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用力传承非遗文化

2023-09-05 01:33江卉王甜甜
党建 2023年8期
关键词:南曲民间艺人叶儿

江卉 王甜甜

“一斧落地两喳开,你是对手上场来!”夏日的夜晚,长阳资丘镇非遗传习所热闹非凡,歌师击鼓叫歌,一旁群众踏着轻快的鼓点起舞。这是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民族文化馆馆长刘光菊致力呵护非遗、传承土家文化的一个场景。

30多年来,刘光菊通过建设基地、办艺术节、创新节目内容、推进非遗进课堂等多种形式,将土家撒叶儿嗬、南曲、花鼓子等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已培育4000余名民间艺人、6000余名民族文化“小传人”以及67支民间艺术团,让土家族民族文化走出武陵山区、走向全国各地,资丘镇也连续两届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刘光菊扎根偏远山区,用心培养非遗传人、用情传承非遗文化、用力播撒非遗种子,历经33年初心不改,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文化愚公”。近年来,她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荆楚楷模”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

用心培养非遗传人

1990年,20岁的土家族姑娘刘光菊,放弃了待遇好、环境优的工作,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执着,留在了长阳资丘镇这片热土。

刘光菊所在的资丘民族文化馆,既是文化站,又是宣传文化中心。当时资丘民族文化馆仅有2名工作人员,于是她身兼数职,既当资料员、统计员,又当财务员、解说员;不仅要做幕后组织工作,有时还要上台演出。

工作虽然辛苦,可刘光菊甘之如饴。她的丈夫黄文胜回忆,儿子刚满月,她就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工作,带队参加全县农村文艺汇演。从刘光菊进剧场的那刻起,孩子整整7个小时没吃上奶,饿得大哭。“我抱着孩子从县城的东头走到西头来寻她,一直等到她把演员们全部安排妥当才出来。看到襁褓中的孩子,光菊泪如雨下。”黄文胜说。

2013年,刘光菊接任资丘民族文化馆馆长。在几次调研中,她发现非遗文化传承事业面临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的境况。被称作武陵山“纳西古乐”的南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但因主要靠口传心授,加之弹唱难度大、学习人数少,南曲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撒叶儿嗬是土家族歌舞,同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因很多传人在外务工、难以全身心投入传承事业而日渐衰微。

刘光菊一边走访调研,一边深入思考:如何传承和创新,进一步将民间文化发扬光大?老一辈非遗传承人渐渐老去,如何培养年轻一代的非遗人才?

“要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是关键和核心。”刘光菊牵住了传承非遗文化的“牛鼻子”。

此后,刘光菊一边多方奔走呼吁,一边推动机制创新。一方面,她发起“最美文化员”“最美非遗传人”“最美民间文艺团队”等大众投票活动,给当选人员颁发证书、奖金。同时,她还积极为艺术从业者评定职称和晋级提供平台,在她的努力下,资丘镇的农民也能参与艺术职称评定。另一方面,刘光菊提出《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提案》,建议通过提高传承经费标准、建立土家文化传习基地、建立“土家民族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政策机制等措施,培养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人。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刘光菊的一系列意见建议,先后变为现实。

目前,资丘镇已有特级、高级、中级、初级鼓师47名,南曲大师、高级南曲艺人、中级南曲艺人33名,各类民间艺人4000多名,更有67支民间艺术团的演出遍及全国各地。红红火火的民间艺术传承,在资丘镇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

用情传承非遗文化

資丘镇被誉为土家文化“三江源”,这里传承着丰富多样的民族特色文化,更有10余种民族文化入选非遗。

担任馆长10年来,刘光菊带领同事们一起建起民族文化展厅,创新民族文化艺术节,让南曲进京演出……多种民间艺术从小众走向大众,在资丘镇激起了全民参与、全民传承的热潮。

2015年9月28日是刘光菊铭刻在心的日子。那一天,民族文化展厅在资丘民族文化馆正式开放参观。这是刘光菊多方筹措资金、倾注心血建成的,也是对土家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从那天起,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只要听说民族文化展厅来客人需要讲解,刘光菊和其他两名同事就会立即赶到。如今,资丘民族文化馆成了资丘这座偏远小镇上最热闹的地方,先后接待过来自全国各地的4万多名访客。资丘民族文化馆也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等。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民族文化也不例外。刘光菊带领团队对南曲结构大胆调整,加入渭腔、数板等曲牌,增加女声独唱和轮唱等,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呈现方式更加贴近现代审美。

