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场的“社交实验”:访谈类节目的创新与实践

2023-09-11 13:40李辰璐
今传媒 2023年9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

李辰璐

摘 要:在新媒体短视频的冲击下,访谈类网络真人秀综艺节目开始尝试融合不同类型的节目元素,以此打破传统访谈类节目固有的边界,与其他类型的节目相互融合、相互衍生。本文对访谈类节目现行尝试的创新策略进行了归纳和分析,通过梳理腾讯新闻《仅三天可见》的节目内容和播出状况,分析该节目在创新实践中作出的努力,从内容策划、视听语言、场域的角度探讨其成功的因素,旨在为访谈类节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作品视角。

关键词:视听传播;访谈类节目;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9-0100-07

一、绪 论

(一)研究背景

在新媒体短视频的冲击下,国内综艺节目的格局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网络视频平台开始打造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综艺节目,电视综艺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冲击。2022年国内出品综艺数据显示:电视综艺节目的市场份额开始逊色于网络综艺(如图1),全面开花的网络综艺呈现出与电视综艺分庭抗礼的气势。虽然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市场规模呈现下降态势,但是网络类综艺节目的市场规模总体呈现上涨态势,网络季播综艺从2017年的156亿元上涨至2022年的186亿元(如图2)。

CMCN网络综艺发展报告指出:选秀综艺被限制,互联网巨头们将目光瞄准喜剧、职场、恋爱题材的节目选题,2023年的综艺市场仍然以降本增效为主基调,其中,占比最大的真人秀节目以不俗的收视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访谈类节目的发展逐渐趋向内容精品化和以质搏量。观众在习惯了真人秀节目利用空间符号和戏剧设置带来的感官体验后,审美体验的阈值被拔高,传统节目触发观众情感交流的方式难以让观众共鸣移情。激烈的综艺节目市场竞争向访谈类节目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访谈类节目需要推陈出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观众审美需求,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

(二)研究价值

在广播电视节目众彩纷呈的今天,各类内容赛道在新媒体的加持下激烈竞争,因此,访谈类节目不仅要改变自身的刻板印象,更要挣脱“同质化”的桎梏。相比较于其他类型节目,访谈类节目更难做到形式和内容上的推陈出新,特别是在真人秀节目占据国内综艺半壁江山的前提下,如何占据受众有限的视听精力获取足够的关注是此类节目发展的重点难点。本文对访谈类节目现行尝试的创新策略进行了归纳和分析,通过梳理腾讯新闻《仅三天可见》的节目内容和播出状况,分析该节目在创新实践中作出的努力,从内容策划、视听语言、场域的角度探讨其成功的因素,以期为访谈类节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作品视角。

二、访谈类节目的“存”与“续”

(一)访谈类节目的发展概述

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推出的《今夜》是人类广播电视史上诞生的第一部访谈类节目,该节目聚焦于美国社会新闻和当时的逸闻琐事,这种娱乐大众的节目形式很快在其他国家得到效仿。1984年,随着我国彩色电视国产化的推进,家用电视的普及迎来了视听节目的春天。1993年,上海东方卫视推出了国内首档访谈类节目《东方直播室》,旨在用电视直播为大众提供一个表达真情实感的机会。1996年,央视推出了一档演播室访谈节目《实话实说》,这档由崔永元担任主持的话题访谈节目开启了平民谈话模式,引發了电视访谈节目的潮流。1998年,凤凰卫视出品制作的《锵锵三人行》,促使国内访谈类节目迎来了转型。该节目号称“俗人闲话”“想哪侃哪”的意识流清谈,脱离了实用主义传统严肃的基调,凭借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和思辨性的观点与见解赢得了文艺圈的好评。目前为止,传统访谈节目大致分为人物访谈类、话题访谈类和事件访谈类三种类型。

(二)传统访谈类节目的困境

访谈类节目包含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传播模式,自国内首档访谈类节目《东方直播室》出现伊始,访谈类节目的采访策略和技巧、节目环节的设置就遵从这两种传播模式,围绕谈话、评述,展开不同的节目构思。

