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佯语动物名物命名探析

2023-09-09 19:21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名物毛南族专名

黄 琼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一、毛南族佯僙人与毛南族佯僙语名物

贵州毛南族,史称佯僙人,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平塘、独山两县相连地区,即平塘县的卡蒲、河中、六硐、者密、甲青;惠水县的赤土、姚哨、惠明;独山县羊凤乡的一些村寨[1]。1990年7月27日,根据国家民委(1986)民政字第252号文件精神,贵州省人民政府以(1990)黔府通106号文件批复,同意将聚居在平塘、惠水、独山三县的31904名佯僙人正式认定为毛南族。

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毛南族人口共计12.4092万,占总人口比重的0.01%,在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分组降序排序中排名第三十五,属于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2]。而贵州毛南族,所占比例则更小。据贵州政府政务网信息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毛南族仅有2.73万人[3],据卡蒲毛南族乡政府2022年最新数据,卡蒲毛南族乡人口13027人,其中毛南族12765人(1)资料来源于卡蒲毛南族乡政府资料报告,系笔者调研所得。。

贵州毛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我们称为毛南族佯僙语,是史称羊黄、杨黄的人所使用的then语(李方桂,1941),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也有学者认为属南岛语系,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为濒危语言,等级接近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据石林先生调查:惠水地区佯僙语已经消亡;平塘河西属f)级,也就是危急(Critically Endangered);平塘河东属e)级,也就是重危急(Severely Endangered)[4]。笔者一行于2022年5月赴平塘等地田野调研,发现情况较之前更为糟糕,佯僙语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经李方桂调研并以then名介绍到世界,但当年then名得名地——惠水,现已无人会自称ai11then11(ai11为表人的量词,then11指六硐,即六硐人),惠水佯僙语已完全灭绝。也就是说毛南族佯僙语的三个土语区已经完全灭绝了一个,而另外两个土语区情况也不容乐观。目前连聚居区的毛南族佯僙人中会说的都远远不到十分之一,尤其四五十岁以下的基本上都不会说,毛南族佯僙语濒临失传。

其中,作为语言最核心要素的语言名词中的名物词日渐濒危,甚至会说毛南族佯僙语的本族老人都不大会说动物名物词部分,直接借用汉语方言来表达。较之几年前,“于佯偟族青少年大多不会说佯偟语,佯偟语的名物对他们来说已消亡殆尽。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对佯偟语的庞大名物系统,他们所知也是有限的,特别是这一代人基本不上山砍柴,下河打鱼,下田种稻了,与此有关的佯偟语名物他们大都不知道了。”[5]现今严重濒危的情形更为加重,因此,对毛南佯僙语名物这一珍贵语言资源的抢救性调查研究迫在眉睫。

名物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对名物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名实关系问题,即解决名称与它所指称的对象(实物)的关系问题。西方的相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我国的研究起源则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开始教导弟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目前,名物被单独作为独立课题进行研究,还产生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名物学。虽然名物的研究硕果累累,但是关于少数民族名物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目前有关毛南族佯僙语的相关研究成果,不仅研究总量少,而且对毛南族佯僙语名物命名,特别是动物名物命名、分类的描写或分析研究尚未见到,已有的研究多偏重于语音语法的调查、描写等方面。因此,毛南族佯僙语名物研究亟需开展。

二、毛南族佯僙语动物名物命名的结构模式

毛南族佯僙语属于顺行结构语言,普遍“侧重于事物的本体和第一性,具有类别化、整体性的思维特征”[6],它采用的是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的顺行结构,与汉语的修饰词在前,中心词在后的语词结构相反。毛南族佯僙语动物名物结构模式也不例外,采用中心词+修饰词这样的顺行结构。这种固有的模式可以概括归纳为类别名+通名+专名模式,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毛南族佯僙语独特的语言和思维顺序。

