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微变革”,撬动教学“大单元”

2023-09-27 09:21顾文亚
江西教育B 2023年9期
关键词:竖式度量长方形

顾文亚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强调要探索大单元教学。可以预见,“大单元教学”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备课研究的重点内容。当下的教育教学,理念上呈现出了从课时设计走向教材单元设计,再走向大单元设计的趋势,而在实践中,“大单元教学”对大部分教师而言似乎略显“遥远”。如何让“大单元教学”理念在常态课堂中真正“落地生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剖析导致这些现实问题的原因,探寻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改进策略。

一、缘起:大单元教学的现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紧扣“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等关键词,在数与代数领域尝试大单元教学。

1.超速,形式化,教与学脱节

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单元的第一课时,在课首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出示PPT(如图1)。

师: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1,一行表示5个1,一列表示3个1,这张图就表示“5个1”乘“3个1”,结果是“15个1”。

师:如果一行表示5个100,一列表示3个10,这张图就表示“5个100”乘“3个10”,结果是“15个1000”。

师:看来,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一共有多少个计数单位。

师: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小数乘法。

……

课首环节,教师通过数形结合进行推理,带领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而言,理解是有难度的。教师要有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也要想清楚算理上的一致性。而实际上,这里的“一致性”是教师的理解和权威式讲述,而非学生的自主归纳和感悟,整堂课的“一致性”也仅仅是在课首环节有了形式上的体现,后续教学明显暴露出教与学的脱节。

2.超载,容量大,两极分化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商是两位数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单元,教材安排了10道例题。有的教师在教学例题3时,尝试用1个课时教学“商是两位数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多種情况。教师首先教学“46÷2”,着重理解为什么、怎样分两步计算,沟通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的除法竖式计算方法的一致性,然后直接出示“81÷3”“306÷3”“361÷3”三道算式,“首位除之后有余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均包含在这三道算式里。从逻辑上分析,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方法的迁移,课堂上的确有个别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更多的学生是一团乱麻。

教师阔步前行,将整个单元的内容集中在一个课时内教学,试图实现计算方法的自主迁移,而事实上,学生是跟不上的。如此,也将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二、反思:厘清大单元教学与课时教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有句话说:“一如胚胎,在教学的初步阶段要有长大后的样子。”是的,孕育阶段该有长大后的样子,但并非一定是完整的样子。在大单元教学中,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知识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其外延逐渐丰富,内涵表述逐渐严谨。大单元教学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同时具体的某条路径往往是切入口,切入口的选择要在单元目标之下,校准课时目标,以此决定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取与舍、教学方式的收与放、板块呈现的先与后。

1.向上关联单元目标,向下分解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的制定,不仅要思考知识间的关联,也要思考“单元与单元的关联”“单元与学科的关联”“单元与跨学科的关联”“单元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同时要思考知识间联系的形式,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有时是垂直方向的纵向联系,有时是水平方向上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的知识常常表现为调整、转化的形式,把新知识顺应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横向联系的知识常常表现为以类比的形式,把新知识同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小数乘整数”单元中,“新课标”提出:“数学的运算教学应注重对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统筹,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运算的一致性。”考虑知识间的联系方式,具化为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扩展”,并由此确定类比、同化的方式和时机。

2.向外拓展单元大概念,向内深挖课时内容

大单元教学主张不要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这恰恰说明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可以从教材的起始处深挖,每个单元的教材分析以表格形式梳理知识脉络,联系真实生活对将要学习的单元内容作总体阐述,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对单元内容的理解,帮助教师通览整个学段的教材,从而梳理单元大概念网络。也可以从教材的小结处深挖,每个单元的“整理与练习”,以小卡片人物对话的形式,有的呈现了单元大概念,有的提出了素养要求。如“商是两位数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单元,教材起始处是这样分析的:“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难点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将整个单元的重点、难点整合到一个课时中,增加了课时的容量和难度,反而影响了深度建构。

三、重构:基于大单元教学视角的课时教学改进策略

1.自下而上提炼大概念,抓结构

过低的目标设定往往表现为“将素养目标降格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和“局限在单课或单个项目的目标之中”,可以是与大概念和素养目标相关联的下位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提升知能目标来获取大概念,进行教学设计。比如,“角的度量”一课,学习量角的方法只是基础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度量的本质,其实是将事物的属性量化,看被度量的物体里含有多少个单位个体的数量,再结合之前测量线段长度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度量类知识学习的一般程序:认识度量对象—建立度量标准—认识度量单位—掌握度量方法—测量、计算(如图2至图5)。

有了这样的“流程”,学生学习角的度量就可以自然迁移,在之后学习和度量相关的内容时,就会自主关联知识体系,学生对度量的认知就从特殊认知走向一般认知。

2.由外而内聚焦本质,抓联系

好的数学课堂,就是要抓联系,寻找“知识链”。这样,就可以把握学生思维拓展的契机,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放大与缩小”一课,教师提炼出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图按2∶1的比例放大之后,让学生进一步找一找图形变化前后的2∶1,学生找到了变化前后对应长的比、宽的比、周长的比,甚至面积的比,借助图形的直观演示,理解一维的长度比和二维的面积比之间的联系,进而凸显本单元各课时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如图6)。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关系如下。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长的比是2∶1。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宽的比是2∶1。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周长的比是2∶1。

3.以点带面关注学情,抓起点

学情分析是分析学生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为找到教学起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做准备。比如,在教学“42÷3”时,有的学生只能想到“三九二十七”,得到9余15;有的学生两次运用表内除法,接着用15÷3=5,两次结果相加得14,但显然有局限性;有的学生做除法想乘法,直接用一层竖式;还有的学生形式上用两层竖式计算,但不知其所以然(如图7)。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教师确定了教学的起点。首先肯定前面两类学生的想法,能根据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然后制造一层竖式和两层竖式的冲突,鼓励学生对两层竖式进行提问,让学生借助小棒自主探究、交流,在图与式之间融通算理算法。

理念的“知道”和“接受”是容易的,而往往“知易行难”,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在课堂中的落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目标的定位、内容的取舍、方式的设计、学情的把握、深度的体现等。新观念、老经验的冲突必定呈现,也必将经历一个由混沌到清晰的过程,知难而上,也是必由的路径。<E:\杂志\江西教育B版\2023年\9期\标志11.tif>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张泾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竖式度量长方形
鲍文慧《度量空间之一》
竖式趣题
模糊度量空间的强嵌入
竖式填数
迷向表示分为6个不可约直和的旗流形上不变爱因斯坦度量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错误的竖式
长方形的困惑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