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美育推进“五育融合”的逻辑、机制与路径

2023-09-09 19:21张永琴杜尚荣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美育

张永琴,张 娜,杜尚荣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 西安 710062;2.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美育作为“五育”的一部分,是推进“五育融合”、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的重要内容。从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到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皆表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不单是教育之事,还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学校教育实践来看,应对新时代各育的偏重或疏离,“五育融合”较为艰巨的任务在美育,重点、难点及弱点也在美育。[4]立足美育推进五育融合既是正视教育中抑美现象和重拾美育价值的着力点,也是探寻美育协调其他四育可能性的关键点。基于此,本文拟以美育为立足点,着重分析“五育融合”的理论逻辑,探寻“五育融合”的形成机制与教学实现路径,为人们从事有关五育融合的理论研究和推进五育融合的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一、“以美定调”:立足美育推进五育融合的内在逻辑

“五育”在“育人”的目标上是平等的,而决定人生未来高度的恰恰是“五育”中的“短板”。[5]当前,美育正以这一“短板”角色左右着“五育融合”的稳步推进。

(一)育人目标上:以美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既是整个学校教育关注的核心课题,也是美育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中国历来重视美育,从近现代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替宗教”,到王国维提出的“以美育培养完全之人物”,一直到杨贤江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等,无一不充分体现出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之重要性,这与五育融合的发展目标相契合。一方面,全面、自由与和谐是美育的本质属性,美育能够助力“五育”融合发展。从康德、李泽厚及刘纲纪等人的美育观念中可知,美是自由的,“美”就美在使人身心和谐发展,即以“和谐”为“美”[6]。因此,美育是促进人性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美育的根本追求。另一方面,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是“全面发展、内外兼修”[7],与美育的教育目标是协调统一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其意在将德智体美劳结合起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及身心和谐发展,三者又融合使人得以成为“整全的人”。基于此,美育与五育融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五育又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当“美育”与“全面”“和谐”等词紧密关联,其概念将变得宏大起来,甚至变成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及有效手段,同“五育融合”具有极大的相通性。因此,美育与“五育融合”都指向人的生命热情和内在完整性,都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重塑人的自由、全面与和谐发展,这恰好符合新时代的育人目标。

(二)育人方向上:以美回归教育活动整全育人本质

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是国家培养后继人才的基础,也是学校培育“整全人”的根本。美育作为协调“五育”发展的重要引擎,将美育的整全育人本质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整体性目标,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的育人使命。一方面,“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既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与整体育人观念的理解深化和实践细化,也是对人的素质定位与“美的教育”[8]的目标追求。“五育融合”教育活动的育人本质源于美育又高于美育,但二者皆以教育活动中的多种要素去发挥综合育人作用,从而增进个体生命成长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发生于美育的全员、全过程、全空间,如美育活动的主体需要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等的多元配合,美育活动的育人目标根据学校教育的一切相关要素综合而来。这些都体现出美育与“五育融合”在育人实践方向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学校美育活动的育人使命是育“整全人”,符合“五育融合”活动的客观需要。美育既是学生人格、心灵、性格等个性培养的关键,也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旨在教人求善、求真、健体、审美、树立劳动价值观,这种全面发展教育使人的发展走向“整全”、使价值得以升华,[9]从而助推教育活动发挥其整体育人价值。因此,美育教育具有担当“五育”大任的性质,美育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既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10]“五育融合”可以美育为基础,通过美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从而培育“整全的人”。

(三)育人原则上:以美促进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相结合

美育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且富有个性的人,而人的个性培养总是与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体现出美育与“五育融合”的原则一致性。因为任何有机体都是由个体和群体、部分和整体有机组合而成的。当部分与整体相互结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时,整个系统的生态才变得更加有机。就如埃德加·莫兰所言:“只有在部分作为部分运转时整体才能作为整体运转”。[11]在教育系统中同样如此。人既是具有个性的个体,又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个体,这就使得关于人的教育既要考虑个性培养,又要关注全面提升。一方面,从“五育”系统来看,“五育融合”应当是一个多中心的融合系统,而非以“一育”为一个中心,“五育”组成单元的个体之个性构成了“五育”系统的巨大价值,所以系统的组织者不能只注重于“五育”的整体协调性,而忽略了个体个性的发挥。[12]人的全面发展是追求“五育”基本单元的全面发展,“某一育”的个性发展是在“五育”基础上追求和谐发展,良好的个性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五育融合”追求“真善美”的平衡。“真”即真知,隶属智育;“善”即善良、善意,隶属“德育”;“美”即美丽,既是“体育”中的身体健康美,又是“美育”自身的心灵美和精神美,还是劳动教育中“身体力行”的实践美。这既是对个性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是对全面发展的个性追求。另一方面,从美育系统来看,美育虽然只是“五育”的一部分,但其涵括了“五育融合”发展的基本素质。学校教育常以美润德、以美激智、以美益劳、以美健体,以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10]美育既能丰富人的知识,以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又能够使人的身心得益、情感饱满。因此,美育和“五育融合”都既关注个性培养,又强调全面发展,没有个性的全面是乏力的,没有全面的个性是无意义的。

