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外贸产业绿色发展策略探析

2023-09-24 16:18李秀琴
中国市场 2023年25期
关键词:绿色经济

摘 要: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密切相关,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的现代社会文明和经济建设需要坚定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开拓。绿色发展道路上,区域外贸产业面临阻碍的同时也面对新的发展生机。一方面,传统产业和贸易在区域外贸比重较大,存在转型阵痛;另一方面,在全球绿色发展趋势下,国际贸易绿色壁垒问题日益突出。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符合时代潮流的绿色外贸发展也为区域外贸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有力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国际价值链分配地位。基于区域外贸的绿色发展特性,文章提出了五项绿色外贸发展策略,包括区域绿色外贸发展紧跟国家对外经济发展战略、融合地域文化提升区域特色品牌价值、建立系统协调合作机制提高绿色产业效益、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引领绿色转型、强化国际标准认证提升品质。

关键词:绿色经济;区域外贸;生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25-000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25.009

由于各国的资源配置、产业体系结构和环境生态要素的不同,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日益广泛。对外贸易影响全球的经济发展体系和发展模式,是绿色经济关注的重要方面。环境学者发表了对对外贸易导致生态自然环境恶化的忧虑,认为缺乏规范和引导下,可能形成对环境质量和生态发展的负迁移。而过去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要素密集型为对外经济要素禀赋参与国际贸易,形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损耗。为实现持续循环经济的发展,区域外贸产业的绿色转型亟待必行。

1 绿色经济发展趋向

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高歌猛进,三次工业革命推动各经济产业快速扩张。但由于长期以来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形成资源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损害,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绿色植被遭大面积严重破坏、各类工业和生活垃圾污染着土壤、水系和空气,衍生出的各种生态问题频繁出现,自然灾害多发,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弥补过去经济发展忽视生态保护的弊漏和创生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绿色经济成为当今经济发展潮流。

英国的环境专家皮尔思在1989年提出了绿色经济理念,探讨基于自然环境承载力考量经济发展平衡标准。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文件,探索环境生态提升和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阐述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两山理论”,提出“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旅”,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绿色经济发展道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颁布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图景,通过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建设清洁能源体系、倡行绿色低碳消费等,全面构建绿色创新发展体系。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显示了中国实行绿色发展和改革的决心,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2 绿色转型对区域外贸发展的影响

对于区域外贸而言,绿色转型带来了挑战也迎来了机遇。在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区域外贸产业要直视绿色发展困境进行突破,同时绿色生态元素在外贸的融入也为区域外贸带来了机遇,促进区域外贸价值体系的提升。

2.1 区域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面临压力

首先,区域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面临压力。我国经济较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在国际贸易分工中为嵌入发达国家控制的价值链体系中,主要处于中低端。经济的发展长期依赖传统制造业,以资源损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尤其非核心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以初级产品制造业、组装加工业、低附加值制造业为主,增值能力弱。

其次,区域产业和外贸经济中,高耗能高污染传统产业占相当大的比例,初级加工产品的出口也是占区域外贸相当份额。以衢州为例,根据2021年衢州统计公报信息,衢州对外出口贸易中传统产业贸易比重较大(见表1),化工医药产品、机电产品、纸类制品、服装纺织品等传统产业出口额占比超过60%。雖然衢州传统制造产业是出口贸易的主体,但是出口获利的利润率与出口规模不匹配,与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不匹配。

最后,绿色外贸发展需要针对传统外贸产业融合生态环境保护考量的因素进行转型和升级。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产业发展战略,因此要在保增长稳经济的同时推进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衢州传统产业企业需要从资源开发、绿色产能效率提升、贸易结构优化等诸多方面升级,也由此要面对绿色转型中出现的加大资金投入、突破技术升级瓶颈、解决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而这些都是地方企业的薄弱环节。单以企业自身的投入难以满足绿色转型需要的发展缺口。绿色转型的资金投入、人才储备和技术发展仅依靠企业自身需要长期的累积才能实现“质变”的发展。但是绿色转型蓄势待发的当下,在传统产业企业不能确保绿色经济模式转变短期增加效益却需要大量投入的情况下,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动力不足。因此构建的区域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内外“合力”培育绿色经济“雨林”郁郁生机,是转型面临的重要议题。

