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非专业足球运动员损伤现状分析*

2023-09-19 07:48杨君临李荣源
运动精品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练员队员足球

杨君临 李荣源

(1.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体育部,广西 南宁 530000)

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体育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推动下,高校校园足球热情不断提升,校园足球运动参与人数不断增加;另外随着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逆转获得2022 年女足亚洲杯冠军,校园足球氛围也达到一个新的高潮。但另一方面随之增加的运动损伤状况也不断出现,极大地危害了高校足球运动员的学习生活与身心健康。故本研究对参加广西第八届“千里杯”校园足球联赛本科组的部分代表队进行运动损伤状况的收集与整理,对普通高校足球运动员存在的损伤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期能够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促进校园足球人才的培养与成绩的提高[1]。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调查以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存在的运动损伤为研究对象,以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届千里杯校园足球联赛(本科组)的大学生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其中男子运动员50 名、女子运动员50 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知网、图书馆及各大数据库搜索相关书籍、期刊及学术论文。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比赛期间进驻赛区的运动队队员现场发放问卷并委托部分代表队教练员协助分发,共发放问卷100 份,回收有效问卷91 份,有效率回收率91%。

1.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赛队教练员、高校足球教师、康复医学科医师以及中国足球协会讲师等)访谈了解大学生足球运动中常出现的运动损伤及其原因、运动损伤的相关预防注意事项以及对高校类型及所处地域对运动损伤处理恢复所存在差异情况的看法。

1.2.4 数理统计法

将问卷调查反馈相关数据内容录入Excel 中,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参赛队员特征

本次调查对象均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代表队,年龄18-24 岁,具有低运动等级,非体育专业的特点,近半数队员进入高校前未经过系统足球训练,少量运动员为进入高校后首次接触足球运动。

2.2 运动损伤现状与特征

2.2.1 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

由表1 知仅有个别队员未发生过运动损伤,仅占调查总人数的5.43%。在发生过运动损伤的运动员中,一次损伤18 人,二次损伤25 人,三次损伤13 人,四次及以上损伤31 人且占比最多达到33.7%。由此可见,运动损伤在运动过程中极易发生,并且容易多次发生。

表1 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统计

2.2.2 运动员运动损伤类型

本次参与调查的运动员存在的运动损伤类型主要表现在:皮肤擦伤,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骨折(裂),运动后不适及其他。由表2 知,占比最高的三项分别为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和皮肤擦伤,分别占比40.22%,33.7%和14.13%。通过前期调查,赛场走访和对教练员的访谈得知,大部分损伤发生的原因是因为,运动员在比赛训练前没有进行正确完整的热身活动,在突然发生的拼抢面前,极易发生拉伤、扭伤等急性闭合性损伤。同时,作为非专业的运动员,较差的肌肉力量,也为运动损伤的发生增添了风险,年轻队员往往喜欢尝试一些难度较高的技术动作,而变形的技术动作也常常会造成运动损伤的发生[2]。对严重损伤的调查表明,严重损伤在本科组运动员中发生较少,仅两例发生过骨折,没有运动员发生过关节脱位(脱臼)。此外,还有少部分运动员出现了运动后不适以及其他症状,总占比不到10%。

表2 运动员运动损伤类型统计

2.2.3 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

由表3 可知,下肢存在的运动损伤最为普遍,脚踝损伤有68 次,占比高达73.91%,小腿损伤43次,占比46.74%,大腿损伤有42 次,占比45.65%,膝关节损伤36 次占比39.13%,足部损伤37 次,占比40.22%,其中多为脚趾损伤。在足球运动中,除守门员外,几乎所有的技术动作都是通过下肢来完成的,在下肢损伤中,膝关节和踝关节主要以关节扭伤为主,大腿与小腿以拉伤为主要损伤类型。关节的扭伤主要由三个原因引起:最主要的原因是训练或比赛中与对手的接触碰撞;其次是因自身疲劳导致的技术动作变形及力量不足,在高负荷情况下极易造成关节损伤;最后是因糟糕的场地条件或天气影响而造成的意外损伤。在腿部拉伤方面,主要是由于赛前准备活动不充分,以及疲劳造成的。气温因素对广西校园足球运动损伤影响较低。运动损伤对上肢的影响较小,主要集中在对抗后落地时肩肘部的擦伤,分别占比5.43%和9.78%,头部损伤主要因争抢高空球碰撞所致,一共发生九次,占比9.78%。另外占比较低的颈部和胸部损伤,分别发生3 次和4 次,占比均不超过5%。