(四)育人路径上:以美治愈德智体美劳“五育”分裂

美育育人和“五育融合”育人都是继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的育人论题,都致力于破解学生“偏智”“疏德”“弱体”“抑美”“缺劳”等问题。“五育”须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才能提高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完整性。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指出:“把教育中智力的、体力的、美感的、道德的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加以分隔,这是人类相互疏远、轻视和支离破碎的一种迹象。”[13]然而,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出现抑美或割裂“五育”等现象,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行政人员,都忽视了美育与其他几育在融合路径上的相通性。实际上,美育不仅能够在美育内部推动“五育融合”,还能推动“五育”实现育间融合。[14]一方面,从美育自身切入,在美育中发现其他四育,并渗透它育、引领各育、践行五育。这种融合的关键在于从育人的角度重新审视“五育”各学科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对美育中渗透的“德”“智”“体”“劳”等元素的挖掘,来追溯各育之间的关系,直至将其他各育全面渗透于美育中,达成五育的全面贯通与融合。另一方面,美育能够调和自身与它育之间的关系。首先,美育离不开智育,立足美育对五育融合的推动要以智育为基础。有了良好的智育基础,美育的灵感便得以打通。其次,美和德分不开,基于美育推动五育融合的前提是以德育为方向,在德育的指引下,通过美育触及人的情感、影响人的情操、支配人的行动、塑造人的心灵。再次,体育是健与美的综合,体育中有体型、体态美以及体育道德美,体育活动中的肢体协调、动作灵活等无不渗透着美育的因素,立足于体育的五育融合势必有美育的参与。最后,美育与劳动教育共融共生,聚焦美育推动五育融合渴求劳动实践。由此看来,美育虽是“五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但其在推动“五育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以美促全”:立足美育推进五育融合的形成机制

以美育推进“五育融合”需从美育自身入手,将美育逐渐作用于它育,最终调和各育并形成一个互相融合的有机生态系统。基于此,需在美育文化内涵中搭建机制起点,在横向和纵向上分别打通学科建设和智能引领的着力方向,在具身实践中转化并落实推进成效。

(一)文化浸润机制:以美育文化内涵推进“五育融合”

美育的文化浸润机制可行且有效的基础是浸润式地把美育的内涵渗透到学校场域中。2019年,教育部启动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遴选高校试点,依托高校美育教师和学生力量,探索建立高校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发展机制。这种政策上的推进和实践上的探索有效推进了学校美育工作,也为“五育融合”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新时代美育的目标从“三维”转向“核心素养”,美育通过一系列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这实际上是对美育活动的反哺。而立足美育则是以美育自身来实现以美育人,即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及“以美促全 ”。首先,以美育内涵为共识,在学校周边挖掘地方美育文化和特色资源开展各色活动,通过美育课程、美育教学、美育教师、美育活动、美育环境等载体,构建学段有机衔接、课内课外深度融合的美育体系,并将其渗透到其他各育课程教学中,从而促进各育的有机融合。其次,美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精神教育,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以自身的文化底蕴贯穿在其他各育中,促进“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转型升级。最后,在学校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可形成由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的联动机制,构建兼具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美育文化来促进五育融合。通常,美育文化的渗透体现在“诗意而振奋的学习资源”上,如“校园环境”——校园内的建筑、场馆、雕塑、花木、标志等的建设;“课堂教学”——教室内的桌椅、陈设、标语、守则、器物;“教师”——课堂上的活动、场景、话题等的设计。将浓郁的校园文化融入到美育课堂建设之中,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规一则皆能够成为美育的载体,再将这些美育文化渗透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以及美育本身,以浸润式的美育课堂推进五育融合的实现。

(二)学科建设机制:以美育学科建设推进“五育融合”