2.2 绿色壁垒制约区域外贸发展

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国际贸易环境愈加复杂多变。当下已经有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全球深入推广和实践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然而疫情影响和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不稳定等因素导致全球经济下行,贸易保护主义悄然抬头。在WTO协议框架下,关税形式的贸易壁垒的实施被限制,而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被以环保为立法的外衣进行贸易保护主义,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后危机时代愈演愈烈。

绿色贸易壁垒原指一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而实施的限制或禁止国外某些产品的进口。而实际国际贸易操作中,一些国家以环境保护名义,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技术歧视、实行不合理产品环保标准、设置烦琐贸易审批程序、征收额外环境保护税等,阻碍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我国进出口产品的流通和区域外贸经济发展。绿色贸易壁垒形式多样,以欧盟为例,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包括技术标准与法规、安全认证、绿色包装制度、标签制度以及绿色环境标志和检疫,相较于关税壁垒形式和内容更加复杂,针对性更强,这对于缺少系統针对进口国贸易壁垒分析研究的区域外贸企业来说造成了严重的外贸困境。

例如进入WTO后,衢州的蜂产品包括蜂蜜、蜂蜡、蜂王浆等在欧洲销售具有市场优势,出口增长明显,但是2002年欧盟实施了严格的进口蜂产品标准,限制了中国蜂产品进入,衢州蜂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另外,衢州开化 “龙顶”茶叶出口业面临绿色贸易壁垒。欧盟对中国茶叶采取严苛的农药残留进境检验措施,并且每年更新标准。2019年农药残留标准新增了170种农药的检测。日本也对茶叶进口实行“肯定列表制度”,将茶叶的农残留检测项目数提高到276项。这些绿色贸易壁垒导致衢州茶叶进入出口市场的准入门槛升高。另外有些检测认证技术和仪器地方上难以具备,这些给区域外贸造成了实质的出口障碍,也增加了区域外贸成本。

2.3 绿色经济带来产业升级机遇

在绿色经济发展趋势下区域外贸在面对重重挑战时也迎来产业转型升级机遇。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以低附加值初级加工为主,在国际产业价值分配链中处于中低端,产业效益和效能都相对较低。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以沉重的生态环境损害为代价获取与之不相对称的微薄的贸易外贸利润。绿色经济发展规划能促进扭转区域企业片面地追求短期效益的经济模式,由被动被国外市场牵制,变为主动地进行技术升级产业改造,提升我国区域产业的国际市场地位,开拓市场潜力。一直以来外贸产业发展方向和全球产业价值链分配由西方发达国家决定,我国外贸产业处于被动地位。而绿色发展在生态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概念下,强化智慧经济理念和高精技术开发等,有利于区域产业在国际贸易中提升产业标准认定和价值链分配的话语权,提升利润率。由此可见,积极绿色转型地方产业,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生态环境改善,为实现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推动产业经济从初级产品加工向深加工发展和精细工艺升级,向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道路迈进。

2018年衢州发布了“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的城市长期绿色发展规划,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对衢州经济进行绿色产业链升级和绿色转化,推进高新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产业融合。从图1、图2和表2可见,自2018年衢州强化实践绿色经济发展思路以来,虽然应对出口外贸面对疫情不利影响和绿色转型成本投入增加等诸多困境,但出口竞争力不降反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出口总额增长幅度逐年递增,上升幅度明显,2021年衢州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达36.4%。区域发展积极主动地融合绿色经济改革进行产业转型可以开拓高新产业发展,也为传统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帮助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瓶颈。

3 绿色经济下区域外贸发展策略

3.1 紧跟国家全局经济发展战略,开拓国际市场

区域经济发展时要有大局观,因势而动要比独立而为更能获取成效、事半功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中国与沿线国家建立双边和多边贸易机制,发展共商、共享、共建的国际经济合作关系,深化基建合作、经济贸易往来等。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拓展对外经贸合作的机会和优势。衢州的多项产业契合“一带一路”的基建合作和贸易需求,包括机械装备制造、化工原料、电力设施制造等,充分把握“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开拓外贸市场,提升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层级,由原来的中低端初级产品加工生产,向对外高精尖产业贸易层级发展,实现绿色贸易效能的提升。只有更开阔的对外贸易领域方能提供更宽松的对外贸易升级和产业升级空间。同时,当下RECP正是外贸热议话题,RECP于2022年1月1日开始生效,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衢州产业要积极运用RECP贸易合作框架,寻求更多和更高端国际产业价值链地位的对外贸易机会,才能切实打通产业向绿色经济转化升级的通道。

