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育人路径选择

2023-09-19 07:52薄爱敬朱巧英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政课

薄爱敬 朱巧英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政课;融合育人

劳动教育是基于对人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五育并举的新举措,是重在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幸福观、提升劳动素养的重要课程,发挥着养人劳力的功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 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高职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的重要课程,发挥着德育促人向善的功效。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有着相同的育人契合点,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和互鉴性。将两者有机结合,共同发力于学生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引导和塑造,实现两者融合的双重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的契合性

(一) 教学目标的契合

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是“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的两极。新时代,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体现出在学生的育人价值、学科的教学价值和社会的发展价值上都有了更深层次要求。思政课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塑造人的课程。劳动教育则是用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的劳动光荣理念,教育学生成为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幸福观和崇尚劳动观与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观塑造功能高度吻合。劳动教育和思政课在教育目标上具有契合性。

(二) 教学内容的契合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两者的教学内容相互融通、相得益彰。劳动教育核心围绕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实现学生劳动技能、劳动素养、劳动品质、劳动创新能力并进,培养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具有较高劳动素质的新时代劳动者。思政课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其教学内容必须契合新时代特征,弘扬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引导学生不仅要理解劳动、热爱劳动、学会劳动,进行创造性劳动,还要明白“为什么要劳动”的劳动之理。二者都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确立理想信念,形成敬业、严谨、攻坚克难的职业品质等使命,在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

(三) 途径方法的契合

劳动教育和思政课都是通过改变人、培育人和塑造人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政治信仰,使学生塑造品格,成长为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两者都可以运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观念的塑造,通过社会实践项目的开展,完成知行合一的教育,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具有契合性。

(四) 实践模式的契合

鲜明的实践性是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显著的共性。让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体验和训练,有助于学生遵守劳动法规,提高诚信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创造力。思政课教学同样需要通过各类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育人,使学生在渗透中领悟。为此,在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实践内容,能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二者在使学生投身劳动实践的公共参与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二、劳动教育和思政课融合育人的瓶颈

(一) 融合育人管理机制不顺畅

受传统“重智轻劳”观念等因素影响,部分高职学校的劳动教育被弱化、边缘化。学校层面往往注重扩大招生、拓宽专业、提高技能,却忽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融合育人对高职学生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性。学校层面对劳动教育缺乏重视程度和认识偏差的存在,直接导致顶层设计缺失,外加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教师隶属不同部门,教师的协同管理存在一定的跨部门弊端,妨碍了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

(二) 学生思想观念存在错误认知

当前,部分学生存在“不懂劳动、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的思想。他们还受到传统劳动观里消极因素的影响,将“劳力”和“劳心”相对立,仍存在歧视底层劳动者、劳动观念淡薄喜欢不劳而获、劳动技能匮乏、手高眼低等问题。这些造成劳动教育的扭曲,不利于高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成为阻碍劳动教育与思政课融合育人的主观因素。

(三) 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缺乏支撑

受国家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重视程度、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缺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目前,尚未有本科劳动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现实中各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教师大多由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或者基础部老师兼职担任,其自身劳动教育理论专业化水平低。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还缺少学习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主动性,习惯将工作重心放在德性教化上,存在“为了劳动而劳动”,或者把劳动教育视作劳动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

(四) 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缺失

劳动教育内容供给在高职院校有一定程度上缺失。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隐含了对青年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要求。但受教材体系和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整个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难以找到与劳动观相关的教育内容,专题劳动教育内容少之又少。同时,思政课教师也没有深入挖掘和巧妙运用教材中蕴含的具有教化价值的劳动元素。

三、劳动教育与思政课融合育人路径选择

(一) 以“大思政”教学理念,构建“大劳动”教育观

树立大劳动观的理念,紧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施大劳动观下的“劳动教育+”,构建“与课程互嵌、与实践互融、与职业互通”创新路径。与课程互嵌,就是连通思政课,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学生劳动价值观有机结合,将工匠精神、德技并修、技能报国志向嵌入专业课,将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塑造学生的劳动品质和职业素养嵌入公共基础课。与实践互融就是依托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技能竞赛等,让学生深入城市、乡村、企业、家庭进行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增强其劳动才干。与职业互通就是依托专业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企业生产实践等,强化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与未来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同时,立足专业大类,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核心素养,以满足不同专业育人目标的特质要求。实现學生劳动技能、劳动素养、劳动品质、劳动创新能力并进,培养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具有较高劳动素质的新时代劳动者,使劳动教育落实落细,形成以劳动实践为主体、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融合为抓手的劳育必修课、思政劳育、专业劳育、实践劳育“四位一体”的“大思政”观。

