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应用价值与实践进路

2023-09-04 22:27肖银洁吕宏山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智能技术应用价值

肖银洁 吕宏山

摘 要:思政课教学存在着学情分析模糊、情境固化与时间断层的传统困境,需要朝着关照个性主体的精准思政,塑新教学生态的场景思政,促进融合教育的终身思政等方向改进。智能技术在推动思政课教学数字化转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通过“智能学伴”、虚拟现实技术与泛在智能技术等手段为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场景化、终身化赋能。探赜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进路是实现思政课教学自我革新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之径。

关键词:智能技术;思政课教学;应用价值;实践进路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2.017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2-0098-06

一、引言

智能技术以灵敏的视听感知、自然语言交互以及超强的处理与传输数据的优势推动了人们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的进步,它与思政课教学的结合备受关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在完善学科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加快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用。[2]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科教融合育人”[3]。2022年3月,教育部总结了思政课建设的进展与成效,并对下一阶段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等展开部署。[4]由此可见,随着现代技术浪潮的发展,智能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趋势,并为解决传统思政课教学困境提供了新路径。探索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的应用价值与实践进路,有利于促进两者深度融合,促进思政课教学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升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的实效。

目前学界对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学生的思想问题调研、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教学模式的总结与推广以及绩效评价机制的取向”等问题。[5]另一种是从巩固意识形态的高度、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程效果四个宏观层面指出了高质量思政课建设所面对的突出问题。[6]基于上述问题,近年来理论界指出了三种代表性的思政课教学发展方向:一是朝着“大思政课”的方向发展[7],二是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8],三是朝着信息技术的方向融合[9]。在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立足于大数据[10]、算法[11]、虚拟仿真技术[12]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改进思路。上述研究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地阐明了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以及实践进路,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当前研究还有较大的扩展空间:第一,随着技术与教育发展,思政课教学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场域固化、时间断层的问题;第二,除了精准化与场景化教学外,还可以考虑是否能从终身化的方向进一步打开研究思路;第三,在智能时代,还可以讨论如何将“智能学伴”[13]或泛在智能技术引入思政课教学,进而拓展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因此,拟从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探寻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的方向性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思政课教学优化策略。这一研究有利于加快思政课数字化建设,为思政课教学育人增效。

二、思政课教学的传统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4],要“善用”思政课。思政课对塑造时代新人,增强四个自信,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智能时代,尽管思政课教学与时俱进,信息技术革新了思政课教学方法甚至是思维生态,加速了思政课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进程。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思政课教学仍然存在学情分析模糊、情境固化以及时间断层等困境。

1.学情分析模糊

学情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立足点,当前对思政课教学学情分析模糊主要表现在了解主体需求、把握学习状態及实施考核评价三个方面。第一,笼统地了解主体需求。随着时代发展,以“漫灌”为主的教学模式日益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造成规模化与个性化失衡的问题。进言之,就是同质供给与异质需求不匹配带来的部分学生消极对待思政课,具体表现为兴趣不大、抬头率低,难以达到入脑进心。第二,笼统地把握学习状态。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往往难以精准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价值信念、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学习行为等;另一方面,教师按计划推进思政课教学有时会因没有持续关注学生的变化而动态地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失去因材施教的基础,课程针对性与感染力不强,导致教与学两张皮。第三,笼统地实施考核评价。目前,思政课教学一般偏重结果评价,以单一的学业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来衡定学习效果,然而,教师还需要在学业成绩之外,深入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与价值观等。总之,无论是了解需求、把握学习状态,还是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都需要思政课教学朝着精准化的方向改进。