3.2 融合地域文化意向,打造国际营销区域品牌标识

绿色经济的发展要突破粗放发展模式和困守中低端的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状况,要多元化创造性提升产业链的层级,要有策略地增加出口产品 “溢价”,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品牌战略是绿色经济实践的必然策略。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品牌战略需要具备“文化自信”,基于中华的、本地域的文化对地域品牌进行包装以及推广。如果缺乏文化自信,盲从西方的品牌建设模式,难以在区域产业资金和产业影响力有限的情况下突破国际市场品类同质化困境,难以在纷繁众多的国际市场产品品牌中崭露头角。因此融合地域文化进行区域品牌建设,能形成鲜明的、有特色的品牌标识,给目标受众留下印象。地域文化本身是丰富的资源宝库,地域文化融入品牌塑造,能为产品营销锻造文化语境,延展产品品牌意义内涵,提升产业价值。“东南阙里,南孔圣地”,衢州具有千年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南孔文化润泽人文雅韵、柯山弈谷流传仙人棋风、仙霞古道印刻古往峥嵘岁月。璀璨的地域文化因此注入区域品牌建设,再经有效的跨文化的言语交际策略打磨,将使区域品牌在国际市场营销中显示出卓然不群的差异化品牌效果。

3.3 建立“政—企—学”协同合作机制,突破绿色外贸技术升级瓶颈

产业转型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技术的升级,只有技术的保障才能将绿色产业蓝图转化为实践产业成果。然而绿色经济技术升级一直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瓶颈。单靠企业的个体行为,难以实现全局化的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尤其是区域经济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人才和科研平台人脉,在绿色产业技术上难以实现突破性的纵深发展。然而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可忽略。中小企业的绿色转型步伐关系着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只有保障和推进中小企业的产业绿色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才能扎实实践绿色经济道路。为此,政府需要强化对中小企业绿色生产、贸易技术发展、创新的引导和扶助。利用政府的资源建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科创”协作平台和 “校企”合作平台,推动各类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对接和合作,促成科研团队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项绿色发展技术难题进行课题研究和项目合作,建立“一对一”的绿色转型技术帮扶机制,实现绿色科技帮扶和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另外,开设区域绿色经济发展论坛,一方面,提供平台让中小企业充分表达绿色经济转型中的需求,强化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交流,使地方中小型企业更好地获得绿色经济发展政策学习指导和技术支持。如衢州外贸企业遇到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可以通过绿色论坛积极沟通,得到政府部门和专家的实时分析和反馈。另一方面,在不同阶段不同主题论坛下,适时跨区域邀请企业、机构参与绿色论坛,能增强城际企业协作互动和优化资源配置和交流。如衢州地处四省交界,积极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通過开展四省边际城市联合绿色经济论坛等活动,能促进跨省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合力。

3.4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强化对外贸易绿色转型牵引

绿色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优化转变,通过技术引进和生态元素项目资本投入使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和谐化、资源利用精细化、污染废物处理升级化。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能帮助区域产业和外贸突破融资约束困境,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金融业赤道原则提出金融机构要分析投资项目的社会风险,有社会责任意识,强化项目评估审核。优化的绿色金融体系通过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的金融制度,设置绿色资产权重评级,绿色信用指标、绿色信贷生态环保门槛、绿色融资优惠和补贴等为绿色产业和外贸的发展进行引导和助力。衢州践行“美丽经济”,2017 年制定了《衢州“十三五”绿色金融发展规划》,推进绿色金融改革,落实金融体系对社会和环境的管控。搭建衢州绿色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衢融通),嵌入绿色标准对企业项目进行评估。

