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家园共育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2023-09-19 15:46宋丹丹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家园共育策略分析幼儿教育

宋丹丹

摘 要:家庭与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两个主要场所,承担着不同的职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家园共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与使命。一方面,丰富的线上互动平台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定期、科学的线上沟通能够辅助教师拟定一套系统的家园共育方案。本文从家园共育的内涵、特点出发,深入分析互联网在家园共育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幼儿教育;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6-0038-04

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逐渐朝着科学化、人性化方向发展。在以往的幼儿教育中,大多数家长将教育的工作、职责完全交给了幼儿园,并认为幼儿园应该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主体增多,因此,将幼儿园与家庭连接起来不仅能实现价值观念的统一,还能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然而,目前的家园联合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如何发挥家庭、幼儿园两个教育场所的优势,提升幼儿教育成为人们思考的主要问题。

1.家园共育内涵分析

(1)背景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基于上述规定不难发现,将幼儿园与家庭联系起来已然是幼儿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与此同时,从幼儿教育的特点来看,幼儿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所以,要想实现全方位的教育就离不开多个教育主体的合作。只有将幼儿、家长、教师等多个群体凝聚起来,才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2)定义分析

顾名思义,家园共育就是将家庭、幼儿园等主体联合起来共同构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环境。区别于以往的教育理念,家长并不是只需要参与交流会,入园参观活动即可。相反,在日常的教育中,家长作为孩子最好的老师,应配合幼儿园中的教师协同并进,确保幼儿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教师作为专业的引导者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向他们科普正确、科学的教育方式。基于家庭、幼儿园两个教育场所的有效结合,幼儿既能从父母的陪伴中获取自信心、沟通意识,又能从教师处获取相应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3)类型分析

第一,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在幼儿园中,教师与幼儿的沟通呈现出一对多的特点,即采取专业的讲解引导幼儿科学探索外部事物,然而,从实际的效果来看,由于教师数量少而幼儿数量多,所以,经常会导致教师出现“应接不暇”的现象。这时,幼儿对知识点,对活动的理解取决于他们的配合程度。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每一名幼儿都能理解当天所授的内容,教师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一方面,家长将获知当天所授的内容,明晰相应的引导方向。另一方面,教师也会一并告知幼儿的实践情况。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幼儿一边在幼儿园中学习大量的内容,一边在家庭中进行应用与迁移。相比于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既能实现一对一的教育,又能在灵活、自由的氛围中提升幼儿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

第二,教师、父母、孩子之间的合作。一直以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容易将幼儿视为幼儿教育的被动接受者,然而,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改革,幼儿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主体,还是家庭教育的主体。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幼儿视为连接幼儿园与家庭的纽带。一方面,他们的认知体系尚不成熟且容易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产生价值观、认知体系的扭曲。基于这一认知规律,教师和家长应以幼儿的实际情况为教育的基础,借助丰富的教育手段以及资源,引导幼儿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实践与模仿,为了让他们养成正向的逻辑思维以及行为习惯,教师、家长应展开互动,积极拟定相关联的教育场景。通过幼儿、家长、教师间的良性沟通,一个贴合幼儿身心發展规律的引导方式被逐渐完善。

(4)现状分析

第一,共育观念较弱。目前,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大多限于情况的沟通而非观念的互通,因此,家园互动尚停留在形式上。在日常的互动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部分教师的关注点在于:家长是否加入沟通中来,忽略了他们的积极反馈,久而久之,家长缺乏对教师的信任从而不愿意配合教师开展家园互动。与此同时,在家庭教育层面,家长与教师的教育方法经常是不同的,这样一来,幼儿在接受两个场所的教育时经常会产生疑惑,即:我应该听从谁的教育?基于上述两个问题,家园共育会因合作效率低下导致其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缺乏长远计划。现阶段的家园共育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的实施中受教育计划的限制存在多种问题。其一,目前,家长与幼儿园的互动形式较为单一,最主要的形式的家长会,在此过程中,教师向家长传递幼儿存在的一些问题。然而,单纯的问题传递并不能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所以,他们往往是知道孩子存在的问题却不知应该如何解决。其二,家园共育缺乏计划,这也导致家长和教师过于关注幼儿取得的成绩,而忽视了能力培养的长期性、系统性。

第三,责任划分不明确。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家长普遍认为,只要孩子踏入了幼儿园,教师就要满足其生活、学习等多个方面的需求。然而,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被打破,家园共育作为一种多个主体联动的教育模式需要家长的配合。这时,如果家长仍秉承以往的教育理念就会降低家园共育的效果。从实际的教育案例来看,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只需要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适当地配合教师工作,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些任务即可。一般来说,上述想法容易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即职责划分不清。基于这一问题,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合作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这一部分好像不是我的责任”的想法,进而限制了家园互动的深入发展。

