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老王》为卑微者塑像 借以警醒自身

2023-09-13 11:38张春华
课外语文·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不幸者小人物杨绛

张春华

《老王》塑造了一位时运不佳、卑微穷困的拉车人老王形象,但他心地纯良、本分厚道、知恩图报,他不仅需要生计上的接济,而且更缺乏心理上的温暖给予。作家杨绛在为卑微者树立灯塔的同时,也照出了自身仅靠等价交换的凡俗心态,在特殊情境下看不懂对方,只懂其一,不懂其二。杨绛与老王交往最终没有打通最后的50厘米距离,可能是作家与小人物的现实隔膜,也可能是缺乏融入底层群众的意识。她字里行间写老王的言行舉止,但又无处不在写自己在关爱卑微者方面的缺失。

文章写“我”怎样给最初背运的拉车人老王送生意并进一步交往,让老王维持生计上的某些安心,但“我”或多或少地刻意保持距离,不漠视又不深交。这就形成“我”的世俗与老王试探突破有距离的“敬”,虽拉车人老王这个小人物,在临死前用尽最后的力气带最拿得出手的礼物来看“我”,而“我”在交往上仅付之以钱,而没有家常话的关心、暖心的叮咛和发自内心对他的赞许。而关心、叮咛和赞许,正是老王临终前最需要的。

这个具有悲情之痛的真实故事,被“幸运者”杨绛称为自己对“不幸者”老王的愧怍。她所愧怍的是,“我幸运地领受了,但当时真的不懂对方为什么那样做”,老王之所以不幸,不仅是生活困顿,而且是自己真心对“我”,“我”却没有反应。这是让后来懂了老王的“我”辗转难眠之处。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老王,在束手无策时“我”给予其照顾,老王在“我”和“我”家人在“文化大革命”前后遭遇困境时不离不弃,第一时间送“我”的丈夫去医院,且心心念念、身体力行在临终前来“我”家还“情”送“礼”。

杨绛见到僵尸般的老王拜访时,虽没有嫌弃,但除了惊骇,想到的就是付钱。等到十多天后打听后方知,老王在从“我”家回去的第二天就死了。埋葬时,也没通知杨绛,大概老王从“我”家回去,懂了自己与“我”家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心灰意冷,不再牵扯。也许前一天那么远的路用尽最后的气力,也许回去的路上曾不断跌倒,因“我”都不能想象老王他怎么回的家。“我”没有出门把老王送到半路或送入家门,这是“我”内心不安的缘由。

倾尽所有送“礼”的老王,并没得到应有的心理和身体上的扶持,这是杨绛对自己当时处变不惊态度的深刻反思。杨绛的“冷”与老王的“热”,也许是知识分子的居高临下,也许是劳动人民的涌泉相报,也许已在金钱上帮助老王就变得心安理得了。“我”可以在帮助老王后得到心理上的慰藉,而全然忘记老王也是人,没有替老王从身心方面想一想,他也需要精神上的肯定和身体上的扶助啊。

老王的美德,直到老王离开人世才被发现和懂得。作者和老王有距离的交往、体悟,往往受先入为主的影响。老王死灰般的脸、“田螺眼”以及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形体,说普通人避之不及都算客气,杨绛对他虽不至于反感,但也不相信他身上还有美的底蕴存在。热络地拉着手说话,诚挚感激对方如此艰难的来访,这种融入感在杨绛身上装不出来,或者当时她骨子里认为自己的热情不能用错对象,所以后来杨绛对自己当时的“冷”很自责,甚至越发有心灵上的焦灼感。

选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老王》这篇精读课文,很多同学读后说没有读美文的感觉,好像没太多意思。同学们对老王和杨绛所处的年代很陌生,好像隔着很多东西,这要老师讲解;而叙事技巧简单直白,情感曲折隐晦,则要反复读、反复品。其实,《老王》这篇文章,就像老王这个人一样,读一遍看不清,更看不透;需要反复研读,深入领会,才能走入他的内心世界。这篇散文并没有太多写作技巧和好词好句,但没有技巧的质朴才是文章的最高境界。

对《老王》的精深领略,是读者跟随作者反复对不起眼的小人物老王品格内质的发现过程。在这种发现过程中,难免会有波折,让人动容。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逐渐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是自己小看老王了,老王在穷困潦倒、贫病交加之时还对杨绛那般赤诚,这人品太可贵了。老王不善表达,身为作家的杨绛应善于体察,也许是轻视,也许是看不起,总之她是雾里看花。

虽然老王最需要的尊重没有得到,最需要的温情也没有得到;虽然老王从杨绛家里离去时,她已隐隐有些担心了,但没有想到他死去会这么快。老王故去后,杨绛越来越发觉自己仅用钱摆平“送东西”一事非常不合时宜。吃了这些自己用钱买过来的香油和鸡蛋,渐渐发现自己的行为那么不对味儿,甚至感觉自己在蚕食老王那颗感谢自己的心。她惴惴不安起来,不是自己不该送钱,而是自己当时没有感激,没有温情,没有再进一步的赞许,只是像往常一样礼仪式地让老王自己把钱带回去。杨绛缺少了把老王当家人般的热情,从精神上没有接纳老王,或者“你老王是你、我杨绛是我”的这般认知还很执拗。

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老王的不幸离世,也许和“我”有关系,也许没有关系;反正后来杨绛愈反思愈不能释怀。杨绛对不幸者老王的深深忏悔是沉重的。因为愧怍和自省,尽日不能忘。“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与老王相比,杨绛挺过动乱岁月而身体尚健,是何等幸运;老王却带着“我”没有给的情感安抚,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是不幸者。“我”在其中的角色不是坏人,也绝对没做一个上乘的好人。《老王》所表现出的反思,对于同学们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人文底蕴的提升意义重大,大家对弱者的关怀不能是居高临下的。

经过多次反思,杨绛认为,她的潜意识里也存有污浊,表现在:一、有同情,却缺乏深切感;二、对彼时彼事彼人,往往从自己角度考虑;三、缺乏对于比自己地位低的底层人情感上的体察。杨绛这种愧怍和自省,既是对像老王这类不幸者的深深忏悔,也是在深度和高度上自我超越的表现,它甚至比忏悔内容更重要。人唯有不断自省,才会走向高贵。

猜你喜欢
不幸者小人物杨绛
人情世故背后的真相
选择
选择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析评《鼻子》与《孔乙己》的主人公心理描写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小人物的大格局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