1.访谈资源匮乏

传播选题狭窄是访谈类节目“套路”形成的原因之一。“太阳底下无新事”,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如影掠过,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会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很多素材不具有作为热点话题被讨论的意义。深圳卫视制作的访谈节目《非常静距离》就曾有重复邀请同一嘉宾来节目现场做客的先例,由于选题和对象的重复性,往往会使第一次采访的节目具有更高的话题度和看点,随着二次、三次的重复邀请,如果做客嘉宾在节目播出近期没有值得讨论的新闻或者作品,那么可以挖掘的信息价值就会大大降低。由此可见,这一现象反映出的问题本质,还是访谈资源的匮乏。

2.专业素养不高

我国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往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持人引导话题的控场能力、把握节目走向的节奏感、信息的挖掘能力都是节目收视质量的保证。比如,湖北卫视《非正式会谈》中广受赞誉的主持人陈铭,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因拥有多次华语辩论赛事的背景经历,在即兴评述和解说环节具备强大的语流统治力以及频出“金句”,多次贡献了节目的精彩看点。尽管此类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行业对优秀主持人的评价标准,并对主持人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行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向嘉宾提出无关节目主题或者与节目定位不符的低水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无关痛痒,甚至存在基本的信息误区,家长里短凑时长的冗杂和导向不明的提问不仅会让观众感到无聊和困惑,也损害了节目的播出效果,自然难以收到观众的正向反馈。还有一些记者在进行人物专访前未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对嘉宾的背调和嘉宾上节目的忌讳掌握得不够全面,或者为了提高收视率夸张煽情、有意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背弃节目的真实性原则,这些节目在行业整合优化的过程中背负着被淘汰的风险。

3.创新意识不强

所有长盛不衰、收视长虹的节目底色都离不开专业、扎实的制作团队,尤其是把关人对节目选题、取材的把握。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旋律、最强音,只有洞见时代下社会的人情冷暖,捕捉社会机器周而复始运转下松动的那颗螺丝,才能获得灵感,做出有温度、针砭时弊的内容。因此,在后媒体时代“激”与“变”的奏鸣曲下,单纯依靠固有行业经验的循规蹈矩者,难以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唯有创新和突破,顺应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有谋求内容创作的出路和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访谈类节目的创新突破

(一)网络综艺发展特征概述

互联网综艺作为一种由视频网站打造的在互联网平台播放的综艺节目,网络用户是其主要受众,节目通常会选取贴近网民生活的题材和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明星嘉宾与素人同框的拍摄形式,以满足受众的娱乐观看需求。

1.内容垂直生产,节目类型细分

丁晓在对网络综艺亚文化传播现象的研究中发现:依照青年亚文化理念开发创新小众题材,是对抗传统台播综艺“霸权”的有效方式[1]。依据我国网络综艺节目垂直细分创作的历史沿革与发展阶段[2],笔者从创作者和收看者的视角垂直细分了网络综艺发展的原因,并总结出以下特征:一是节目选题具有小众化倾向;二是承接传统媒体综艺的造星文化并掀起热潮;三是知识内容呈现具有专业性与科普性。在互联网语境中,网络综艺节目呈现出以网络平台为主要播放渠道、脱离电视台先制后播机制和节目版权采买机制,以及由网络平台主导并负责其生产与播出过程的综艺节目形态,基于主要受众群体的收视要求,其主题更具新鲜感和冲突性。在市场方面,形成了稳定的市场规模与生态系统;在受众方面,培养出更多具有固定观看习惯的受众群,吸引了传统台播综艺的部分观众;在体量上,数量繁多、分类细致,并不断开发垂直细分领域赛道,拥有很强的文化生产力和影响力。

但是,在各大网站的自制内容中,小众题材显示出其弊端,比如,价值导向偏离正确轨道、观众接收信息过程窄化,以及节目内容质量不高、被大量缺乏现实意义的素材填充等。因此,传统电视行业开始转变改进方向,提倡以传统文化价值观为核心导向、不断提升节目文化价值并兼顾多个圈层受众等一系列价值引导策略。

2.新上线节目总量趋势增长缓慢,综艺节目遭遇监管

综合来看,近年来针对市场上网络综艺的爆发式增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网络综艺进行监管,引导行业规范和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不符合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目进行了批评整改。2018年年底,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出台了《网络视听节目新规》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平台方制作传播正能量的视听节目,维护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的健康有序发展,确保节目对社会价值的正确引导。2019年以来,我国网络综艺市场发展趋势平稳;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新上线网络综艺节目数量规模有所回落,据艺恩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全国新上线网络综艺节目215档,少于2018、2019、2020年的上新综艺数量。

