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

2023-09-16 13:24董前程黄韵
高教学刊 2023年26期
关键词:现实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贸港

董前程 黄韵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根本宗旨凝练出的重要理论成果,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是自贸港建设和发展重要新生力量,青年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作为现代化人才的培育基地,是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该文从分析铸牢海南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价值出发,深入探究在当前社会时代背景下海南高校在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与挑战探析自贸港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自贸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代价值;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6-0015-04

Abstract: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condensed by Xi Jinp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and with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maintaining the unity of the motherland and national unity, and it is also a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ideology. 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main line of the work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Free Trade Por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new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ree Trade Port, and young people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cultivation bases for modern talents, are important posi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build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n Hainan universities, and deeply explores the main problems that Hainan universities face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social era,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also probes into the realistic path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Free trade Port to forge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Free Trade Port; awareness of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temporary value; realistic path

黨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2021年8月27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只有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适应时代变化有效应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挑战,为团结各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高校大学生是最具有可塑性与创造性的社会新生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希望在青年。高校大学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向上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海南高校学生又是自贸港建设的生力军和储备力量。海南高校作为为自贸港建设凝聚思想力量和各民族师生学习生活交往交融的主要场所,担负着铸牢海南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重任。因此要深刻把握这一时代重任的当代价值,才能更有效地发挥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重要作用,为自贸港建设的实践工作提供思想保障。

一  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

海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160余万,生活着黎族、苗族、回族等48个少数民族。这就表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岛内民族工作,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绕不开的重要议题。海南高校是为自贸港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基地,大学生是自贸港建设的储备力量。因此,铸牢海南高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  海南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为自贸港建设凝聚发展共识

要建设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就要以“发展”为导向凝聚共识,首先要厘清,发展由谁领导、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建设海南自贸港本身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选择,建设发展的最终成果将由中国人民群众共同享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使大学生群体认同党的领导、党的理论、党的政策,深刻地理解海南自贸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自由贸港的制度优越性和理论先进性,自觉地投身于自贸港建设的社会实践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个体力量。这是自贸港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遵循。

(二)  海南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为自贸港建设提供思想动力

各民族学生在高校内进行不同形式的生活交往、文化交流、思想交融的过程中,其价值观念亦呈现出从机械关联、能动联系到最终实现价值整合的规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高校各族青年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逐渐内化的过程。当青年人将“五个认同”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这种意识力量又将反过来指导他们的实践。海南高校学生将“五个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为自贸港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

(三)  海南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提升海南青年的精神力量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就是要增强海南高校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理论认同、制度认同、道路认同、文化认同。建设海南自贸港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创新尝试,自贸港的建设和发展始终是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的。铸牢高校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帮助海南高校学生认清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贡献海南青年人的精神力量。

二  海南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

(一)  海南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的成效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海南全省常住人口维持在1 000余万,人口增速在全国位于前列。全省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人群在140万左右,与之前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5%以上。目前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5.70%,在校大学生中少数民族人数稳定增长[1-2]。人口基数整体的稳定增长,是自贸港人才引进政策优势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海南省社会经济稳步提升的重要表征。由人口普查数据可见,海南自贸港在通过经济发展、政策支持获得充分的人口红利的同时,基于人才引进、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提升等因素的影响,“人口红利”在自贸港内也表现为“人才红利”。自贸港多民族、多文化、多人才的省情对海南省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省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民族合力建设自贸港打好思想基础,是海南省民族工作的主线。高校作为自贸港建设未来的人才储备基地,培育好高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高校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更深层次地凝聚发展共识,更充分地释放海南自贸港“人才红利”。

2021年8月27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3]。2021年11月18日,两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分别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五指山校区和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揭牌成立。该研究中心由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海南省教育厅联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方合作建设,设立目的旨在有效推动省内民族领域基础理论方面问题以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为海南省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智力支持。值得关注的是,五指山市作为海南黎族苗族聚居地,在促进岛内民族工作中有天然地区位优势,研究中心落户五指山市真正做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统一。“研究中心”的成立是自贸港積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族工作思想的探索实践,通过政府-高校-科研单位三位一体的科研矩阵深化海南自贸港的民族研究工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提供智力服务,为海南自贸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优化服务。

从高校大学生意识主体的角度出发,设立研究中心,有利于高校人才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依托政府部门、科研单位、高校师资的能动结合,以研究中心为研学发力点,加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团队共建,将从社会环境、学术交流平台、学生学习生活场域形成教育合力,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提供多维同向的助力。设立研究中心同时促进了自贸港大学生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民族意识最终都是为了做好民族工作,研究中心作为学术交流平台,确保高校人才有机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在民族地区实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借助研究中心的社会实践平台,高校大学生可以得到民族地区实地调研、参与科研项目的实践机会,以切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培育自贸港高校人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  海南高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工作的推进与教育方法、教育工具的发展和优化,当前对省内大学生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已经初见成效。新时代高校学生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团结、中华文化以及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大学生群体普遍能够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的重要性,以及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间的必然联系。然而,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环境、外部思想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培育海南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铸牢自贸港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还面临着以下挑战。