总而言之,这种固有模式具体体现为四种不同表现。最常出现的是以通名+专名的结构模式来对毛南族佯僙语中的动物名物进行命名。此外,还有类别名+通名+专名模式,以及类别名+通名、类别名+专名模式。这四种结构模式都应归为毛南族佯僙语的本族特有模式,四者在结构上具有极大的相似:类别名+通名+专名模式可以看做是这种模式的最全完形表现形态,其余三种都可以看成完形表现形态上的部分结构缺失删减。但值得一提的是,不管哪种模式,这些采用中心词在前,修饰语在后依次排序来予以命名的传统本土模式里,专名必不可少。

下文,我们对毛南族佯僙语动物名物命名的四种主要结构模式一一探讨。

(一)通名+专名

这种类型的动物名物命名结构模式以通名后加上专名来组成。所谓通名,指的就是类别名,通常在生物学上被称为属名。所谓专名,指的就是专有名,通常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种名。毛南族佯僙语采用的是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这样的顺行结构,它与汉语的修饰词在前,中心词在后的语词结构正好相反,这正是毛南族佯僙语固有的动物名物结构模式,在本族动物名物命名中出现最多,占比最重。

虫[noi35]类,这类均采用通名noi35+专名组成:

蛀虫 noi35u33

稻包虫 noi35tk11

毛虫 noi35sut55

甲虫 noi35ka:p33

蛇[thoi35]类,这类均采用通名thoi35+专名组成:

草蛇 thoi35tha13

青竹蛇 thoi35lu53

水蛇 thoi35am33

蜥蜴 thoi35thai42o53

眼镜蛇 thoi35la33iŋ13

(二)类别名+通名+专名

这种类型的动物名物命名结构模式以类别名加上通名后,再加上专名来组成。这一类型也是毛南族佯僙语固有的动物名物结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前面通名加上专名模式的升级扩展完整版。毛南族佯僙语中有一个用来表示动物生命体的大类别名,它专门用来表示物种的动物属性,发音标注为ni33,翻译为汉语可以解释为动物,与其他一系列非生命体,甚至生命体中的植物等区别开来。ni33可以作为最大的类别名放在一切表示动物的名物词里的最前面,成为顺行结构语言中的最核心中心词。当然,在交谈中,表动物属性的这一类别名“ni33”一般常常省略不讲,只有强调其动物性、避免歧义或者出于语音需要等时候才用到它,在动物名物前加上“ni33”。

虫[noi35]类,这类均采用类别名ni33+通名noi35+专名组成:

蛇[thoi35]类,这类均采用类别名ni33+通名thoi35+专名组成:

换而言之,就是在第一种类型基础上,于名称前再加上类别名ni33,而这种表达方式适用于一切动物名物,只是人们更常用简洁方式,也就是第一种类型来进行表达。

(三)类别名+通名

这一类型也属于毛南族佯僙语固有的动物名物结构模式。这种动物名物命名结构模式是以类别名加上通名来组成,而类别名常被省略。如前面所举例子中的鸟[nok13]类、虫[noi35]类、蛇[thoi35]类、鱼[mm53]类等通名,都可以看做是承前省略了类别名“ni33”。这类动物名物命名结构完型应该是在前面加上表动物属性的类别名“ni33”,变成鸟[ni33nok13]、虫[ni33noi35]、蛇[ni33thoi35]、鱼[ni33mm53]等。这一完型模式,虽然在意思上仍然没有改变,但是在动物名物词语结构上更趋完整,动物属性更加鲜明。只是目前在日常交谈中,出于语言经济性原则,表动物属性的这一类别名“ni33”一般常常省略不讲。

(四)类别名+专名

这一类型同样属于毛南族佯僙语固有的动物名物结构模式。这种动物名物命名结构模式是以类别名加上专名来组成,其中,类别名有时常常被省略。

如家禽鸡,专名ka:i42,可以扩充变为类别名+专名的动物名物命名结构模式,即ni33ka:i42,这一动物名物在意思上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换句话说,这两种称呼方式可以任由说话人自由选择。但从目前调研统计情况来看,发现一般出于避免歧义以及语音双音节等方面考虑,说话人会选择在前面添加类别名,也就是采用“类别名+专名”的模式;但如果没有歧义,说话人会出于简省等原则,直接采用专名,也就是不予添加类别名的方式。

如:

