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

2023-09-26 21:32王圆月张楠祁唯
教书育人 2023年18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太行山育人

王圆月 张楠 祁唯

(1.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

时代精神、地方特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是重要的育人渠道,太行山精神是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资源之精华,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于一代代知识分子科研助农、服务山区民众的实践中,“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1]这十六个字是太行山精神的核心要义,太行山精神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一、太行山精神的丰富内涵

太行山精神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显示了高校学子的优秀品质,是一代代知识分子科研助农的生动体现,也是高校大学生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只有深刻把握太行山精神的丰富内涵,才能更好地传承并弘扬太行山精神。

(一)“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奋斗、务实精神

20 世纪70 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百业待兴,曾经是红色革命老区的太行山区深度贫苦,河北、山西、河南等地区的高校克服山区条件环境艰难,组织广大师生走向贫困山区,特别是涉农高校的广大师生结合当地农业具体条件因地制宜,不追求空谈,脚踏实地,探索出了让太行山区农民增产的艰辛之路,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使大量的农民逐渐摆脱贫困。他们不畏艰难险阻,日夜坚守,风雨无阻,扎根山区,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将科研成果书写在太行山上,将农民增收挂在心上。这些成果的背后正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奋斗、务实精神。

(二)“甘于奉献、爱国为民”的爱国、为民精神

多年来,太行山一带高校师生抱着让当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坚定想法,用科技与知识帮助山区农民土地增收,还将太行山经验带到山前平原,带到坝上地区,带到城镇郊区等地区,发挥太行山精神,建立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三结合”基地,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不断服务农民,为农民谋幸福。太行山精神饱含着知识分子高涨的建设热情,知识分子用农业技术、用坚定信念、用热血汗水、用时间精力为民众、为国家贡献力量,李保国教师便是典范,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2]他每年有三分之二时间都在山上,在太行山推广应用实用技术30多项,累计培训农民9 万多次,带领数十万民众脱贫致富,他不怕苦,不畏难,甘于奉献,用生命践行爱国为民理念。

二、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全过程,可激励大学生知农爱农信念,厚植科研助农情怀,成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青年。思政课本身覆盖范围广且承担着思想育人使命,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丰富价值意蕴。

(一)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1.传承和弘扬太行山精神是时代所需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我国农林教育大有作为,农林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3]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做出更多的贡献。太行山精神激励了数以万计的高校学生知农爱农的精神,因此,要不断发挥太行山精神培育新型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大学生,培育农民的涉农专业技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业人才队伍,为农民增收,为国家效力。

2.传承太行山精神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高校立德树人离不开培育大学生的太行山精神。太行山精神是一代代知识分子不畏苦难,甘于奉献走出的伟大育人之路,是科研助农人的精神财富,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精神力量之源,是高等学校科研助农、科研育人、科研与企业、社会相结合的重要法宝。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继承优秀精神传统,培养新时代优秀兴农人,提升高校思政育人效果。

(二)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可行性

高校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我们培养的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认同感,这是最根本的。在实践中孕育而出的太行山精神培养了大批农林相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太行山精神丰富的教育价值,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精神动力之源,是高校铸就实践育人之典范。[4]关于太行山精神的各种影片、回忆录可通过大众传媒将这些素材整合起来,成为非常好的素材带入课堂,这些都可以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优秀的教学素材。

三、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点要求,其中第三条要求是“思维要新,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5]因此,在强化思政课师资队伍条件下,要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不断创新,以此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达到润德育人的教育目的。“形势与政策”课(以下简称“形策”课)是六门思政课重要组成部分,内容覆盖面广且贯穿高校大学生四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将太行山精神融入“形策”课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全过程育人的要求。总结近些年学习太行山精神的有益经验,结合“形策”课教学的特点与方式,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规范融入教学的关键人物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只有思政课教师对课程创新有深刻的认识,才有可能把太行山精神灵活运用到思政课堂之中,把太行山精神讲好,讲透,发挥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把太行山精神有效地融入“形策”课教育之中,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形策”课教师队伍。加强“形策”课教师队伍建设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学校要加强对“形策”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培训。整合教师资源,找出教师队伍中从事太行山事务的相关工作者,组成专门队伍,深化研究太行山精神并形成体系化培训流程并与时俱进做好后期培训内容的更新维护。二是开发校本教材并不断进行后期优化。本土化教学资源可以很好贴近学生生活,太行山精神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内涵,是科研助农、科研育人的光辉典范,是广大知识分子为了中国脱贫事业而进行的不懈努力的斗争史,现有思政课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太行山精神相关内容,将太行山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开发校本教材必不可少。更何况“形策”课本身并无固定教材,这就更进一步提供了开发校本教材的动力。