(二) 增强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提升育人技能

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想上转变观念,深刻领会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及其时代价值,提高实施劳动教育的自我意识。在业务能力上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的基本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以提高自身劳动理论素质和传授劳动理论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不仅仅要强调知识的传授,还要把劳动的时代价值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劳动创造幸福的意识和劳动创新能力。

(三) 思政教学体系融入劳动教育教学目标,实现深度融合

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挖掘课程教材里的劳动教育元素,在思政课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把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等思想融入教学内容。同时,重视劳动尊严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无贵贱的劳动品德,将劳动者的责任心融入学生的劳动观念之中,开设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劳动与思政融合的关系。

(四) 创设相互融通实践项目,探寻融合实效性

1、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打通劳动教育和思政实践教学各自为政的壁垒,建立两者共同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教学中,增设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的内容,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纳入到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性考核评价。该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参与、体验各类劳动的实践活动表现与成果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光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如,在思政课的考核中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校内生产劳动、各项志愿服务、参加技能大赛、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加分项比例。

2、精心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的课程特点,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如,开展回归劳动经典解读,开设勤工助学岗,开展校园劳动日、非遗工作坊、茶艺、园艺、书法等体验活动。

3、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结合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相关联内容,拓展共性的实践基地,营造积极向上、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如,利用各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内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等开展实践活动;与各书院联合进行丰富多彩的劳动类项目大赛、利用学生的专业技能帮助师生维修电脑等活动。

(五)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劳动实践自觉

1、在顶层设计中完善科学高效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多维多元多样”评价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讨论跟帖作为过程性评价,将劳动教育理论学习证书作为结果性评价,将增值性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将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将劳动作品展示式评价、劳动心得的分享式评价、融合式评价、多主体评价相结合,形成评价内容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完善“导向性、成长性、系统性”的递进式评价指标。围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以导向性、成长性、系统性为原则,遵循阶段性的递进式规律,让新生在入校到第三学年的不同时间节点,分别完成相应的评价指标和任务。不同时间节点测评着力点不同且呈螺旋式上升,最终进行“后测”,检验劳动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如,在新生入校时,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其劳动教育需求,制定劳动教育规划;第一学年,主要通过课程平台教会学生崇尚劳动、热爱生活,尊重劳动、塑造品质,提升劳动素养;第二学年,主要通过劳动实践周、专业实习实训、技能大赛、志愿服务,实现职业体验、技能提升、技术提高、奉献社会的劳动技能提升;第三学年,主要通过职业选择和创新创业完成对学生劳动创造的培养,实现职业体验、创新创业、以老创新、成就幸福的劳动创造力的提高,并通过劳动项目单、劳动清单、劳动档案袋实现劳动教育评价。

2、制定劳动教育清单。结合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归纳整理出理论学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四大类别的劳动清单,开发网络课程、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生活事务管理、“低碳”践行、专业劳动、创新创业、专业服务、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11个任务模块,设计出劳动教育必修课学习、劳动素养选修课学习、洗涤个人物品、设计自我形象、清洁环境卫生、系统收纳物品、美化生活环境、注重膳食营养、策划聚会、家庭烹饪制作、处理个人事务、承担家庭事务、生活情趣养成、“低碳理念培养、“低碳”环保活动、专业实训课程、专业顶岗实习、参与技能大赛、新技术的应用、新工艺的物化等25个劳动项目,并详细作出实施建议和成果评价要求,使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落细、落小、落实。

3、思政课考核中增设劳动教育内容板块。改变传统单一思政课内容的评价体系,构建大思政课的育人考核体系。在思政课成绩考核评定中增加劳动教育相关理论知识考核内容板块,合理设置劳动清单考核比例。如,适当增加劳动模范主题班会设计、工匠面对面交流感悟、劳动教育实践项目体验、劳动实践周总结等考核内容的权重和比例,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板块学习的重视。

总之,要与时俱进探寻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的契合点,寻找两者协同融合、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有效路徑,在“大思政课”下挖掘融合发展的最大值,实现共同育人目标。

作者简介:薄爱敬(1966-),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责任编辑 张萌喆)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