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在巧中教 “乐”在趣中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

2023-09-09 05:22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陈埭镇群德小学丁少虹
天津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素养音乐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陈埭镇群德小学 丁少虹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发展与落实,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所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小学音乐教师应不断运用更多巧妙的教学方式,融入更富有感染力的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心理,使其更主动地进入广阔的空间,展开属于自己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情感体验、创造表达等,获得多个维度的成长,推动音乐核心素养进阶。基于此,本文对推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相应论述。

一、深化生活化教学理念:引进与音乐作品联系的动态情境

所谓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相关动态情境画面的有效介入,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从而切实展开对数字媒体技术的有效开发与探索,结合其中的一些功能,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元素,深层次地融入课堂教学,起到熏陶与感染的作用,辅助学生进入其中,展开有意义的品鉴与感知,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一)与作品相联系动态情境介入的价值

1.辅助学生展开画面联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学生本身的形象思维能力或抽象联想能力是相对薄弱的。在参与音乐作品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存在一个误区,单纯地将歌词的记忆和曲调的练习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或者说,学生本身的原有基础无法将其带入知识的深度解析与转化的空间中,因此无法体会到作品本身所展现出来的意境,音乐思维得不到成长,核心素养的发展也会停滞。在这一背景下,优质的动态性真实情境的有效介入,则能够充分改善学生的这一情况。可以说,教师所选择的音乐情景元素绝大多数都是贴近于生活实际的,往往与学生的各种实践息息相关,甚至是他们接触过的,这些元素能够最大化地为学生带来一定的贴切感。受这些元素的影响,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置身于做艺术作品本身的氛围中,逐渐将歌词曲调与画面进行有效连接,展开一定程度的对比与分析,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进入一个深度赏析的视角中,从一个更具象化的角度来剖析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音乐特点或故事情节,完成从抽象化到具象化的转变,在更丰满的体验中进行审美感知,实现思维的进阶。

2.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

笔者认为,这种模式的采用还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从感知与体验的角度出发,想象作品中所呈现的画面。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这些元素展现的方式往往更富有熏陶效果和感染作用。在反复聆听中,学生会意识到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表达形式,彰显了作者的一些生活经历或见解,表现了作者当时的一个情绪或认知等。因此,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接受这种思想方法的影响,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真正意义上学会联系生活来赏析作品,培养学生的品鉴能力。

(二)引进相关联的音乐作品,辅助学生审美感知的实践

例如,在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晚霞中的农家小院》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更加饱满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教学来感知作品。本课描写了一幅美丽生动的农家黄昏画卷,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有声响的场景,养成倾听各种声音的习惯,培养对声音的感受力,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体会声音的节奏美,逐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首先,教师展开情境导入:“欢迎来到音乐课堂,今天我们一同去探索声音的奥秘。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每个声音都表现了不同的故事和场景,如校园中朗朗的读书声、上课铃声、跑步的声音等表现了校园的场景和故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声音的故事,请大家告诉老师这些声音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和故事。”

其次,教师出示动态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农家小院,并模仿有声响的场景。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农家小院都有什么呢?

学生回答:小溪、风、树木、小鸟……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这些场景可以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你们能模仿一下小溪的声音吗?

学生:老师,刚才那个乐器发出的声音就像小溪的声音。

教师:你们能模仿一下树叶发出的声音吗?

学生:沙沙沙沙……

教师:树叶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呢?是在被风吹的时候发出声音,那么谁来模仿一下风的声音呢?

学生:“f”“wu”……

教师:你们心目中的农家小院还有什么呢?

学生:各种小动物。

教师再次出示视频,引导学生模仿小青蛙、小鸡、小狗、小牛的声音。将生活中的声音节奏化、音乐化,使学生在模仿的时候体会音的强弱。

由此可见,动态性情境教学模式的有效采用,在全面提升课堂实效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以触动学生内心的真实场景画面为基础,以数字媒体技术生动且形象的呈现为辅助,帮助学生自发地进入全面赏析和深度体验的空间中,真正意义上把握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真实意境,获得更强烈的感知,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全面推进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二、落实趣味化教学原则:引进活泼和丰富的文化故事

兴趣是培养学生音乐学习与探究行为的重要基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趣味性文化故事的有效介入,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动力和热情,切实展开对音乐作品的有效解读与分析,从更具有补足性的角度来整合内容,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起到引领和导向的作用,辅助学生以此为基础来解析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内涵或者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一)丰富的背景文化故事对学生的影响

