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植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探索

2023-09-05 03:29桂丽虹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华林老房子家乡

桂丽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又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強,并深刻阐述了推进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的重大意义。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培植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立足美术课堂,传承和弘扬身边优秀的历史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如何用艺术教育和艺术文化的力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上册《家乡的老房子》一课为例,介绍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植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方法与策略。

一、扎根时代生活,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要以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为基础。作为国家的公民,生活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对家乡

生活环境的认同,应转化为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信任和尊重。因此,我们需要扎根时代,从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出发,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记忆,深刻体会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从而触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感。

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街区是一条老街,街道上有很多老房子,由于年久失修,人们的居住环境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善人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政府对整个街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和改造。生活在这里的学生经历了改造前后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因此,在新课导入环节,笔者以真实的生活体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回忆和对比新旧街区。当被问及“你喜欢现在的街区还是以前的街区”时,学生们抢着回答:“现在的街区更整洁漂亮,而且不用在下雨天踩小水坑。”“小巷里有了地铁,出行更方便。”“翻修以后,小巷里可以玩耍的地方更多了。”

笔者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改造以后我们的生活设施更完善、环境更宜居。正是因为有党和政府的强力支持,有建设者的默默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家园。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二十年后能担负起建设祖国和家园的重任。然后顺势引出课题。

二、挖掘文化价值,在历史变迁中树立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是高度理解和认同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并通过积极的方式来实践文化自信、展现文化自信。当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深度碰撞时,我们要牢固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对外来文化采取批判和借鉴的态度,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而积极努力。因此,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学习身边发生的历史事件,让他们理解家乡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了解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昙华林在沧桑的岁月中用建筑的形式保留了丰富的文化。其中有24栋建筑被列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它们年代久远、风格迥异。许多老房子中走出来的革命者都是史册上熠熠生辉的明星。我们不可能在很短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学习小巷里所有的建筑和文化。因此,在课上,笔者以典型的个体建筑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探究该建筑的风格、结构、材料以及建筑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感受家乡建筑艺术的精彩,从而树立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了解家乡文化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在中西历史的碰撞与交融中寻找文化自信

课堂上,笔者出示学生课前收集拍摄的昙华林建筑照片,询问大家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有中式土民居,有西式小洋楼,还有尖顶的教堂……笔者顺势提问: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街区会有如此多风格迥异的建筑混杂而立?并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视频中寻找答案。通过视频,学生了解到昙华林是明洪武四年(1371)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距今有650多年历史。因为近代汉口开埠,西方教会势力渗入昙华林。他们在这里大兴土木、办学传教,现今遗存了大量西式建筑。这些建筑与传统民居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中西杂糅”的建筑风貌。

笔者创设了一个矛盾型学习任务:请学生给照片中的建筑分类。学生很快把这些建筑分为中式和西式两大类,但有部分学生对其中一座建筑——翟雅阁的风格类型持怀疑态度。这个问题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于是,笔者带领大家仔细分析这座建筑:它是一幢两层的混砖木结构建筑。外墙的立面由清水红砖砌成,间以麻石与水泥的雕饰;窗子用水泥框套做券门及抹角,窗户的制式借鉴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气势恢宏,使用中国建筑最高标准的形制——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的重檐庑殿顶。翟雅阁颇有唐宋建筑的特征。可是从远处看,两个高大的烟囱贴着屋侧冲檐而出,又带有浓厚的西式风格。不仅如此,该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体系为框架结构,由大跨度钢木桁架结构组成屋顶支撑,妥妥一个西式屋架。

由此,学生进一步理解到,昙华林街区的建筑除了整体风貌上呈现出的中西合璧特色之外,在每座建筑独体的设计上也吸取了中西建筑之长。因此,大家共同提炼出昙华林建筑的第一个特色:中西合璧。

这时,有学生提问:“这些西式建筑见证了我们的家园被侵略,为什么还要留下这些建筑?”全班同学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同学A说:“西方人建的房子留给我们住,多好!”

同学B说:“是啊!就算他们曾经是殖民者,房子现在的主人还是我们中国人呀!”

同学C说:“西式建筑挺漂亮,我们可以学习西式建筑的建造方法。”

同学D说:“这是西方人侵略我们的证明,我们要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好好学习,不能让历史重演。”

…………

笔者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毛泽东主席在长期的读书、求学、革命生涯中形成了全球化视野,他说过:‘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因此,在对待国外文化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判断,才是推进中国文化不断前行的关键。”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讨论,学生了解到,虽然外来文化暂时阻碍了本土文化的发展进程,但由于本土文化根深叶茂,外来文化终究不能撼动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思想碰撞和交流中,形成了对不同的社会、文化、身份和环境的理解与尊重。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良好认知,使美术课堂真正成为提升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从中华文化的哲学与智慧中提升文化自信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笔者出示成都宽窄巷子和北京南锣鼓巷的建筑图片,要求学生把它们与昙华林建筑群的排列形式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发现:成都宽窄巷子的房屋排列得平平整整,而昙华林建筑群则是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笔者让学生思考形成这种建筑风格的原因,同时出示昙华林街区地图。通过对比研究,学生得出结论:昙华林建筑群因地处两山之间(花园山和螃蟹岬),只能根据地形特点夹道而生,依山而建。这些建筑的建造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命题,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

