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3-09-04 14:41罗伦红郑莉莉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5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现代化人才

罗伦红,郑莉莉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广西玉林 537000)

0 引言

在农业领域发展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比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智能化和机械化发展,让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逐渐发展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农业院校属于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在人才教育方面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积极优化农业院校人才专业培养体系,为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发展输入更多高素质的人才,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

1 农业领域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分析

1.1 专业课程教学设置结构不合理

现代化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多方面因素影响,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业领域中,远程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越来越常见,因此农业产业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当前,一部分农业院校设置的专业课程教学结构并不合理,没有把教育体系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合在一起。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受到了影响,缺少了开放性实训平台的建设,技术资源不够充足,对涉农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工作落实不够重视,未能真正满足现代化人才教育要求。

1.2 学生就业思想比较落后

近些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越来越多的农业科研相关企事业单位出现人才短缺问题,地方的农业基础建设对于高素质人才、技术人才需求量逐渐提升。高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离农”和“脱农”的情况,过于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福利待遇,缺少了吃苦耐劳精神,不愿到与农业相关的岗位工作。

农业企业在人才引进上不具备优势,导致企业内部人才供需结构出现失衡的情况。学生们学习的知识就业之后无法应用到实践中,专业对口率逐渐降低,专业毕业生更加倾向于在一线城市就业,没有把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充分发挥出来。还有一部分农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由于就业思维创新不足,导致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就业难度较大,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

新时期,想要全面贯彻落实乡村发展战略,关键在于要及时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先进技术、资金的投入力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要求农业领域的从业者具备强农兴农的意识,在农业院校内部构建出与专业技术相关的知识体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及时学习与农业管理和经营相关的专业知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贯彻落实,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当前,农业院校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关注农业生产实践教学要求,并在专业教学当中设立农学、植保、园艺、林学、水产养殖等专业,实现了大规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却没有在教育中体现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阶段,一些农业院校的专业教育体系建设学科内容过于单一,没有为学生拓展实践途径,并且为学生提供的职业规划过于固定,影响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时,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没有及时把握新时代发展给农业带来的影响,对于农业产业的人才需求变化掌握不够全面,导致当前的人才培养结构不够科学合理。

2 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作用

2.1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现代化人才。及时掌握政策、技术和农产品价格等信息,按照当前市场发展需求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决策,减少管理成本和安全风险的出现。

2.2 提升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促进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性,是及时调整现代化农业发展结构、提升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条件。农业院校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可以提升信息获取和信息应用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和优化当前的农业结构,避免农业生产经营过于盲目性,把小生产和大市场有效结合在一起。信息化人才还可以帮助打通农产品的信息传播渠道,有效提升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效率,减少农产品交易成本,为农民带来更多收益。

2.3 提升农业管理水平

培养信息化人才可以掌握更加全面的农业信息,构建出农产品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当前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按照当前市场发展需求,选择生产、销售自己的产品模式,对于动态变化中的市场环境适应力更强,能够及时规避安全风险,减少经济损失。信息化人才还能够加强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2.4 实现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加强农业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农业发展规模,及时提升农产品的销售市场范围。信息化人才培养还可以了解各地区的发展需求,确保信息的顺畅流通,加速当地的城镇化、现代化发展。另外,新媒体平台的创新应用也对农业生产方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出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 农业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措施

3.1 明确现代化人才培养目标

农业院校要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指导下,及时确立与农业专业相关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目标。专业课堂教学中,需及时了解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提出的多元化需求,针对性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详细划分对于农业信息化人才的教育任务。传统农业院校过于重视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忽视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信息化专业逐渐成为比较热门的教学体系,越来越多的农业院校开设了信息技术专业。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承担更多的社会发展责任,须要把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为农业培养更多信息化人才。

3.2 在农业信息化专业当中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

当前,大部分农业院校在涉农专业课堂教学中,即使是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也仅限于对基础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知识学习。学生们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只会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比如操作系统以及办公软件的使用等。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学生们在学习之前,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要领,因此导致教学资源、教学时间的浪费。

想要把与农业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信息化人才,须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丰富教学内容。首先进行调研考察,了解初级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在信息化技能教学中,要求学生们必须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比如办公软件、计算机软件安装与维护,计算机硬件组装和维护等,还要具备常用的工具使用以及图形图像简单处理技术。学生们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才可以加强农业知识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平台中,更好地实现对农业产品出售、病虫害预防及农业生产相关资料的管理。

3.3 在信息相关专业中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

大部分的农业院校信息专业中都没有开设农业技术课程,主要是完成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体系构建,为的是培养更加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想要培养出农业信息化人才,需要在农业院校信息类相关专业中,增加有关于农业技能的课程设置。在农业技能方面,要掌握基础认知的课程知识,比如动植物药学药理、动植物病虫害预防、动植物种类等。只有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农业知识,才可以更加灵活地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并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开发出符合要求的行业软件,创新互联网交易平台,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

3.4 在农业院校内部创建出农业信息化专业

信息化专业和农业专业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为主,通过采用学科嵌入的方式来学习另一门专业的基本知识。但是对于另一门专业的知识,无法做到深入学习,因此只能完成初级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真正把农业知识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想要解决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必须依靠另一方专业人才的辅助。这也导致了人才培养只能够完成简单的应用工作,并不能承担科技工作,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在农业院校中,及时创设农业信息化专业,可以为农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更多高级人才。首先,农业院校要具备素质更强、能力更强的信息化教师团队,引进高端的师资力量,解决在农业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其次,要积极完善农业信息化专业的课程设计。深入了解农业发展需求,及时掌握农业、信息行业的发展动态,寻找农业知识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之间存在的契合点,加强农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打造出科学合理的农业信息化专业课程体系。在农业院校内部开设农业信息化专业,既可以让学生懂得信息技术,同时也可以掌握全面的农业知识,使其在毕业之后可以顺利进入到一线工作岗位,独立负责完成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还可以适当参与科研工作。

工作人员在进行农业软件开发时,还可以根据技术创新来针对现有的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在社会中,还需创立农业信息化服务企业,为社会提供一体化服务。比如,农业信息收集、信息发布、信息自动化处理等,在统一的系统和平台中完成互联网农产品的交易,确保农产品可以安全溯源。

3.5 产学研结合,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全面发展

农业信息技术属于一种新兴学科。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良好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使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可以培养出更多勇于创新和勇于实践的人才。农业院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可以与生产部门和相关单位联合协作,合理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中,获得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为农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多信息化人才。

4 结语

农业信息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信息化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农业院校有责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手段,形成多层次的教学体系,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促进我国农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现代化人才
人才云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边疆治理现代化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