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策略

2023-09-08 15:28蒋剑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史料课程标准历史

蒋剑

史料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某一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不同学者或社会人士的观点,并附上大量相关的原始资料,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史料,以此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受,让他们在多元信息刺激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历史认知。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好史料教学呢?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认识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都与史料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分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课程标准在“目标要求”中提出,了解史料的主要类型,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提升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识读史料,掌握证据,需要建立在对历史本來面貌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史料教学;而对历史事物的分析比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论从史出,更是对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了明确和更高的要求。从课程标准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善于运用史料,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史料教学是很有意义又非常必要的历史教学方法。

二、把握史料教学的原则

1.适当性原则。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是否需要运用史料、运用哪些史料。只有准确地运用史料,才能凸显史料运用的作用和效果。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搞清楚这一课中哪些地方需要运用史料,哪个问题需要运用史料,用什么样的史料能把问题讲清楚。最好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

2.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就是要适宜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水平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能力。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有选用适合初中学生的材料,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低年级的学生更易接受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史料,所以,教师可以选取那些表述直白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作为史料,尽量避免直接从名著典籍中摘选原文。必须要选用典籍原文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讲解到位。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选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原始的史料,以便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树立学习自信。

3.趣味性原则。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其学习主动性往往源自于兴趣,所以,教师应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在选取史料时,除了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4.适度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过多地运用史料,既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会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尽量运用教材中的史料,如果教材中没有再适当进行补充。史料的选择在精不在多,不宜过多过滥。在选取史料时,对于史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应以能否帮助学生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依据。

5.多样性原则。

选取史料时,一是应注重史料类型的多样化。史料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也可以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二是应注重史料内容的视角、立场的多样化。如对同一主题、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可以选择不同的史料。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又可以让学生理解一些史学的基本理论。

6.教材中的史料优先运用原则。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走进一个误区,就是大量选用课外史料。运用史料的目的是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教材的编撰者都是在历史教育方面颇有建树的行家,他们选入教材的图片或文献等,可以作为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证据。

三、实施史料教学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选择贴近课程内容的史料以辅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历史认知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在直接的史料阅读中,可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去思考历史人物的作为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从而构建自己的历史认知。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引入材料:

“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的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中。  学生研读了这段史料,对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文明中的作用就一目了然了。

第二层,选择多维度史料让学生阅读,以培养他们对历史本质的揭示能力。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具有“证据”功能。论述历史只要建立在可靠史料和合理的推论上,就可以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由此,教师可采用史料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对历史本质的揭示能力。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时,对于“15世纪的欧洲人为什么要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这个问题,教师引用以下三则材料。哥伦布说:“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马可·波罗说:“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恩格斯说:“新兴的资产阶级要用黄金来扩充资本……”学生通过对三则材料的分析,揭示出新航路开辟的社会原因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黄金热,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第三层,通过史料阅读分析、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育史料实证素养,并能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其功效并不限于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处理将要面对的其他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当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让学生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掌握怎样去获取历史知识时,学生才能领悟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

总之,应重视史料教学,并掌握史料教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猜你喜欢
史料课程标准历史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