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飞龙

2023-09-24 12:55钱嘉笙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4期
关键词:龙身阳阳舞龙

钱嘉笙

【摘要】舞龙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体现了人们对龙的崇拜。教师常在大班“我是中国人”主题下,开展舞龙认识。但如何将舞龙这一传统文化融入中班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个别化学习活动进行探索。

【关键词】舞龙表演;个别化学习

我园有“古镇情韵”园本课程,在园内创设了诸多民俗类的材料。孩子们每次经过走廊的民俗体验墙,都会忍不住看看、摸摸。在固有思维中,舞龙这类提倡以合作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大班阶段开展的。但孩子们对于舞龙的兴趣,让笔者不禁想知道中班年龄段的孩子是否也能进行舞龙的学习活动探索。

一、年齡特点,材料投放的判断依据

1.道具投放

根据大班“龙之舞”的教学经验可以发现,使用连接在一起的舞龙道具,需要极强的配合与技巧,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也非常具有挑战性,所以笔者投放分段式舞龙材料,希望通过符合现阶段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够激发出孩子们的兴趣。

果不其然,孩子们看到舞龙材料非常激动。孩子们问:“老师这是用来干什么呀?”笔者向孩子们介绍道:“这些是舞龙的材料,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连成一条龙吗?”话音刚落,靓靓、小烨、恒恒、思思和阳阳就第一个冲在了前面,拿起了投放在美工架上的舞龙道具,小烨拿了龙头,靓靓、阳阳拿了龙身,恒恒拿了龙尾,思思拿了龙珠,高兴地把手中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举过头顶,尝试变成一条长龙。可在过程中他们发现并没有变成一条龙的样子,龙尾巴跟在龙头后面,龙身不知道要站在什么地方。靓靓大喊:“搞错了。”阳阳看着手中的盒子,指着小烨头上的道具和他们说:“小烨你是龙头,我是龙身,我排在你后面。”靓靓忙大叫:“我也是龙身啊。”于是靓靓也走到了龙头的后面。恒恒说:“阳阳也是龙身呀!”那到底谁是龙身呢?思思忙劝道:“其实我们有两个龙身,龙的身体应该是可以有好几节的。”恒恒(龙尾)看到阳阳排在靓靓后面之后,也自觉地走到了队伍的最后,思思则拿着龙珠跑到了龙头的位置,就这样一条完整的舞龙队形就出现了。

孩子们对龙的形态是有一定了解的,对于舞龙这个道具也非常感兴趣。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愿意主动探索,在同伴之间的相互提醒下,慢慢将队形排列出来。

2.视频投放

这是中班幼儿的第一次尝试,为了降低难度,笔者提供了舞龙的视频,幼儿可以根据画面的内容,听着视频中的音乐节奏进行舞龙表演。

孩子们欣赏着舞龙表演,小烨和靓靓一边看表演,嘴里一边发出“呜”的叫声。视频还没有看完,小烨就说:“我知道了,我们要上下飞的。”然后又举起了手中的盒子,呼唤着朋友们和他一起出发。孩子们都举起了盒子,排成了原先的舞龙队伍,他们跟着视频中的音乐开始舞龙,龙珠依旧在前面跑,而小烨(龙身)的动作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了跑几步蹲一下的动作。可靓靓和阳阳却没有跟着小烨的动作上下摆动。

可以看出,孩子们喜欢并想要进行舞龙表演。知道要跟着龙珠走,小烨也意识到舞龙要表现出龙上下舞动的样子,可是大家缺乏沟通,所以出现了小烨自己做自己想做的动作,有了龙形但是没有龙魂。

二、观察反思,调整材料的主要措施

1.回顾视频,自我反思

看到这一情况,笔者将孩子们的视频拍摄下来,播放给他们看。刚开始,孩子们关注于自己做了哪些搞笑的动作,觉得很新鲜,随后他们就发现了问题,小烨点了一下视频中的自己说:“我在动,你们怎么不动呀?”见其他孩子都没有反应,笔者随即问了一句:“小烨,你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动呀?”“我就是在天上飞啊。”笔者看向其他孩子:“如果龙头在飞的时候,龙的身体和龙尾巴要做什么呀?”恒恒说:“我们就跟着他一起飞呗。”笔者又问:“那你们刚刚有和他一起飞吗?”靓靓说:“我们的身体还没下来呢。”孩子们的回答让笔者哭笑不得:“好吧,那等一会表演的时候,看看你们的身体能不能连起来。”于是孩子们跟着音乐再一次进行了舞龙表演,这一次他们能够跟着龙头的变化而动作。

可以看出经过调整,孩子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配合,能够掌握舞龙基本协作要求,呈现出一飞冲天的姿态。在交流过程中,孩子们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能根据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调整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看得出孩子们的协作能力在不断提升。

