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3-09-09 05:22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孙口镇中学赵志喜
天津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紫藤萝新课标阅读教学

■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孙口镇中学 赵志喜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文字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真正促进其全面发展,使其通过参与有效的阅读认知活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认知水平,形成较强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从优化阅读教学方法的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开展技巧传授、问题探知、读写结合、情境感悟、拓展阅读等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善其阅读认知效果,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质量

初中语文教师优化阅读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授课活动,能够有效改善学生阅读学习质量。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他们的实际认知需求创设丰富多样的阅读学习活动,使其在自主阅读与合作阅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积累更多有价值的语文知识,掌握更高效的阅读探知技巧,从而有效提升阅读学习质量。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师基于新课标创新阅读授课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使其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要素,让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阅读认知活动,得到多元化思维的有效启发与锻炼,提高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进而形成较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自信,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语文教师在创新阅读授课活动时,需要遵循全面性原则。首先,要制定更全面的阅读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阅读探知活动,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其次,要关注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意识地将核心素养要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最后,教师所设计的阅读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改善班级整体的阅读学习效果,提高所有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

(二)主体性原则

语文教师在开展多样化阅读教学活动时,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首先,要考虑到当前班级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了解其真实的阅读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创新与优化教学活动。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阅读和自主探知的空间,引导其将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认知模式,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独立自主思考,从而真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三、基于新课标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传授阅读技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改善学生阅读认知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此,为了更好地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开展阅读技巧传授活动,让学生掌握更多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探知习惯。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减轻学困生的学习压力,满足优等生拓展学习深度的需求,从而真正改善班级整体的阅读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太空一日》一课为例,要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教授给学生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探知方法。例如,在泛读环节,学生首先粗略浏览一遍全文,知道文章讲述的是杨利伟在太空一日环行中的所见所感。其次,标注出每个自然段落的序号,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如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等,借此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入精读环节,学生需要细致揣摩文章的语言描述部分,找出其中的生字、生词。探索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思考它们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同时,深度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刻情感,感知杨利伟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伟大航天精神。

教师开展泛读结合精读学习活动,既可以改善学生阅读认知效果,又能让学生扎实掌握正确的自主阅读方法,进而有效提升其自主阅读能力,促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从而有效改善学生的自主认知效果。

(二)创新读写活动,强化学生语用能力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还要让他们从优秀文章中积累更丰富的写作素材,掌握更多有价值的语文知识,进而提升语言组织与运用能力。对此,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用水平,增强其阅读学习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读写结合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仿写创作,先细致阅读教材文章,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总结文中丰富的修辞和表现手法,再依据上述信息进行模仿练习。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文章主题和具体内容进行改写练习,在不改变作者写作意图和写作思路的情况下对文章体裁进行合理转换,比如把文言文改写成叙事文、把游记改写成散文等。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文章续写练习,选择文中留白部分或开放性结局进行内容创作,将作者未说完的话或未展现出来的内容补充完整,在不改变文意的前提下展现故事的全貌。在读写结合活动中,学生不仅要深入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还要主动摘录其中优美的词句,从而积累更多写作素材。

以《济南的冬天》一课为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既可以写自己所在地区冬季的美丽景色,也可以依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描写春、夏、秋等季节的自然风光。在仿写之前,首先,学生需要细致阅读文章内容,从整体视角出发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梳理写作脉络。其次,找出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思考这些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突出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情感。最后,回忆自己所在地区的四季美景,选择其中感悟最深的季节进行仿写练习。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建构文章,模仿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景色,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转换文中的具体景物,从而创作出更新颖的仿写文章。教师开展读写结合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其积累更多有意义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借此提升其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进而使其拥有较强的语用能力。

(三)巧设探知问题,活化阅读思维品质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质量,语文教师需要改变传统平铺直叙式的阅读授课方法,结合课文内容提出循序渐进的探知问题,将启发式的问题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使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进而提升阅读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借助多样化的问题启发学生的多元思维,锻炼其迁移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等高阶思维灵活运用的能力,在提高问题解答效率的同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

