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社会捐赠收入问题与对策

2023-09-14 18:58贾利霞
今日财富 2023年25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学校

贾利霞

高职高专学生数量与普通本科学校人数相当,捐赠收入却仅占普通本科学校的5%。社会对高校的捐赠逐渐从短期行为转变为长期行为,成为常态,而不再是个别社会现象,本文探讨拓宽高职教育社会捐赠来源的对策,以提升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双循环”战略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分析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央基于国内发展形势、把握国际发展大势做出的重大科学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新格局将推动高职教育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使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按照国家关于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延伸到应用技术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新布局,各地进行应用技术大学试点,近年新设22 所本科高职学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正在推进,还有面广量大地举办职业技术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各类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员工技能技术培训。

二、政府政策对高校捐赠的支持

随着2009 年《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十余年来,全国多数省市相继出台了捐赠收入财政配比政策,以引导和鼓励高校吸引社会各界捐赠。2018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明确鼓励扩大社会投入,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社会投入所占比重。2019 年,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以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2021 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濟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 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2021 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202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规定:“对符合条件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按照规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等支持,落实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及其他税费优惠。”

三、社会捐赠收入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教育捐赠收入增长缓慢

根据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统计,2010 ~ 2020 年间,教育捐赠收入整体并不是逐年增长,2020 年教育捐赠收入额与十年前基本持平(见图1)。

(二)高校收入结构不合理,捐赠收入总体较少

教育捐赠收入总额占教育经费收入总额的比例较低(见图2),2020 年教育捐赠收入总额117.24 亿元占教育经费收入总额的0.22%。

仅为0.1%(见图3),同年高等本科学校的捐赠收入58.03 亿元,占其经费总收入的0.52%,高职高专学校收入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更明显,社会捐赠收入的筹资对象、筹资方式等急需拓宽。

(三)高校捐赠收入受学校实力影响,高职教育捐赠收入与学生数不成正比

高职高专招生人数早在2019 年就已超过本科招生人数,本专科招生人数中专科占比逐年提高;在校生人数多年逐年增加,2021 年在高等本专科在校生中,专科人数达45%。尽管高职教育不断扩招,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但是高职教育收入并不是同比例增加,尤其是捐赠收入更加偏低,2017 ~ 2020 年四年间,普通本科学校捐赠收入和高职高专学校捐赠收入分别如图4,高职高专学校捐赠收入的年均值仅占高等本科学校捐赠收入年均值的4.75%。

对2020 年48 所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决算捐赠收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仅有17 所有捐赠收入,金额最大的也不足2000 万元,17 所学校合计仅有7000 余万元,其余31 所学校没有捐赠收入数据。捐赠收入在高职院校微乎其微,基本流向到本科院校,而本科院校又集中在“双一流”高校,根据高等教育领域大额捐赠专题报告数据显示,2016 ~ 2020 五年捐赠收入100 强排名中,74 所是“双一流”高校,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均占绝对优势。

(四)过度依赖政府投入,缺乏社会筹资意识

根据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数据统计,2018 ~ 2020 年,高职高专学校经费收入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5%、66%、69%。随着高职教育的扩招和政府的政策扶持,高职院校对政府投入依赖性逐渐提升,不断向政府争取专项投入,缺乏社会筹资意识。

四、高职教育社会捐赠经费筹集的建议

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要秉持战略思想,将高职教育这个小系统放在“双循环”这个大系统中,准确判断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的多元化等因素对高校的办学经费融资的影响。以下从政府部门、社会文化、高校自身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社会捐赠筹资机制,研究如何做才能激励捐赠人对高职院校捐赠,提高高职院校捐赠收入,助力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一)政府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促进捐赠行为

