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书远游

2023-09-11 15:05黎志新
新教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远游赵树理书友

黎志新

我和萤火虫品书坊的书友们读《给教师的建议》,和经典诵读群的师友们读《庄子》,在喜马拉雅读《唐宋词鉴赏辞典》《〈论语〉心悟》,和学生们晨诵《毛泽东诗词选》、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的诗词……整理着这些书,颇感奇妙,觉得自己常跳脱出现实的世界,随书远游,不禁莞尔,随性写下一点文字。

这种远游,远至千年之上。

学生时代,我喜欢流行文化,当下流行什么就追随什么,似乎只有追随流行才证明自己“在看书”。后来,我喜欢唐诗宋词,似乎出口即诗很能证明自己有文化。人到中年,更喜欢顺着时间之河溯流而上,渴望辨析文化源头清澈河水中那一枚枚“鹅卵石”的纹路。都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那源头的源头是哪?初创文字时,横竖撇捺……第一笔是谁写下的?没有文字之时,先民们“结绳而治”,可第一个想出这办法的人又是谁?即使无法触及文化源头那股泉水,尽可能努力接近它,也常有一份欢喜充盈心间。于是《诗经》《道德经》《论语》《孟子》《中庸》等成了这些年去追索的书籍。一年又一年,一本又一本,慢慢啃读,越啃越有滋味。去年八月,和师友们读完《孟子》之后,又相约读《庄子》,我们走进一个不为利所役、不为名所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心灵世界,听庄子嬉笑怒骂,听他臧否人物,听他讲寓言故事,在他的引领下,我们渴望突破时空的限制,向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逍遥境界……

这种远游,还远到千里之外。

《给教师的建议》是去年暑假时,我和萤火虫品书坊的书友们共读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从17岁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他既是个教育理论家,更是个教育实践家。千里之外的教育是怎样的?异域他邦的农村学校是怎样的?我们随着他的文字,走进他任教的帕夫雷什中学,追随他的脚步,去关注他的教育生活。他提出来的问题常常激发我的思考,比如: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走进书里,我有时苦思冥想,不知时空阻隔的情况差异下该如何借鉴;有时又豁然开朗,为自己突然脑洞大开而欣喜不已。时代虽不同,学校虽有差异,但教育规律是相通的。

这种远游,有时“游”到朱门大户。

我最享受的阅读是工作了一天之后,翻阅床头的《红楼梦》,翻到哪就读哪。闲读一两回,在悠然自得中漫步走进那朱门大户,或看黛玉与宝玉的吵吵闹闹,分分合合;或赏大观园中亭台楼阁,水榭假山;或胆战心惊地看官场争斗,“你方唱罢我登场”……我虽然没在那“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朱门大户生活过,但一次次在文字中穿行,也能深入体味那一个个人物背后的辛酸苦楚,常为他们的悲欢离合咨嗟。有一晚,朋友来电话,问我在做什么,我答:“在看书呢。”她说:“又在读红楼吧?”我笑。她说:“如此喜欢,百看不厭,有你这样的读者,曹公地下有知,也不枉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了。”其实,我只是凭着一份喜欢闲读而已,那些耗尽毕生心力去研究红楼的人,岂不更令曹公欣慰?

这种远游,更多的时候,游到寻常百姓家。

小马老师给我寄来一本《赵树理选集》。我翻开一看,嘿,乡村烟火,扑面而来!“久违啦!”我脱口而出。瞧瞧书中的人物,“三仙姑”“二诸葛”“小腿疼”“惹不起”“糊涂涂”“使不得”……哪个人物不是个性鲜明,让人过目难忘呢?另外,赵树理先生真是个语言大师,他或是用民间俗语、俚语作巧妙比喻,比如形容“三仙姑”脂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用“驴粪蛋上下了霜”;或是用民间谚语、歇后语、日常口语等,起幽默效果,如《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见小二黑被兴旺带走,他卜卦后大惊失色:“了不得呀!了不得!丑土的父母动出午火的官鬼,火旺于夏,恐怕有些危险了。”走进书里,这些诙谐幽默、生动风趣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红楼梦》和《赵树理选集》交替着读,颇有种吃完精美点心,就蹲在街头巷尾吃烤串的感觉——过瘾!

猜你喜欢
远游赵树理书友
《未来科技的13个密码》
书友信息
省交通运输厅举办“书香交通·文化同行”读书分享会
赵树理传经
在路上的梦工厂:“远游志”网络旅行杂志的众筹之路
抢救阅读50招第7招:找书友
纪念赵树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