1.发展学生的音乐探索兴趣。

从笔者的观察来看,很多学生在参与音乐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表现出积极性差,甚至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仔细推敲,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限制。学生的年龄较小,其本身的专注力或自控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在课堂上往往无法形成一种更主动和投入的状态,来参与音乐作品解析过程,整体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教师所采用的作品展现方式或讲解方式过于单一。在长期接触和循环反复中,学生无法感受到新颖的教学,陷入消极的状态,认为音乐学习的过程是单一且枯燥的,发挥不出自己所具备的潜能。而活泼和丰富的文化故事的介入则能够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教师所采用的一些故事内容往往是巧妙和灵动的,波动的故事情节往往可以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载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逐渐体会到参与音乐课堂探究的乐趣,进而产生积极的心理,以乐观且正确的态度来面对音乐作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地投入品鉴与感受音乐的过程中。

2.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笔者认为,丰富文化故事背景资料的有效介入,能够帮助学生开阔音乐视野,增加学生的音乐底蕴与积累,辅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核心内涵,起到音乐感知的作用。尤其是所涉及的音乐背景资料能够拓展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音乐感悟与情感,剖析作品中所呈现的抒情咏志的特征,让音乐作品为学生构建一个思想与情操升华的空间。当学生进入其中,可以从音乐作品本身的情绪来剖析其中的价值观或美德、情操等,立足于资料本身来做出相应评判,推动学生音乐文化理解素养不断提升。同时,促使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感知音乐作品,解析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特征,真正把握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补关系,联合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不断升华。

(二)引入丰富的背景文化故事推进教学实践

例如,在教学《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贯穿背景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少先队发展历史,感受其中饱满的情绪,体会进行曲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对成为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产生自豪之情。教师应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唱出力度的变化、旋律的起伏,感受歌曲中勇敢、坚定的情绪。

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出示“队旗”的相关资料,并展开导入:“请看这面队旗,队旗的颜色和国旗一样,都是红色的,象征着革命胜利,中间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火炬象征光明。队旗寓意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着光明前进。队旗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标志,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我们在少先队这个大集体中不断成长,跟随共产党的脚步向着光明前进。”运用这个故事实现学生对作品的感知。

第一乐段节奏宽广、旋律起伏,表现了少先队员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第二乐段果断坚定、铿锵有力,表现了少先队员坚定的信心。句末“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是全曲的核心和高潮,学生跟随伴奏演唱歌曲,注意歌曲情绪及强弱的变化。由此可见,丰富且饱满的文化故事的有效介入,在全面推动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以更广阔的资源内容为基础,以学生不断联系和转述感知为辅助,使学生进入对音乐作品的深度理解中,获得新的思考与感悟,实现在思想意识方面与文化理解素养方面的不断升华。教师应善于采取这种方式来丰富教学,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三、体现综合性的表达创造:构建角色扮演类的音乐表现活动

音乐表现能力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成长中的关键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综合性角色扮演类活动的有效构建,更好地推动学生展开自由创造,切实运用具有吸引力的元素启发学生展开即兴律动,鼓励其融入自己的创意,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歌唱经历或聆听体验,推动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不断进阶。

(一)角色扮演类的实践创造活动设计的积极意义

从学生的成长轨迹来分析,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且不断积累的,因此仅依靠教师的单方面传输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更多元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获得更深刻的体验,才能实现快速成长。综合性的表现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实现对一些曲调的表现,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融入相应的动作、表情、神态等,将整个表演过程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其次,音乐表现活动的有效推进,能够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表现能力。在真正投入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较好地融入集体歌唱或演奏等活动,形成在需要的音乐场合选用合适的形式的能力,也能实现对他人的观察,从中学习一些有价值的表演经验,获得多维度的成长。

(二)构建角色扮演类实践创造活动推进教学实践

例如,在《小黄鹂鸟》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生动有趣的表演活动,通过教学民族音乐的实践,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情感,使学生深刻感知蒙古族音乐,弘扬祖国音乐文化。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亲切、温柔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初步体验卡农的演唱,感受歌曲中“好像两只小鸟一前一后,你呼我应真有趣”的情景,注意二声部演唱的和谐、自然,体验轮唱形式的魅力,同时加上丰富的表情和简单的肢体动作,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和音乐表现力。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试着运用不同的形式为歌曲伴奏,加入拍手、拍桌子、拍身体部位或打击乐器等,分声部、分角色地为歌曲伴奏,启发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演绎歌曲。

四、结语

在教育目标与教育方向不断变革与更新的今天,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一个重要趋势。面对这一导向,小学音乐教师应做出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切实展开对数字媒体技术的探索,辅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置身于艺术作品本身的意境中,剖析音乐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特点,在更丰满的体验中进行审美感知。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解析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展开自由的艺术表现与音乐创造,锻炼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剖析其中存在的一些价值观和思想,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与音乐素养。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素养音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音乐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