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在急性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3-09-02 10:12范振林高玉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5期
关键词:头穴脑神经肢体

范振林 高玉竹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 发病基础为脑循环障碍引发脑神经功能损伤及语言、运动等神经损伤障碍症状, 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其中急性脑卒中为患者脑循环障碍急性期, 此阶段患者存在进行性脑神经功能损伤, 有效治疗方案可降低其脑神经损伤程度、改善预后。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常规康复技术治疗中, 以良肢位摆放、障碍症状针对性治疗为主, 但治疗效果相对有限[2]。针刺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案, 其在对卒中患者治疗中, 通过改善脑循环可缓解患者脑神经损伤情况。其中头穴丛刺为针灸专家于致顺教授结合临床经验、科研工作提出的脑卒中针刺治疗方案, 其中以丛刺长留针在临床研究中备受关注, 通过结合患者不同时期运动状态进行头部穴区刺激, 可通过生物电效应作用, 加强大脑皮质刺激, 改善临床症状[3]。为此, 本次研究选取吉林省人民医院2021 年1~12 月期间收治的86 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探究在其常规康复技术治疗基础上应用头穴丛刺技术治疗的临床价值,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吉林省人民医院2021 年1~12 月期间收治的86 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A 组与B 组, 各4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s]

注:两组对比, P>0.05

组别 例数 性别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d) 卒中类型男女脑缺血 脑出血A 组 43 24(55.81) 19(44.19) 64.28±3.17 7.94±1.02 32(74.42) 11(25.58)B 组 43 25(58.14) 18(41.86) 65.31±2.88 7.85±1.25 35(81.40) 8(18.60)χ2/t 0.047 1.577 0.366 0.608 P 0.828 0.119 0.715 0.436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缺血性脑卒中[4]、脑出血[5]诊断标准;②均经临床体征、头颅CT 等诊断确诊;③病程<14 d;④患者和(或)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脑梗死后脑出血;②短暂性脑缺血;③腔隙性梗死、后循环梗死;④不可控高血压;⑤取穴部位皮肤表面溃疡、感染性疾病;⑥存在严重关节畸形等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疾病。

1.3 方法 A 组采用常规康复技术治疗:床上良肢位摆放, 给予患侧关节床上被动活动及肌肉按摩, 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避免压疮;随患者进入恢复期后, 结合患者功能障碍情况实施针对性康复治疗, 包括偏瘫肢体运动治疗、语言障碍治疗、吞咽障碍治疗等。

B 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①头穴丛刺:取顶区、顶前区, 皮肤表面常规消毒后, 取毫针(华佗牌, 0.35 mm×40 mm), 与皮肤呈15°进针刺入30 mm, 以进针角度为方向进行毫针捻转, 200 次/min,5 min;②长留针、间断捻转:捻转后留针6~8 h;留针期间, 每间隔30 min 捻转1 次, 直至出针;留针期间与A 组应用相同方法进行康复技术治疗。

15 d 为1 个疗程, 两组均治疗1~3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脑神经功能:以NIHSS 评分[6]评价, 总分范围0~42 分, 评分越高患者脑神经功能障碍越严重;②肢体运动能力:以Fugl-Meyer 评分[7]评价, 总分范围0~100 分, 评分越高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越好;③生活能力:以Barthel 指数[8]评价, 总分范围0~100 分, 评分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④脑血流指标:治疗前后以脑血流动力学检查仪(深圳市瑞森, CVHD-3000)检查, 统计颈动脉舒张期末血流速度、脑血管外周阻力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脑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治疗前, 两组NIHSS 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 指数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B 组NIHSS 评分低于A 组, Fugl-Meyer 评分、Barthel 指数高于A 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脑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s,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脑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s, 分)

注:与A 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NIHSS 评分 Fugl-Meyer 评分 Barthel 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43 15.36±2.88 11.97±2.35 51.24±6.87 61.69±6.20 48.80±5.17 54.59±6.76 B 组 43 16.01±3.15 9.58±1.63a 50.59±7.22 65.87±5.34a 47.65±4.98 60.42±7.11a t 0.999 5.480 0.428 3.350 1.051 3.897 P 0.321 0.000 0.670 0.001 0.296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指标对比 治疗前, 两组颈动脉舒张期末血流速度、脑血管外周阻力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B 组颈动脉舒张期末血流速度高于A 组, 脑血管外周阻力低于A 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指标对比(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指标对比( ±s)

注:与A 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颈动脉舒张期末血流速度(cm/s) 脑血管外周阻力(kPa·s/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43 68.77±5.29 87.41±6.34 2.16±0.28 1.97±0.23 B 组 43 67.02±6.11 91.26±5.37a 2.19±0.30 1.82±0.24a t 1.420 3.039 0.479 2.959 P 0.159 0.003 0.633 0.004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特征为肌肉痉挛、生命体征稳定性差, 在对其实施常规康复技术治疗中, 常采用良肢位摆放、床上关节及肌肉被动运动, 可改善患者肌张力异常情况, 并避免发生关节粘连、肌肉萎缩, 在此基础上, 随患者进入恢复期, 结合其功能障碍情况实施针对性康复治疗, 可基本满足患者康复需求, 改善其神经缺损性功能障碍症状[9]。近年来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疾病治疗中, 中医技术治疗应用频率逐渐提升, 其中针刺技术为基础中医治疗方案, 通过针刺机械性刺激, 可增强局部神经兴奋性,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并可改善脑细胞代谢、减轻脑组织缺氧性损伤。

头穴丛刺属于氏针刺方案。于氏认为, 十四经循经均可通达头部, 通过穴位刺激, 可起到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作用, 并通过透经、透穴治疗, 可起到一经带多经、一穴带多穴整合作用[10]。其在头穴划分中, 分为7 个治疗区, 通过头穴刺激治疗, 通过“针场”效应而起到生物电效应, 对大脑皮层神经进行刺激, 达到调节皮层功能区域之间协调及代谢作用, 完成脑神经功能重组, 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同时, 头穴针刺治疗中,对血管具有直接刺激作用, 能够扩张血管、改善缺血区域脑循环状态, 以加速患者脑神经功能重建, 改善其神经功能障碍症状[1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B 组NIHSS 评分低于A 组, Fugl-Meyer 评分、Barthel 指数、颈动脉舒张期末血流速度高于A 组, 脑血管外周阻力低于A 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技术治疗基础上, 应用头穴丛刺治疗, 可改善患者脑组织血液循环, 改善其脑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 考虑原因为, 头穴丛刺治疗中, 通过丛刺、长留针、间断捻转进行头皮穴位刺激, 并配合患者康复运动, 可增强其局部神经运动能力, 促进脑神经兴奋传导, 加速脑神经网重建, 代偿患者脑神经损伤症状, 因此可降低NIHSS 评分, 并减轻其脑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提升其Fugl-Meyer 评分、Barthel 指数, 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而在头穴丛刺治疗中,在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刺激下, 可直接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 进而可改善患者脑血流指标, 且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联合头穴丛刺治疗可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其整体血流状态, 可进一步改善其脑循环状态, 对减轻其脑神经缺血性损伤、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具重要意义[12]。

综上所述, 康复技术联合头穴丛刺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可改善其脑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脑循环状态。

猜你喜欢
头穴脑神经肢体
Nurr1基因修饰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头穴丛刺干预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头穴丛刺对AD大鼠cAMP-PKAc-CREB及胆碱能的影响*
针刺头穴结合开音穴在脑卒中后失语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microRNAs在脑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头穴电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言语失用伴口颜面失用的临床研究
铁跨膜转运蛋白与脑神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