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价值、困境及策略

2023-09-07 13:09杨彤彤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高职院校

【摘要】本文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内在价值,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坚守和谐共生的融合理念、采用多元立体的融合方式、提升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建构适切的融合评价方式等策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 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8-0054-04

文化意味着一种社会形态,会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它是由中华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并发扬与传承而形成的展现鲜活民族特色、彰显时代价值、具有独特特色和价值的文化遗产,其蕴含着强烈的民族认同的文化基因,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和彰显民族文化自信的源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仍然具备强大的审美教育、道德教育等多重教育价值,将其融入高职教育,既是坚守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为切入点,通过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内在价值、困境,进而探寻相关的融入路径,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也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内在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将其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对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较突出的作用。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元素,如很多古代的诗词歌赋、寓言、故事等能体现人处世道理、人生智慧、道德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这些思想教育元素并融入高职思政课,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课中的融入,不仅能从认知、情感上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而且能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公德,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自觉地将认知、观念、思想等转化为实践的动力,体现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传承既指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自上而下的纵向传递活动,也指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自下而上的继承活动。传承即传承人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在一定传承路径的支撑下将所需要传承的事物进行代际传递,使之发扬光大的动态性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具体的传承载体与传承人,职业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课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师生则是文化的重要传承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能够有效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尤其是近年来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原生土壤破坏程度不断加剧,部分大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降低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自身作为文化传承人的定位不准确。在加强文化自信教育的过程中,无疑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全程,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扩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基因

文化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以彰显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土壤基础。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充分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化因子,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所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课的融合,实则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化因子。高职思政课教学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课中的融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符合立德树人视域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诉求。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人的现代化,再以人的现代化反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具备文化育人和思政育人的双重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工具理性始终占据着高位,僭越价值理性一度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主导思维。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效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潮流,这对人类社会的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冲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面临着融合理念有偏差、融合方式单一、融合主体式微、融合评价缺失等现实困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理念有偏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是丰富思政课程内容、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之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课的融合是以政策为导向,具体执行权在学校层面,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融合的效果。当前受工具理性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面临着认知偏差的困境,更多是为迎合政策而进行表面性的、浅层的融合,并没有根据实际需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教育功能,最终导致融合效果不佳。

一方面,在融合过程中秉持“拿来主义”的观点。一些高职院校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借鉴其他院校的做法,甚至直接套用其他院校的做法,并没有根据本校的优势、定位等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导致“只融不合”的问题出现,未体现出应有的思政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双重效果。另一方面,忽视不同传统文化类型与思政课内容的适切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首先要深入挖掘不同类型传统文化背后蕴涵的不同功能和价值。如果只是将其牵强、生硬地融入思政課中,有可能出现“两张皮”现象,这不但不能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而且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如导致学生排斥、厌倦思政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误解,等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方式单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并不是“传统文化+思政课”的简单组合,而是要打造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格局,以实现综合育人。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方式较为单一,并没有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立体式融合,导致融合效果不够理想。

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应用使得年轻人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新颖的科技和富有趣味的娱乐内容上,减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当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是思政教育背景,传统文化素养相对不足,其在选择融入思政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多以经典的文化故事、道德案例等为主,内容选择的面相对狭窄,不利于全面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渗透。另一方面,教学过程缺少新媒体技术的支持。新媒体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提供平台,教师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表明,信息技术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仍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单纯以案例解读或材料宣读的形式融入,没有充分运用当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技术,这降低了融合教育的效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主体式微

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高职院校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过程中,面临着教师素养不足的困境。一方面,教师的融合能力有限。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先进理论的传播者、课程思政的引领者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助力者多重角色,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中坚力量。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大多是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受到学科专业限制及自身积累不足等因素影响,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部分教师在跨学科理论知识方面存在短板,部分教师缺乏融合教育实践经验,甚至个别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融合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另一方面,教师的融合意识薄弱。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未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生思政教育的激励和考核机制、缺少专门的师资培训等,导致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不强。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评价缺失