刘光菊与骨干艺人精心打造的南曲节目《渔家乐》在“湖北省首届社会文艺团队展演”中斩获金奖。为让长阳优秀的民族文化四处绽放,她多次带领团队在“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海峡两岸记者研讨会”上演出,还登上中央音乐学院演出大厅,与各族精英学子共唱民族团结之歌。

山歌、南曲、撒叶儿嗬、花鼓子、九子鞭……2022年12月20日,第47届资丘镇民族文化艺术节暨非遗展演活动在资丘文化广场开幕,13个具有土家特色的节目热闹上演,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已经举办了47届的资丘镇民族文化艺术节,是宜昌市十佳群众文化品牌。在艺术节的带动下,一大批年轻人陆续加入文化传承的行列。

“艺术节是土家人自己的节日。”刘光菊介绍,每年定好主题后,资丘镇20个村(居)和镇上的单位、学校都会踊跃报名出节目。在家的民间艺人放下锄头,在外的生意人暂停生意专程回来,投身属于他们的节日庆典。

近几年,艺术节的名声越来越大,每年都会吸引大量外地游客专程前来观赏。有一年,艺术节共有53个节目进行展演,上午演完下午演,头天演完第二天接着演,晚上还有篝火晚会,前来观看的群众达上万人。

如今,资丘镇民族文化艺术节也成为湖北省群众文化的一块“活”招牌,得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的多次报道。成绩和荣誉的背后,倾注的是刘光菊和同事们的智慧和汗水,凝聚的是她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

用力播撒非遗种子

“春去夏来,不觉又是秋,柳林河下一小舟,渔翁撒网站立在船头……”这是长阳南曲《渔家乐》中的一段唱词,婉转悠扬。数十年前,长阳资丘镇的村民们逢年过节、劳动之余都离不开动听的南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唱南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怎样永久地传承下去?刘光菊思忖,必须要让非遗文化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耳濡目染。

要进课堂,就要有标准化的教材。2013年,刘光菊开始组织专家和民间艺人、传承人共同编写“土家撒葉儿嗬五大件”教材。为了把教材编好,刘光菊跟大家一起走村串巷,一点一点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土家撒叶儿嗬舞蹈元素,并反复打磨、完善,直到2017年才完全定版。

刘光菊还与长阳县非遗保护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华中师范大学VR技术的支撑下,推出“撒叶儿嗬动漫互动版”三维教学视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从此把民间文化教材通过真人模拟技术引进课堂,可复制、可推广,打破地域限制,闯出一条非遗传承新路径。

如今的资丘镇,校园里时常响起悠扬的南曲声,会唱南曲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这与刘光菊数十年如一日地推进“土家民族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分不开。

11岁的田语阳是刘光菊培养的“非遗小传人”之一。3年前,刘光菊和非遗传承人在资丘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时,发现性格内向的田语阳颇有天赋,居然一学就会。在刘光菊和非遗传承人的教导下,田语阳深深爱上了撒叶儿嗬,并且多次登台表演。小语阳第一次参加演出时,稚嫩却富有灵气的表演便赢得了满场掌声,但因为生性内向,在表演结束后,面对众人的夸奖,他显得不知所措。为了让孩子不再胆怯,刘光菊带着田语阳到各地演出,在一次次表演中,孩子慢慢变得自信,逐渐开朗起来。

在资丘镇,小学每周一、中学每周二,孩子们都要上非遗文化课。刘光菊严格筛选出15名优秀民间艺人,进驻校园教授撒叶儿嗬、南曲等传统歌舞,累计培养出6000多名民族文化“小传人”。

现在,很多资丘人有了空不玩手机而是弹三弦,就连小孩子也能熟练地击鼓叫歌。古老的土家传统文化,正在资丘焕发出新光彩。资丘镇也连续获评2018—2020年度、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光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有时候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忙着忙着就在案牍边睡去。

“一辈子做好土家文化传承这一件事,我无怨无悔。”站在新的起点上,刘光菊有了更远大的目标。她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我要用一生去讲好土家族的文化故事,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湖北日报社;湖北省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赵明月)

猜你喜欢
南曲民间艺人叶儿
民间艺人
南瓜
沈璟《南曲全谱》版本系统考论
民间艺人巴拉吉尼玛及作品研究
对五峰南曲传承现状的反思
叶儿
清江河畔『绚丽的山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长阳南曲的保护尧传承与发展
简论灵璧皮影的传承与保护
消失了的存折
雨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