1.提高捐赠的税收优惠力度,满足捐赠者的需求。根据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个人捐赠额和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可以税前扣除,优惠力度不高并且直接向学校捐赠不能享受税收优惠,建议放宽优惠条件,制订企业及个人对教育实施捐赠的税收抵扣类别,提高教育税收优惠力度,应允许其无期限纳入后续年度税收优惠的抵扣额度中,满足捐赠者税前抵扣的需求,提升捐赠者的捐赠动力。

2.实施《遗产税法》,通过遗产税法的税收工具作用,引

导资金向教育机构捐赠。西方国家设置遗产税,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相比国外社会捐赠比较成熟的国家,我国尚未建立健全《遗产税法》,建议制定累进遗产税率,一方面遵循中国文化,将适量个人合法财产免税遗留给子孙,适当帮助亲人,另一方面对大额遗产征收高税率,促使增强人们的捐赠意识,同时提升人们的自立能力。

3.强化财政资金配比政策力度。尽管十余年来捐赠收入

财政配比政策不断完善,甚至有的省份将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政策,升级为科研收入、社会服务收入等多渠道筹资收入财政配比政策,但多数政策都是对公办本科院校的,有单笔金额限制,非现金捐赠不在配比范围内,并且受财力影响。建议财政根据学校规模、学科建设等因素建立多渠道筹资收入财政配比政策,适当向财力薄弱的高职院校倾斜,不设限额,对非现金捐赠收入采取动态的配比比例,以促进高校吸引小额捐赠、实物捐赠的积极性。

(二)弘扬良善的传统文化,培育教育捐赠文化氛围

社会文化是影响高校社会捐赠的重要因素,我国自古就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助人为善的文化传统,在当下信息化社会中,政府可利用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和德高望重的媒体人物进行公益慈善宣传,倡导民族大爱精神,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捐赠的短期行为特点逐渐转化为长期行为。教育是国之大计,目前高职教育虽然重要性不断提升,但社会对高职教育了解甚少,“差生”的偏见仍然存在,捐赠自然偏向于本科学校。政府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对高职教育政策的支持,更需要社会文化的培育,提升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吸引更多资金投入。

(三)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和管理是获得捐赠收入的直接因素

1.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提质培优是国家对职业院校的导

向,利益最大化是企业投资的目的,高校的光环是社会人士捐赠的引力。高职院校要想在当前内卷化的形势下,吸引资金投入,发挥捐赠的“马太效应”,只有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凸显办学特色,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知名度高的特色学科,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社会认可度。企业和个人受益于学校,方能将资金投放于此,逐步使建校办学和资金支持进入良性的“内循环”,同时对中外合作的“外循环”起到助力支撑的作用,争取国外人力物力的投入。

2.培育学生的捐赠意识和校友的母校情结。学校要重视校园捐赠文化建设,可通过经常性地通过信息化平台宣传捐赠光荣事迹、线下举办义卖活动、发起募捐帮助困难学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捐赠意识。在活动中,校长、老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人的情感和认知。深挖校友资源,高校捐赠中校友捐赠是主力军,培养校友对学校的认同和母校情怀,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和校友会活动保持学校和校友的联系,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校友会的作用,不断强化校友们的母校情怀,情感上的认可才能激发捐赠意识。

3.成立教育基金会,加强捐赠收入管理。在高职院校中教育基金会运用较少。高校教育基金会是高校非营利性筹集资金与捐赠管理的专业机构,在本科院校尤其是“985”“211”的高校基本普及,并募集了大量资金用于高校教学、科研等领域。高职院校可聘请专业人员管理教育基金会,针对合作企业、校友、家长等不同对象开发不同的捐赠项目,多渠道推送宣传捐赠信息,方便捐赠人获取捐赠渠道,并依法依规管理和使用捐赠资金,做好捐赠信息公开,对捐赠者进行信息回馈和情感沟通,让捐赠者和潜在捐赠者感受到捐赠的幸福感和意义,捐赠收入将聚少成多。从政府政策、学校自身、社会文化三个角度发力,大力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将更上台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将得以增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同时也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处)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学校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校推介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