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四力”,以调查研究重塑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2023-09-16 13:22李揽月
新闻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四力核心竞争力

李揽月

【摘   要】深耕调查研究,是主流媒体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不二选择。增强走基层的脚力、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写精品的笔力,是做好新闻调查研究的必备素养。要做好调查研究,新闻工作者既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又要提高站位,心怀“国之大者”。

【关键词】“四力”;调查研究;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也一直是主流媒体的看家本领和立身之本。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背景下,主流媒体需要重新审视调查研究这一优良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

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当下,“短、平、快、粗、浅、偏”的同质化报道野蛮生长,优质内容、深度思想变得更加稀缺。越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主流媒体越是需要有“结硬寨、打呆仗”的定力,深耕新闻调查研究。这一块阵地将是主流媒体破解流量焦虑、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出路。

怎样做好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总书记关于增强“四力”的指示,为我们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增强“脚力”,求真务实,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

在互联网时代,采访的手段空前多样,还需要实地调查吗?事实证明,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的效果仍是无法替代的。实地调查才能摸透情况,找准问题。

(一)求深

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职业精神。如果你的作品不够接地气,视角不够敏锐,观点不够犀利,那多半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要深入调查,就要深入现场。例如安徽日报资深记者汪言海在1979年7月至1980年底,曾先后5次在肥西县调研“包产到户”这一新生事物。为力求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他凭一己之力作入户调查,收集了5个生产队的120户农民的增产增收数据,用实实在在的统计数字证明了“包产到户”带来的效益,回应了社会上的疑问。如果记者没有作深入的入户调查,那么即使作出相同的判断,也无法令人信服。

(二)求全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到了现场的浅调查也是一种伪调查。深入调查,就要对方方面面的事实加以全面了解,对同一事件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必须多面采访,听听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声音。如果仅从片段的事实和极端的个案出发,推导出结论,那结论就如同儿戏。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调查类的文章抛出一个骇人的观点吸引受众,观察其逻辑链条,就知道是故意断章取义,把局部当全部。党报所开展的新闻调查研究,即使是单向的调查,也必须有全局性的把握,用事实说话,实地调查,核心取证,多方互证。

(三)求实

互联网时代,众声喧哗,舆情不断,很多热点事件背后都有偏见和情绪在推波助澜。简单化、标签化的故事容易收割关注,有图、有视频也未必有真相。例如,2023年3月一则“万亩林场被煤矿断水,林场主跪地求水”的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评论和报道一时间铺天盖地,但究其新闻来源都是二手资料。大皖新闻记者赶到视频的拍摄地——宁夏灵武市马家滩镇孙国友承包的林场,针对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实地调查、一一核实。推出了《现场对话“跪地求水林场主”孙国友》《孙国友“跪地求水”引争议,大皖新闻记者就三大疑问进行采访》《“跪地求水”引争议,孙国友植树治沙的“是与非”》,完全以记者的现场见闻和事实说话,拨疑云、正视听。网友评论:“大皖这篇调查性报道,宛如清流,值得点赞”。随后,《中国新闻周刊》推出的“跪地求水”事件调查,也因其客观真实性,解答了社会上的种种疑问。

不经实地采访就写稿,是“客里空”的套路。脚底板下出新闻,有责任心的记者一定会抵达现场实地采访。只有在田野里、工厂里、百姓家里、新闻发生的角角落落里留下足迹,稿件里才会有时代的印迹,甚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会磨灭的脚印。增强脚力,要“身入”且“心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二、增强“眼力”,善于发现,做视野开阔的“瞭望者”

有人说,国家犹如航行在大海上的大船,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瞭望者要观察时代风云,捕捉亮点、直击痛点、洞悉根本,还要对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预警。作为瞭望者,练就一双“慧眼”是基本功。

记者用眼睛去观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替受众去观察,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把受众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每一件好作品的背后,都有记者的好眼力。而好眼力都是练出来的。有深厚的积累,才能发现好新闻,写出好新闻。

(一)眼里有新闻,迅速判断出新闻价值

新闻调查研究,与普通的调查研究在关注点上有所不同,更注重一个“新”字,强调新闻性。所以新闻调查首先要作价值判断,一般会聚焦那些新闻价值高的事件或现象,从党和政府关切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群众关心的焦点中找选题。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这些新闻价值要素在调查对象那里体现得越强烈,调查对象的新闻价值就越高。

好眼力的背后是新闻敏感。记者的新闻敏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随着记者的政策水平、知识水平的提升而提升。有了强烈的新闻敏感,就能迅速判断选题的价值有多大,是否值得深入调查研究,以及从什么角度挖新闻。那些具有风向标意义,能够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揭示出重大问题,能够为决策提供可靠参考的调查研究,最具新闻价值。

(二)眼里有大坐标,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拓宽视野

目力所及止于一隅,其实也不可能真正看懂这“一隅”。记者把调查对象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加以考量,所见所得必有不同。新闻事实从来不是孤立的,有其生长的环境,有自身的生长脉络。观察新闻事实,要追踪它以前的样子,预测以后的趋势。如果新闻事实还在持续,就会有新闻继续产生,值得记者继续“追新”。例如县域经济的报道每年都有很多,安徽日报在2023年一季度“賽马”排名出炉之后,派出小分队分头采访,其中关于天长市的报道《天长,长在哪?》正是因为视野开阔,跳出天长看天长而独具特色。记者把天长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放在历史的坐标轴上审视,梳理天长40多年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渊源,把天长作为一个样本加以分析研究,深度解读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因,旨在对全省县域发展有所启示。历史的审视赋予这篇新闻调查研究以纵深感,开阔的视野使普通的资料组合出新意。从历史的大坐标出发,记者要对社情民意有深厚的了解,了解社会上普遍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心中装着问题,眼里才有新闻。

