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群文优势 提升审美能力

2023-09-11 03:36雷奶顺
新教师 2023年3期
关键词:洞庭群文诗词

雷奶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审美创造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群文阅读作为当下落实《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新思路,已在一线铺开并逐步深入。如何依托群文阅读的优势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一、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

审美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有,尤其在诗词教学中,更不乏美的存在。但审视现今诗词教学的课堂现状,审美教育却是严重缺失的。

1.教单篇、重解释、轻感受。充分的沉浸式感受是审美的前提。但在当前的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仍习惯性地单篇讲解。在单篇诗词教学中,教师存在对诗歌过度解读的现象。这种着力于字句意思理解的诗词教学,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意境,也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因此,这种单篇纯粹讲解分析式的诗词教学,要想让学生有审美感受,无疑是很困难的。

2.重答案、重标准、轻体验。诗词教学时,很多教师常常会将优美的诗句分解成一个个机械的问题,整节课,教师就围绕着这些问题,不断地以参考答案为标准,对答题模式、答题语言等进行严格的规范,甚至连评价语都有严格的要求。教学过程的单调、枯燥,教学步骤的程式化、结论化,“乏味”自然就成了学生对诗词教学的普遍评价。这种缺少美的感受的教学,这种忽视了学生美的体验的教学,要想让学生有审美感受,那自然是无从谈起。

3.贴标签、重套路、轻内涵。在单篇诗词教学时,有的教师也注意到审美体验,也知道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但却是将审美感悟泛化成标签与套路。如:教学送别诗时,往往只会套用“表达了朋友间深厚的情谊”这样的一句空话;教学写景诗时,往往只会套用“表达了对景物的喜爱之情”这样的一句空话。教师对美的泛化,忽视了不同诗词的丰富内涵。这种贴标签式的审美教育其实已经与审美渐行渐远了。

二、审美能力提升的策略

如何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呢?《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还要运用语言文字等表现美、创造美。这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这在单篇诗词教学中是很难实现的。而如果将群文阅读运用在诗词教学中,把能产生相同审美体验的诗词组合在一起,挖掘其共性,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就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下面以《望洞庭》《暮江吟》这一组诗词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的例子,探寻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之策。

1.感受与理解美。感受与理解美,是审美能力培养的起始阶段,也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对诗词的审美感受与理解首先来自于对诗词的诵读。

课文选用的诗词大都比较简短、通俗易懂,再加上注释,通常情况下,多读几遍,大多数学生对诗词内容基本上已是明白了。因此,教学时,应对教材进行有意识的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篇同类型的诗词进行诵读,从总体上把握诗词的意境美,并对这组诗词表达的情感有整体的初步理解。

例如,在三年级时,可以把三年级上册的《望洞庭》与四年级上册的《暮江吟》组成群文供学生诵读(三年级,组成群文的篇数可以先少点)。《望洞庭》《暮江吟》这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虽然作者不同,描写的景色也不同,但都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时,首先,可以在读准两首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这一组诗进行自由诵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该组诗的外在美,对这组诗的特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教师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有条件的还可以配乐朗诵,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诵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组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这组诗具有怎样的画面美,自己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并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将所感受的美表达出来。一篇诗词的诵读,对学生的熏陶是有限的,但是有意识地将一组特点相近、情感相同的诗词放在一起诵读,就会比较容易引发学生心中的情感共鸣。

2.欣赏与评价美。经过初步的感受与理解,学生已能初步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美。但要想深入体会那些美之所以为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欣赏与评价。欣赏是评价的基石,评价又是一种思辨性的欣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审美从表层的感受到深层的发现。

还以《望洞庭》《暮江吟》为例。在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色彩鲜明的秋色之美后,接下来就要带领学生具体欣赏美在何处。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两首诗中最显性的美:《望洞庭》中洞庭湖水的“白”,君山的“青”;《暮江吟》中傍晚时分半江的“瑟瑟”,半江的“红”。两首诗美的共性立即显现——色彩的对比。“白”与“青”,“瑟瑟”与“红”,两地秋色鲜明的色彩之美立即跃进学生的心头。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这两首诗除了鲜明的色彩之美,还美在何处?进一步开启学生的寻美之路。通过对两首诗最后两句的研读,学生发现,秋天之美,还美在形体上:《望洞庭》中的最后两句,把洞庭湖比作漂亮的白银盘,把君山比作白银盘里一颗可爱的青螺。《暮江吟》中的最后两句,则把露比作晶莹的珍珠,把月比作弯弯的弓。两首诗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夜下的形体美。

群文的共学,让学生很轻松地透过语言的美欣赏到了秋鲜明的色彩美、可爱的形体美。如果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共同学习《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和《暮江吟》中的“露似真珠月似弓”,让学生写出景物的颜色:《望洞庭》中“湖光”是“白”的,“秋月”也是“白”的;《暮江吟》中“露”是“白”的,“月”也是“白”的。学生一定会大吃一惊:原来,鲜明的色彩对比是美的——一种明丽的美;相同的色彩也是美的——一种和谐的美。此时,如果对两首诗的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品味到:明丽的美是美在视觉里,而和谐的美是美在心中。课上到这里,美一定悄然深植于学生心中了。这种对美的多元的思辨性的评价,正是学生审美能力得到提升的重要标志。

3.表现与创造美。心中有了“美”,就要努力引导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

《望洞庭》《暮江吟》的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学到了用鲜明的对比可以表现色彩美,也领悟到了用相同的色彩同样可以表现色彩美,同时也懂得了发挥丰富的想象可以表现物体的形体美。于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看过的美景:可以用彩笔来描绘这种美,也可以用学过的语言文字来表现这种美。这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友情提醒:可以用上这两首诗中所学到的表现美的方法。在表现与创造美的实践中,美已悄然在学生心中内化吸收,学生的审美能力真正得到了提高。

審美创造是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如果能将群文阅读法运用于诗词教学中,把能产生相同审美体验的诗词组合在一起,那么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猜你喜欢
洞庭群文诗词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洞庭谣
群文活动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