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游

  • 苏轼、苏辙早年的远游及其教育影响
    苏洵陪同下赴京师远游,饱览了终南山、华山、黄河、长江等名山大川及沿途的其他自然景观,游览了寺庙道观、亭台楼阁、古代遗迹等人文景观,对各地的风土人情也有所接触和了解。两次远游对苏轼、苏辙的教育影响呈现在多个方面,其一是儒家入世思想与佛道出世思想的冲击与碰撞,其二是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加深,其三是文学修养的提高。关键词:宋代教育;苏轼;苏辙;远游远游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孔子、孟子均有周游列国的经历,史家司马迁早年曾云游天下,魏晋名士多寄情山水、崇尚玄游,唐

    文史杂志 2023年5期2023-09-07

  • 帮儿子摆脱“手机控”
    :手机控;健身;远游;爱好;人际交往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5-0080-01现在的很多孩子成了“手机控”,整天眼睛不离手机,吃饭、睡觉、上下学途中……但凡有空,必定拿出手机把玩。我的儿子也不例外,放学回到家书包一甩便玩起了手机,甚至边吃饭边看手机。儿子今年读小学六年级,马上就要升初中了。他是何时变成“手机控”的,我还真记不清楚。看着儿子整天沉湎于手机之中,荒废了学业,我真是心急如焚。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5期2023-05-30

  • 材料作文“在家与远方”写作指导
    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也有人认为,一个人唯有离开家,走向无尽的远方才能真正成长,好青年志在四方。对此,你有什么体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写作指导材料主要讲随着人慢慢长大,有的人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就涉及家和远方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青年人不宜离家太远,应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这里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义务,父母健在时,子女便应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可以从亲情、责任、陪伴等角度分析立意;也有人认为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1期2023-01-11

  • 论《楚辞》在汉代的接受与经典化 ——以《远游》相关争议为中心
    证,这一情况以《远游》一篇最为典型。《远游》旧传为屈原所作,然其文中透露的信息却显示此文当作于西汉时期,它之所以被归入屈原名下,与《楚辞》在汉代经典化的大背景有关。因此,本文拟从此入手,梳理《远游》的作者与写作时代,并结合汉代《楚辞》接受的大背景,剖析其被认定为屈原之作背后的原因及意义所在。一、《远游》的作者问题《远游》为《楚辞》中的一篇,其主题与《离骚》相类,多表现主人公神游四海八荒之意趣,历来认为是屈原所作,如汉代王逸即云:“《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12-10

  • 故事粥
    付小方远游者走进一片森林的深处,发现了波光粼粼的湖面,不禁感叹道:“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远游者决定——在这里安家。他在湖边搭建了一座结实的小木屋,卧室、厨房、客厅一应俱全,而且全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他可是个讲究的远游者哦!接下来,远游者还在附近开垦出一片田地,初冬种小麦,仲夏种玉米,边边角角还种了些时令蔬菜。白天,远游者在田里忙碌,闲时就在森林里四处走走,或到湖边钓钓鱼。到了晚上呢,他就守着火炉读书、发呆。这样的日子过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过,在宁

    东方少年·快乐文学 2022年6期2022-07-05

  • 藏到诗词里的鞋
    词里的鞋吧!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节选自[唐]李白《嘲鲁儒》远游履 《嘲鲁儒》是一首讽刺诗,讽刺那些只知道死磕经书、不知变通、不懂经国济世之策的东鲁(今山东)儒生。李白写下诗句进行反讥,其中诗里的衣着描写,更衬托出儒生们迂腐可笑的举止:他们穿着纹饰考究的远游履,头上戴着平整端庄的方山巾,不慌不忙,很有风度地上了大路,宽大的襟袖拖在地上,步子还未迈动,先扬起了一片尘土。瞧这装扮,果真是讲究呢。 提起“远游履”,这可是唐代最流行的

