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民歌的音乐形态分析

2023-09-05 19:41江林龙
戏剧之家 2023年17期
关键词:崖州民歌情感

江林龙

(三亚学院 海南 三亚 572000)

海南省作为我国第二大海岛,同时是我国国土面积(陆地面积加海洋面积)第一大省,自古以来便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海南省当地有“南歌北剧”的美谈。其中,“南歌”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崖州地区,采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流传于琼南地区的崖州民歌;“北剧”则指采用琼北方言演唱的海南琼剧。崖州民歌通过传统音乐的形式将生活中的美、人民的情感表达出来,把古崖州的土韵乡音缓缓地唱给听众,让更多的人在山腔水调中感受千年的崖州文化。

2006 年,经过文化部报送、国务院批准,崖州民歌成功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和更好的传承。要想进一步传承与推广崖州民歌,首先需要对崖州民歌的基本信息等有充分的了解。那么,崖州民歌到底起源于何种契机?有哪些分支与艺术形式呢?具有何种音乐形态?

一、崖州民歌的源与流

古老的崖州民歌并没有过多的修饰手段与技巧,但仍然传唱至今。崖州民歌采用方言演唱,具有自成一体的格律与韵律,成为三亚、乐东黄流等地最常见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笔者追溯崖州民歌的源头,却未在记录崖州历史文化的古籍《崖州志》上找到明确的出处与来源,综合比对各种研究资料后,可以大概确认崖州民歌兴起于宋代,繁荣于清朝后期。原来,崖州民歌起源于文人墨客,他们为了表达情感而吟唱诗词,这些诗词后来慢慢传入劳动人民群体中,经劳动人民的自由发挥,形成迅速流传之态势,得到了崖州地区人民的深深喜爱。

后来,崖州民歌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其演唱形式和句式都发生了相应变化。而随着句式的转变和歌词的增删,崖州民歌能够表达更丰富的情感。再加上演唱场合不受限制、内容不受限制,大部分崖州民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演唱者可以即兴发挥,以某一首歌的旋律来填词演唱。崖州民歌可见于田间林地、屋前后院、婚丧嫁娶等地点或场合,因为人们将它作为自由表达情感的有效方式。崖州民歌的题材丰富多彩,有民俗、神话、乡风等;演唱形式也较为多元,有对唱、独唱等。长期以来,劳动人民一边吟唱崖州民歌,一边体味生活的喜怒哀乐。为满足不同演唱场合的需要,崖州民歌也形成了不同体裁,可分为号子、叫卖调、拉大调、柔情调、嗟叹调、哼小调等六大类。

崖州民歌在当地被称为“土歌”,因为其旋律曲风、歌词内涵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了生活气息。当地人就用这质朴的音乐语言来讲述他们的所见、所闻,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在口口相传的演绎中,一颗珍贵的文化艺术明珠出现了。

二、崖州民歌的音乐形态分析

崖州民歌能被收录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其深刻的艺术内涵、巨大的人文影响分不开。民歌能够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感,民歌不仅是一种艺术现象,更是多种功能和价值的综合。千百年来,当地人用演唱崖州民歌来抒发感情、娱乐身心。崖州民歌与大多数地域性的民歌一样,具有独特的音乐形态和艺术内涵。接下来,笔者将从语言特征、曲式结构、情感内涵、押韵与平仄四方面展开分析。

(一)语言特征

民歌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语言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崖州民歌同样如此。可以说,崖州民歌是古崖州地区方言乡音的产物。一种文化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崖州民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其产生的年代已难于考证。唐宋以来,南下古崖州的移民不断增多,推动了古崖州方言乡音、民风民俗的形成,这是崖州民歌产生最基本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基础。崖州民歌语序畅顺、流畅押韵、唱腔中乡音浓重,歌词具有语言入俗、含蓄幽默、寄意深、含意浓、语言犀利、语含反意等特点。可以断定的是,崖州民歌的源头活水,就是古崖州客家方言中的顺口溜。

崖州方言有8 种,其中客家方言因客家族群大、分布地域广,在古崖州历史上成为通用语。当地的黎族人、回族人也都会用客家方言相互进行交流。崖州客家方言很流畅,又极富音乐感。常讲崖州人说话如唱歌,笑谈讲话仔,畅言顺口是崖州客家方言的表述特征。乡音顺口溜稍加唱腔就自然成歌。有些人不会唱歌,就以讲话的方式畅述出来,这叫“言唱”;有些人情感丰富,就用吟诗唱对的方式读出来,这叫“读唱”;有些人因腔音好,则放开歌喉唱出来,这叫“咏唱”。“言唱”和“读唱”都带有乡音顺口溜的韵味。崖州民歌是以其产生和流行、传承与发展的地域来命名的民歌,是古崖州乃至琼南地区民间主流文化的产物。