小结家乡老房子的两个特点:一是“中西合璧”。西式建筑散点式坐落在中式小巷中,但毫无违和感,这充分体现了家乡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包容,这是昙华林独特的精神气质——兼容并蓄。这也正是我们城市的性格,是武汉的文化之根。二是“依山就势”。建筑顺应天时地利,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和智慧。

正如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所说:“历史和文化才是建筑的精髓。”通过了解家乡建筑特点,学生内心充满了自豪感。

三、立足社会进程,在独立思维判断中坚定文化自信

从某种意义上说,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在继承古人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就是要立足当下,不断推陈出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老房子作为一定时期建筑技艺、民俗文化、审美艺术的代表,是一种可以直接触摸到的历史,是社会凝聚力和人类情感寄托的重要实物载体,是城市的历史文脉。谈到老房子,研究传统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我们不禁要问:老房子在现代化进程中还有保留的价值吗?城市的发展与老房子的保护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因为古建筑居住功能的落后,已不符合当今人们生活的需求;古建筑保护和现代城市发展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于是人们对老房子的“拆”和“留”产生争议。

这一阶段的学习,笔者让学生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回看历史的长河,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辨析、探究认识,引领学生对家乡古建筑保护和城市化进程等诸多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寻找解决两难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学生判断力和创新力,坚定文化自信。

带着解决建筑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目的,笔者在课堂中提了几个问题:

第一,有些破败的老房子居住体验不好、生活不方便,为什么我们还要花很大力气修复它们,而不是拆除以后建成高楼大厦?学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房子拆掉以后就会永远消失。”“我们也许会忘记它。”“老房子刚建成的时候也很年轻,经过很多年的使用,它已经老了,然后安安静静地坐落在那里,我感觉它们有很多经历。”……笔者顺势说:“老房子就像我们的家人,年纪大了,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呵护。一座老房子就是一个故事,保护好身边的老房子也就留下了一段段历史。”

第二,修缮是對老房子最好的保护方法。修缮后的建筑在哪些方面给人们的居住带来了便利?学生纷纷议论:玻璃幕墙的使用让房间更明亮,台阶上增加了扶手更安全,平台的角落装上了遮阳伞和座椅供人们休息……

笔者追问道:“除了上述这些,你觉得修缮老房子的时候,还需要增加哪些功能?”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学生努力寻找传统空间与现代实用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与思考,学生发现为老房子增加现代化的使用功能,解决人们的生活需求,可以把家乡古朴的老房子打造得更实用、更时尚,使它在发展迅猛的社会中成为一片诗意的栖居地。

本课的艺术实践学习任务单的内容是:选择你喜欢的家乡老房子,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完成对它的描绘。描绘时可以根据你的生活需求,在保持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对它进行简单的改造设计,让它能更宜居,不被时代所淘汰。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这项作业难度不大。更多学生感兴趣的是对房屋的改造设计。学生的作品很让笔者欣喜,比如:姜鑫怡同学给老房子设计了全玻璃透明电梯,这个设计既不影响建筑美观,又可方便人们出行;陈越同学给建筑设计了遮阳棚和条凳……学生能将历史进程与建筑之间的关系通过画面清晰地表达出来,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探寻红色基因,在交流碰撞中推进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进行了周密部署。他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一幢建筑就是一个故事。昙华林里老房子的主人有很多是革命志士,他们在革命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故事,是昙华林里的有识之士为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对当代青少年认识中国历史、了解革命之路、坚定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在课后拓展环节,笔者要求学生通过探寻走访,了解建筑名称、建成时间、建筑材料、建造风格,深入了解和记录房屋主人以及背后的红色故事,并用一节课的时间创设教育情境,充分开展“我讲老房子的故事”学习交流活动。

同学E给大家介绍武汉市第十四中里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这里,周恩来、郭沫若曾亲自领导筹集抗战资金的活动。

同学F讲述了徐源泉公馆的主人在抗战时期参加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保卫战的故事。

同学G告诉大家,董必武在1920年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期间,因经费不足变卖了自己的全部家当,四处筹集经费的往事。

同学H给大家带来了昙华林32号刘公馆的故事。就在这幢老房子里,刘公领导三位青年学生,制作了20面“九角十八星旗”,并在武昌起义当天就把它插上了蛇山。

同学I则详细介绍了晚清时期,具有先进思想、立志救亡图存的爱国青年在孙茂森花园(现湖北省中医药大学内)的花园山聚会。

…………

通过畅谈,大家了解到许多革命志士先后集聚在昙华林,传播革命思想,策划武装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从此打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大门。他们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在这里干出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同学们无不感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加强了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地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坚定了理想信念,立志继承与发扬革命精神。

总之,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虽然培植学生文化自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挖掘身边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学习;本着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前提,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互学互鉴,创新发展;通过各种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从内心深处坚定传统文化自信,就一定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华林老房子家乡
《老房子》
老房子
华林 向爱而行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华林 一企千人助万家
华林 行稳致远
老房子
老房子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