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二十大“两个结合”精神引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创新

2023-09-24 16:18李桂花
中国市场 2023年25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原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是领会二十大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建设在不断完善,然而顶层设计始终在德治和法治的平衡中没有突破。新时代社会信用体系的顶层设计,应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重构,从现有的制度规范为主的外力约束模式转向诚信深化。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信用体系;诚信深化;原动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25-0013-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25.013

1 研究综述与文章思路

21世纪以来,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搭建了系统性的正式规则,联合惩戒等制度也将失信的成本有所提高,让市场主体的守信意识有所加强。不过,仍然存在着一个瓶颈:顶层设计缺乏对主体诚信的内生性动力的关注和激发措施。2022年3月,《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发布,以系统思维提出了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三个结构的体系,手段也兼顾了制度规范和道德宣传,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不过,对标中央对新时代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仍有上升空间。二十大“两个结合”的精神再次确立后,在《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的系统性思维基础上,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激发主体的诚信原动力。

1.1 研究综述

面对社会秩序的问题,一些学者提出诚信建设制度化和规范化,旨在纠正过去“非制度化”生存的诚信文化的漏洞(赵建波,2018;程友华,2020)。而制度建设也确实不断在制度化和法制化。关于诚信文化建设,也是从传统的德性诚信建设向现代的制度性建设转变(刘菁、杨柳,2022);从2013年开始“我国对失信行为的治理正式转型为以代表国家强制力的刑罚与行政处罚为主、以代表社会力量的各项规章制度为辅(简称为‘刑行为主、 社会为辅)的治理模式”(朱贺,2022)。

在制度化进程当中,有学者强调了制度的稳定性(刘菁等,2022)。 关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主导者方面,我国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王秀哲(2021)认为:“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在政策引导下,由政府主导推进的。政府主导表现为信息归集、信用评价、联合惩戒权力的整合运用。”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逐渐开始加入社会力量。

现有研究从法治、制度和道德层面探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而笔者认为,解决市场主体诚信的内生性问题,激发社会信用系统的原动力,是亟须重视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跳出西方研究范式,积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1.2 文章思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内生性诚信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明确了这一点,并开宗明义地亮出了“天人合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研究视角,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在2001年发表的《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指出:“‘天人合一,就是大自然与人浑然结合为一体,也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由于传统中国哲学偏重于伦理哲学的研究,习惯于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落脚点来认识事物,一以贯之的是一种建立在人与人关系基础之上的‘人—物—人也即‘主—客—主的思维框架,这与西方哲学的‘人—物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人的思维框架与认识路线是明显不同的。”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视角,落实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制度创新中,需以“人—物—人”的视角,立足个体的人自身的诚信水平的提升,引领人与人、群体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诚信深化。

信用理念不但是落在道德框架和法律规范下的外力约束与规范,还是应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重构,从现有的制度规范为主的外力约束模式,转向内生性的诚信与制度相结合的诚信深化。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诚信的作用方面,很多学者做了有益的探讨。熊治东(2020)认为,我国传统的社会信用是道德伦理的体现,而这种道德伦理是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随着市场化的过程,熟人社会解体,交易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社会信用就没有了支撑。这是对传统社会的信用秩序和现实中的道德伦理状况的一个总结,但不等于传统社会信用的实质。这种信用秩序和伦理关系的形成,有传统文化的作用,也有统治方式的作用;有历史的作用,也有地理经济的因素;即便传统文化本身,也有不同的内涵,分为不同流派、不同时代特点,等等。社会信用本身是道德伦理的体现,但道理伦理又是人的认知的外化,不是以熟人社会还是陌生人社会能界定的。

王淑芹(2017)将中国古代儒家的诚信观归类到“天道义理的诚信观”和人性的自然需要,而不是功利性的目的。这个分析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的内生性,但没有就美德伦理和智慧的关系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因此关于人性的自然需要和经济利益方面的关系就难以深入结合。

房秀丽、朱祥龙(2020)更深入地将中华民族的诚信精神总结为三重含义:基于天人关系维度的超越义;基于人与自我关系维度的心性義;基于人与他人、社会、国家关系维度的社会、政治义。这个研究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的层次性,不过,“超越义”更多体现的是宗教色彩,而没有体现出人、天合一的,以人为中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

以上是对学者们相关研究的一个粗浅的综述。下面,文章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诚信观提出自己的分析,并阐述其与诚信的内生性的关系,从而探讨激发社会信用体系原动力的路径。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体现在“向上向善”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2565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方面。诚信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内涵的一部分,结合新时代的实际情况传承、应用,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诚信”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诚信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理性(经济学的理性概念,即自利最大化的能力)、德性(道德规范、精神追求)、心性(先天的本心、后天的心智模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诚信的三种内涵都进行了深入探讨。不过,跟西方文化相比,精华和特色在于心性的内涵,这也是激发主体诚信的原动力的关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和人的本性具有道、智慧、佛性、天理的论述,是佛家、道家、儒家的共性。即便是最入世的儒家,也是认为人要顺应天道,而天道就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只要破除自我的框架和障碍,就可以体现出天性。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即本心具备一切智慧,只需要反观自照,回归本来面目即可(《孟子·尽心上》)。而本来面目是能融合于天地、体现出世事洞明的智慧的。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中,个体和整体不是绝对分割的,而是具有自相似性的生命共同体。每个个体都是与大自然相通的一个整体的一个环节,同时每个个体的本心包含一切外部系统的规律,与大自然是相融、相通的。正是基于这种认知和理念,人在工作、生活、事业之中才可能是主人,不必被外境和结果所奴役,真正做到以心智模式的完善回归自然,体现出超越环境的智慧。当然,这是以不断突破心智模式最后发生质变、体现出本心为基础的。如《中庸》第二十章指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2.2 诚信的本质是心智模式的完善

“信”是品德范畴,“诚”是本心或者回归本心、完善心智模式的体现。为什么说“诚”是本心或心智模式的完善呢?

