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回忆性散文课堂教学初探

2023-09-24 23:17朱琳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4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散文教学课堂实践

朱琳

【摘要】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散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以鲁迅的《藤野先生》为例,从散文的文本价值、教学方向、课堂实践这几个方面,浅谈对回忆性散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散文教学;课堂实践;学习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课堂教学应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鲁迅的散文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藤野先生》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重点叙述了鲁迅20世纪初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文章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也提及了鲁迅自己思想变化的原因,洋溢着爱国热情。

一、明确教学方向

部编版教材将《藤野先生》选编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将其与传记放一起进行综合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导语中指出“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还可以从中学习刻画人物描写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要求,并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教学《藤野先生》时,笔者把教学目标设定为:①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②透过事件展开思辨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③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二、制定教学策略

教授《藤野先生》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回忆性散文是以作者之情看回忆,写人叙事的回忆性散文就是书写作者所见的真人、真事、真感、真情。散文所谓“形散神聚”,这里的“神”就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教学此类文本,必须以情感作为教学灵魂。

《藤野先生》所包含的文本信息及作者情感是极其丰富且有层次的,那么如何带领学生一步步去挖掘?笔者认为适合采用语文新课标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来搭建学习的桥梁,据此笔者制定了如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文本,进行批注概括,制作思维导图,明确典型事件的作用。

任务二:细读文本,梳理文本暗线,解读作者思想变化过程,把握回忆性散文双线并行的特点。

任务三:研读文本,进行语言鉴赏,比较推断,理解人物对作者的影响,归纳文本主旨。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明确回忆对象,关注典型事件

典型事件是指“高度概括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矛盾冲突,能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作品主题的具有某种典型性的生活事件”。在记叙《藤野先生》的几个典型事件之前,鲁迅先回忆了初遇藤野先生的境况。教授这一环节,笔者重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初印象和后印象。

学生阅读文本,批注概括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初遇藤野先生时,鲁迅关注的并非是他的教学能力,而是讲了其他学生对他着装的议论,同时认为藤野先生所教授的内容、所研究的内容并不比中国早。从这些叙述中可以窥探出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初印象其实并不好。

但后面几个典型事件,促使了作者对藤野先生认识的改变。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来进行事件、人物、情感的梳理。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很清晰地感受到这几个典型事件中藤野先生的正面形象:治学认真、做事细致、严谨求知、尊重学生的个性等,初印象和后印象清晰呈现,能一目了然地看出作者的态度变化。这是笔者前文中所提到的,也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读出的内容。

其次通过点拨领悟力强的学生,解读出藤野先生从不因为作者是中国学生而產生偏见,反而给予了更多关怀,这对于当时处在那样社会环境下的作者而言,是最难能可贵的。

由此,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情感的变化,也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魅力,而不是仅仅是单一的人物形象。学生关注这个变化,才能真正解读出作者为什么要挑选这几个事件来回忆。

2.梳理文本线索,把握双线并行

阅读《藤野先生》时,学生能很明确抓到的一个叙事线索是“我与藤野先生交往”,但隐藏着的暗线是“我的情感变化”,在课堂教学时需要加强点拨。这个情感变化指的并非是前文中作者对藤野先生态度的改观,而是贯穿全文的一个情感线索,也是最后作者做出重大人生选择的原因。

这一环节,学生要进行的学习任务是深层梳理评析与探究。要探索这条情感暗线,就必须关注文本中与藤野先生似乎无关的“闲笔”。如前面作者提到的“东京见闻”以及后文中的“匿名信及幻灯片事件”。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评析“东京见闻”的内容。这一部分,作者开篇就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起笔,短短一句话,所蕴含的内容却是丰富的。学生通过结合下文中“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描写,可以解读出话语中流露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那么“也”对应的又是什么呢?对此,学生结合背景资料,了解作者远渡东洋的原因。通过资料,学生得知作者是因为对当时国内办学的失望,觉得没有出路而不得不选择到日本留学。然而到了东京,他却依然没看到希望,这也是作者后来前往仙台遇到藤野先生的原因。

后面的“匿名信和幻灯片事件”,是促使作者做出“弃医从文”选择的关键。评析这两个事件时,学生圈画一些关键性的句子来进行研读分析。如“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是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荒谬逻辑的抨击,从中可以感知当时中国留学生在他国的困境。“呜呼,无法可想!”是作者谴责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国人的麻木不仁和愚昧无知发出的感叹。

学生通过评析这些语言,感受到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愤懑的心理,对精神麻木的中国人的痛恨。同时也能明白作者最后决定离开日本,告别藤野先生的原因。

由此最后归纳得出:作者所拥有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作为一条暗线,一直贯穿全文。同时那些看似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闲笔”,事实上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也都和藤野先生有着一定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挖出这条情感暗线,将文章的内容更好地串联整合,进而挖掘出文本的主旨。

3.感受语言特色,领悟文章主旨

阅读《藤野先生》时,可以看到作者在描写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时,运用了“实在标致极了”“问问精通时事的人”这样的反语,充满了讽刺意味。描写仙台经历时,对自己所受到的优待,他以“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自嘲,充满了当时作为弱国人民的辛酸。在匿名信事件中,那句“也无怪他们疑惑”,亦是运用反语,突出了当时遭受屈辱后极度的愤懑。笔者认为,这些句子充满艺术效果,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提升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

但在描写藤野先生时,可以发现又是一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这部分,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朗读进行感知。如:“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解读句中分量极重的“最”字,通过重读“最”字,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

另外笔者启发学生思考,那么多的老师里,鲁迅为何只给予了藤野先生如此高的评价?接下来抛出问题:藤野先生对鲁迅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这里可以带領学生结合当时社会背景,进行更深层的梳理探究—回顾鲁迅日本的留学之路。通过思辨推断,学生可以发现那不仅是一段留学之路,也是鲁迅人生的探索之路。

学生梳理探究这条“路”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藤野先生给予鲁迅的是尊重、是关怀、是鼓励,是作者当时备受排挤,痛苦挣扎中所感受到的力量和支撑。而现如今,当鲁迅在用文字拯救中国人时,藤野先生虽然不在身边,但他的画像却依然给予了作者前进的动力,能让自己更坚定地走下去。至此,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鲁迅对藤野先生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也明白了他写这篇文章的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藤野先生》的教学为例,在回忆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散文特性,通过制定相应学习任务来搭建学习桥梁,引导学生掌握回忆性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感受散文的语言特色,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写文的目的,全面多方位去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读懂文本的方法,通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性精神和理性表达。

【参考文献】

[1]黄珏明.“回忆性”散文中的“典型事件”—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群文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9).

[2]包润熙.以《藤野先生》为例谈语文教材的解析视角[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20).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散文教学课堂实践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人教版鲁迅作品为例谈散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课堂实践与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