2.跟进材料,挖深龙魂

孩子们的龙在天上飞着,但是龙只能直直地向前飞吗?于是笔者又提供了一本舞龙画册。

学习后,孩子们重新开始,在小烨和靓靓的指挥下,龙头抬得高,龙尾巴放得低,尝试着摆出不同的队形。孩子们变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队形,有圆形、三角形,也有斜线造型。

图册提供给孩子们更多欣赏借鉴的素材,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很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积极探索。孩子们在观察画册中的内容后,能跟自己的队形进行比较,从而排列出与画册内容相似的舞龙造型。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团队合作能力得以提升。

3.音乐调整,寻找和谐

孩子们跟着音乐开始舞动起来,刚开始他们能够摆好一个造型准备变化动作,可随着音乐持续的播放,孩子们又变回原来的样子,在音乐声中追逐奔跑。笔者不禁思索,是不是因为视频中的音乐节奏太快了,导致孩子们疲于跟上音乐,而忽略了自己的动作。仔细观察后,发现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是提供的音乐比较快,曲调变化不够明显。第二就是孩子的天性活泼好动,当他们看到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龙,听到这么欢快锣鼓喧天的音乐,孩子们不免会兴奋。

(1)口号中的舞龙。笔者将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音乐取消,跟孩子们说;“你们试试看,一边舞动一边喊口号,提醒一下大家的动作。”刚开始孩子们会一边跑一边喊:“蹲下、站起来、转弯……”可没喊一分钟,孩子们又四处散去休息了。

在喊口号的过程中,孩子们能感受到方位变化并且动作流畅。可是,为什么后来孩子们又疲倦了?是对舞龙失去了兴趣了吗?不!只是龙头的变化太多,他们疲于跟进。孩子们想要的是低结构的游戏,对于中班孩子们来说,他们对装扮游戏、追逐游戏非常感兴趣,不想要高结构的复杂的舞龙。在没有音乐声的陪伴下,舞龙好像也失去了它的灵魂。

(2)鼓声中的舞龙。靓靓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小鼓,笔者就问:“怎么啦?”靓靓说:“没有音乐的舞龙实在是太无聊了,有点不好玩。”于是笔者就说:“音乐太快了,你们跑得有点着急,可是我也没有别的音乐了,这该怎么办呀?”

小烨看了看靓靓手中的小鼓说:“我们用这个小鼓试试看,我看到视频里面也有人在那里敲鼓的。”小烨的话又给大家一些新的灵感。笔者鼓励道:“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想法,那我来给你们伴奏,你们试试看,这样行不行?”

孩子们的兴趣又被激发,他们排出了龙的造型,笔者拿着鼓棒有规律地敲着节奏。“小龙”很有节奏地在走廊里面舞动起来,敲了半分钟左右笔者调整了鼓点的节奏。孩子们听到节奏发生变化了之后,也不约而同地变换扭动的姿势。笔者又加快敲鼓的节奏,没想到孩子们也跟着音乐的节奏快速地跑了起来。将节奏放慢时,“小龙”也停顿了。在鼓声中,他们竟然慢慢地摆出了不同的龙的造型,舞龙表演变得精彩纷呈,让人热血澎湃!

打击乐往往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内容,孩子们能够在舞龙的过程中倾听音乐节奏的变化,在即兴的表演中也能跟上基本的節拍,且能根据节奏表演出不同的舞龙造型。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对队形的配合,对不同造型的呈现,前期所有的经验都在这一刻得到了体现。

通过鼓声孩子们又找到了舞龙的乐趣。起初,孩子们可能会无意识地敲打小鼓,慢慢地他们会找到节奏,尝试不同的节奏变化。虽然节奏可能不够稳定,但是孩子们能用敲击物品的方式来表达简单的节奏和节拍实属难能可贵。相信过不了多久,孩子们一定能够敲击出稳定的节奏,呈现出精彩的舞龙表演。

在舞龙的个别化学习材料的投放调整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师幼互动是促进幼儿学习品质提升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观察与倾听幼儿的想法,给幼儿充分的体验和实践的机会,提供自由的表达平台,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的发展。

笔者后期也会根据幼儿的行为,逐步投放更多不同的节奏谱、乐器及真实的舞龙材料,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在家园共育中促进孩子们的成长。相信在反复练习和配合下,孩子们能够演绎出更大气恢宏的舞龙表演。

【参考文献】

[1]德布,柯蒂斯.和儿童一起学习—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J].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02).

[2]苏金华.关于传统舞龙融入幼儿园教学的探析[J].教育学,2020(05).

猜你喜欢
龙身阳阳舞龙
舞龙
浅谈公开不充分的判断与审查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龙身蛇形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交换秘密
龙 王
中秋舞龙
清代古典家具龙纹饰绘的什么龙
共舞“龙身”
聪明de猴子
水上乐园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