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任何一门学科都蕴含着美育因素。近年来,诸多教育学、美学、艺术学等学科理论专家达成“有必要建设‘美育学’学科”的一致共识,他们认为“美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除美育自身的知识体系外,还包括美学、教育学、艺术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这种基于学科立场建设的“美育”是各育存在的基础,各育只有基于学科立场才能实现深度育人,才能实现五育融合。[15]一方面,充分认识“美育学”作为一门综合交叉学科的专业特点,从美育的视角去把握各门学科的独特性,找出各育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促进“五育”整体发展。作为边缘交叉学科的美育,是教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一个分支学科,它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对“五育融合”进行整体把握与推进。因此,建设“美育学”学科,其实质就是从横向上打破五育边界,拓展融合范围,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推动美育跨学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美育学”学科建设,推动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美育理论研究。[16]美育学科建设亟需培养一支具有跨界融合育人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教师可通过美育的审美因素在各学科中渗透美育内容,在以美育启迪与蕴养积极品性的过程中联结五育,促进美育与其他四育的融合。当前,学校常以艺术教育代替美育,原因是缺乏具有扎实美育功底、多学科专业基础、丰富实践经验的美育专业师资队伍。在美育教师队伍中,大多为“美学”教师和“文艺学”专业教师,其涉及的美育理论与实践,不足以支撑美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加强“美育学”学科建设,依托高校美育教师力量,在各学科课程中挖掘“美”,并对学生进行适时美育、渗透美育,从而把握学科间的关联,进而在横向上形成学科教学网络,以贯彻“五育融合”理念。

(三)智能引领机制:以数字化大美育推进“五育融合”

智能引领机制实际上是以数字化大美育理念助推“五育融合”,其目标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的引领下,以数字美育嵌入其他各育,从而推动五育融合。数字智能作为一种新的应用平台,在助推学校美育工作实现全面升级和将美育传播于各育中,实现五育融合发展等方面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一方面,在数字化大背景下,要想立足美育推进“五育融合”,从而突破以往知识视野的局限,须借助智媒时代美育活动的传播策略,以教育戏剧改善美育授课体验,并建构具有人文关怀的媒介环境。[17]不断基于学生、学校及社会的需要,利用大数据更新美育教学目标,丰富美育教学内容,培养高素质的美育教师,营造人机互动交流式的美育教学氛围,实现美育教学工具的转型升级。由此,让互联网赋能美育工作,优化美育教学结构,加快美育与互联网有机融合的同时,带动“互联网+美育”与其他各育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1987年,教育家滕纯提出“大美育”概念,主张“在所有的课程中,在一切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在青少年的全部生活中,都有美育的因素”。[18]通过人工智能的引领,美育不仅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上突破艺术教育的学科限制,更呈现出数量上“多”、领域上“宽”、范围上“广”的大美育景象。其中,数量“多”是指实现面向人人的全覆盖教育;领域“宽”指审美内涵包含艺术美、文化美、科学美、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等多维度;范围“广”是新时代美育培养体系的拓展,即要完善艺术专业教育、审美通识教育和社会美育的关系。从纵向上加速“五育”融合进程,提升“五育”融合深度,重塑五育生态,进而促进“五育”教学朝着更加协调的方向发展。

(四)实践转化机制:以美育具身实践推进“五育融合”

实践转化机制实际上是以具身审美落实学校美育工作。身体作为人感知和体验审美的一个重要载体,基于学生立场的美育教学实践不可忽视身体的作用。以具身审美为基点的学校美育,需将身体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强调个体的在场性,同时联结校内外活动资源,提升环境的美育功能;打破学科边界,围绕美育进行课程统整。[19]因此,从认知或行动单一的“有形推进”向身心与活动行为相互作用的“有效联动”转变,建立美育与“它育”融合推进架构,是实现“五育”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具体可从课程体系、学习场域、教师队伍和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设立如学科美育、综合美育、核心美育及活动美育等学校融合美育课程,构建五育并举的“融合式”课程体系。将“美的元素”融入课程体系中,以美育与它育之间(甚至五育之间)的知识融合、方法融合和价值融合,探索美育课程实施、管理与评价等。二是打破美育学习的空间壁垒,打造以生为本的“融通式”学习场域。当前,我国中小学主要以美术、音乐课程为主,美育很难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呈现。让美育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迈向实践,积极创作,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三是拓展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美关系。在推动美育教师的升级发展的同时,可建立美育名师工作室,组建骨干教师队伍,提升开展美育育人工作的领导力。四是结合表现性、学分制和画像式评价方式,探索美育学分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生命之美和艺术之美,在美育实践中培养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以美育协调和带动五育。

