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与策略探赜

2023-09-06 08:29宰婷
成才之路 2023年24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宰婷

摘要:大学阶段的学生受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会产生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起到壮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落实人才发展要求、提升自身执教水平等积极作用。文章以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目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从明确角色定位、落实理论学习、关注情绪变化、健全教育机制、落实生活教育五个维度出发,探究高校辅导员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以使一線教育工作者得到借鉴。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策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4-0037-04

大学阶段是学生发展必备能力、构建生活认知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将面临知识储备、人际交往、从业择业等重大人生课题,多维成长压力会使大学生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独具角色优势,其工作性质更易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高校将辅导员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1.身份优势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生在校期间,辅导员参与学生的大部分事务活动,是学生、家长、校方和社会的“传声筒”。因此,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工作之便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社会实习或在校学习情况,因地制宜地消除学生在多种交际关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

2.情感优势

现阶段,辅导员大多由高校毕业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担任,其综合素质、心理特征、生活观念与大学生较为接近,人生经历的相似性能使高校辅导员更容易与大学生沟通,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大学生在与辅导员的经验交流和经历分享中,会产生“被理解”“被支持”“被共情”的感受,更愿意敞开心扉向辅导员倾诉内心的想法。年长的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具经验优势,能立足长辈角度亲切关怀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放下戒备心,高度配合。

3.时间优势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特殊,工作时间安排更灵活机动。为便于解决学生的突发问题,对学生及时提供帮助,辅导员往往全天开机待命,随时准备进入工作状态。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具时间优势,能结合学生的需求灵活安排心理疏导时间,高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4.信息优势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深度了解学生作息、学业、身心发展情况,乃至学生家庭背景、经济水平、择业从业选择等信息。辅导员掌握足够的学生信息后,能结合信息准确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切入点。在信息掌握方面,辅导员比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更具教育优势。

二、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壮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郭念锋教授指出:“目前全国从事校园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不足3000人。全国1000多所大专院校,只有30%左右的院校具备心理咨询机构和条件,学校配备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数量远远达不到实际需要。”这说明部分高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教育基础薄弱问题。将辅导员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能有效壮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缓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压力。

2.实现高校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生受心理健康教育程度的制约,普遍缺乏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可。将辅导员纳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增强学生自我疏导、寻求心理援助的意识。因此,辅导员要积极参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进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建设。

3.培养辅导员自身的综合教育素养

将辅导员纳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中,能有效锻炼辅导员的实际执教能力,拓宽辅导员的心理教育知识面。实践出真知,辅导员在改善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能深入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内涵,锻炼自身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增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纳入辅导员工作范围,有助于培养辅导员职业综合素养、强化辅导员工作技能[1]。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1.明确角色定位,规范辅导员教育职责

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与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均将“思想教育”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点项目。可见,在国家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战略部署中,辅导员扮演着重要的教育角色。落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先要明确自身的教育角色和定位,再进一步细化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从角色定位角度来说:辅导员的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工作性质与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存在差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业化能力水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因此,辅导员的教育角色可定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者”。辅导员要发挥教育辅助优势,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学情信息,帮助心理健康教师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由。辅导员要立足辅助者身份,为学生群体提供情感支持,以亲切的日常交流和情感关怀弱化学生因心理问题面临的危害。辅导员要立足国家教育指导、学生需求和工作性质角度,提炼个人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具体内容。从国家教育指导角度出发,辅导员可以积极关注教育部信息动态,从相关文件中提炼与自身工作相关的意见和指导建议,对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有清晰的认知;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辅导员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能感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将“解决学生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工作性质角度出发,辅导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从工作流程中找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切入点,并应用调查研究、深度咨询等方式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和情绪变化情况,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实施教育计划、辅导员自身开展即兴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2]。

例如,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可以立足教育辅助者视域,加强与心理健康教师、学生的沟通,主动向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学情信息,配合、支持其教育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辅导员可以辅助心理健康教师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或讲座活动,号召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互动;在与学生的独立对话中,辅导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业、情感、家庭、就业方面的困扰,鼓励学生积极面对,改变现状。如此,能侧面消除心理问题隐患,以实际行动给予学生心理方面的支持。

2.落实理论学习,强化辅导员教育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对话沟通、观念渗透、心理疏导等方式,解决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情绪情感、自我认同、学习发展、职业选择等客观因素。部分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受专业水平限制,在心理疏导、心理教育方面缺乏专业性,教育效果一般。因此,辅导员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工作之余积极提升自我心理教育专业水平,重点学习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辅导员还可将专业知识学习重心放在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技巧和方法上,以专业素养的提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发展[3]。