表3 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统计

2.2.4 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的时段

本科组比赛赛制为90 分钟,若未分胜负则进行点球决胜,没有加时赛阶段。在本次调查中,有66.09%的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在下半场,有百分之33.91%的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在上半场,通过走访了解到,运动损伤在上半场的发生时间段较为平均,除开始比赛后的前15 分钟有少量运动员发生因热身运动不足造成的拉伤外,其余损伤基本都是与对方队员拼抢对抗造成的。在下半场比赛中,损伤发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60 分钟以后,此时伴随体能条件的下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往往会存在变形的状况,加大了损伤发生的可能,同时身体的疲劳也会加大对抗损伤发生的风险[3]。

表4 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时段统计

2.3 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有14.13%的运动员表示完全不了解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分别有25%的运动员表示了解或者比较了解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也有31.25%的运动员对运动损伤有过初步的了解,仅有四位同学表示非常了解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占比4.35%。

2.3.1 比赛拼抢、犯规造成的损伤

对非专业足球运动员来说,拼抢、犯规是最常见的损伤发生原因,拼抢是足球运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具有高对抗的特点,对于业余大学生运动员来说,拼抢动作常常伴随着技术动作的变形,并且在可以保护自身的核心力量上相较专业运动员有一定不足,较难控制自身姿态,极大增加了运动损伤发生的风险[4]。同时,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大学生足球运动员,情绪状态易出现波动,有时会采取一些过激的犯规动作侵犯对方运动员,从而造成对方运动员被动的运动损伤。

2.3.2 热身不充分造成的损伤

完整的准备活动有助于提升身体机能,使运动员肌肉温度升高,粘滞性降低,同时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可以有效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5]。通过调查发现,有69.57%的运动员每次都认真做准备活动,同时,也有26.09%的同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进行准备活动或每次都进行准备活动但不够认真。说明绝大多数运动员能够认识到准备活动对避免运动损伤的重要性。不过,在走访中了解到,因热身动作过于单一、重复,容易使运动员感到枯燥乏味,降低运动员的主动性,造成精神懈怠,降低准备活动的效果。

表5 运动员赛前进行准备活动情况

2.3.3 天气及场地因素造成的损伤

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气候尤其是与降水有关的天气对运动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根据调查显示,有58.7%的运动员存在雨天受伤的情况。运动员在雨天进行训练、比赛时,场地因降水更加湿滑、泥泞,对运动员的转身、急停、跳跃等需要爆发力的技术动作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并且会加快运动员体能的流失,加速运动员的疲劳。同时,降雨还会降低运动员的体表温度,加快热量的散失,容易造成运动员肌肉冷却,使肌肉粘滞性增加,降低关节灵活性,使损伤更易发生。

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展现,除了需要过硬的自身能力,还需要场地等外部条件的加持,一块优秀的比赛场地往往能够帮助运动员更好的发挥自身水平,本次赛事采用天然草坪进行比赛,场地条件较好,但因短时期、高密度的比赛,存在部分场地区域的平整度欠佳,地面偏硬的问题。同时,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代表队常规训练场地为人工草坪,队员在天然草坪的比赛经验较少,有部分队员缺少适合在天然草坪进行比赛的球鞋,限制了自身的发挥,增加了损伤发生的风险。

2.3.4 自身精神状态所致的损伤

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助于运动员发挥自身的真实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但消极的和过于积极的精神状态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部分队员由于受到学习、生活、作息习惯甚至是个人情感的影响,在训练、比赛时精神状态较为消极,表现在拼抢积极性降低,跑动减少,反应变慢甚至技术动作绵软无力等各个方面[6];相反,有些队员在训练、比赛时过度兴奋,难以合理控制自身的技术动作,不断犯规,甚至过于亢奋造成与对手的冲突,并且极大的消耗自身体力,将自身置于受伤和风险之中。

