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美术教学在引入博物馆教育资源过程中的融合策略

2023-09-15 04:48崔甜甜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小学美术教学融合策略

【摘 要】小学美术教育是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赏析美并创造美的过程,使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其蕴含的丰富的美术作品素材、历史文化资源,为日常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和可能性,不仅有力拓宽了美术教育的外延和边界,更让学生在博物馆中沉浸式感受艺术的魅力,进而以艺感人、以史育人,让学生感悟更广阔的艺术天地。本文立足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小学美术教师如何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凝练出八方面的融合策略,以期为当前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小学美术教学;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0—091—03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校外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重要。博物馆资源作为校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元的展品资源、充满科技感的呈现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等元素,会给参观者带来一种“沉浸式的临在感”和“异质域的陌生感”。正是由于这种“临在感”和“陌生感”的体验,才给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洞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博物馆与美术教育的互动关系

美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核心方式,承载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对每个学段都规定了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提出了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公园、社区等校外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

在现当代社会,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公共场域正慢慢变成文化创造和学习的社区中心,服务于社区,并成为了精神与智力成长的场域,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场域。博物馆的艺术与历史藏品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射出我们的兴趣和性格。与此同时,博物馆不仅仅只是一个参观游玩的地方,而是一个可以供学生主动参与,与文化链接的地方。博物馆教育可以弥补学校美术教育中诸多不足,例如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方法固定、教学环境受到限制、上课时间短等等,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在博物馆中有敞亮的学习空间,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艺术作品带来的乐趣。因此,现在很多中小学都和博物馆进行合作,在美术活动中融入不同学科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知识面的学习。

二、博物馆教育给予美术教学的启示

“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艺术品,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艺术珍品。学生能够通过亲身观察艺术品感受艺术的魅力,这种直接性的体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从学习者个体自发的需求和天然的兴趣出发,提倡思想的自由表达,自主发现和探索。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将不再只是满足于信息的接受与外界的刺激,而是要对信息和感知到的东西进行研究和选择。比如探究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都是以建构主义模型作为参考的。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不能把学校的学习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分开,应将其结合在一起。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这种非正式教育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个人能动性,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学习。

当学生进入博物馆时,学生会带着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先有知识,这种先有知识经验,会与他在博物馆遇见的“首次经验” 相融合,触发学生的反思,这种反思会引发好奇心和探究,反思与探究会带来新的问题以及兴趣,从而引发新的探究。新的探究会再次触发反思与探究,最终这种基于学生内在发生的学习行为,才能真正被运用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进而更好地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三、博物馆教育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融合策略

“组织儿童参观博物馆,是一项让儿童近距离与历史接触、培养儿童文化意识、激发儿童想象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活动。”[2]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带学生去博物馆首先要做的事情是鉴别博物馆的三观: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面对丰富多元的博物馆教育资源,在各取所长的“融合式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主动建构信息的能力,成为了做好融合教学的关键。

(一)“问题导向”法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们提前准备好对博物馆提出的问题,教师把问题发给博物馆。当学生们来到博物馆后,博物馆的讲解员就会给学生们讲解这些问题答案。当学生置身于博物馆中时,教师请学生找到一个想了解更多内容的作品,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做笔记,然后把他们所有的问题收集起来,教师带着学生们沿着房间走一圈,边走边讲解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有一个方法是,学生把问题写在卡片上,通过小组交换问题的方式找到这些答案,然后对得到的答案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丰富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二)“话题讨论”法

教师带学生去博物馆参观之前需要提前了解博物馆的展品和板块内容,当进入博物馆后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分组,在每个小组分开行动之后,教師可以走动看一下他们各自小组是否能够完成自己的内容,之后再作为群体集中起来带着学生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在活动中,可能小组中的部分成员很难开展他们的工作,教师可以指定让这些同学寻找一些物品降低难度,使学生获得自信心。

(三)“故事带入”法

学生在博物馆可以选取喜欢的一件作品,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和其他作品产生对话,想象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博物馆里会发生什么。这个故事可以把我们能看到的东西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式让故事变得更有意义。或者我们只关注作品中的每个元素,里面的人物或动物植物等,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之间可能有怎样的对话。

例如在参观《溪山行旅图》展品时,看到前景中的人物,可以让学生来编写这个故事,学生花几分钟的时间写下主体故事,然后互相分享写下故事,为自己心中的好故事进行投票。在参观《溪山行旅图》展品时,选择喜欢的人物作为第一人称,描述这一天的行程活动与感受,让学生沉浸式观看这张作品,最后学生把故事给全班同学展示。