2.情境固化

思政课教学情境固化集中表现为教学场域、形式及关系方面的困境:第一,教学场域固化。思政课一般以物理教室为活动场地开展教学工作,无论何种思政内容,其教与学都需要在教室内按照规定的时间实施。这就在无形中设定了空间壁垒,学生要在固定空间依靠自身大脑来想象思政课所涉及的内容,以大脑为中介试图将实际静态的教学场地转换成理想动态的思政教学场景。因此,何以突破物理教室,直接为学生搭建或营造更加灵活生动的教学情境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第二,教学形式固化。当前思政课教学主要采用讲授与多媒体课件及网络相结合的方式[15],这种方式能够在单位时间内高效地将大量的知识、信息输出,但学生受动性较大,他们在听课学习中往往难以持续保持较高的专注力与兴趣。这种单调的思政课教学形式可能会弱化课程本身的吸引力与亲和力,学生的共情度不高或注意力转移,造成大量深入阐释与少量浅层记忆的悖反现象。第三,教学关系固化。这里的关系指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两者往往以单向度传输的模式链接起来,教师描述或展现思政内容,学生接收、理解与记忆相关内容。这种理解与被理解,记忆与被记忆的固化关系可能会阻滞学生对现成思政内容进行深层次探究、体验与思考。与此同时,掣肘于这种模式,也会钝化学生对思政内容的二次生产、重构、传播与应用。质言之,教学关系的固化可能会降低学生的自主性与知识的正常流动与创造。基于教学场域、形式、关系存在的问题,思政课教学可以朝着场景化教学方向打开新思路,以突破教学情境固化的困境。

3.时间断层

现阶段的思政课多集中在中小学、高校等传统课堂,但这难以满足个人课程学习与生活实践对思政课的连贯需求,倘若学生生涯的结束等于思政课学习的结束,那么就很容易造成思政教学时间断层的问题。进言之,学习需求满足的非饱和性决定了仅仅在学校接受思政理论是不够的。要想获得完满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知与行的持续协调,还需要家庭与社会阶段的非正式思政教学无缝衔接,需要在生活实践中继续推进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形式,加强思政课教学与外部环境的深度融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延续性和终身性,为人的完全发展提供助力和保障。之所以要提出思政课教学时间持续性的命题是因为:首先,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新人而服务,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塑造时代新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要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从而不断地为民族复兴提供思想保障与人才助力。其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复杂性,为了抵御霸权主义文化价值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引导人们清醒认识、理性判断,对错误思潮进行有力地批判,厘清其思想来源、针砭要害、揭露真实意图。再次,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为人们降低学习门槛的同时也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认知行为、劳动技能、情感交往等要求,促使人们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终身创新的环境。基于此,那么思政课教学终身化则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三、思政课教学的优化指向

智能技术为思政课社会化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政课信息化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这一时代趋势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个性发展、灵活自主、面向人人、终身受益的思政课。因此,面对学情分析笼统化、情境固化、时间断层等问题,思政课需要朝着精准化、场景化、终身化的方向改进。

1.精准化:关照个性主体

学情分析笼统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精准深入地了解教学对象,为此,思政课教学需要朝着关照个性主体的精准化方向改进。首先,明确主体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加强与改进思政课教学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6],而满足需求的前提是明确需求,不同主体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因此,思政课教学依靠主观估量对象需求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广泛调查和测评来明确主体真实需求。通过采集与挖掘相关信息将学生的需求画像建构出来,根据需求来精准地设定教学内容、策略以及流程等。其次,精准掌握动态。在实施思政课教学前,教师通过预先设问掌握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知预期与立场态度,或“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17];通过查阅学习日志、交流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现有思想心理、道德文化、法治意识、知识水平,找准教学重难点,明确思政课教学“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真实完整地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情绪、参与度、抬头率、认同度、注意力等。教学后,及时理性地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动态,并根据其学习结果精准地确立进一步巩固性或补偿性的教学。最后,准确实施评价。思政课对学习情况评价要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迁移,且在过程性评价中,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与课程的特殊性来精细化评价,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量规评价体系,既包括显性的分数与出勤数,也包括隐性的政治观、家国情怀、价值观、道德行为、实践技能等综合素养指标。总之,这种面向学生多元、人文、全面的考核能够为思政课精准评价提供助力。

2.场景化:塑新教学生态

场景化教学的功能在于搭建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景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或环境,以突破传统固化的教学情境,塑新教学生态。首先,扩展教学场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思政课社会化延伸,传统的物理教室日益难以满足时代与大众对思政课教学场域的需求。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扩展甚至是颠覆实体空间,拥抱数字虚拟空间已然成为大势所趋。虚拟思政空间不仅能节省场地成本,还能打破时空的阻隔,深度整合各种思政课教学元素,还原或者重构具体、生动、逼真、开放的教学场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场域的期待。其次,活化教学形式。讲课固然有益于高效输出,但思政课教学的落脚点还是在于有效输入,有效输入的前提需要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持续专注,因而需要活化教學形式,推动单纯的“说教”模式向“沉浸式”模式转变,让学生在更加立体、动态、全息的教学形式中保持学习的专注度与纵深感,通过丰富与变革教学形式来为思政课教学增效。最后,革新教学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18]只有当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探究、体验思考甚至生产创造思政课教学内容,才能够将师生的单向传输关系转换为交互共建关系,达到思政课学习真正自主的状态。这种新型关系可以依托智能技术,采用以导自学的方式努力实现,即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亲身“走进”、体验思政内容及其所生成的背景,探究其内在机理与哲学意蕴,建构意义性的知识体系,生成正确的价值观,并迁移所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解决实际问题。

