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思玲:助力地铁供电迈入无人智能巡检时代

2023-09-07 04:37张威通讯员杨志汪涛
工会博览 2023年23期
关键词:东东丽丽接触网

□本刊记者 张威 通讯员 杨志/文 汪涛/摄

她来自内蒙古大草原,听着《草原女民兵》长大,喜欢奶豆腐和草原奶茶,爱躺在草场上看漫天繁星;她是北京地铁供电分公司总工程师、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助力地铁供电从“人工巡检”迈向“智能巡检”时代……她就是闫思玲。2007年,她来到北京地铁,负责巡检机器人、刚性接触网智能检测装置、抗电压波动装置等多种新装备的研发工作,为保障乘客安全出行、提升供电设备检修效率和维修能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精测点位,让机器人成为智能巡检员

在地铁10 号线国贸站变电站里,闫思玲正在检查着一台巡检机器人的接线,它的“健康”状况时刻牵动人心。“我们现在有两台巡检机器人,一台是这款轮式机器人,另一台在10 号线六里桥站——莲花桥站区间变电站,是一台板下机器人。”在供电分公司企业文化卡通形象中,有“东东”和“丽丽”(“动力”谐音)组合,由于轮式机器人能够升高高度,最高能达到1.2 米,所以取名为“东东”,而板下机器人体型较小,身高不足半米,故取名为“丽丽”。

在闫思玲眼中,这两台机器人作业最大的优势就是“精准”,它们通过应用激光二维构图、实时数据库、多轴运动伺服驱动技术,实现自主定位及导航,预设终点位置误差控制在3.5 厘米内。系统搭载图像智能识别算法,实现对变电站内设备的表计读数、信号、开关位置、外观状态识别。“它们身上可搭载多种传感器,实现对变电站内设备的红外测温、气体泄漏检测、声音采集分析等功能。”闫思玲直言,这套系统具有实时图像远传和双向语音传输功能,实现就地或远程视频巡视及作业指导,并且能自动生成表计读数、红外测温、设备巡视等报表,第一时间进行历史趋势大数据后台分析,及时预警异常情况。

可以说,“东东”和“丽丽”的高智能作业离不开闫思玲的精心“培养”。从2017年开始接触这项技术,到2020年这两台机器人能够完成准确的作业流程,她可是煞费苦心。“像国贸站变电站空间狭小,且配电柜排列紧密,当机器人做出转身、行进动作时,一旦速度、高度等关系没有计算好重心失稳后,就容易摔倒,会对周边供电设备造成碰撞损伤。还有,在巡检过程中的部分位置会受到光线影响,因此采取何种角度补光,以确保图像智能识别准确,也需要复杂的人工核准。”为此,在设计参数阶段,闫思玲经常在现场测量各种数据,并进行反复验证,直到“东东”能实现0.586 分钟完成一个点位检测及数据分析传输、全变电站361 个点位精准作业。“东东”的到来,极大缓解了项目部巡检工作的压力。由于国贸变电站属于区间变电站,交通很不方便。曾经,临站巡检员接到紧急任务后,携带工具赶到国贸变电站现场时需要20 多分钟,而如今只需几分钟就能通过机器人反馈的现场设备状态,精准判断故障点并做出分析应对。对于“丽丽”的运用,闫思玲更是颇有感慨。曾经,他们在电缆夹层里巡检电缆,男员工很难钻进去,一般都得是瘦小的女员工才能缩着身子进去,虽然有强光手电,但是有些点位要很费劲才能查到。“丽丽”到来后,员工只要在外面用遥控操作就能够第一时间看到里面的情况,并掌握相关的数据。

当然,闫思玲除了用心“传”业务,也时刻关心两台机器人的健康状况,除了定期查看性能状态,也专门为它们设立了“服务区”。具备自动充电功能的“东东”和“丽丽”拥有一个温湿度适宜的“休息”空间,能够实现持续“加餐”,一次满电能够续航4 小时,足够完成一轮巡检作业。

闫思玲为职工讲解设备构造

研发智能“蛛丝”,为“蜘蛛侠”实现大数据支撑

众所周知,地铁6 号线采取接触网供电模式。接触网工因在距离地面4 米左右高度上作业,经常被称为地铁“蜘蛛侠”。电影中,蜘蛛侠的“蛛丝”技能经常击败“坏人”,而闫思玲为地铁“蜘蛛侠”们设计出的刚性接触网智能检测装置,则是消除接触线隐患的一大“利器”。

当电动列车每一次通过,受电弓都会对接触线进行一次磨耗,当接触线剩余厚度接近2.5 毫米时,就需要对该区段进行换线。“过去接触线磨耗测量作业,接触网工都会拿着游标卡尺一个点一个点测量,误差为1 毫米,并且需要人工记录数据,一次工作距离约1000 米,测量120~150 个点位。”如今,智能检测装置上线应用后,一次工作距离最多能达到2000 多米,可连续测量40000 个点位,且误差缩小到0.3 毫米,装置终端还能同步记录数据,绘制磨耗变化趋势,有异常磨耗时更能早期预警。闫思玲的这个看似简单的创新,把梯车巡视作业与磨耗检查工作自动结合起来,极大提升了检测自动化水平,提高了巡检工作效率。

“这台设备其实已经是第四代了,相比于前几代,它更加小巧,续航时间更长了,一个夜班三小时的作业时间足够应对。”闫思玲对于第四代的改进比较满意。如今,接触网工作业前,将这部“神兵”背在身后,到达指定工作位置后,将设备挂到接触线上,手指一点操作键,“蛛丝”便以轮对和连杆结构形式在汇流排表面“弹射”出去。接下来,闫思玲计划进一步缩小设备体积和重量,并且与供电运维平台进行对接,实现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并自动形成生产工单。

攻克20 毫秒,让乘客安心乘梯

地铁昌平线早晚高峰客流一直较大,站内电梯的稳定性、安全性尤为关键。“如果电压有波动,超过20 毫秒,就有可能会导致电梯停梯。电压就好比一条非常平坦的公路,如果道路突然出现一个较大的塌陷,就有可能导致车辆不能正常行驶。”闫思玲为了治理好这段“塌陷”,决定与20 毫秒做个“斗争”。经过反复验证,她决定利用电容高功率密度和电池高能量密度的特性,采取电容+电池快速补偿模式,即抗电压波动装置解决。

但在治理“塌陷”的过程中,闫思玲却遇到了不少麻烦。抗电压波动装置在试点站沙河高教园站投入试运行时,需要将该站电梯电源倒接至抗电压波动装置的输出开关,并保持原有的部分电梯电源“自动切除”功能,但该站并不具备对单个开关进行测试的条件。为了保证不对其他专业设备产生影响,闫思玲带领团队,经过反复研究,采用了模拟信号进行离线传动的方式,对各条回路进行逐一测试。经过十几日的“抽丝剥茧”,最终试验成功。

谈到下一步规划,闫思玲满怀信心:“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研究应用,更深入地挖掘北京地铁供电运维数据,把科研成果融合到供电智能运维平台中,聚焦解决运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率先实现接触网运维数字化。同时抓紧实施完成关键设备感知,实现智能运行、智能维护和智能管理,建设好北京地铁智慧‘动力源’。”

猜你喜欢
东东丽丽接触网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快点 快点
东东“闯关”记
为开通打下基础!这条国际铁路完成接触网平推验收
东东“闯关”记
画一画
接触网设备“运、检、修”分离改革的探讨
I love my family
赖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