以《紫藤萝瀑布》一课为例,本课是一篇状物散文,作者通过描写紫藤萝的外在形态,联想它的内在精神,自身对生命产生了更深刻的感悟,体会到了生命的美丽与永恒,也领悟到应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坎坷与不幸。对此,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课文意思,使其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开展问题探究活动。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启发式的探知问题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引导其运用迁移思维、联想思维等多维思维在文中找寻问题的答案,在解答过程中逐步实现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找寻文中描写紫藤萝外貌形态的语句,分析紫藤萝美在哪几个方面?找寻作者在描写紫藤萝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别表现了紫藤萝怎样的内在神韵?总结和梳理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研究散文具有哪些写作特点?找寻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按照赏花的先后顺序,研究作者情感变化的层次。深入研究文中语句背后的深刻内涵,领会作者在紫藤萝上寄托了哪些“志”?运用逻辑思维和迁移思维总结托物言志文章的写作技巧。学生逐步解答以上问题,能够认识到作者通过展现紫藤萝的色彩美、形态美、香气美,突出了这一植物美好、强大、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对紫藤萝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同时,感知到作者通过观察紫藤萝,对生命产生了新的感悟,领悟到人在历经磨难时应当坚强前行,要如同紫藤萝一样,时刻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教师开展这样的问题链解答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涵,感悟到字里行间深刻的思想情感,还能借此启发学生的多维思维,提升其高阶思维灵活运用能力,进而使其真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构建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在新课标要求下,语文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学艺术的魅力,感知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各种美感,使其拥有较强的审美鉴赏水平。对此,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情境感知阅读活动,将文字描述的内容转变为生动立体的动态画面信息,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中感知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促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以《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为例,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醉翁亭及其周围美丽俊秀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一同宴饮游赏的祥和画面,抒发了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文中的深厚情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知文学艺术的美感,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情境阅读活动。首先,教师将滁州一带的自然美景和醉翁亭中官民同乐的宴饮场景制作成动态视频,利用班级大屏幕营造沉浸式的阅读环境。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品读课文,结合视频情境体会“林壑尤美、水声潺潺、峰回路转、野芳幽香、佳木繁荫、水落石出、山间朝暮”等自然景色的美感,感受“觥筹交错、宴酣之乐、众宾欢也”等语句中太守与民同乐时的愉悦心情。最后,学生还可以在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中感知传统文学艺术中的意境美,领悟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从而提高意境感悟能力。教师开展情境感知阅读活动,不仅可以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读的兴趣,还能借此提升其情感感知和情境感悟能力,进而使其形成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丰富阅读素材,开阔学生文学视野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还需要合理丰富课堂授课内容,引入更多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信息,如作者生平、创作条件、主流思想、社会背景、传统文化等,以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让他们了解到更多有价值的文学信息,通过课内外知识融合性阅读学习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 真正感知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有效增强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

以《〈庄子〉二则》为例,本课包含《北冥有鱼》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两篇文言文。《北冥有鱼》选自《庄子·逍遥游》,通过塑造“鲲鹏”这一超现实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体现了作者不受客观事实影响、自在生活的人生观。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庄子·秋水》,通过讲述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内容,折射出庄子内心的愉悦之情,体现了他的物活论哲学思想。对此,为了让学生更高效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领悟庄子深奥的哲学思想,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例如,学生要了解庄子的生平,知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了解“道法自然”“大道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道家主流思想。同时,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再结合上述信息阅读课文,分析庄子为何要塑造“鲲鹏”这一超现实的形象,体会鲲鹏和鱼分别表达了庄子的哪些哲学理论,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境界。教师开展课内外知识综合阅读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效率,还能借此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使其了解到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进而提升文化自信,提高文学艺术修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更高效地落实新课改政策,增强阅读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需要结合素养教育要素合理优化与改进授课思路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中形成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思维运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使其真正感知文学艺术的美感,形成良好的文学审美素养。同时,要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让学生了解到更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真正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紫藤萝新课标阅读教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美丽的紫藤萝
美丽的紫藤萝
紫藤萝瀑布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想念那年盛开的紫藤萝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