1  大学生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主体性认识

在大学校园内,学生主要通过举办晚会、讲座、竞赛等形式的活动来培养自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而活动的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有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您参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或校园活动的频率?”这个问题,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积极主动地参加这方面活动,有三成的学生表示自己偶尔参加,剩下超过两成的学生表示这个主题的活动除非学校强制否则不会主动参加。对于“您会主动通过新闻联保、报纸报刊等途径关注国家和民族大事吗?”的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经常关注此类消息。这两项调查数据都表明高校学生群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关注度不高,对主题学习互动缺乏积极性。这其实就是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的理解不清晰、不透彻导致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是认识主体的基本认知不明确,缺乏主人翁意识,进而影响了意识培育的实际效果。

2  高校还未形成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化课程与活动

在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概念认识的模糊,对理论内容范畴理解不到位,根本上是由于目前海南省内高校还未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化教学培养。教学培养机制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部分融入的内容不够完善,没有最大化地发挥高校思政工作的引领作用。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出现断层,缺少衔接教学与融合教学。系统化的民族意识培育工作缺位,导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二,现有的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动参与积极度不高,也反映出高校组织的部分教育教学活动只停留在浅层工作上。教学工作和校园活动与各民族师生的生活需求、情感需求契合度不高,缺少真正贴近民族文化、促进民族认同的高品质课程和活动。缺乏对区域内优秀民族文化内容的深入挖掘,教育活动形式创新不足,意识培育工作还停留在课堂理论的机械教学模式上,没有深入开展真正具备文化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其三,缺少系统化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也将导致学生只能碎片化地获取信息,无序的认知结构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内生动力。仅依靠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很难自主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认同”机制的整体性认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活动只会削弱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成效。

三  海南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分析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与新的发展要求,海南高校要统筹好“两个大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育好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高校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学生校园生活环境的特点和优势,制定渗透性强、覆盖面广的培养方案,通过体系化的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海南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五个认同”,铸牢海南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  以增强“五个认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和根本要求。海南自贸港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增强“五个认同”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主人翁精神。凝聚海南高校各民族师生“五个认同”,就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的“地基”,这样才能激发出建设好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内驱力,再进一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集思想原动力。因此,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高校要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以增强“五个认同”为价值遵循统筹规划各项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二)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化教育平台

高校构建具有长效化机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平台应从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技术、推进学术交流三个方面入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教育是高校培育学生的主要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教育的“主场优势”[4]。高校思政课程要与各学科专业课程相结合,重视主课程与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相关课程教学应从多个维度出发,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价值内涵,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学科多个视角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准则。

其次,伴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及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收集与传播是当代在校大学生信息处理的主要手段。构建海南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工具,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线上教学平台主要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拓展课堂知识,以及学习资源共享的功能为主。充分利用线上网络平的便捷性和信息时效性,使线上学习作为课堂学习的外延和补充。培育海南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工作,要形成线下课堂为主、线上拓展学习为辅的系统化教学平台。

最后,自贸港高校要利用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这一学术交流平台,综合利用政府资源、平台资源以及高校师资力量,政校合作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合理利用自贸港人才引进政策建设研究人才梯队,面向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形成政府-研究中心-大学生的正向资源流动。以政府资源促进高校学术研究工作的推进,以平台资源实现学生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高质量的高校人才储备支持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与发展。

(三)  打造“互嵌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校园氛围

“互嵌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校园氛围应理解为:多民族学生通过频繁而有序的交流交往交融,形成彼此接纳、相互认可的学校学习与生活共同体[5]。民族“互嵌式”的校园,应该成为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的舞台,避免出现一枝独秀的文化生态。各民族学生首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其次要理解、接纳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各民族学生之间要深刻认识到不同民族文化共同继承于、包含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对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以营造民族“互嵌式”校园氛围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熏陶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打造“互嵌式”民族共同体校园氛围,就要以校园活动为载体,面向学生推出多元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在海南省内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将优秀民族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创造创新在大学校园内具有吸引力、号召力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在校园内搭建民族文化交流文化墙,让各民族学生在公共活动空间展示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其次,合理安排学生宿舍的居住结构,让各民族学生有机会通过共同生活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差异。最后,学校要组织开展结构化、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活动,例如主题演讲竞赛、民族歌曲比赛、民族传统文化节等校园活动,高校要塑造精品校园活动,以满足各个民族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出嵌入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校园氛围。

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高校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价值导向,紧贴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民族工作的重要主线,将民族团结及各民族共同进步的思想理念融入高校的教育活动中,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多维度、系统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海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EB/OL].http://stats.hainan.gov.cn/tjj/ywdt/xwfb/202105/t20210513_2978130.html.

[2] 海南少数民族人口达158.3万 设6个民族自治县[EB/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H8RTTUT10514B5VB.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3]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中国民族,2021(11):54-57.

[4] 李芳.高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基本问题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4):33-40.

[5] 张鹏,张为波.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现实困境与未来走向[J].广西民族研究,2018(1):10-1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发展阶段我国国民生态素质教育的路径研究”(21YJC710056);海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hnjg2022-36)

第一作者简介:董前程(1982-),男,漢族,湖北黄冈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

猜你喜欢
现实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贸港
海南:以“大开放、大改革”促进自贸港建设“大发展”
从自贸区到自贸港:由来、发展及中国实践
从自贸区到自由贸易港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辽宁地区自由贸易现状及问题研究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与培育路径研究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现实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