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机制建设

2023-09-16 18:00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石卫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3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双减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朱 珍 王 敏 石卫芳

“双减”政策的出台,一方面对学校的教学模式提出新要求;另一方面对家长的教育理念提出新挑战,也为家校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完美结合。家校共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互助、目标一致、地位平等、全面促发展的教育方式。

目前家校共育面临诸多困境:一是家庭和学校各行其是;二是家校共育隔靴搔痒;三是家校双方没有相向而行,而是背道而驰。想要摆脱上述困境,家校共育机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完善的家校共育机制,就是用制度的方式明确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落实保障措施,确定家校共育的途径与方式,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工作。

一、建立常态工作机制,提升家校共育质态

目前各种政策都大力倡导家校合作,但更多的是一种宏观指导,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完善,才能从本质上告别“形式大于内涵”,从而实现高品质的家校协同共育。

(一)强化沟通机制

“双减”政策是由国家层面提出、从长远视角考虑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方针。学校通过定期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校园亲子节”“每周一个家庭日”“百草园学堂”等活动,有效缩短家校之间的沟通距离,最大限度缓解家长对“双减”的抵触情绪和消极情绪。同时,依托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做好政策宣传,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学校在“双减”中所传递的育人导向以及该政策对孩子的积极影响。

(二)健全保障机制

“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各项保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一是组织保障。学校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管理体系,优化管理结构,明确管理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学校层面,建立一个家校共育工作指导站,具体负责家校共育工作的实施;在年级层面,建立“好父母来吧”,与家长共商教育策略;在班级层面,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

二是资源保障。在学校教育经费中单列出家校共育指导与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借助专业师资和课程资源,为家长提供相关服务。

三是队伍保障。建立一支专家指导队伍,聘请儿童教育、心理咨询、卫生保健、儿童营养等方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和各行业领军人物共同组建“新家庭教育智库”;建立一支种子教师队伍,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优秀教师组成种子教师团队;建立一支家长义工队伍,聘请家长义工组成服务团队,在共育实践活动中发光发热,带动更多的家长一起成长。

(三)完善评估机制

用好评价对“双减”落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缓解教育焦虑能起到关键作用。在学校评价方面,制定一套多元智能的评价机制,从课程、活动、管理、家校共育等方面展开评价,评价主体呈现教师、学生、家长多元参与,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体系;在学生评价方面,学校摒弃唯分数论,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量化和质性相结合;在家长评价方面,着重鼓励其支持学校工作、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发挥其带动作用。

二、构建问题解决机制,优化教育“生态圈”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构建家校社协同问题解决机制,确立三者的“合伙人”关系,有助于真正实现教育优质发展。

(一)社会支持是前提

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家庭教育纳入总体规划,依法将家校共育纳入制度化管理,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加大家校共育经费投入,设立非营利性家庭教育服务机构、社区家长学校;倡导社会公益服务,对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精准的教育服务;制定教师交流政策,促进师资均衡发展;督促和指导各类学校家校共育工作常态开展,建立家校社共育质量考核体系,重视过程性评价。

(二)学校支持是核心

“双减”的主阵地仍然在学校。学校组建家庭教育指导团队,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亲子关系指导等培训活动,提高家长育人水平,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学习规律;建设共成长体验馆,集接待、组织、活动、培训、研究、展示等功能于一体,聚焦家长、学生、教师“共成长”,为家校共育提供活动平台;发挥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的关键作用,关注特需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家长;做好校内“加减法”,最大限度在校内满足多样化与更高质量的教育需求。

(三)家庭支持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不仅仅是“长大”。家长要主动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育儿水平与能力,重视言传身教,做孩子学习、生活的榜样;增强共育意识,经常与教师沟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主动参与学校管理;通过劳动教育和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孩子的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

三、形成个性化服务机制,满足孩子成长需求

不同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期待不一致,一些突发事件和孩子全面发展中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甚至趋于严重,急需专业的、个性化的帮助。“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以创新的方式服务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一对一支援服务,帮助其摆脱困境,形成一套协调、链接、整合资源的个性化服务机制,不断激发孩子持续改变的潜能。

如某天下午一点半,护导教师发现小操场上,一年级的小A 同学正在猛踢小B 同学,教师赶紧飞奔过去将他们分开,小A 情绪激动,双手握拳,小B 则抱头大哭。班主任李老师经了解得知,原来是小A 在操场上玩纸飞机时,小B 不小心踩到了他的纸飞机,小A 顿时暴怒,狠狠揍了小B。

物品被损坏本是校园里比较常见的小事,可从小A不同寻常的行为反馈中所折射出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小A 为什么会采取如此极端的暴力行为?其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一)发现问题:个案记录和评估

班主任将小A 的情况进行梳理后,写入“一生一册”档案。通过跟小A 家长访谈、请学校心理咨询师专业评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小A 的实际情况,在“普通关爱、中度关爱、重点关爱”三个类别中,小A 被列为“中度关爱”。

(二)解决问题:个案分析与指导

像小A 这样的特需学生,在建档后,班主任将情况上报学校相关部门,综合学生、家庭、班主任、专家等建议,为个案订立改善目标。借助“一个学生的研讨会”“案例分析会”“微型家长会”等,实施“一家一课程”,聚焦一个学生,通过专家、教师、家长、学生、心理咨询师的现场研讨,为孩子诊断问题,探究根源,制订个性化成长指导方案,并实施跟踪服务。

(三)跟踪问题:个案跟进与结案

有了专家、教师、心理咨询师的支持,在成长方案的指导下,小A 的家长转变教育方式,用积星的方式帮助其改正不良行为,强化正向行为,经常鼓励孩子。一段时间后小A 同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不良行为。

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帮扶对象行为改正也是需要时间的,这中间有反复、倒退是很正常的现象。学校根据个案目标改善情况,做出继续跟进或结案的决定。

家校共育机制的建设,促进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成长,也促进了社会整体认识的提高。只有各方携手,直面困难,不断深化合作机制,才能消除“隔阂”,走向联合,才能达到“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理想状态。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双减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