    小天使·三年级语数英综合 2022年2期2022-03-24

  • 从“游必有方”看训诂方法
    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论语·里仁》中的一句话,其中“父母在,不远游”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但是“游必有方”不好理解,问题出在“方”的解释上。学者们对“方”的理解、训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前人的训释的梳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谈谈训诂的方法。对于“游必有方”中“方”最早的古书注解是郑玄所注地《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郑(玄)曰:“方,犹常也。”[1]这里“方”就是“常”的意思。但是两个字都不好确定意义。“方”在现代的义项很多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2021-09-10

  • 远游》屈原作补说
    摘要]王逸认为《远游》为屈原所作,后世楚辞学者多从之。清代胡濬源则认为此说非是。近现代学者或从王逸之说,或证成胡氏之说。胡濬源等否定王说的主要根据是认为春秋战国时的楚国不可能有道家神仙思想和黄老学说。近些年来,大量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出土并整理发表。这些出土文献证明,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思想文化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及黄老思想已广为流传。《远游》中有黄老神仙思想是符合当时楚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现实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思想层面否定屈

    北方论丛 2021年4期2021-07-17

  • 俗语心解之:父母在,不远游
    么,“父母在,不远游”这句古训对建设家风还有意义吗?其实,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全句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要在家用心侍奉;如果出远门,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游必有方”才是重点,但常常被忽略。如果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可以从中发现“孝”包含的一些深层含义。心理学将人性分为生物(生理)性、精神(心理)性和社会(伦理)性。相应地,“孝”也应该包括对父母生理上的照料、心理上的支持和伦理上的传承。“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1年6期2021-06-01

  • 远游》真伪辨析方法简述
    表性的三种考证《远游》真伪的方法:一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出发来考证;一是从远游历程出发来考证;一是从《楚辞》成书体例角度来考证。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势,也都还存在不足之处。本文总结了对于《远游》一文真伪辨析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关键词】 《远游》;屈原;真伪辨析;方法【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7-0026-02《远游》是《楚辞》中最具争议的文章之一,关于它的作者问题一

    今古文创 2021年7期2021-05-05

  •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of Parenting in Chinese and Americ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ng-term versus Short-term Orientation
    贤,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bringing up children to provide for one's late years”, which means that parenting is deemed by many Chinese parents as a preparation for a better realization of filial piety in the future.Conversely, American pa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2期2021-04-08

  • 你不知道的“名言后半句”
    川1.父母在,不远游。下半句是“游必有方”,原来不是不让远游,而是必须要告知去向。2.“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后面还有一句:“硁硁然小人哉。”意思就是: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固执的人啊,告诫人们还应变通行事。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出自《庄子·养生主》,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励学习珍惜时间,而在这之后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意思是说:拿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有些危险啊!4.“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人们普遍理解

    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 2020年40期2020-10-15

  • 《论语》知多少?
    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讲解】父母在世,不出远门,要陪伴身边并照顾他们。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的去向,让父母放心。【学习运用】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讲解】有大智慧的人,遇见有迷惑的事物,他会利用聪明才智解决问题;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忧愁,他会宽容对待给他带来忧愁的人和事;勇敢的人,面对强敌,不会畏惧,会义无反顾地去迎接挑戰。【学习运用】强调内心的强大作用。

    小雪花·小学生快乐作文 2020年8期2020-10-12

  • 安定城楼
    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②。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③。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选自《李商隐诗集》,田松青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注釋】①迢递:极高的样子。②王粲春来更远游: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他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③欲回天地入扁舟: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五湖。李商隐用此事,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9年10期2019-12-02

  • 《楚辞?远游》作者及创作时间研究概述
    摘  要:《远游》是《楚辞》的一篇,是中国古典文学“游仙诗”的“始祖”,也是《楚辞》作品中引起后人讨论较多的篇目之一。对与《远游》篇,后世的讨论多集中于创作者和创作时间,各家学者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关键词:远游;作者;创作时间;概述作者简介:安瑞超(1991.1-),男,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01一、关于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6期2019-11-01