(二)曲式结构

初期的崖州民歌,句式尚未定型,有三言句体、五言句体和七言句体,后来受多源头民间文化和唐宋诗词的影响,加上长篇叙事歌的出现,七言四句体的句式才确定下来。在崖州民歌中,长篇叙事歌的作品数量相当多,如《张生歌》《梁生歌》《孟丽君》等。在崖州民歌作品中,数量最多的是文人雅士根据中国文学精品改写创作的长篇歌和根据中国历史风云人物创作的长篇叙事歌,以及民间歌手和普通百姓根据生活经历创作的即兴短歌。短歌多用平民化的语言和朴实的叙事口吻,句句乡音土韵,直抒心曲,且篇幅短小,四句一首。

崖州民歌短小精悍,为了便于记忆与传唱,一般四句形成一整首歌或者一个小节。演唱者将要表现的情景和要表达的情感蕴藏于歌词之中,既能传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又能引发听众的共鸣与思考。从音乐的角度进行分析,崖州民歌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组合而成,其曲式结构均为单一部曲式,使音乐与诗歌形成完美融合。如《送别歌》(送郎送到半路分,越送越远心越闷。站在路边捻草尾,看风吹土填脚痕。),又如《陈三五娘》(林家的话到此止,转言回王爷根机。欢喜林家事头脱,免了后来心操持。…………何春听知此信声,即上绣楼报娘听。欢喜林家事头脱,公子欲明天起行。),均是通过简单的歌词表达内心的情感,并以简单的曲式结构获得了较高的传唱度。

(三)情感内涵

俗话说,“诗言志,歌咏情”。原生态的崖州民歌中,很多是个体感情的倾诉,是男女感情的爱意之声。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热门的话题,常常被人们歌咏。同其他地方的民歌一样,崖州民歌中最抒情浪漫的也是情歌。古崖州山美水美,歌更美。古崖州人民用歌声描绘一个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赞颂爱情的纯真、甜美。

当地有这么一句话——“唱歌随歌去”,说的就是在歌声中喜结连理、终成眷属。特别是在情歌对唱时,男女歌手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他们直率又大胆,向对方诉说自己的心事。如保平青年与七桃村姑娘的《对歌》:“女:兄要坐床是坐凳,站在外头依挂心,侬家是贫爹苦母,没有乜龙凤铺陈。男:床味照床凳照凳,侬在里头勿挂心,甜心刺耙上都卧,要拿乜龙凤铺陈。”在这首歌中,青年男女互诉衷肠,为了爱情,甚至愿意躺倒在刺耙上。这种情感浓烈、奔放的情歌,正是崖州民歌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

在崖州民歌中,有大量咏唱爱情、歌颂婚姻自由的长篇叙事歌和口头短歌。但崖州民歌的情感内涵并不局限于爱情,它还涉及生活的其他方面。千百年来,古崖州人民用歌声描绘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抒发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表达内心情感。

(四)押韵与平仄

当地人一般采用方言形式演唱崖州民歌,崖州民歌因此具有独特的乡土韵味。在演唱崖州民歌的过程中,人们依旧严格遵循平仄的韵律。中国语言文字分为平、去、入、上四种音节,“平”声调为“平音”,对应一声和二声,三声和四声则被称为仄音。崖州民歌虽然并没有像古诗词一样具有严格的平仄要求,但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人们一般会遵循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末尾的音调相近或者相同的规则,此外,也尽可能地使其他六个字的音符合平仄的要求。在演唱的过程中,歌词押韵与平仄使崖州民歌具有独特的韵律。而独特的韵律为崖州民歌的音乐特征增色不少,使崖州民歌形成了演唱中朗朗上口的节奏特征。

在崖州民歌中,押韵与韵律是建立在古崖州的方言之上的,一般情况下是指琼南地区的客话韵,而不是普通话的韵律。如在崖州民歌《兔在坡头有月意》(兔在坡头有月意,欲解闷愁消心机。鲜花插鬓香三载,好话交情忆万年。)中,每一句句尾的“意”“机”“载”“年”四个字,便遵循了平的韵律结构,且形成了较为工整的对仗效果。崖州民歌之所以能形成和谐自然的演唱风格,具有朗朗上口且易传易学的演唱特点,正是因为其蕴含着这样的韵律特征。在崖州民歌中,不论是情歌还是叙事型歌曲,基本都能形成平仄相近的演唱效果。民间的音乐特征结合传统的音乐审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

三、小结

海南凭借其独特的海岛地理优势孕育了大量文化,拥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作为传统音乐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集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于一身,是传统文化与乡俗民情的结合,其形成与发展与崖州不同时期的历史紧密相连。当地人在演唱崖州民歌的过程中表现地方的精神面貌,体现出人们对待事物的认知与态度。崖州民歌由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成为海南民族音乐花丛中的一朵奇葩,有人称崖州民歌为“民歌中的诗词”“民歌《诗经》”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越来越便捷,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崖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找到崖州民歌的全新发展方向和路径值得研究者们探索与思考。只有不断地挖掘与认识崖州民歌的艺术内涵,重新认识崖州民歌的社会价值,才能为崖州民歌的传承找到可行的、有效的举措。

崖州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软实力”资源,只有不断探索其蕴含的音乐形态等特点,不断整理和保护崖州民歌,才能在继承和发扬崖州民歌的基础上,发掘全新视角,从而为海南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提供借鉴,推动当地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崖州民歌情感
崖州民歌及其英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基于边疆视角的崖州文化演变进程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