3.多渠道传播与多元化盈利

网络综艺节目往往追求与受众之间的高互动形态,营造亲密感、真实感、临场感。在发展渠道方面,不仅节目播出渠道从电视转向网络,还将优质节目输出海外,形成更加广泛的传播态势。在媒介载体方面,网络综艺节目形成了独有的跨屏幕、跨媒体、零距离等传播特点,为吸收更广泛的受众和打造良好的用户体验下足了功夫。在盈利方面,网络综艺与传统媒体有异同之处:相同点在于都通过广告收益获取利润;不同点在于主流媒體可以通过会员订阅费用进行盈利,不同的节目甚至会产生单独的订阅费。

(二)后媒体时代访谈类节目的创新尝试

1.访谈类节目的场景流动化

“场景化”不是某一个具体场景的选择,而是一系列场景的契合与转化[3]。随着语言类访谈节目的发展演变,一些新式访谈节目开始尝试打破固有的场景对话模式,拍摄地点也不再局限于演播室内景,逐渐从封闭式采访场景转向开放式采访场景,通过对节目的场景化尝试触发新的话题点,实现了主持人、嘉宾、场景三位一体的有效协作,从而展现出更丰富的视听语言和更有层次的谈话内容。比如,《鲁豫有约》中,经典的黄沙发见证了十年访谈节目的流变,我们聆听过无数嘉宾坐在黄色沙发前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故事,通过主持人和受访者的对话,展现出受访者鲜为人知的一面。

但是渐渐的,局限在单一场景内的访谈节目不再给人以新鲜感,观众开始疲于每周蹲守在电视前观看模式固定的访谈类节目。然而,当受访群体特性垂直化成为新的潮流时,访谈类节目越发需要摆脱传统“主持人—嘉宾”的固定思维模式,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节目组开始打破棚拍的限制,让制摄组“走出去”。比如,许知远的《十三邀》和腾讯新闻出品的《仅三天可见》均借助流动场景,采用以主持人的观察者视角记录嘉宾的生活观念和方式。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一同拜访和嘉宾职业经历有关的场所,途径酒局、茶馆、书店等烟火气息浓厚的场景,在日常随处可见的市井之地接受访谈,嘉宾往往表现得更加放松,沟通表达的欲望更强烈。由此可见,流动化的场景更有利于引导嘉宾呈现出真实自然的状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观众的视听审美疲劳,使节目内容铺陈和价值输出效果更加显著。

2.访谈类节目的“去采访者化”

传统访谈类节目中,主导采访的主持人与节目品牌强力绑定,凸显着个人IP的价值,如今,随着网络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观众的观看习惯从定时定点收看电视节目转变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和小屏观看。特别是短视频内容生产对网络传播环境的冲击,使得综艺节目的信息呈现更加集中化,更倾向于打造节目宣传的“精彩看点”,从而在平台的引流、宣传通路拥有优势性的曝光[4]。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要求,一些竞技类综艺节目的完整性与冲突性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下来,导致主持人出镜时间缩短,串联流程也尽量删繁就简,主持人的功能被转移。此过程中,主持人不再拥有作为节目核心的至关重要的地位,原先由主持人推进节目流程的功能被画外音、字幕动效、线索提示等视听手法所代替。

如今,访谈类节目进入3.0时代,并在庞大体量的综艺市场中处于逐渐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职业化的访谈主持人逐渐减少,杨澜、鲁豫、柴静这些个人IP极强的采访者也面临着难以突破瓶颈的局限性,受访群体的精准化、采访主题的收窄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访谈类节目垂直化的创新趋势。业界出现了“去采访者化”的趋势,在微综艺中,艺人访谈大都由编导以画外音的形式呈现;而在腾讯新闻出品的《仅三天可见》节目中,第二季开始直接摒弃了前一季固定的“采访者+受访者”模式,取消主持人姜思达为第一视角的采访模式,而是采取双视角记录社交采访过程,更加凸显了节目的“社交实验元素”。节目邀请了10位来自社会不同领域的嘉宾进行为期3天的相处,通过嘉宾彼此之间的观察与沟通试图建立一段不同寻常的社交关系,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并在社交过程中完成自我审视。从剪辑上来看,这种将人置于特定环境下的社交实验完全摒弃了第一季的主持人角色,完全由嘉宾参与者推动节目流程、把握对话节奏的创新方式,是访谈类综艺前所未有的。