(二)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变融入课程的教学思维

思维决定方式,理念决定行动,只有思维理念的转变,才会有教学改革的创新行动,才会有教学新思路。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要改变传统你讲我听的灌输式教育理念,改变以往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理念,把太行山精神有效融入“形策”课教学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坚持“互联网+”教学理念。“00”后大学生,手机和电脑几乎是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必备品,因此,我们必须掌握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太行山精神内容和互联网技术联系起来,比如将太行山精神的践行者的奋斗史做成短视频放在“形策”课程中,将技术作为传播精神的良好载体。二是必须注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程度高,很注意独立思考问题,更加注意的是自身的发展,比较有个性。因此,以教师为中心进行传统的授课,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灌输教育必须转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使学生自身体会到学习太行山精神的环境和氛围,体会到精神传承的厚重,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授关于太行山精神的时代人物或表演情景剧等,体会到农林人奋斗、务实、爱国、为民精神。

(三)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坚实融入教学的课程基础

要想达到立德树人之目的,必须传授思想,而要想深化思想,润物育人,必须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坚实课程基础。“形策”课一般被认为是思政课中最具挑战性的课程,每学期更新,授课内容强调时效性和新颖性,因此把太行山精神融入课程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形策”课内容的选取上要结合农林学校特色,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选取内容。针对一二年级讲授相关专题时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多讲相关人物案例,如讲授实践太行山精神人物李保国等;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前期教授基础上进行拔高,要对太行山精神进行理论提升。二是教师要深挖太行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将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形策”课,不能只是简简单单地把太行山精神的内容讲授在课堂教学中,而是在深挖太行山精神的丰富内涵上,充分阐释太行山精神的育人功能和时代价值,将太行山精神融入“形策”课可以形成相关专题教案,这样可以做到深挖教学资源,提升“形策”课内在质量。

(四)转变课程教学方式,打造融入课程的新型平台

有效的思政教育必须结合新时代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要把太行山精神有效融入“形策”课教学,我们需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转变单纯的理论讲授法,打造课堂+实践教学平台。转变以往单纯理论课堂的教学方式,学以致用,打造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习平台,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地讲活思政课,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受到指引。在理论课堂上,将太行山精神融入“形策”课,可以用太行山上优秀代表人物和相关的纪录片作为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内实地走访学校太行山展馆或者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浸润式的课程体验,将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转变为思想理论的引导和实践育人相结合的新理念。二是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互联网+”学习平台。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利用信息传播有了互动性、即时性和高速性等特点,建立“互联网+”教学平台的教学方式,建设太行山精神相关线上教学课程,针对学生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然后把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二次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从而达到线上线下老师和学生都可及时交流和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五)健全评价考核机制,提升融入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与学都需一个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科学的评级机制不但看学生考核分数结果,更应该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及价值观的变化,不但需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更应该考核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环境等都是需要在考评机制之内。

1.明确设立太行山精神融入“形策”课的评价标准

学校目前并未明确设立相关标准,这就使得我们无法直接得知将太行山精神融入课程的直接教学效果如何,使得融入课程的效果不明显,同时也会使思政课教师对融入“形策”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没有很强的融入意识。因此,设立明确的评价考核标准是必然的。

2.建立对课程教师的考核标准

这里要考查教师对太行山精神融入课程是否到位,是否撰写相关教案并制作相关课堂内容,教学理念是否结合时事,融入的教学方式是否合适到位等,真正做到全面考核。

3.与时俱进调整对学生的考核机制

对学生的评价除了任课教师之外,还可以包括同学互评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等。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最后的课程论文或者测试外,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如加大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课外实践等部分的考核,不能只依靠期末考核。

综上所述,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实践育人一向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一个重要环节。太行山精神孕育于一代代知识分子的山区实践中,成长于一代代知识分子的无私科研贡献中,接续发展于科研助农、不断探索的奋斗中,培养锻炼了一批又一批助农科研人,他们不断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育人才的使命。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太行山精神融入灵活讲授高校思政课中,一方面对太行山精神进行良好的诠释和传承,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思想素质,做好思想引领,另一方面引导高校师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成为服务与“三农”相关国家战略的科技人才,成为新时期科研助农的典范。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太行山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太行山写生》
太行山(外二首)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太行山上忆当年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