  • 《楚辞?远游》作者及创作时间研究概述
    摘  要:《远游》是《楚辞》的一篇,是中国古典文学“游仙诗”的“始祖”,也是《楚辞》作品中引起后人讨论较多的篇目之一。对与《远游》篇,后世的讨论多集中于创作者和创作时间,各家学者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关键词:远游;作者;创作时间;概述作者简介:安瑞超(1991.1-),男,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01一、关于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6期2019-11-01

  • 远游》之“韩众”必先于屈原
    摘 要:认为《远游》非屈原之作的“最坚”证据之一,即“韩众”为“秦始皇时之方士”。然前贤时彦辨析“韩众”所指时,多未能注意到“三个前提”“汉人所说之韩众有二”等关键性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存在不少漏洞。对影响该问题的诸多因素进行多维度的整体观照,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是:《远游》中的“韩众”断非“秦始皇时之方士”,而必为先于屈原的得道者无疑。通过《远游》中的“韩众”这一被学者认为“具有很强实证性的材料”,无法动摇王逸提出的《远游》为屈作的结论。关键词:《远游》;屈

    中州学刊 2019年4期2019-06-25

  • 远游》著作问题再探
    源提出了对屈原《远游》著作权的质疑后,关于《远游》的作者问题一直是楚辞研究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重要讨论。数代大家都提出过具有重大价值的研究见解,但是目前还尚未有所定论。学术界基本上存在着三种观点,一说是汉人所作,一说是与司马相如《大人赋》有关,另一说是坚决认为为屈原所作。关键词:远游;作者;屈原,神仙思想作者简介:何欢欢(1996.4-),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4期2019-06-06

  • 古典文学“远游”母题的美学探索
    无尽时空。一、“远游”母题的心理分析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远”的心灵追求和文化态度,与对“道”“意”“象”“圆”等玄妙旨趣的追求,共同反映出中西哲学迥然相异的内容与特性。中国古典生命哲学更趋向于构建一个不可分割、物我混同、天人合一的精神空间。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当中,世界并非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现成的实体,而是永远处在一个开放的、不断拓展的状态,周游不息。从历代的文艺实践而言,艺术家对于“远”的追求和渴望,展现出华夏民族极其独特的“诗性智慧”。这种重直觉和譬喻的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03-28

  • 如何理解“父母在,不远游
    孔子一生屡次远游,其中两次周游列国,累计长达十四年之久。孔子的父亲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去世,母亲也于他十七岁时去世。孔子和南宫敬叔到现在的河南洛阳向老子、苌弘请教,算是他的第一次远游。这一年,孔子已经三十四岁了。而后,他在齐国待了两年。后来,他离开鲁国,到了卫国,一年后回到鲁国。第三年再一次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九年的列国周游。可见,孔子远游,都是在他父母去世之后发生的事。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释义: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

    创新作文(3-4年级) 2017年5期2017-12-07

  • 如何理解“父母在,不远游
    理解“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释义: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不要轻易出门远行,尽量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如果一定要出门远行,必须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的行踪,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子女对父母孝顺,才是真正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方式。孔子一生屡次远游,其中两次周游列国,累计长达十四年之久。孔子的父亲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去世,母亲也于他十七岁时去世。孔子

    创新作文(小学版) 2017年14期2017-11-01

  • 中国古代远游文学及其文学史意义研究
    503)中国古代远游文学及其文学史意义研究刘丽红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司各庄镇司各庄中学 063503)我国古代文人喜欢远游,并且有一种远游的情结,这也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游学和宦游都是我国古代远游的体现,因此也萌发了古代文人进行远游文学的创作灵感,而远游文学包含了神游、纪游文学以及仙游和梦游文学等体例。其在我国文学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学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远游文学和文学史的意义进行,着重探讨了各类远游作品的内涵特点,以