3.短视频访谈节目数量的上升

为了满足受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内容平台开始生产传播短视频访谈,这一最早由商业自媒体推出的短视频访谈形式,其每期的时长平均在20分钟以内,最短的甚至还不到10分钟,而一些二次创作的账号会再次缩减时长,制作出3分钟以内的剪辑版,这些内容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短平快”的传播模式下拥有堪称“病毒式”传播的速度[5]。短视频内容利用组接与重构的方式,对原始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制作出具有高度概括性與观点性的视频,实现了受众在碎片化浏览的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体会到节目的深度和价值[6]。李智慧对2018-2020年在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平台上线的访谈节目的时长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指出:2018年短视频访谈节目数量为16部,占年度访谈节目总数的61.54%;2019年短视频访谈节目数量为17部,占年度访谈节目总数的56.67%;2022年短视频访谈节目数量为15部,占年度访谈节目总数的65.21%(如图3)。由此可见,2022年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上线的短视频访谈节目占年度访谈节目总数相较于2019年增加了3.67%,2018-2022年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上线短视频访谈节目占年度访谈节目总数的50%以上,普遍高于60%。

通常而言,短视频是综艺节目在平台引流的最大推手。在节目宣发环节,作为整合营销传播矩阵的一环,短视频对节目推广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但是,如今的短视频不再作为正式综艺节目上线的“开胃菜”,高播放量、高点击量带来的数据收益甚至高于中高成本制作的长视频综艺。比如,姜思达出品的《透明人》短视频人物专访微综艺创造了短视频节目领域最高的营销纪录,该节目以单元形式推出,六集为一个单元,既缩短了节目的招商周期,同时也可以更及时地将用户数据反馈给广告商、品牌方,最终收获了六集千万金额的冠名赞助。电视节目完整成熟的制作策划经验难以移植到短视频节目创作中,短视频访谈综艺《透明人》的最大看点其实是跨界采访,访谈对象不再局限于知名人士,观众怀揣着对素人受访者的好奇心,去重新审视和体验这个世界。其往期采访过的嘉宾包括帮子女相亲的父母、明星经纪人、服装网红、打拐公益组织创始人等,这些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嘉宾的生活对观众有着较大的吸引力,这种选题和视角的独到之处也成为节目制作方的王牌。

四、以《仅三天可见》为案例,分析访谈类节目的创新与实践

(一)聚焦社交实验的节目选题

《仅三天可见》是一档由腾讯新闻出品的互联网访谈节目,也是一档通过艺人进行社交活动的观察类节目。2019年,《仅三天可见》第一季获得了当年金鲛奖年度十佳网综大奖;截至2022年12月18日,#仅三天可见微博话题#获得了9.3亿阅读量、129.8万人讨论量以及1.2万的原创人数;腾讯视频播放量超过3亿,单期最高播放达到5680万。取得不菲成绩的背后是节目标新立异的定位和选题,《仅三天可见》标榜的“艺人社交实验”并不完全符合心理学社交实验的标准,毕竟它不是一档结果导向的节目,节目只规定了社交活动的模式:5组嘉宾在3天的时间里彼此临场参与对方的真实生活,并以此观察嘉宾的社交行为。尽管社交活动的主题和最终结论并未明确在节目中展现出来,但是这档节目却真实地展现了公众人物的社交状态。借居伊·德波之论,节目组捕捉到作为文化工业景观接受者的普通人对景观的消费欲望,这种欲望具体表现为对艺人、名人的窥私欲和对社会奇观的猎奇窥探心理,我们沉溺于消费这些表演下的真实和“戏剧式的日常”,仿佛通过观看荧幕上名人的喜怒哀乐就能进一步探知他们的性格。利用纪实录制的方式,深入窥探艺人的真实社交状态,这种以对话和视听语言为载体,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将内容铺陈和节目价值传递给观众的做法,正如涵化理论中全面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媒介,让受众接收到节目深刻、有价值的讯号。

