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空”的美学意蕴

2023-09-28 02:27龚雪霜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广东深圳518001
名作欣赏 2023年15期
关键词:张炎姜夔清空

⊙龚雪霜[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广东 深圳 518001]

“清空”作为一个特定的审美范畴和独到的词学理论是宋元之际的词学家兼词人张炎(1248—约1320)在他晚年的词学论著《词源》中提出的: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味。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折下来,不成片段。此清空质实之说。

张炎独尊姜白石,提出“清空”一说,主要是对白石词的美学特征做出的理论概括。“清空”不仅是白石词风格的美学提升,也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特定的审美范畴,其审美要素有二:一曰清,二曰空。

一、清

历来词论家把“清”视作衡量词的最高标准。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不尚铺叙而事理明,不尚议论而情理自现,其词全赖一‘清’字,骨理清,体格清,辞意清……则善矣。”①孙麟趾在《词径》中提出作词十六要诀,第一就是要“清”。黄图铋《看山阁闲笔》更说:“字字清新,笔笔芳韵,方为绝妙好词。”②刘熙载《艺概》也说“词尚清空妥溜”③。姜夔词具有“清”的特色可成定论。那么其词“清”之特色如何体现?总体来说“清”在姜词中体现为一种完整的境界之清。而这种完整的清之境界,又是由其词的趣清、辞清、象清和思清而构成。

(一)趣清

姜词主要是写恋情和咏物。无论是恋情词还是咏物词都以一种高洁雅致的情趣入词。张炎在《词源·赋情》一节中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若能屏去浮艳,乐而不淫,是亦汉、魏乐府之遗意。”④姜夔的恋情词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热的柔情,从而将恋情雅化。如《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此词虽是怀念合肥恋人,只有一句“离魂暗逐郎行远”铭心刻骨的忆恋。“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则写梦魂深夜独自归去,千山中唯映照一轮冷月的清寂情景。无限的深情全化在清绮幽峭的笔触中。又如《长亭怨慢·渐吹尽》,此词以柳起兴,处处似写柳,实则处处写离情——“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把“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伤怀写得婉曲深厚。但纵观全词可以看出:姜夔的恋情词,不作香词艳语,不作绮情闺怨,不作偎红倚绿,但正如刘熙载所云:“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这首词也恰如音乐中那清幽的琴声、花中幽香的梅花,以情韵胜。

(二)辞清

姜夔秉承周邦彦字炼字琢的风范,以一种清逸醇雅的审美风格一洗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媚的语言基调。他写词笔调淡薄,用字用词自然而不艰涩,去周词之媚,柳词之俗、辛词之豪、吴词之实,词中字句清丽、清新、清逸,尽显辞之清。以其《翠楼吟》为例: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栏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全词洒脱清超的词境,是由其辞清而形成的境界。起句“月冷龙沙,尘清虎落”,连用“清”“冷”两字,烘托出清美幽寂的环境,“红”“翠”是“槛曲”与“檐牙”的颜色,色彩鲜丽,但作者又以“萦”字和“飞”字着色,使之不凝重而有飘逸之感。“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以 “丽”字形容歌姬,并以“粉香”二字衬托,使清冷之气消褪,而尽有清妍之感,不多着墨亦出意幽倩。“叹芳草萋萋千里”,表现出无垠的视野,而以“叹”字点出,寄意更觉幽远。最后,姜夔借饮酒除去“清愁”,借赏花以消磨“英气”,更显潇洒脱俗,清气盘空,神韵俱佳。而以“一帘秋霁”作结,清雅淡远。

《翠楼吟》全词,字字清新。这实如陈郁所言“意到语工,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陈廷焯则认为此词后半阕“笔如游龙,意味深厚,是白石最高之作”。