例如,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可以立足专业化心理辅导角度审视自身的执教水平,评估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点,并结合个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学习。辅导员可以联合本校的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展开合作教研,在与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对话中获得有益经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惑。辅导员可以检索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化心理辅导培训课程、书籍或讲座影像,学习专业的心理咨询知识,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间长了,辅导员就能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个性化心理辅导策略。而辅导员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关注情绪变化,增强辅导员心理素质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精神榜样和心灵导师,其自身心理健康情况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认知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辅导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也面临多方面心理压力的侵袭,这会影响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和教育状态。此外,辅导员在倾听学生诉说烦恼时,会产生代入感,被动承受当事人带来的大量情绪信息。长此以往,将导致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受损,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或悲伤情绪。因此,加强辅导员心理素质至关重要。从高校管理体制角度出发,校方应定期组织健康检查,关爱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并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从辅导员自身角度出发,辅导员要认识到加强心理建设的重要性,密切关注自身心理状态、情绪的变化,必要时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以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辅导员要发挥榜样作用,以良好的心理素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4]。

例如,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辅导员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借助《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进行周期监测,并结合检测结果自主反思烦恼之源,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的办法。如辅导员的自我检测结果为轻度焦虑,则可以尝试借助冥想、自信训练等方式为自己疏导情绪,以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逐步强化心理素质。

4.健全教育机制,提升辅导员教育效率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一个持续性过程,其过程中的变化是难以直观察觉、量化捕捉的。部分大学生与辅导员缺乏日常的沟通,未能建立信任感,且自身个性较为独立,因此抗拒向辅导员寻求心理帮助。在学情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辅导员难以确切掌控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难以实施“对症”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此,辅导员可以通过健全教育管理机制的方式提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情况的掌控力,以解决这一问题。辅导员还可以将定期搜集心理发展数据、侧面调查走访、开会动员鼓励、与学生建立情感基础等教育策略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中,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是一个横纵联合、不断变化发展的实施过程,辅导员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时应注意时效性、覆盖性原则。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将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实现横向教育覆盖,充分延展教学管理范围;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结合实际学情纵向探讨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与具体成因,延展心理健康教育深度。除此之外,辅导员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定期追踪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补充性教育[5]。

以实际的教育个案为例,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用了“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網络”。辅导员要根据这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以自身为教育主体、以班委会为协同教育力量、以学生寝室为心理管控最小单位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中,由寝室长担任寝室心理保健员,在实际生活中密切关注寝室同学的情绪和心理动态,预判心理问题,尝试解决并向上汇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再由辅导员与寝室长进行直接交流对接。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发挥统领作用,结合寝室长的意见、班委会的走访调查总结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然后辅导员视学生的个性与实际情况,选择侧面关怀或直接心理疏导方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辅导员还可以多样化主题调查问卷的形式,定期采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数据,及时预判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并设计紧急预案。

5.落实生活教育,发挥辅导员统领作用

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境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生活境遇往往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差异化影响。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回归于生活,因此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根植于生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活细节中,使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日常化。辅导员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轻松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将积极的心理教育指导作为行为价值导向。辅导员要把握好生活中的教育机会,以关怀教育、赏识教育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辅导员可以将大学生活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点滴中,为学生提供适时的精神动力。辅导员还可以酌情把握教育分寸与教育形式,弹性管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既不过分干预,又不全然放任。当学生心理问题处于可控范围时,辅导员可以选择让学生自行调整,以“授之以渔”为教育主线,切实锻炼学生的情绪掌控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例如,在新生刚步入大学阶段,辅导员为了与新生建立亲密关系,使他们较快地融入集体,可让他们报名参加校文艺晚会的舞台剧表演。舞台剧的筹备需要学生各司其职、群策群力,才能真正完成。在筹备过程中,新生依次介绍自己擅长的技能,自觉分为后台控制组、舞美妆造组、道具制作组、表演组、剧本导演组、广告宣传组、后勤记录组等合作小组。辅导员在学生筹备过程中可以深入新生群体,以查询工作进度为理由,与新生进行亲切交流,观察新生在班集体中的人际交往情况,筛查是否有难以融入群体、存在交际困惑、具有孤独感的同学,并有针对性地创造交流契机,帮助新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消除陌生环境和同伴给其造成的局促感。集体活动能为学生营造相互关怀、相互理解的交流氛围,有效提升学生的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辅导员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辅导员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就要明确角色定位、落实理论学习、关注情绪变化、健全教育机制、落实生活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教育方法,积极进行自我提升,在实践中积累教育经验,实现教学相长。如此,方能凸显教育实效,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覆盖学生群体,达成“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毛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2):153-155.

[2]田文海.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12):138-141.

[3]周春梅.“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域、逻辑与路向[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6):75-78.

[4]钟晓虹,石新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义及规训路径研究———基于三維整合型视域[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6(06):77-80.

[5]王海燕,陶皖,王鸣鹃.基于主题词频统计的高校朋辈心理委员制度演化趋势[J].宿州学院学报,2021,36(11):32-35.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and Strategies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Participating i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Zai Ting

(Taiyuan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Shanxi Province,Taiyuan 030400, 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influenced by changes in their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which can generate a new demand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strengthening the facult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mplementing talent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and improving ones own teaching level. The article aims to optimize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combines practical teaching cases to explor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college counselors to implem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practical education work from five dimensions: clarifying role positioning, implementing theoretical learning, paying attention to emotional changes, improving education mechanisms, and implementing life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rontline educators.

Key words: collegecounselors;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health education; educationalstrategies;personneltraining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