评价具有指挥棒的作用,科学的评价能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涉及学生“知、情、意、行”等多方面,不仅要进行学生知识技能层面的评价,而且要关注学生心理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等多维度的评价。由于学生的心理很难通过一些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估,其行为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客观评价,这导致适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评价模式难以建立,评价的指挥棒和促发展作用难以发挥。

一方面,增值性评价方法应用不足。增值性评价符合思政教育动态发展性的原则,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王庆军、朱林,2023),即增值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思政素养的动态养成为根本目标,明显区别于终结性评价。当前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评价中,仍然以量化的终结性评价为主,评价重点仍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增值性评价,对学生的心理的变化以及行为实践的变化的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评价标准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其评价标准应具有自身的特色,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标准,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思政教育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这难以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有效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心;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国家文化,增强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更好地提高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一)坚守和谐共生的融合理念

高职院校改变传统认知,坚守和谐共生的融合理念,是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效果的首要前提。首先,彰显学校特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融入。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支柱,也是彰显学校特色的立足点。因此,为取得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效果,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自身特色。一方面,加强硬件建设,如建设文化长廊、文化宣传栏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常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强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其次,增强传统文化与思政内容的适切性。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其蕴涵的价值功能不同,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课融合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不同类型传统文化的价值功能,使其与思政内容匹配,增强二者融合的育人效果。如武术、射箭、蹴鞠、拔河、舞狮、舞龙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体现了团结奋进、超越自我、注重武德等精神品质,思政课教师进行团结精神、理想信念等内容的教学时,可以适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以提高教学实效。

(二)采用多元立体的融合方式

多元立体的融合方式有助于全方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目标。首先,构建学校场域与社会场域联动的融合实施体系。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共同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如企业与学校合作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览和推广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场所展开思政课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实践传承和发扬,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育机会,如文化体验、志愿服务、文化创意实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由此获得良好的思政学习效果。其次,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彰显融入方式的技术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提供了新机遇。通过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如利用AR、VR等技术创设情景交融的生动教学场景,充分调动学生全身感官的参与,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提升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

思政课教师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直接实施者,其融合教育能力亟须提升。一方面,学校助力思政课教师提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能力。针对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跨文化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学校应该组织开展更多相关培训。首先,以培训促发展。重视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培训,以思政课教学专题培训为抓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如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以及跨学科融合能力为主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专题培训。其次,以赛促发展。专业竞赛是提升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可根据教师实际发展需要,积极举办校内甚至是校际的思政课教师教学大赛,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竞赛单元,让教师在比赛中不断提升融合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教师是否具备自我提升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教学能力的提升。由此可知,思政课教师既要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重要性,又要能够正视自身传统文化储备不足的问题,具备积极探索求知的热情和行动力;通过加强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深入民族地区了解优秀民族文化等途径,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及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

(四)建构适切的融合评价体系

高度适切的融合评价体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提供了有力的外部保障。首先,建构以增值性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为辅的评价范式。增值性评价遵循发展性原则,强调对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发展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后的过程性变化。因此,增值性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要评价学生是否有后续的实践行为,以及这些实践行为能否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提供有益的经验。其次,锚定目标,架构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双重元素的评价标准,既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又要彰显思政课的天然价值。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主题的适切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等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以确保所选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思政课高度契合,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制订能够体现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而不仅仅只关注某一方面的评价,重视思政教育的价值。在评价标准的设计中,需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由此,不仅要将学生是否树立勤俭、诚信、仁义、爱国等道德认知观念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也需要关注学生情绪情感变化,而且要将学生遇到道德两难困境时的行为选择作为评价依据,将其与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行為一起纳入评价。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民族进步、维系民族繁荣的文化基因,将其融入高职思政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课的融合教育,有助于学生抵御多元文化冲击、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同时为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新渠道。

参考文献

[1]岳洪,张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12).

[2]罗珍.高职思政课教师的素养要求及提升路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3).

[3]王庆军,朱林.思政课增值性评价的认识向度:以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3).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GXGZJG2022B184)、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专项课题“广西党史资源融入《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研究”(2021ZJY8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彤彤(1984— ),河北抚宁人,教育学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高职院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