3.终身化:促进融合教育

终身思政是贯穿人一生的思政,需要思政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思政课教学与时代环境、知与行的全面融合。首先,思政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思政课第一课堂主要集中在专门的教育机构所开设的大中小学思政课,“第二课堂”主要指学校以外包括社会、家庭中有利于立德树人的文化与活动,两者衔接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合力推进。家庭是培育思想品德的基点,学校是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点,社会是丰富思想政治素养的增长点,无论哪种力量的缺失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政课育人的有效性、系统性与整全性。其次,思政课教学与时代环境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19],与时俱进才能为思政课教学增效。思政课不是传授书本知识以达到学生表面性地理解与记忆的“填鸭教育”,而是要从时代环境中汲取鲜活的内容,生产出经得起时代与实践检验的成果。因此,作为一种常教常新的育人活动,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也应当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而革新,自觉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20]。再次,知行相协调。一方面,通过持续贯通的思政课帮助人们增强政治认同,树立理想信念,养成良好品德,塑造科学性、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育人文素养等。另一方面,鼓励大众将这些知识、理念、素养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实际行动积极地参与到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传播,共建安定有序的文明社会,打造美好的生态有机体,推动国家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四、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进路

在智能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它不仅能从整体上加速思政课教学方式、关系、效率与生态的变革,还能为优化和创新思政课教学提供具象的技术路径:“智能学伴”为思政课教学精准化提供新动力,虚拟现实技术为思政课教学场景化创造新契机,泛在智能技术为思政课教学终身化建构新前景。

1.“智能学伴”为思政课教学精准化提供新动力

大数据与智能技术支持的“智能学伴”为思政课精准教学注入了新动力。首先,对学生精准“画像”。在规模化的思政课教学中,“智能学伴”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来挖掘学生的行为数据,寻找他们学习思政课的需求、规律、难点等,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生成的学习文本数据中提取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态度与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平等相关学情,并精准地“描摹”下来,从而为思政课教学呈现出具象化、立体化、多维面的施教对象。其次,对学生精准监测。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智能学伴”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等对学生的动作、表情、语音实时监测与记录,生成相应的眼动数据、表情数据、动作数据、语言数据、学习印记等,进而精准地分析出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学习动态,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与价值判断。质言之,通过智能技术精准监测,思政课教师能够在此基础上动态深入地掌握学生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等。最后,对学生精准诊断。“智能学伴”不仅可以结合学生的精准画像与在监测过程中建立并不断优化的学生学习模型,生成可视化的思政课学习报告,对学生的理性信念、价值情感状态、时政素养、认知困惑点等作出精准智能化诊断或评价。它还可以通过个性化测试与智能聊天等方式为学生进一步“把脉”,依据学生差异化的诊断情况,自动为其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掃除学习难点、疑点与盲点,激发他们学习思政课的动机,致力于将其培养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1]

2.虚拟现实技术为思政课教学场景化创造新契机

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智能技术能够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生成高度逼真的数字化教学环境[22],这一技术为思政课教学场景化创造了新契机。如何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首先,搭建虚拟场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围绕着加强学生的政治素养、学科理论、道德法治、情感价值、实践能力等方面选取相应的场景元素,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对其创造性整合,进而为学生营造逼真的思政课教学场景。教师既要依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来设置场景元素及其结构,也要充分利用虚拟场景开发工具,最大限度地增强这些场景元素的可视化、仿真度与交互性。此外,教师还需要对搭建好的虚拟场景进行测试,检查元素之间逻辑关系与其整体性能,以确保思政课教学正常开展。其次,体验虚拟场景。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的思政课场景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系统身临其境地感受“活生生”的教学内容,甚至与之交互或动态操作。现代技术与思政课的结合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感染力与亲和力,为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感、愉悦感与参与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习得场景元素所统摄的理论知识,还要领悟知识背后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2021年,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虚拟仿真教学中走进了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议等红色纪念场馆,使他们在立体化的场景中体验到了中国革命的来之不易与赓续红色精神的重要性,这是智能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的典例。[23]再次,引导虚拟场景。教师在场景化思政课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教师需要全过程统一虚拟场景与叙事主旨,阐明场景元素所蕴含的知识与价值,带领学生深层次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调控教学节奏,做好课堂管理工作,防止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耽于感官享受而忽略思政课的价值内核,及时地对学生的感受、看法以及判断进行引导与多维点拨,避免他们产生浅表化地理解甚至知识误读。

