多种真菌有效,包括念珠菌属(光滑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属、镰刀霉属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7], 患者给药后皮下组织液、水疱液、肺内痰液及腹腔液等体液组织中均可检测到一定药物浓度。药物首要代谢途径为肾脏, 其中80%以上药物以原形态通过排尿代谢出体外, 少量于肝脏组织中代谢[8]。伏立康唑上市后研究显示, 伏立康唑有一定的肝功能损伤、视神经损伤,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肝肾功能及视神经情况[9,10]。本研究结果显示, 伏立康唑较氟康唑在治疗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同时临床应用需要注意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对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通过伏立康唑及氟康唑联合治疗, 可强化抗真菌疗效, 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伏立康氟康唑真菌
成人患者体内伏立康唑代谢的影响因素分析 Δ
高等大型真菌与人类
基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真菌造房子
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低功率激光治疗外耳道真菌病106例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临床疗效观察
伏立康唑与氟康唑治疗肝移植患者术后真菌感染的安全性比较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对比
伏立康唑相关皮肤肿瘤:器官移植受者中光致癌作用的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