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路径研究

2023-09-21 03:15苏国晖
理论观察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

苏国晖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代课题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分析与解决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吸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神,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6 — 0070 — 0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进一步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深刻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面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2]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具体实践的丰富,社会各界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给予了更高的关注。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文化

基因

马克思主义是在借鉴和汲取了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基础之上形成了开放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个成果自然也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国近代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经提出,欧洲的哲学思想包含着很多中国因素,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由耶稣会士介绍到欧洲,经过马克思主义者们一番科学化后,又回到了中国”[1]。他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中国人之所以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关键因素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从这一角度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回归和溯源。

(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和而不同”,在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五千年历史中,在与各种文化的交往、交流甚至对抗中,不断借鉴其他文化的积极成分,重新融合焕发出新的面貌。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以儒家学说作为基础的各派理论不断发展,显现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所出现的重大社会转变和思想文化激荡,更是开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激烈的多元文化碰撞,开启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思潮交融的新进程。在此风云激荡的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中国人民在反复实践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伟大征程中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实现了三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飞跃。

(二)中华传统文化以“大同”社会作为最高社会理想追求

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美好的生活有着深执著的追求,对理想社会早有设想。《礼记·礼运》有载,孔子认为“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2],描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的构想,这一思想对中国历代读书人和统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终身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大多数也认同“大同社会”的社会理想。大同社会理想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特征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中国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这让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让他们在中西方文化激荡交流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就曾借用“大同”的设想,提出了新中国的建设发展目标,描述了人类进步的远景目标,提出“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3]。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提到,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有“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可以说,发源于中华文化“大同社会”,对美好社会的朴素向往,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描绘,在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相结合之后,获得的新的生命,成为可以实施、可以现实的伟大实践,也为中华民族为构建和谐社会开辟了道路。

(三)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中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历史上开明的统治阶级大多坚持以民为本,《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几千年来,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以及各级官吏、文人,都有诸多“民本”的思想实践,包含中华传统文化与哲理,历史证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选择,融合的过程也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基础上,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体,更是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球解决贫困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是传统文化“达则兼济天下”胸怀的体现。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各领域。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更是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任务,明确要求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拓展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外的功能,文化技能传承成为职业院校第四个最重要的功能。在高职教育提质培优计划深入实施的背景下,着眼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復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神圣使命,发挥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大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定位,树立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自信,在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着眼于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万计的中国制造所需要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技能支撑。高职院校在学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职业院校要进一步要注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国家的政策要求,也是逐渐成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的广泛共识。

(三)实现高职院校文化技能传承功能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墨子、颜之推等著名职业教育思想家,涌现出鲁班、蔡伦、黄道婆等著名工匠,具有灿烂辉煌的传统职业教育历史,积累了诸多领先于同期世界其他国家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我国的高职院校自创办开始,就具有文化技能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随着国家之间的思想文化发展的交流和碰撞日益频繁,中国传统职业技术技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高职院校在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需求就更为迫切,“鲁班工坊”的在全球的实施就是传统文化技能走出去的成功实践。

三、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面临的新情况

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融入人才培养工作,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职院校,从教师到学生,形成了层层传导的共识,各高职院校开展了很多有益实践,不过,由于此项工作的持续性、长期性、系统性,目前,面临一些新情况需要予以重视并谨慎应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

《共产党宣言》指出:“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

了。”[5]随着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拉近了各国的距离,互联网的普遍运用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交流,各种信息在不同国家之间瞬间即达,在此情况下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文化交流、互相影响日益频繁,一种文化想要隔绝于世界之外存在已不可能,文化的多元化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借助资本的扩张和军事侵略,一些西方国家趁机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兜售自己认可的意识形态,打压、批判其他国家的文化,倚仗文化霸权实施文化殖民,借助新冠肺炎疫情的复杂情况混淆是非,试图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社会转型价值取向的侵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后,更是解决了很多社会难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各国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频发,世界动荡变革。这一时期,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国内的价值观念取向正能量聚集和形成也受到一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确定仍尚未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经受考验,受到部分不良价值取向的侵扰,甚至是在大学校园中,个别大学生受拜金主义的影响,毫无节制地追求物欲私利,放松了艰苦奋斗传统美德的坚守。

(三)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迅速发展。在职业教育向类教育转换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高质量教育教学,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的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设置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同时,教育过程中引进了一些西方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也对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有较大冲击,形成了职业教育“工具型”的教育模式,更多注重于专业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则被忽视。

(四)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升

职业院校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影响和塑造学生的意志品质,弘扬具备“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传统民族职业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职业院校传承的独特功能,这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展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深入开展,有些成效尚未显现出来,与目前高职院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师队伍素质总体不高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参差不齐有关。

四、高职院校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职业教育已经作为类型教育独立发展,承担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培养具有远大共产主义理想、深厚传统文化情怀、精湛技术技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越来越成为战略需求、人民期盼。高职院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要实现创新性发展,并运用好传统文化中的职业教育精神内涵;高职院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立足中华大地,以培养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从以下三个方面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思想引领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把中华传统文化放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中去选择、去积累,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方面把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提炼出来,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另一方面要避免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如“全盘西化”或“儒化中国”等,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導地位。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地位作用,以及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引导大学生立足中国的历史文化,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二)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中华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发展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必须注重发挥机制的重要作用,确保高职院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职院校要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实现两者融合路径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现阶段而言,高职院校要从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机制、日常行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等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效性。

(三)以实践为导向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修身、提升人格境界,注重爱岗敬业职业精神的培养,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在职业技术教育;另外,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要注重融入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精益求精的中国传统职业精神。高职院校要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积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而感染和鼓舞高职院校学生,引导学生立志成为服务于民族复兴伟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参 考 文 献〕

[1]窦宗仪.儒学与马克思主义[M].刘成有,译.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2.

[2]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10.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