(二)富有技巧的情绪引导式访问

后真相时代,情绪价值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变得愈发重要,舆论上的反相共生与评判上的情理倒叙左右着内容观点的传播。以往的访谈类节目会尽量避免展现主持人的个人主观立场,但是,在《仅三天可见》中,主持人会陈述自己的立场或观点,引导嘉宾输出更多的有效信息,从而提供符合节目价值需要的增量内容,让节目内容更加真实、精彩。

总体来说,网络时代的综艺节目内容更愿意强调富有个人色彩的表达,主观情绪里的“我怎么想”被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仅三天可见》中主持人的观点或立场,体现着后真相时代市场消费者的审美需要,这也是该节目区别于其他同类节目的突出特点和优势。

(三)“两真一假”的彩蛋设计

《仅三天可见》节目组在每期节目的片尾增添了一个名为“两真一假”的彩蛋环节,这一独创设计以开放性的提问进行呈现,向参与本期节目录制的两位嘉宾布置了节目任务:两位嘉宾分别向对方提出三个问题,答题方给出的三个答案要满足“两个为真,一个为假”的必要条件。此外,观众还可以在节目组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里,对每期节目“两真一假”的“假回答”进行投票,这一巧思不仅激发了用户的踊跃讨论,也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增强了粉丝黏性。从需求反馈角度来说,受众变成了多维度的反馈样本,节目通过刺激个体向外的信息分享催化受众的认同内化,从观众的回答和猜测中反哺节目内容,共同实现对传播主体信息内容的补充,优化节目内容的样本层次,从而实现节目主题的升华。

(四)节目的谈话场域建构

在姜思达主持的《仅三天可见》节目中,入镜的访谈场所多达数十个。每一个场景的构建大多和受访人的真实生活有关,有舞台、片场、剧组回忆、录音室、农家乐。场景多元化更有利于引起话题的裂变式发展,在帮助交谈双方碰撞出更多观点火花的同时,也带给观众更加丰富的认知空间和思考空间。林涧石泉话人生,灯红酒绿瞰繁华,这些场景有助于主持人为谈话者构建温和放松的场域,让嘉宾更投入地释放自己的情绪。

《仅三天可见》的节目录制现场是一个理性、感性酝酿的谈话场,场内沸腾着情绪冲突,迥异的价值表达在碰撞,交织出不和谐但恢宏的乐章[7]。谈话场是指在谈话节目现场,每个参与者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产生共鸣或碰撞,形成一种看不见、说不出,但是却能感受到的氛围。

五、结 语

综上所述,当价值立场与传播者的个性融为一体时,就会给节目内容带来明确的属性。《仅三天可见》节目组年轻的制作团队是新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的缩影,在年轻一代自我表达浪潮的洗滌下,他们作为后真相时代的话语表达者涂抹着明确的文化标签,立场鲜明的他们对情绪价值传递的强调成为这场社交实验的出发点,对生活中微小事物的洞察以及对人际交往微妙情感联结的探究,传达给观众一种“小而美”和“小确幸”的价值理念。这档小体量、制作灵活的纪实访谈节目,突破了室内访谈的限制,满足了观众聚焦真实场景的需要,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节目内容的零碎。瑕不掩瑜的是节目的录制没有遮蔽情绪的幽暗,没有刻意煽动的是非对错,唯有呈现人性的坦诚,即通过主持人的细腻观察与坦率表达,让对话始终在一个真诚、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呈现。

参考文献:

[1] 丁晓.网络综艺节目中的青年亚文化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2] 贺琬婷.网络综艺节目垂直细分研究[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20.

[3] 刘俊飞.谈话节目的“场景化”尝试[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21.

[4] 李雨晨.新媒体视域下综艺节目去主持化现象分析[J].传媒论坛,2022,5(20):94-96.

[5] 崔晓静,崔希尧.需求·反馈:从受众心理探赜访谈节目的转型及发展策略[J].新闻爱好者,2023(5):57-60..

[6] 李智慧.新媒体时代访谈类节目的创新策略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21.

[7] 苗棣,王怡林.脱口成“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03.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
浅谈对班级的创新管理
石油工程化学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Learning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基于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
浅谈基于计算机竞赛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