(四)“寻宝游戏”法

“学生能够通过亲身观察艺术品感受艺术的魅力,这种直接性的体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1]在博物馆参观之前,教师可以制定一本参观手册,让学生能够主动完成一些事情,并能独立的接受任务的挑战,发现和学习更多。或者教师可以在展览之前把做作品的局部细节拍下来放在手册中,让学生去寻找这些细节,找到细节后写下对细节的感受,并一起讨论,进而进行头脑风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绘画摄影”法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应物象形”和“传移模写”。[3]使用这个策略并非要创作一个优秀的绘画或者摄影作品,而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博物馆内学生可以进行速写绘画或拍照片,教师也可以随行拍摄和记录学生状态。首先教师找到一张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学生统一席地而坐,准备好绘画材料,闭上一只眼睛,双手大拇指和食指做出取景框的样子,透过取景框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画面,和大家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个局部?然后教师把学生碎片的想法进行整理,和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链接,最后学生把选取的局部图画出来。

如果博物馆不允许现场创作,学生可以准备手机对绘画作品或雕塑作品拍出其中一个细节,教师打印出来并打乱顺序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带着照片去观察整体作品,还可以试着去模仿画中的形象并和作品一起拍摄。此外,小组成员还可以用视频的形式介绍展品,需要提前想好介绍展品的主题、内容、顺序等,在现场完成展品解说。

(六)“观察N次”法

在观看博物馆作品的时候,学生容易对一张作品很快失去兴趣。如何让学生做到真正的“看”呢?我们可以使用“观察N次”法。教师需要给每个学生发放一种颜色的便利贴,在学生观察完作品后,找出与作品有关的10个词语或短语,与全班同学分享列表的内容,然后统一贴在白报纸上,再每个同学发放另一种颜色的便利贴添加10个新词或短语,最后与全班同学分享。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放慢速度,细心观察物体,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停留在第一眼的表象或浅显的描述上。

此外,教师还可以用分割描述的方式,把博物馆的重点作品图片下载下来,进行四块分割,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和描述一件艺术作品的几个不同部分。第一位学生划定艺术作品的左上部分,并描述他或她看到了什么。第二位学生在第一位学生的观察基础上展开详细描述,补充有关该部分的更多细节。第三、第四位学生以此类推……接着第二位同学开始描述左下部分,依次类推把作品描述完成,之后教师把所有人集中起来,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分享的观点。这个活动鼓励学生细心、深入地观察细节,可促使学生构思细致入微、想象力的语言描述,大大提高了学生仔细推理的能力。

当我们观看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审美之窗、叙事之窗、逻辑之窗、基础之窗、体验之窗观看艺术作品。

(七)“拼贴活动”法

當教师带学生参观博物馆时,例如天津博物馆,教师提前打印出天津博物馆中最具代表性的展品,告诉学生这些展品与当地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一起参观,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使用打印出来的图片制作一幅拼贴作品。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引导问题,例如在所有图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4个图片,再从4张中挑选一张,最能代表你作为城市公民的身份,思考一下你会把这张图片放在你创作作品的什么位置?其他三张图片你会放在什么位置?使用美术语言让这四张作品产生联系,最后给每一张图片配上解说文字,最后修改完成。

(八)“项目式活动”法

巴克教育研究所给出的项目化教学定义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研究并应对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的和复杂的问题、课题或挑战,从而掌握重点知识和技能。”[4]

教师带学生们参观完博物馆后,总希望他们内化并产出一些作品,希望他们能从中找到博物馆展览的大概念,找到博物馆展览的故事线,列出讲述展览故事物体和图像,并解释为什么他们被选中,头脑风暴改编展览的方式,查找与访客个人体验相关的展览,查找具有视觉、听觉、触觉或动觉的展品增强体验感,提出对展览的想法,且能够更替成低价的材料。为了设计一个高质量的展览,项目式活动是很好的选择,线上看展的方式拓展了博物馆教育的边界,例如学校要做一个纸上博物馆展览活动,学生以策展人的身份分组创作。学生自主线上观看例如故宫博物馆的展览,每个人找到自己感兴趣的6个文物图片并探索文物资料记录在本上。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起草博物馆的“大概念”,展览是关于什么的?为什么重要?你想让观众探索些什么?接着创建驱动性问题,谁负责为谁做什么?例如学生为全体师生做一个纸上博物馆的展览活动。对于这个话题进一步思考,观众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让观众知道什么?确定主题后继续创作故事线以及针对故事线的驱动问题。这些都完成后可以进行分工合作搭建纸上博物馆的结构,下载作品并拼贴作品,撰写作品简介,匹配作品相关的装饰元素,最后进行修改和完善作品,寻找展示的最佳场地。在过程中学生以策展人的身份完成了整个项目式活动,并在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小学美术教学关系密切,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效、开放、新奇的美术学习空间,又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形象、厚实的各类文化资源。当前,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眼界放在课堂上,也要扩展到更深的领域,将小学美术教学与博物馆教育资源有机融合起来,探索出一种全新的、互动式、趣味性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洞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甄玲玲.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7(4).

[2]陈咏芯.浅谈如何将博物馆教育资源应用于儿童美术学习中[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7).

[3]解荣昌.浅谈博物馆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22).

[4]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M].任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崔甜甜(1992—),女,汉族,天津人,硕士,二级美术教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小学美术教学融合策略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比较研究
寓教于乐 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形式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小学美术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