    大众文艺 2017年3期2017-07-12

  • 从传播角度看《远游》、《卜居》、《渔父》的作者问题
    )从传播角度看《远游》、《卜居》、《渔父》的作者问题陈雨东(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楚辞》的《远游》、《卜居》、《渔父》三篇的作者归属,自明人始有疑。前此之王逸、朱熹都明确指出:“《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①明代汪瑗对楚辞提出了很多别解,但并未怀疑《远游》的作者问题。清代中叶胡浚源将《远游》排除在屈原作品之外,认为远游多言神仙事,与屈原所作不合②。此后,关于《远游》的作者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卜居》、《渔父》两篇也存在很大的争议。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7-12

  • 从“不远游”与“游必有方”中看孝道
    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揭示了孔子对子女尽孝的理解,并且联系社会现实,与时俱进,挖掘出关于孝道更深层次伦理意义,提出孔子的孝道对于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联系的现世意义。【关键词】孝;远游;方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父母双亲在世,不要去远方游历,如果一定要出远门,就要有一定的去处。”“在”指“健在”;“方”指“一定的去处”,这里说的是有一个明确的去处,能够不让父母担心的去处。一、不远游与游必有方人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自己的内心的解

    智富时代 2017年6期2017-07-05

  • 远有远的妙,近有近的福
    的憧憬,一度执着远游,只想能“有多远走多远”。去了一趟三峡大坝。顺江而下,彼时天气晴好,万里碧空下,江面上浮光跃金,清风送爽;两岸青山如画,映入眼眸。沿途更有锦绣一般的三峡风光,让人心醉神迷。到达大坝,那实现了“隔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伟大构想的浩浩工程,令人叹为观止。登上185平台,俯瞰四围,一幅气势恢宏的壮丽画面尽收眼底,心中不由得涌起阵阵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作了一次“都江堰-青城山”之游。天公作美,到达都江堰,游人如织。阳光朗照下的都江堰,容光焕

    做人与处世 2017年6期2017-04-19

  • 远意
    活。“父母在,不远游。”而今,人虽在外,心却在家乡,仿佛也不曾远游。逢节假日,总会回家来,看望父母。与父母同坐一屋,关掉了网络,收起了手机,一心一意陪父母聊天。亲情的陪伴,不该有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这更有一番远意。落花遇流水,一遇倾心,一厢情愿——只愿随水漂远,愈远愈情深意笃。只可惜,流水不领情,不为所动——只顾一路奔向远方,愈远愈淡薄疏离。远,无关时空,只关心意。

    时代青年(上半月) 2016年9期2016-12-10

  • 论《楚辞·远游》文本的组成
    1)论《楚辞·远游》文本的组成张树国(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围绕《楚辞·远游》作者是否为屈原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近年来出土大量楚地竹书,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材料。竹书篇卷体例中的“附益”现象对《远游》文本的解释具有启发意义。《楚辞·远游》以文中“重曰”二字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淮南王刘安原作《远游》,下部为扬雄《广骚》,为扬雄早年模拟《离骚》《大人赋》而成的集句式的“百衲体”,不是很成功的作品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10-19

  • 简析《离骚》和《远游》的两种“游”
    要:《离骚》和《远游》中都有关于主人公游历的描写,但是作者对两篇中关于“游”的描写是不同的,两篇作品的整体感情基调也不一样,但是,无论是《离骚》主人公徘徊不定之下的游历,还是《远游》主人公决绝的游仙之乐,都可看作屈原复杂思想在作品中的不同表现,都表达了作者的忧世之情。关键词:离骚;远游;屈原《楚辞》中存在着一个以“远游”为主题的作品系列,包括《离骚》、《九章》、《远游》、《九辩》等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写到了“游”,本文结合文本重点分析《离骚》和《远游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2015-05-28

  • 那些被误传的名言是有后半句的
    1.父母在,不远游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和理由。点评:不是不让你去啊……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意思是: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点评:就是告诉你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求了。3.三思而后行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意思是:现在的人多误解了意思,觉得做事应该