2.3.5 损伤后运动或损伤未痊愈运动导致的损伤

在日常的比赛中,一些队员受伤后带伤坚持比赛,也有一些队员受伤后为了及时赶上某场比赛而提前恢复训练或出场比赛。这无疑会对运动员造成二次伤害,使损伤程度进一步加重。根据统计数据,仅有9.87%的运动员从未带伤参加训练或比赛,有超过半数的运动员表示有过带伤进行比赛训练的经历,占比达到了51.09%,另外还有14.13%的运动员表示经常会带伤参加训练比赛。说明运动员没有正确认识到在受伤的情况下参加比赛对自身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存在自我保护意识不足的问题,同时教练员也存在对受伤队员监管的疏忽。

表6 运动员损伤后参加比赛情况

2.3.6 其他因素所致的损伤

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还会受到比赛装备、比赛强度甚至是教练员水平的影响,不合适的比赛装备为损伤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较大的比赛强度增添的损伤发生的风险,教练员水平的不足使运动员缺少科学合理的训练,也不利于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4 损伤后的处理与恢复

在足球运动中损伤的发生不可避免,能否正确的处理损伤显得尤为关键,对运动损伤的正确处理,不仅能够极大降低损伤对运动员带来的身心健康影响,还能够缩短运动员的恢复时间,有助于保持球队整体竞争力。通过调查发现,57.61%的运动员在损伤后仅自行处理,14.13%的运动员由球队教练进行处理,15.22%的运动员会选择到学校医务室就诊;有39.13%的运动员表示,自己所在校队从未有固定的队医,有35.87%的运动员表示,校队在通常情况下配备有专业队医。分析来看,不同学校间差别明显,部分高校代表队对运动损伤的重视程度欠佳。在对运动员的运动保障上,建立医务监督体系是一重要举措,有91.3%的同学认为需要建立医务监督体系,其中有51.09%的运动员认为非常需要建立医务监督体系。

在运动康复方面,30.43%的运动员在一周内康复,40.22%的运动员在两周内康复,有5.43%的运动员无法在一月内康复,损伤恢复时间在一年以内。针对受到损伤的运动员,13.04%的教练员一直会对损伤队员安排针对性的恢复训练,分别有16.3%的教练员有时或经常会对受到损伤影响的运动员安排针对训练,但分别也有28.26%和26.09%的教练员从未或很少安排针对损伤后的针对性训练。

表7 运动员损伤后处理方式统计

表8 运动员损伤后恢复时间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参加本次比赛的运动员损伤情况较为普遍,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94.57%),且有运动员发生多次损伤。

(2)运动损伤的发生部位主要位于踝关节(73.91%)、小腿(46.74%)、大腿(45.65%)以及膝关节(39.13%)。主要集中在下肢,上肢与头部损伤情况发生较少。

(3)参加本组比赛的运动员主要以轻度损伤为主,如擦伤与拉伤,骨折等严重损伤发生较少。

(4)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较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以遭受犯规行为、在较差天气下比赛等为主的外部原因。②以准备活动不充分,使用错误的技术动作和较差的精神条件等为主的内部原因。

(5)部分高校对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重视不足,发生损伤无法提供及时的处理,没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医疗监管体系缺失。

3.2 建议

(1)提倡科学化训练,如FIFA11+的训练方式,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水平,加强体能储备,不断提升身体素质。同时提升培养运动员自我保护意识的力度,重视赛前热身与赛后放松[7]。

(2)加大对运动员的精神状态的关注力度,发现异常及时了解相关情况,面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处理,对运动员进行心理疏导,以积极的精神状态面对比赛。

(3)建立医疗保障体系,随时关注运动员的健康状况,做好损伤预案,为可能出现的损伤做好预防和处理,为受伤队员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指导受伤队员进行康复训练[8]。

(4)教练应根据不同的比赛时间、不同的比赛场地、不同的比赛天气对运动员提出相应的准备要求,使队员在明晰比赛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比赛,将损伤的外源性因素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教练员队员足球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认识足球(一)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