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人应该遵循“道”而行。《礼记·礼运》对大同世界的描述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就是说遵循大道,则自然体现出公心大爱,自然演化出和谐社会。但是,由于人的遗传因素加上环境影响,往往都有着不符合于大道的自我认知框架和偏离本性的对外物、外境的黏着。而要想回归大道,开发出与天地共参的智慧,则需要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即《大学》中论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智模式完善过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似的表达在佛家和道家也有。例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涅槃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第十六章)。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主张通过在自身生命系统中破除障碍、框架,从而开发本性,开发先天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真正能提升人向上的内容来源于“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和发自内在的心智模式的自我完善。

3 新时代社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重构的主线:诚信深化

在信用制度和信用手段方面,近些年出台了大量制度和政策,形成了大框架,当前主要是落实问题;而信用理念一直是薄弱环节。这从现实中失信和信用秩序扭曲现象依然严重可见端倪。

其实,信用方面的道德倡导并不缺乏,关键在于主体守信和信用提升的原动力不足,也就是说信用理念的内生性弱。这也是信用制度和信用手段落地难的根源。

因此,新时代的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必须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学问来启发大众思考“自利最大化”的根本内涵,从而面对经济活动,能够在收益成本计算的同时,关注到心智模式。市场主体认识到现有博弈规则选择策略的理性计算模式,心智模式突破的理念,在经济活动中应反观自照,针对自身的心智模式去构建重新认识、突破并提升的路径。

从而,市场主体从一个一个的相同维度、相似心智模式的原子式的个体,重新被认识为不同维度、不同心智模式的个体。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每个人的本性都具有智慧,但后天环境下,个体具有各自的思维框架和心理上的执着,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心智模式。如儒家认为,人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就像《大学》八条目总结的,诚意是通过格物致知而实现的,那就是可以修出来、可以改变的。因此,君子、小人划分只是相对某个时间点的一个衡量,通过改变心智模式是可以变化的。由此,企业家精神不再是天生的禀赋,而是人人可以自我突破和提升的选择。

4 结语

综上所述,诚信深化的内涵绝不仅仅是道德宣传,而是基于人自身的心智模式提升的内生性的诚信的升华,这种升华包括品德与创新两个方面。这种内生性、可持续的创新不但为社会信用体系带来原动力,更是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3.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31.

[3]习近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1(4):26-38.

[4]习近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6-12-11(1).

[5]习近平.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EB/OL].http: //cpc.people.com.cn/n/2013 /0123/c64094-20292472.html.

[6]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45.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EB/OL].(2020-12-18)[2022-12-24].https://www.creditchina.gov.cn/home/lfyj/202012/t20201223_ 221493.html.

[8]吴晶妹.三维信用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28-34.

[9]朱贺.我国失信行为制裁体系的完善与路径选择[J].征信,2022(7): 45-50.

[10]熊治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就、经验、问题与展望[J].征信,2020(10):12-20.

[11]周荣华,韩磊.社会信用體系的多体系融合性研究[J].征信,2022(7): 32-38.

[12]赵建波.诚信建设制度化: 内涵、困境及出路[J].求实,2018(6): 62-73.

[13]赵建波.诚信文化与司法公信建设[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6(1): 75-80.

[14]张继国.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N].滁州日报,2021-10-28(3).

[15]熊达.论 “诚信”的层次性及建设路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112-121.

[16]房秀丽,朱祥龙.论儒家“诚信”观对建构现代商业伦理的启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20(4):5-12.

[17]王秀哲.大数据背景下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的政府角色重新定位[J].财经法学,2021(4):23-40.

[18]张彧.习近平关于诚信建设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价值体现与实现路径[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6-32.

[19]高茜.“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与推进举措[J].征信,2021(5):9-12.

[20]王伟,欧阳捷.“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信用建设高质量发展展望[J].社会治理,2022(1):38-45.

[21]刘菁,杨柳.诚信文化建设略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1-69.

[22]孟洁.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的历史透视及当代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4):129-132

[23]王淑芹.诚信文化疏义[J].文化与历史,2017(11):75-77.

[24]宗海勇.诚信文化推进廉政建设的内涵界定与路径选择[J].廉政文化研究,2020(5):74-79.

[25]储德峰.论新时代基层政府公德治理的实践进路[J].学术交流,2022(1):17-29.

[26]周荣华,张明.信用行为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8-35.

[27]韩家平.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与外延[N].经济日报,2014-07-12(4).

[28]韩家平.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特点与趋势分析[J].征信,2018(5):1-5.

[29]林均跃.辨识社会信用体系的性质及其现实意义[J].征信,2020(9):1-7.

[30]孟融.国家治理体系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基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0(4):162-179.

[31]李桂花.自组织经济理论:和谐理性与循环累积增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桂花(1973—),女,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中国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原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释放学生语文学习的原动力
——广东省特级教师·江伟英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贾静雯:爱,是勇敢的原动力
阅读的原动力
QNX技术为MSI Global自动售检票系统提供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