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挖掘与利用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类教学资源的途径

2023-09-09 05:22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夏桥小学王文启
天津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影子教学资源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夏桥小学 王文启

作为一门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联系的学科,小学科学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应注重与生活化资源的有机融合。实现生活化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化的气息,进而转变科学知识难以理解的观念,这对科学教学效果的优化有着积极影响。因此,对生活化资源的挖掘非常必要,这是确保科学知识与生活化资源充分结合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挖掘生活类教学资源的理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挖掘和利用生活类教学资源裨益良多,小学生的认知处于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象思维往往以形象化、想象性为主体,逻辑性不强,思维过程粗略,但却是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基础,脱离具象思维是难以发展出抽象思维的。科学教学环节有机利用生活类教学资源,可以更好地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应当围绕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这四项核心内容着手制定。在小学科学教学期间,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优化教学成果,挖掘生活类教学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类教育资源挖掘与利用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充分运用生活化资源是与教育领域发展方向相契合的一种创新之举。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科学教学应当回归现实生活,科学学科本身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单纯依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学生也无法真正了解科学知识。而在生活化教学资源融入后,学生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将会进一步拉近,进而实现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优化。此外,挖掘生活化科学教育资源能够为小学阶段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调动提供力量支撑,对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类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方式

(一)依托生活类资源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情境教学是以虚拟场景为依托开展的教学活动,在虚拟情境中,学生的沉浸式体验感更强,有助于拉近抽象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目标。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利用该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立足课本内容深入挖掘生活类教学资源,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形式,将生活类资源直接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沉浸感更强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多种多样的食物》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从生活化视角出发,挖掘课本中的食物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创设“美食城”这一虚拟情境,借助多媒体、互联网广泛收集与美食城相关的图片影像内容,呈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美食,让学生展开想象,回忆自己爱吃的食物种类,鼓励其思考食物的来源。还可以融入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扮演服务员,为“顾客”介绍食物的味道、气味、来源等信息,鼓励其运用所学知识增加“销售额”,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加深学生的记忆。此外,教师也可以播放《吃饭歌》创设虚拟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自主感受生活化的情境,体会节约粮食、光盘行动的重要性,为生活类资源的有效利用创造条件。

(二)依托生活类资源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探索科学知识

优质的问题是启发式教学推进的关键所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探索方向,找到自主思考的关键点。教师可以把握契机,依托挖掘生活中事物与教学内容相联系部分的形式,通过二者之间的融合,将生活类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使其能够有机融入问题链条中,鼓励学生自主观察生活性元素,发现生活中蕴藏的科学知识。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要想从根本上实现这一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期间还应当注重挖掘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并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将会带着问题学习科学知识,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在一个个问题中,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探索精神,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并掌握科学知识,还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强化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极的相互作用》一课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验操作和生活类教学资源的形式,开展生活化教学。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教师两只手各持有一个指南针,并向学生展示,当两个指南针处于互不接触的独立状态时,可以正常指明方向,而当两个指南针靠近直至接触时,均无法正常指明方向。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指南针的状态,并向学生提问:“现在指南针还能正常指明方向吗?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充满好奇。

面对学生的好奇,教师可以再进行一项实验:拿出事先准备的两块磁铁,将其中的一块磁铁放置在桌面上,用另一块磁铁由上至下靠近桌面上的磁铁,这时,桌面上的磁铁会与另一块磁铁吸在一起。而将另一块磁铁的方向调转一下,两个磁铁非但不会吸在一起,反而互相排斥,一块推着另一块移动。教师可以将这个实验反复进行,有条件的班级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自己做实验,近距离观察。然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这种现象的产生原理,即相同磁极之间会相互排斥,相异磁极之间会相互吸引。当学生明确这一原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思维回到第一个实验中,向学生讲解指南针的工作原理以及两个指南针接触时无法正常工作的原因,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磁极相互作用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擦窗器、磁悬浮列车等,并询问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应用磁铁的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相应的科学原理,既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三)依托生活类资源设置任务,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