第四,缺乏与幼儿的沟通。从前文的论述中不难发现,家园共育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的,以家长、教师为辅助的教育方式,所以,如果忽略了与幼儿的沟通就会使家园共育丧失其意义。一般来说,幼儿的年龄尚小,且对外部世界都比较好奇,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提出“这个是什么”“这个是怎么来的”等问题,但家长可能会因为忙于工作而忽视了相关反馈。当幼儿的好奇心没有被满足时,他们的沟通欲就会降低。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重视幼儿的观点分享,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此外,受诸多要素的限制,家长的教育理念并不科学,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部分家长仅关注幼儿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他们的精神需求,相关调查表明,许多幼儿都认为自己是孤独的,这也与家长不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有关;其二,部分家长仅关注孩子的探索成果,而忽略了其探索过程,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每一次的探索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够予以肯定、尊重,他们不仅能形成探索的自信心,还能坦然面对失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可以拟定科学的家庭共育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交流,引导家长充分明晰幼儿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2.互联网时代下家园共育的新特点

(1)内容更加丰富

一直以来,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主要停留在现象、行为的交流,即“孩子今天在园区中做了什么”。基于互联网技术,微信、QQ等线上沟通渠道为教师、家长间的沟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区别于以往的沟通模式,家长、教师拥有更为充足的时间分享彼此的观念,在此过程中,家长可以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咨询。比如:“如果发现孩子不诚实应该怎样引导?”“如果孩子缺乏时间观念应该怎样引导?”基于上述问题,教师可以更加高效地予以反馈,比如,针对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家长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引导,其一是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其二是引导幼儿产生责任感。对幼儿来说,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表述,要想让幼儿遵守时间,首先要让他们知晓:什么是时间?通过钟表等表示时间的物品,引导孩子意识到时间的内涵,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在指定的时间内做某一件事,久而久之,孩子将在心中形成“拖地需要5分钟”“扫地需要3分钟”等概念。为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家长还可以鼓励幼儿自行设计一份家务表,借助时间与家务劳动的结合,孩子既可以形成时间观念,又下意识地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一任务。

(2)形式更加多样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赋予了家园互动以新的内涵。由于教师的数量少,家长的数量多,因此教师经常无法全面地了解幼儿出现的问题以及家长的疑惑之处。在日常的沟通中,教师除了定期与不同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在家中与在幼儿园中表现的区别,还可以设置线上留言板、留言信箱等,在此过程中,邮箱、留言板均能起到一定的反馈作用。通过留言的回复,家长既能知晓“如何引导”,又能在及时的回复、沟通中产生对教师的信任,这也为后续的工作带来便利。

3.互联网时代下家园共育的路径分析

(1)应用原则分析

第一,持续性原则。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应服务于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持续性原则成为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模式应遵守的首要原则。所谓持续性原则就是坚持幼儿的主体地位,坚持家庭与幼儿园间的有效联合。通过可持续发展要素的注入,家长与教师作为幼儿的主要模仿对象实现互补与连接。此外,家园共育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基于互联网技术,家园共育呈现出一种灵活的特点,即根据社会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二,公平性原则。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在家园共育背景下,这句话同样适用。为了提升家园共育的效率,教师就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家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视同仁”。受家庭条件、父母受教育水平、教育理念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每一个家庭的实际情况都有所不同。面对配合程度不高的家庭,教师要予以充足的耐心,尽可能地让家长信任自己。与此同时,面对配合程度高的家庭,教师也要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定期推送科学的引导方式。通过有来有往的互动,大部分家长都能了解自己该如何对孩子展开引导。此外,公平性原则还体现在“用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即不能因某一个问题较为棘手而放任不管,同时也不能因某一个问题比较简单而放松。

第三,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就是将家园共育的信息透明化、开放化。通过幼儿园、家庭等多个教育主体间的信息共享,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能明晰幼儿在家庭、幼儿园等不同场景下的表现情况。针对形形色色的区别,教师要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并予以适当的引导,比如,有的幼儿在幼儿园中表现得比较沉闷,但是其在家庭中却比較活跃,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和家长应及时介入并予以适当的引导。

第四,差异性原则。相比于其他教育模式,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家园共育更加强调针对性与灵活性。一方面,每一名幼儿,每一个家庭的实际情况都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与此同时,每一个幼儿园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日常的家园共育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园区资源,传递特色的教育理念。虽然,互联网模式下的家园共育极具个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拟定长期的规划。为了提升引导的科学性,同时也为了让家长明晰大致的引导方向,教师借助互联网技术拟定长期规划,借助细致的教育规划,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能明晰彼此的职责。