3.泛在智能技术为思政课教学终身化建构新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24]终身思政是构建终身学习的应有之义,旨在解决思政课教学时间断层的问题,获得完满的思政教育。泛在智能技术支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环境地应用智能终端进行学习,为终身思政课教与学创造了技术环境。一方面,智能技术支持。智能手机、PC、PDA、网络学习机等智能终端普遍应用,泛在网络将这些智能端口联通为思政课教学的传播节点。与此同时,移动学习服务器也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存储与服务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教育环境支持。第一,泛在思政课堂。传统思政课堂以高校教师、大学生与思政教材内容为基本构成要素,而数字课堂突破了思政传统课堂的局限,授课者不仅可以是在校教师,还可以是领导干部、时代楷模、行业劳模,学生代表等;开放且多样的网络思政课面向的不仅是学生,而是不同年龄段的全体民众;数字思政课不囿于教材与面授,任何促进学习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与形式均可,包括线上讲座报告、辩论赛、研讨会、电影、舞台剧等,这些内容与形式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阶段的思政课学习需求为目标。第二,泛在思政服务。这主要包括供给与交互服务:首先,思政课终身化的基点在于思政课“第二课堂”,把握好这些需要做好家庭与社会思政内容供给服务,利用数字化思政学习门户,结合特定年龄群体设置偏好频道,分专题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文献,时事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德教育、劳动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家风建设,文明风尚,志愿服务,心理健康,人物生活等文献、新闻、事例、资讯、播报等,培养全民自适应学习思政的习惯。其次,终身思政教育还需要交互服务来持续增效,可以利用RSS、Trackback等技术为学习者交流打造数字互动空间,支持学习者在便捷地获取思政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转换、生产思政教育内容,以供他人访问与学习,促进共同创新,思政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服务与协作既促进了虚拟思政学习共同体形成,也为可持续思政提供了环境支持。

结 语

总之,在智能时代,研判思政课教学的传统困境,明确优化指向,并提出相应的技术进路,旨在进一步推进思政课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就传统困境而言,厘清了思政课在教学学情、教学情境与教学时间等方面的困境;就优化指向而言,指明了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场景化与终身化的现实与时代要求;就实践进路而言,针对性地提出了“智能学伴”、虚拟现实技术与泛在智能技术等助力思政课教学的思路。从实际情况来看,如何促进智能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彰显技术教学的优势,提升思政课教学育人实效,还需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3]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EB/OL].(2021-12-1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1217/c1024-32311126.html.

[4]學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体情况介绍[EB/OL].(2022-03-17).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301/sfcl/202203/t20220317_608134.html.

[5]刘同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须解决的五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88.

[6]刘书林.高质量思政课建设的四个突出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3):182.

[7]沈壮海.“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考与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26.

[8]卢黎歌,等.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

[9]李梁.思政课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思路和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2017(24):20.

[10]张娟.运用大数据进行个性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1):94.

[11]向勇.算法推荐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研究[J].社会科学,2021(12):70.

[12]刘新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改革创新若干问题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101.

[13]张坤颖,李晓岩.大数据环境下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9:178.

[1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

[15]李梁.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9.

[1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77.

[17]艾四林,吴潜涛.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报告(201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33.

[18]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马琳,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22:319.

[19]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0年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83.

[20]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2).

[22]张坤颖,李晓岩.大数据环境下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9:105.

[23]天津大学开设VR思政课 将新技术赋能思政教育[EB/OL].(2021-11-29).http://edu.people.com.cn/n1/2021/1129/c1006-32294660.html.

[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40.

[责任编辑:孙 皓]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智能技术应用价值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运用研究
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探究
企业金融管理应用价值分析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关于烟草设备自动化系统浅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