三、增强“脑力”,善于思考,让作品蕴含思想力

如果说调查更多依赖于脚力、眼力,研究则更多依赖于脑力。优秀的新闻作品无不靠思想高度取胜。“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脑力是新闻调查出深度、出思想的关键。

(一)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哲人说过,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增强脑力,就要对新闻调查研究对象搞清楚“是什么”、弄明白“为什么”、想透彻“怎么办”。带着问题意识,还要有系统观念。记者一开始面对的总是一个个孤立的新闻事件,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事件是孤立存在的,找到它们的共性,发现它们的特点,深耕下去,就会有独特的发现。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不确定因素增多,深层次矛盾显露,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没有现成的模板可因循,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来厘清思路、找到出路。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调查研究,在调研所得素材中寻找答案,多问几个为什么,可避免不经思考的盲从。

(二)善求索,让作品蕴含思想力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真正有思想、有见地、严肃厚重的作品成为舆论场中的清流。思想性是新闻调查研究的灵魂。凡是影响深远、为人称道的新闻调查作品,都蕴含着强大的思想力和解释力。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当新闻调查的具体内容随着时间流逝已不再具有新闻性的时候,其历史价值和思想的光辉依然在文章中闪烁。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调查研究说到底还是新闻作品,不同于理论文章。新闻调查研究是在客观、真实的调查中,从事情中析“事理”,从事件中“见势”,发现并揭示趋势。新闻调查研究,不直接阐述思想,而处处散发着思想的光芒。新闻调查研究,内容须见人、见事、见思想。

(三)善梳理,防止结论先行

调查之前,可以有思路,不可以有结论,一切结论应该产生于调查之尾。如果结论先行,调查研究的过程就变成了印证结论的过程,如同上演写好的“剧本”,听不到真话、察不到实情,是一种“伪调研”。毛泽东同志曾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只要调查的功夫下足了,问题梳理清楚了,研究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得出结论。

四、增强“笔力”,善于表达,以质量出精品

脚力所至、眼力所见、脑力所思,终究要靠笔力来完成,形成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成果。文无定则,没有固定的套路,唯有创新是永恒的追求,在语言表达、结构形式、传播方式上也要与时俱进。

(一)大事情要写出“实锤”,小事情要有大主题

调查研究,细节一定要经得起推敲,有据可查。调查敏感事件时,要设法取证,复印原始证据,保存相关录音、录像,把调查工作做实。例如人民日报曾做过一组调查性报道《神秘的阿斯顿·马丁供应链》,背景是有一家汽车生产商阿斯顿·马丁公司宣布要召回1.8万辆豪华跑车,其公告里指出中国有两家企业在油门踏板臂上提供的材料,矛頭直指中国制造不可靠。真实情况到底怎样?人民日报驻外记者分头调查那家企业的供应链。整个调查中没有加一句评论的话,就是把记者了解到的信息原原本本告诉读者。用事实说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谣言自行瓦解。

小事情要有大主题,解剖麻雀是为了触类旁通。譬如2023年6月初,安徽日报记者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之际推出的蹲点调研《江苏“配方”,能否做出安徽“味道”》,就是一个解剖麻雀式的调研。记者选取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最具标本意义的中新苏滁高新区进行观察,解析中新苏滁高新区的“成长密码”,为安徽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厘清长板与短板,为今后扬长避短提供借鉴。

(二)逻辑要缜密、自洽

新闻调查研究的写作逻辑性较强,不能一盘散沙。网络时代,新闻发布是即时的,而新闻事实是过程性呈现的,谣言很容易跑在真相前面。追求真相有着“证实”和“证伪”两种路径。“证实”,往往可以依赖权威部门的发布,而“证伪”的工作往往需要记者细致深入的调查,要形成证据链,才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调查结果,帮助公众明辨是非。例如人民日报《求证》栏目2011年曾推出调查性报道《“甬温线动车事故29人失踪”说法不准确》,为了验明网上传言,记者给网传失踪的29人逐个打电话核实,收集了29人的证据,用事实说话,粉碎谣言。实地调查,核心取证,多方互证,扎实的调查能够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三)文风要简洁,强调可读性

新闻调查研究依然是新闻作品,也要遵从新闻写作的规律和标准,比如鲜活、生动、接地气。新闻调查研究的理性色彩强,在写作中要力戒文风枯燥,少一些专业术语,多一些深入浅出的解释及分析点评;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鲜活描写和人物对话。

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新闻调查研究绝非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而是主流媒体需要强化的看家本领,是不能丢弃的固有优势。深耕新闻调查研究,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内在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记者增强脚力才能探寻事实真相;增强眼力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增强脑力才能觅得真知灼见;增强笔力才能写出精品力作。把每一件作品都当成历史的记录,新闻调查研究才 能常写常新。

参考文献:

[1]汪言海.新闻的背后[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杭春燕.牢记“五字诀”做好党媒调查研究[J].中国记者,2023(05).

[3]韩晓丽,罗彦,肖潘潘.探索以证据为核心的调查性报道——从人民日报“求证”栏目两年实践说起[J].新闻实践,2013(03).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四力核心竞争力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影响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力因素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
医改警惕“四力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