    意林·少年版 2014年21期2015-01-05

  • 旅途,与“形”为友
    一些时间,去他乡远游,体验异地的风土人情。endprint“假期”二字,听起来是多么诱人!尽管有假期作业,但你可以白己安排,总能够腾出一些时间,去他乡远游,体验异地的风土人情。endprint“假期”二字,听起来是多么诱人!尽管有假期作业,但你可以白己安排,总能够腾出一些时间,去他乡远游,体验异地的风土人情。endprint

    新高考·高二数学 2014年1期2014-09-10

  • 太一信仰与《大人赋》关系考论
    〕《大人赋》与《远游》俱在追求“太一之境(神)”,以北极为皈依。但就《离骚》言之,以西极为圣地,而《东皇太一》又将“太一神”立在东方,因此《远游》与屈原作品之追求扞格不通,绝非屈原作。《大人赋》的产生正与武帝时代的信仰变革相关,符合“太一”以北斗为车舆即“斗为帝车”的运行模式,而《远游》不合,因此《大人赋》早于《远游》产生,为司马相如原创。作者为劝说武帝放弃对“太一神”的痴狂与迷信,以“北斗拱极”图式构建《大人赋》的文本结构,让“大人”按照“太一”巡天模式

    社会科学研究 2014年3期2014-09-02

  • 让父母外安其身内安其心
    人说“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不是一种孝?但你想想,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远游有多难,坐着吱吱呀呀的牛车,这一走,父母有生之年能不能见到孩子都难说。今天有飞机、城铁还有动车,在今天的这种条件下,有手机,有网络视频,你可能远游归来的时候,父母还是心情欢畅的。所以,“孝”这个字按中国话说是“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如果我们跳出具体的行为去看“孝”,作为一种态度,特别是在今天它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那我们就可以站在今天的历史坐标上,再去阐述“孝”字。为什么说“论心不论

    民生周刊 2014年15期2014-08-08

  • 辨伪与论证 ——《远游》与《大人赋》的关系考辨
    统观点与新观点《远游》与《大人赋》存在语言、结构、思想上的一致性,在传统学者眼中是一个基本共识。他们认为《大人赋》借鉴了《远游》的语言、词汇及艺术手法,但艺术性远远不及《远游》。试举数例:相如作远游之体,以大人赋之也。(《史记索隐》引张华)[1]297司马相如作《大人赋》多袭其语,然屈子所到,非相如所能窥其万一也。(朱熹)[2]111原之作此,实以往者弗及,来者不闻为恨,悲宗国将亡,而君不悟,思欲求仙不死,以观国事终久将何如耳。……后来赋家,为闳衍巨丽之辞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4-05

  • 《逍遥游》《远游》及《仙真人诗》游仙精神比较研究
    ,《逍遥游》、《远游》与《仙真人诗》是代表性的作品,尽管“游”的特点有所不同,但其中所蕴含的游仙精神都为游仙诗提供了生发的土壤。一、心灵出游:庄子《逍遥游》“游”可解释为一种精神世界里的自由的、不受拘束的行为,这种“游”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实现的。庄子在《逍遥游》中对这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遨游作了生动的描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1]P14他描述藐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事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

    文教资料 2013年13期2013-08-15

  • 远游》应确认为屈原作品
    吴汝纶始,否定《远游》为屈原作品的学术观点一直在学界占上风。这种观点以《远游》中多道家、神仙思想,而屈原一生在楚国,无由得知道家、神仙思想为主要依据。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在楚地出土了大量前屈原时代的简帛资料。这些出土文献证明,道家、神仙思想早在屈原以前在楚国就十分流行,且规模相当广泛。因此,屈原作品中有道家、神仙思想意识和观念是合乎逻辑的。表现在《远游》中的仙道意象和意识合乎屈原的生活现实和思想逻辑。因此,《远游》为屈原之作毋庸置疑。关键词:

    中州学刊 2009年3期2009-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