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2023-09-09 05:22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
天津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史料时空高中历史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 马 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了解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本文基于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内涵,探讨如何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提出相关培养策略,以促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历史核心素养。

新时代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积极改革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同时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将培养核心素养与高中历史教学紧密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并促进其全面成长。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逐渐培养形成的,强调学生以历史的视角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高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中历史内容知识较为繁杂,而且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这就导致很多缺乏历史核心素养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非常困难,甚至产生恐惧心理。为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以降低历史知识学习的难度。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生需要培养时空观念素养,即能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以确切理解事件的起源和后续发展。第二,学生需要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即能够全面了解历史资料,并科学辨别其可信度,从而客观认知历史事件和人物,并准确还原历史事实,预测其发展趋势。第三,学生需要具备唯物史观素养,能够针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本质。而且学生应该具备解决现实问题、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可以不断进行反思。第四,学生需要具备历史解释素养,学生应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能够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具备较高的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对历史解释和历史事实的探究,可以深入了解相应的历史规律,避免对事实进行歪曲。第五,学生需要培养家国情怀素养。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储备,使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归属感,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对家国的热爱与关怀。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

(一)在特定时空认知事物

教师需要再高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跨越时空,学习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和内容,而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关键。教师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结合空间关系以及不同的时间顺序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等有机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时空中分析这些探究对象。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跳出以往的思维限制,对探究对象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知。

(二)基于史料认知和证明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大量的史料信息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认知历史事实的要依据。然而,收集足够的史料仅靠教师一人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需要教师的帮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掌握收集和整理史料的方法。这样才能建立起学生与史料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使其能够有效运用史料来获得深入的历史认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收集史料之后学会如何辨析史料,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在组织学生收集和利用史料的过程中,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也会大幅提升,并基于自己收集到的史料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以更科学的实证精神来看待自己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遇到的历史问题,并由此延伸到现实世界。

(三)对待问题客观理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一些历史叙述既包含一些史实,也包含一些解释。不同的学者和不同的史料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解释,教师需要注重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给予客观理性的态度辨析和判断种类不同的历史知识。将现实生活与历史史实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理清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此客观评判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

(四)了解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

正确了解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这需要以唯物史观素养为基础,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趋势,在学习相关历史知识时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观素养。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形成解释现实问题和认知世界的思维,正确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趋势与规律。

(五)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历史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品质。高中历史教材中包括很多以爱国精神为主的素材。为了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要充分挖掘高中历史学科的思政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这需要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时空观念素养培养

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集中体现历史学科的本质,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显著特征。时空观念素养作为其他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需要教师从纵向整合和逐步建构两个方面进行培养。

首先是纵向整合,关键在于整体和持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整合历史时空时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意识的思考。也就是说,让学生能够在梳理时间和事件的过程中,基于整体意识进行分析,从而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更全面、清晰的了解。比如,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这一课程知识时,教师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引导学生跳出教材,让学生明白秦的统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不仅如此,几代秦王励精图治才不断使秦国壮大,而且秦国的统一也顺应天下合一的历史趋势。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实现了天下归一。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梳理几代秦王的在位时间以及在位时所做出的政治业绩,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秦能够统一天下所具有的国力优势和历史优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艰难曲折以及伟大的历史意义。

其次是逐步建构。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历史时间段上,而且要体现在不同地区的板块上。我国历史悠久,不同朝代的国土面积以及国家的统治区域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师则可以基于逐步建构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某一朝代统治区域的建构。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来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素养。比如,在讲解完“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秦国统一六国前后的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判断历史朝代,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二)史料实证素养培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材会集中展现某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但很少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阐述,由于篇幅的限制,学生很难对历史形成深刻理解。比如,在学习有关“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是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发生时间、历史影响等,而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的经过以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的了解不够深入,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让学生积极收集和阅读历史资料,提升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在明确本次课程以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前准备一些史料,或者在课堂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分析与探究,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史料来解决问题,挖掘其背后的社会背景资料,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

例如,在讲授有关“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以文学艺术为主题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需要以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学艺术为探究主题,组织学生收集各类史料,基于文学艺术视角来探索大唐盛世,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而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唐代的艺术作品资料,如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学生要结合本次课程的主题,深入分析收集到的史料,从而认识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学艺术。而这样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艺术的主题,并在实证研究中了解唐代那辉煌的文学艺术,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

(三)唯物史观素养培养

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观素养。从而重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站在全球的视野来看待不同的历史事件,探索历史现象的本质。比如,教师可以结合世界工业革命以及中国近代史来指导学生基于问题和主题收集与分析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唯物史观素养。

例如,在教学有关“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中国与早期全球化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两份材料,分别是《论明代的私人海外贸易》以及《美洲白银与中国早期经济的发展》。学生可以在阅读这两份材料的过程中了解有关的历史信息。如欧洲殖民者会用每周开采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并在广州的贸易中获得丰厚的利润。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白银为何会流向中国?白银流向中国之后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海外贸易这一背景来思考问题。而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得出结论:丝绸和白银的贸易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进而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而这些白银流入亚洲之后则极大地促进了亚洲手工业的发展,但大量白银从美洲流出,导致美洲极度贫困。

(四)历史解释素养培养

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以历史事件的细节为切入点,尽量避免展现历史著作的学术性,这样才可以拉近学生与这些历史资料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所谓的历史解释指的就是学生是否能够用公正的态度来判断历史事物,这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必备的能力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紧紧结合史料,利用归纳和概括等多种方式分析和解答问题,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良好的历史解释素养。

例如,在讲解有关“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选官制度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孟郊的《登科后》,然后向学生提问:“这一诗歌描述的情景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诗歌,教师可以引入本次课程的主题,也就是隋唐的科举制度。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基于科举制度的背景询问学生:“我们已经学习过明朝科举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那么为什么在隋唐时期这一制度却代表着先进的选官用人制度呢?”为了让学生对这部分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入历史中有关科举的文本片段或一些生动形象的视频资料等,让学生结合学习过的历史知识,思考为什么在隋唐时期会产生科举制度。教师则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探究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让学生真正理解我国历史选官用人制度的发展规律。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可以为当时的普通人提供社会上升的渠道,而且打破了士族的垄断,这一制度在当时代表着社会的进步。而在得出这一结论后,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五)家国情怀素养培养

要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必须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形成为国奉献感和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使命感。比如,在讲解有关“世界工业革命”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基于工业革命的背景,让学生联系中国史。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解到工业革命期间我国所处的时代,感受到中西方之间巨大的差异,体会到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而这将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基于全球视野,明白为国发展作出贡献的重要性,最终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激发 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可以让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教师应充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明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从而打造科学的历史教学模式。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限制,优化和调整现有的教学策略,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在提高历史成绩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素养、史料实证素养、唯物史观素养、历史解释素养和家国情怀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史料时空高中历史
跨越时空的相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镜中的时空穿梭
史料二则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