鹅 ŋa:n53鹅 ni33ŋa:n53

猪 mau42猪 ni33mau42

狗 ma11狗 ni33ma11

猫 mja:u13猫 ni33mja:u13

同时,由于毛南族佯僙人长期与兄弟民族融合共同生活,特别是与汉族同胞长期交往以来,很多以往生活中没有的动物名词一般都借自汉语,而这种借来的专名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而且还可以在前面加上类别名“ni33”综合使用,如驴,可叫做[ly53],也可叫做[ni33ly53]。

此外,还有一些并非本民族土生土长的命名方式,它们都是在充分借鉴了汉语,也就是其他语言中的命名方式基础之上而产生的。据现在调研的情况统计,还大致有如下一些模式:第一种为专名+通名的模式,这一方式与汉语命名方式一致,它与传统的本族命名方式完全相反,是完全借鉴自汉语的,如乌龟[wu33kai33];第二种为通名+专名+通名的模式,这种命名方式既与本族语言传统命名方式有类似之处,又与汉语命名方式有相似之处,是汉语与毛南族佯僙语两者相结合后所产生的新型动物命名模式,如乌龟[mm53wu33kai33];第三种比较特殊,以毛南族佯僙语专名+汉语专名的模式来对动物命名,如龟[mm53kai33]。这种命名方式既直接借鉴了汉语的命名方式,又继续保留着本族语言的命名方式,两种方式完美融合,共同保留,缺一不可。

三、毛南族佯僙语动物名物命名的特定理据

基于毛南族人们对动物命名中所含的特定命名习惯,或称特定命名理据,参考借鉴刘兴均[7]先生在对壮语139个动物名词的音义关系考察分类,我们发现毛南族动物名物命名理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模仿动物的叫声命名

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动物会发出各自千奇百怪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又具有着区分各种动物的特定功能。贵州毛南族世代居住在山林地区,这里平均海拔686米至1 200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下雨较多,年均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年均气温在17摄氏度左右。丰富的森林资源孕育着大量动物,而很多动物又会发出各自独特的叫声,毛南族佯僙人便以其各自的叫声来命名该动物。这类名物词有很多,如鸭ni33ep13,鸭子的声音就是“嘎嘎嘎”,于是毛南族佯僙人就用ep13来对它予以命名;羊ni33me13,羊的声音就是“咩咩咩”,于是毛南族佯僙人就用me13来对它予以命名;猫ni33mja:u13,猫的声音就是“喵喵喵”,于是毛南族佯僙人就用mja:u13来对它予以命名。

(二)描绘动物的形态命名

人们区分大自然中的各种动物,除了通过声音,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外在特征,也就是各自的形态来区分。世代居住在山林地区的贵州毛南族,与众多的山林动物共存。针对松鼠这种树林里常见的野生动物,毛南族佯僙人就用它外观形态上的大尾巴,也就是tht55poŋ33来进行命名,又因为它长得像老鼠,所以在前面加上表示老鼠的名词no13,于是松鼠就叫做no13tht55poŋ33,直译就是鼠类尾巴大。而蜥蜴这种树上、土洞里常见的冷血爬虫类动物,毛南族佯僙人就用它外观形态上的四只脚,也就是thai42o53来进行命名,又因为它长得像蛇,所以在前面加上表示蛇的名词thoi35,于是蜥蜴就叫做thoi35thai42o53,直译就是蛇类四脚。

(三)突出动物的颜色命名

在区分各种动物的过程中,颜色称得上比较直观的因素之一。比如,毛南族佯僙人用外观颜色上来对动物进行命名。如青竹蛇,就因为其特殊的颜色——绿色,而被其称为thoi35lu53,thoi35是蛇,lu53是绿色,直译也就是蛇类绿色,表示的是绿蛇,也就是竹叶青蛇的意思。如白蚁,就因为其特殊的颜色——白色,而被其称为nai33mot53pwa:k33,直译也就是蚂蚁类白色,即白蚁。如黑蜂,就因为其特殊的颜色——黑色,而被其称为iu13nam11,iu13是蜂,nam11是黑色,直译也就是蜂类黑色,即黑蜂;而黄蜂,则因为其特殊的颜色——黄色,而被其称为iu13ŋa:n13,直译也就是蜂类黄色,表示黄蜂。