三、“融美于教”:立足美育推进五育融合的教学实现路径

五育融合的课堂旨在“完整人”的培养,促进学生德性、智性、诗性及社会性的整体、和谐、独特且自由地发展。[20]长期以来,我国美育基本上等同于艺术教育,美育没有层次之分,人们习惯性地以整体的眼光看待美育,这样的美育难以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基于此,我们基于程岭对美育层次的划分[21],在深入分析美育的特点、性质、功能及规律的基础上,以“感美”“尚美”“立美”“创美”为出发点,分别树立“五育融合”教学理念、探索“五育融汇”教学方式、构建“五育融通”教学体系、开展“五育融适”教学实践活动。

(一)聚焦情感和精神力量,以“感美”树立“五育融合”教学理念

感美即审美感知。席勒认为,作为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22]。通常,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是美育的基础,美育借助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作品而发挥育人作用。首先,从人的主体性的角度来看,美育的情感性能给人产生一种愉悦而美好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力量,这种独特的属性使人在万事万物中都能感知美的存在。“五育融合”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各育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蕴含着一种新的整体教学观。这种教学观念通过审美情感的感知、唤醒和陶冶,美育积淀积极的求知欲望和道德品性促进个体达到五育融合。因此,以美育推进“五育融合”需要利用美育自身的情感和精神力量,既要在美育中感知美的存在,还要在其他各育中感知和挖掘美的价值,围绕美育的特点和规律,将美育融入文化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体育、劳动教育各环节,助推其他各育协调发展,从而促进“五育融合”。其次,从现代学校教育的角度看,“五育融合”理念在学校美育教育影响下要将“美的元素”融入到各育教学中,实现目标、环境、课程和教师的分层濡化。一是制定“融合育人、全人发展”的教学目标,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全面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等作为学校各育的教学目标之一,以实现融合育人;二是以“美的校园”“美的课堂”等为环境,在诗意、振奋的教学环境熏陶下整体育人;三是以融“五育”于一体的美育课程为载体,在丰富、关联的课程滋养下综合育人;四是以跨学科性的美育教师为抓手,培养教师“五育”融合的教学思维和能力,在优秀、民主的教师感染和熏陶下建立起完善的美育管理体制,以达成教师育人。因此,制定育人目标、撰写工作计划、开展师资培训,挖掘美的内在价值,真正让美育走进课堂,最终指向“美”在个体认知上的加强与感知上的深化。

(二)重塑混合式教学生态,以“尚美”探索“五育融汇”教学方式

尚美即是要崇尚美、推广美、向往美。“大美育”是指对美育实施的广泛途径与功能的统称,也是指其本身所具有的高度跨学科性。[23]立足“大美育”推进“五育融合”,可重塑教学生态,融合教学要素及衔接全域式教学场域[24],以此实现五育教学方式上的“融汇”。首先,做好美育线上与线下课程间的“碰撞”与“互促”、“互补”与“共生”。[25]一是以线上教学传播美、宣传美,拓宽美。通过信息技术对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展示,促进教学的丰富性、生动性。通过VR等设备实现人机交互、远程互动,让美育教学突破时空、地域限制,实现无碍式共享与交流。二是利用线下教学对线上教学中忽视的人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方面进行补充,以弥补线上教学中学生对美的认识、感知、体验等的不足。其次,立足美育促进五育资源融会贯通。一是在教学中以美育教学资源融入到其他四育,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挖掘美的资源,并在美育教学中对其他四育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从而把以往单独的美育教学变为在多种方式下所进行的审美化教学。二是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育人作用,与体育和智育等其他领域的教学不同,美育并无具体的教学程序可遵循,而应在学生所成长的每个环境中渗透美的思想。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对学生影响的长期性、浅隐性启示我们不应把美育看做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而应发挥家庭和社会的美育作用,从学校美育出发,向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延伸,拓宽美育范围、延长美育年限,让美育在家校社的协同中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生态的构建,可从信息媒介出发,在线上与线下的协同中挖掘美育方式的深度。从学校美育出发,在家校社的协同中拓宽美育方式的宽度和广度。