生活类资源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要提前分析教材和学情,在全方位掌握教材信息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不断探索与科学知识相关的生活类教学资源,并将其切实应用到教学活动中,设计生活化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真知。从本质上来看,在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中,科学属于实操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应当注重生活实践类资源的挖掘。相较于单纯的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基于此,在小学科学教学期间,教师要高度重视生活实践类教学资源的挖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学习科学知识。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花、果实和种子》一课为例,在教学期间,教师首先向学生讲授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讲解植物的种子、花和果实之间存在的关联,让学生对植物的生长顺序有基本了解。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向每一名学生发放几颗生长速度较快的植物的种子,如蓝雪花、长春花、酢浆草等,并在班级教室的窗台摆上花盆或者在校园内寻找一块适宜的场地,种下这些植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自己的植物茁壮成长,会积极探寻植物生长知识,如主动查找适宜植物生长的阳光水热条件、所需肥料等,拓展相关科学知识。实践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植物的种子、花和果实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会更深刻。

(四)依托生活类资源设计实验,让学生喜欢上科学知识

科学研究是科学家探索科学真理、获取科学新知所从事的基本工作,而科学实验则是最主要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把握这一要点,将生活类资源与教学实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学科的内在魅力。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应当将现实生活与教材内容进行充分融合,使学生在探索科学知识的同时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爱上科学,在学习科学知识时更积极主动。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一课为例,教师就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进行结合,以实验的方式建立关于水的科学知识。对于水在生活中以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方式,学生一般都能了解,但三者相互之间的转化与转化条件,学生不一定有科学的认识,而这一科学知识就可以通过小实验来解决。教师可以准备两个容量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等量的水,一个烧杯杯口用透明塑料布严密覆盖并扎紧,另一个烧杯敞口放置,将这两个烧杯放在阳光和通风条件都相同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后,敞口烧杯中的水会减少一部分,而覆盖了塑料布的烧杯,塑料布上会出现一些小水珠。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思考两个烧杯中的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认识到水蒸发的基本表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讲解水的三种形态,让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见到的水壶烧水时壶嘴和壶盖位置出现的“白烟”,并告知学生,水在沸腾状态下所冒出的“白烟”就是水蒸气,这是水的气体形态。除此之外,水还存在一种固体形态,也就是冬季河里结的冰、下的雪或冰箱里可以见到的霜,这样学生就对水存在的三种形态有了科学的理解和掌握。

(五)依托生活类资源丰富活动,促使学生感受科学知识

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感受到生活类资源,那么对知识的印象也会更深刻,从而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生活类资源类型丰富、取之不竭,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枯燥、刻板的问题,给小学科学教育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务必抓住这一优势特征,利用生活类资源优化设计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案,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生活化科学教学的有效运用能够促使学生有效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落实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更直接地体会科学知识,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室外,让每一名学生在校园中随意选取一个物体,观察这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的长度、形状和朝向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下不同时间影子的位置、长度,并画出轮廓,加以对比,学生就可以更直观地看到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影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变化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总结并讲解相关知识,随着时间的变化,太阳的位置也会出现变化,此时影子的位置就会随之出现变化。

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究阳光下的影子的变化规律,选取上午、中午和下午三个时间点,让学生对影子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从上午到中午,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由长变短,从中午到下午,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又会由短变长,中午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最短,而影子的长短取决于太阳的高度。在整个过程结束后,学生就会理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当太阳的高度最高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最短;当太阳高度最低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最长。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介绍太阳高度的变化不是太阳自身的升降,而是地球自转导致人们看到太阳时的角度不同,这样又拓展了科学知识。由此可见,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思考,并在思考后真正体会生活中存在的科学知识,切实落实生活化的科学教学。

四、结语

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让知识真正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为现实生活服务。在小学科学教学期间,教师应当注重各种生活类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并将多种多样的生活类教学资源与科学知识充分融 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和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在推动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形成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影子教学资源
蜗牛看牙医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谁不在谁不在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