在区域绿色外贸方面,绿色信贷设置的绿色门槛,引导了外贸行业绿色生态发展模式,同时也是金融领域为区域外贸产业的绿色认证与背书,促进外贸的绿色品牌形象发展。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化,外贸经济的发展面越来越广,绿色生态概念赋值下的区域外贸能更好地为目标市场所认可和接受。同时绿色金融推动数字化技术、智慧云技术、绿色品控技术等促进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开拓新的增长点和提高增长幅度。

3.5 强化质量监管体系,推进绿色国际标准认证

在面对具体绿色贸易壁垒障碍时,区域产业和地方政府需要积极的应对态度。积极提升产品质量,进行绿色生产改造,提高区域产业绿色生态素质和品质标准,与国际接轨。随着时代发展和消费者观念的改变,从生态环保、健康自然消费理念、市场发展趋向产业和产品的绿色生态品质,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市场准入要素。区域经济发展须以此为契机,强化监管,提升对企业绿色生产和产品品质的要求与评测能力,对标国际的质量标准和生产管理规范,促进企业的品质升级。例如,引入企业管理系统相关的ISO 1400环境管理认证体系,从出口产品品质和生产管理运营细节多方面地强化区域产业绿色品质。ISO 1400环境管理认证系统通过科学管理机制对企业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进行系统监控,其认证有利于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然而目前地方企业通过ISO 1400认证的数量仍比较有限。诸如此类规范产品品质或生产工艺和管理的国际标准认证,需要地方政府进一步强化产业监管和支持引导、地方企业积极参与、行业联盟组织协力合作进行推动,以提升区域外贸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获得更多国际市场机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出口障碍。

衢州蜂产品出口在遭遇欧盟绿色贸易壁垒时,积极寻找解决策略,从生产供应源头到产品对外销售检测等多方面进行改造。一方面将分散个体生产改为基地统一标准化管理生产,使生产过程符合欧盟准入标准;另一方面加强产品检测,引入品质管控人才和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国际标准认证,通过了欧盟ECOCERT有机产品认证,突破了技术贸易壁垒,并以此认证重新进入原欧洲市场,开拓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4 结论

“青山秀水”用在许多诗文篇章中描绘一方山水,承载了人们对和谐生态环境下美好生活的期许。山峦叠翠、汀州碧水的自然生态景致不仅是提供诗人灵感的源泉,也是孕育地方钟灵毓秀和滋养锦绣繁华的沃壤。绿色和谐的自然生态体系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础,是人类成就当下兴荣、实现未来图景的根本。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相依相存。如果没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保障,经济贸易的长效发展难以实现。只有立于当下着眼未来,积极主动进行绿色转型,区域经济才能在长期发展中保持昌茂兴盛,区域外贸才能展现长久的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

[1]陈思.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发展的革新之路[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8(6):5-7.

[2]陈艺毛,李春艳,杨文爽.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与产业升级分析——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J].经济问题,2019(5):105-114.

[3]戴宏民,戴佩燕,周均.欧盟新绿色壁垒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对策[J].包装学报,2013,5(1):43-47.

[4]李秀琴.以地域文化为依托促进地方特产外宣策略——以衢州特产外宣为例[J].中国商论,2022(1):129-132.

[5]卢授永,杨晓光.国际贸易中的绿色瓶颈制约及其对策——透视国际贸易中的环境贸易壁垒[J].国际贸易问题,2003(1):42-45.

[6]秦书生,杨硕.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探析[J].理论学刊,2015(6):4-11.

[7]易露霞,尤彧聪.对外贸易与生态环境研究——基于新时代绿色经济理论视角[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5):78-80.

[8]应兆祥.区域绿色金融改革探索——浙江衢州的实践[J].中国金融,2021(8):94-95.

[9]赵春明.“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绿色产业发展[J].学海,2016(1):137-142.

[基金项目]2021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依托地域文化推进特产外宣策略研究——以衢州特产外宣为例”(项目编号:2021N108)成果。

[作者简介]李秀琴(1980—),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宣翻译、绿色外贸。

猜你喜欢
绿色经济
基于低碳理念的绿色经济发展探讨
我国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思考
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生态设计推行现状与建议
资源流成本会计发展综述及展望
绿色发展的哲学意蕴
国外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绿色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