(三)发挥“超美育”功能,以“立美”构建“五育融通”教学体系

“立美”以审美表达为核心,是审美内化和施教于美的过程。根据美育本质的“综合论”观点,美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或美学方面内容的多元综合教育。[26]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不是五育都开设,而是基于“五育”的融通性,强调五育之间的整合,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观念。[27]其可从美育课程的直接渗透功能和美育教学的间接濡化功能两方面来入手。首先,在课程渗透方面,美育具有超越自身跨学科性质的直接功能,其渗透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并促进五育融合发展。一是以美育德。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育教学实践中常常涵养美,以美储善。二是以美启智。将美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即在智育中渗透美育并感知美育的存在,使学生发现知识之美,提高学习兴趣。三是以美健体。在强身健体的活动中塑造美、体验美和内化美。四是以美促劳。通过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培养劳动技能、乐趣及劳动精神,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去优化美、觉悟美。概言之,在其他各育中表达美、升华美,以美促全,融美于教。其次,在教学濡化方面,美育的“超美育”功能需要教师在教学思维方式上具有整合思维、关联思维和动态思维[28],通过教师的作用间接濡化于其他学科教学中。在学校五育已分化的主要学科中,一是美育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课上画出地理自然壮丽之美(美的自然)、感受校园环境之美(美的社会生活)、体现心灵手巧之美(美的艺术);二是德育方面,《道德与法治》课中讲述生活之美、和谐之美;三是智育方面,《语文》课上渗透音韵和文学形象之美、鉴赏诗词之美,《数学》课上对极限(limit)的学习,可从中英文的书写上渗透板书之美、理性思维之美、规律之美;四是体育方面,《体育与健康》课上展示运动之美、体魄之美、协调之美;五是劳动教育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现行动之美、朴实之美、创造之美。通过学科教师间的相互协作或利用教师自身的跨学科能力促进五育融合。因此,美育课程与教学应打破各育之间的壁垒,基于美育的“跨学科”性质和“超美育”功能去建构“五育融通”教学体系。

(四)观照美育特点和规律,以“创美”开展“五育融适”教学活动

“创美”即创造美,是美育发展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进行对美的认识、感知后,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审美创造是美育价值落实到具体实践的表现。因此,关注美育的特点和规律,以美育教学活动为依托,在具身化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创造美、应用美,为“五育融适”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根据教学场地的不同,我们将教学实践活动分为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首先,在校内开展美育教学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可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创造美的能力。学校日常教学中所蕴含的文字美、语言美、节奏美、精神美、氛围美、技艺美等美的元素时常被人忽略,重拾美育课堂教学,需要将美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毛细血管”,让美流淌于学校每个角落,在细微的环节中把握美育价值。一是将美育融入到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美的能力。如对学生的朗诵技巧或写作进行训练,让学生在体验到文字和语言所带来的美感,并能够训练学生进行美的语言和美的文字的创造与再生。二是重视校园的环境美、课堂教学的氛围美给学生带来的感受,让学生在观察、发现校园美的元素的同时激发热爱学习的热情。如体育教学中,教师动作示范的形体美、场地布置的氛围美都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好的课堂体验。其次,校外教学实践活动是对校内实践活动的展开与深化,从校内走向校外,让美育教学空间更开阔,活动体验更真实。进入到美学育人环境中沉浸式进行美的发现与创造。一是开展美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让学生在“旅行”中进行“体验式学习”,体验发现美、创造美的心灵感受。体验创造美所带来的思考和创造的乐趣。比如组织学生去参观某一名胜古迹,在参观中让学生对风景进行绘画、描写,把自己所看到的美记录下来,进行内心美的创造。二是进行跨学科的主题式实践活动,以某一主题任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过观察、收集、合作、创作的过程中完成主题学习任务,也在综合性任务的完成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多方面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育的整体发展。

四、结语

和谐教育与“整全人”紧密关联,因为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培育出“整全的人”。美育作为“五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能否真正实现“五育融合”并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而美育究竟为何能以“一育”推进“五育”融合,原因在于美育与“五育融合”在育人目标、育人方向、育人原则、育人路径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通常,美育不仅以自身“自由、全面、和谐”之本质属性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帮助教育活动回归整全育人本质、促进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相结合,还能够通过“育内融合”“育间融合”等方式来整治德智体美劳“五育”分裂。在推进“五育融合”过程中,美育调和各育并形成一个互相融合的有机生态系统,逐步以美育自身的文化内涵、美育学科建设、数字化生态美育及美育具身实践等机制来调和“五育”。在学校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从美育的特点、性质、功能及规律等出发,聚焦美育的情感和精神力量、重塑混合式教学生态、发挥“超美育”功能、观照美育特点和规律,分别以“感美”“尚美”“立美”“创美”等四个层次循序渐进地推进“五育融合”。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美育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