(四)反映动物的内在性质命名

人们在观察动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动物独特的内在性质,为其命名。如猴子,毛南族佯僙人世居山林地区时时常会与之共处,通过和猴子的长期共处,毛南族佯僙人清晰地感知了猴子的聪明与伶俐,于是用聪明伶俐来对猴子进行命名,将猴子称为ni33meŋ53,meŋ53在毛南族佯僙语中具有聪明机智机灵地意思,直译过来是动物聪明,表示这是一种聪明的动物,也就是猴子。

(五)标明动物的特殊属性命名

除了动物的独特内在性质,也就是内在特性,贵州毛南族通过动物的特殊外在属性为其命名。如针对穿山甲这种具有独特钻洞、钻山特性的动物,毛南族佯僙人就用钻山,也就是i11lin33来进行命名,又因为这是一种动物,所以在前面加上表示动物的名词ni33,于是穿山甲就叫做ni33i11lin33,直译过来也就是动物钻山,也就是钻山的动物——穿山甲。而针对屎壳郎这种具有独特滚屎特性的动物,毛南族佯僙人就用滚屎,也就是a:ŋ33e33来进行命名,又因为这是一种动物,所以在前面加上表示动物的名词ni33,于是屎壳郎就叫做ni33a:ŋ33e33,直译过来也就是动物滚屎,也就是滚屎的动物——屎壳郎。

(六)借用动物的汉语名称命名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贵州毛南族生活中没有的动物名词往往借自汉语,因为在漫长的特定山林生活中,有不少动物是前所未见的。随着与外界交流的日益开拓,贵州毛南族渐渐认识了更多新鲜事与物。如大象这种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动物,贵州毛南族以前没有接触过,因此人们就从汉语中借来大象的发音,来对它进行命名,国际音标记作 ta11a:ŋ13;同时,人们也习惯在前面加上一个表示动物涵义的ni33,用ni33ta11a:ŋ13对其进行称呼。如白鹤这种生活中比较罕见的鸟类,贵州毛南族就从当地的汉语方言中借音p42ho42来对它进行称呼。当然,人们也习惯在前面加上一个表示动物涵义的ni33,用ni33p42ho42来称呼。

四、结语

一种语言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对世界的独特感知与体验方式,毛南族佯僙人世居山林,祖祖辈辈对山林中的动物都有着自己独有的认知,因其独到的思维观察角度,赋予了每一种动物不同的称呼,这种不同充分体现在动物名物外在的结构模式和动物名物内在的命名特定理据两方面。毛南族佯僙人居住环境植被覆盖率高,物种丰富,周边山林里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经历了环境破环、打猎等导致的动物急剧减少,甚至有些动物濒临灭绝,再到如今环境改善、植被转好,山林里又开始出现不少野生动物,如野兔、野獐等。虽动物濒危情况得以相对缓解,但濒危的动物名物语言名称还是没什么起色。贵州毛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祖祖辈辈凭借口耳相传,古老的毛南族佯僙语才得以在人们的口头存活下来。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增强,尤其近几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剧变,农村语言空心化现象愈演愈烈,毛南族佯僙语失去了语用环境,于是很多动物名物逐渐不用本族的语言来指称,而采用了周边汉语方言,从而导致了毛南族佯僙语言系统中的名物更趋濒危。当然,这种现象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越来越多的措施开始展开,如当地小学每周都会开设两节左右佯僙语言课程,只是遗憾的是,收效微乎其微。一种传统文化资源的逐步消失,意味着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的逐渐消失。当务之急,应该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介入相关保护机制,积极抢救濒危的民族名物遗产,为保护世界语言的多样性贡献菲薄之力。

猜你喜欢
名物毛南族专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毛南族傩面:精雕细刻的民族非遗
民俗主义视域下的毛南族分龙节考察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古籍专名数据库的构建与统计分析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专名问题的语言哲学、语用学考察
继承传统训诂研究法拓展名物研究新路径
——评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
马王堆汉墓遣策名物考
专名的涵义和指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