(2)路径分析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重视网络环境。互联网赋予家园共育以新的内涵。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1+1>2”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明确互联网对家园共育的重要作用。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容易将家园共育简化为情况的交流,然而,随着家园共育的发展,这一新颖的教育模式不仅是沟通家庭、幼儿园等两个教育场景的桥梁,还是树立榜样,加强理论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基于上述认知,教师、家长积极重构教育理念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实践。一方面是网络共育宣传。由于互联网的兼容性强,所以教师可以将部分亲子活动搬到线上,通过各式各样的主题活动,幼儿、教师、家长需要明晰自己的使命,实现良性互动。比如,结合主题活动“大树与小草”,教师可以拟定“种子的观察日记”这一亲子活动。在此过程中,幼儿、家长、教师围绕该主题活动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教师主要从活动中关注幼儿的探究情况,了解他们的问题,幼儿主要从活动中提升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家长主要从活动中观察孩子的参与活动的大致情况,针对其中的问题予以反馈。另一方面是合作的升级。基于互联网技术,教师、家长都要确保在网络平台中的话语权,通过教育思维的交流、交汇,上述两个教育主体均能从中获取教育灵感。此外,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案例、理念更新的速度较快,针对其中有借鉴意义的思想,教师及时更新共育教育思想。

第二,开发网络平台,促进家园共育。随着线上教学的流行,幼儿园作为家园共育的重要一环,可以尝试着开发独属于本园的“家园共育网络系统”。基于该系统,家长作为一个终端用户将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参与共育教育。与此同时,教师亦可以通过视频直播、平台问答等形式及时对当前阶段的问题予以解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沟通、互动,家长将增强与教师间的信任度,进而提升彼此的默契度。比如,部分幼儿园就互联网技术建立亲子互动平台。通过“我的家园”“幼儿园”“家园共育”等板块,教师、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图片展示、流媒体、直播、任务下达功能。

第三,建立监管制度,促进家园共育。新时期的家园共育讲求教师与家长间的高效沟通。为了提高沟通效率,搭建良性的教育环境,幼儿园经常会建立监管制度。一方面,科学、量化的评价反馈机制可以倒逼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教育态度。另一方面,作为家园共育模式的信息评价渠道,适当的监管制度有助于教师、家长共同商议出一份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互联网特点的教育方案。

第四,提升专业素养,加强互动效率。在互联网时代,微信、QQ等多元的沟通软件涌入人们的生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拥有专业的信息素养,依托不同软件的特性,教师构建灵活且有针对性的沟通氛围。考虑到家园共育的效果,幼儿园可以针对不同的互联网平台展开相应的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不仅能利用线上App发布相关信息,传递办园理念,还能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理念,提升家园互动的效率。此外,互联网的出现并不代表其可以取代线下沟通,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园共育的效果,教师尝试着将线上沟通与线下沟通结合起来。比如,在谈及“长大的我”时,教师要积极利用微信了解家长的职业,接下来,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线下活动。依托活动内容,每一名参与的家长都从实际情况出发介绍基本的工作内容,职业发展方向。由于演讲者是家长,所以,幼儿在提问时显得更加放松,比如,有的幼儿想要了解律师这一职业,问道:“为什么要给坏人做辩护?给坏人做辩护有什么意义?”针对这一看似普通實则非常有价值的提问,家长应予以重视并有逻辑地分享自己的观点。通过一系列的互动,幼儿不仅了解了诸多的职业类型,明晰相应的工作内容、工作挑战,还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即我要成为一名医生、律师、记者、教师……在活动的最后,教师要鼓励每一名幼儿都用图画的方式记下自己的收获。

第五,借助互联网技术,培养科学发展观。任何一种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教育虽然为家园共育的改革提供技术支持,但也容易让教师、家长忽视线下教育。在日常的引导中,教师与家长要致力于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并拟定新颖的家庭养育模式,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培育幼儿的科学发展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经验,拟定相应的实践项目。

4.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幼儿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方向。其中,家园共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一边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掌握更多的专业技巧,一边基于自己的专业素养开展交流与互动。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家长可能会产生“幼儿教育就是幼儿园教育”的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予以充足的耐心并通过公平、平等的对话建立彼此的信任与默契。一般来说,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园共育会呈现出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基于环境等多种要素的转变,教师遵循开放、公平、差异等原则展开互动。借助新颖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教育活动以及科学的监督机制,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乐于参与家园共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颖.“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实施路径[J].好家长,2022(41).

[3]邱维利,朱秋月,王利华.新形势下家园共育路径优化的策略探索[J].亚太教育,2022(23).

猜你喜欢
家园共育策略分析幼儿教育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论家园共育视野下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服装电子商务发展浅析
完善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策略分析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