(三)象清

姜夔词的境界之清,还与其词中的意象有密切的关系。姜夔作词,一方面选择清新高洁的意象来体现其高雅的气质,另一方面又给这些意象抹上一层凄清的色彩。司空图主张诗歌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的境界。宋严羽亦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白石正是以一些高雅孤清的意象与自己冷漠苦寒的空寞心境融合,成为营造境界之清的要素之一。咏梅名作《暗香》上片写月中赏梅。词人从回忆往日赏梅开头,凭空生出一番意绪,意象重叠。“月”是凄迷幽冷的,“月色”更是回忆中的,是经过时间冷却了的。“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用一个“照”字将“月色、梅、人”构成一个立体境界。古典诗词中“月色、吹笛”已成为怀乡怀人的一种典型意象。“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写赏梅清兴。“玉”是纯、冷的意象,与“梅”相合。“玉人”使人联想到皎洁、优雅、轻灵。“清寒”与“冷月”构成一种清冷的意境。“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由回忆转入现实,以“何逊”自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是词人对眼前梅花的感受,“疏花”写梅花疏淡,意态淡雅,将梅与竹相连,用竹的雅洁衬托梅花。“香冷”以通感的手法写出了梅花暗香浮动、冷郁的特点。“瑶席”又是一个清雅的意象。词下片写雪中赏梅。“正寂寂”指环境幽清。“夜雪初积”写夜间飘雪特有的一种清静。这种静,清冷而又优雅,衬托出了词人空寂的心境。“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把梅花当作一个有情人,像一个幽怨的魂在怀念玉人。“翠尊”“红萼”色彩本明丽,但在凄冷的环境中,却构成了一种冷艳的凄美。“长记曾携手处,千枝压、西湖寒碧”插叙当年雪中赏梅的情景,“西湖寒碧”写出了红装素裹、雪压梅花倒映在西湖的碧水之中。

如果说《暗香》中意象皆清幽冷寂,那么《疏影》中的意象皆清雅典丽。这些意象的呈现源自于此词用典的高妙。此词中的意象“翠禽”“修竹”“佩环”“蛾绿”“金屋”等都是用典,一连使用了五个美女的典故,使这首词带上了几分清雅秀气。这些美丽的意象在重新加工后又变得朦胧,使词具有含蓄典丽的特征。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是对杜甫诗《佳人》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化用。姜夔将这句诗拆解成“篱角”“黄昏”“修竹”等意象,将梅花比喻成佳人,又用佳人来喻自己,并着意渲染了梅花所处环境的孤寂凄清,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客里”怀人的孤寂惆怅之情,使词的清雅之中又透出含蓄朦胧之感。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明写人幻化为花的艺术境界。下面又借昭君出塞远嫁番邦的典故来抒写人孤寂惆怅的心情。“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借南朝武帝女儿寿阳公主午睡时梅花飘落眉心留下的花瓣印,宫女争相效仿,称为“梅花妆”的故事,喻往事美好,令人难忘。

《暗香》《疏影》都是广为传颂的咏梅名作。“梅”本身象征着一种高洁孤清的精神内韵,是一种傲雪独立的意象。在咏梅时,又着意选择一些清冷幽寂或清雅典丽的意象入词,使这些意象与“梅”,与词人的心灵浑融一体,一个清澄的境界便呈现于眼前了。

(四)思清

张炎在《词源·杂论》中谈道:“音律所当考究,辞章先宜精思。俟语句妥溜,然后正之音谱,二者得兼,则可造极玄之域。”姜夔擅长自度曲,与柳永、周邦彦的因声制曲不同,他的自度曲是先作词后谱曲。他在《长亭怨慢》小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先作词再制曲,音乐的节奏更能体现词人情感的律动。姜夔不但精思,而且巧妙不露痕迹,虚处传神,使其词又有文思清的特点。

贺裳的《皱水轩词荃》在《姜张咏蟋蟀词》一则中称赞《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的构思说:“蟋蟀无可言而言听蟋蟀者,正姚铉所谓‘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这首词将蟋蟀与听蟋蟀者层层夹写,抒发了由蟋蟀鸣声引起的种种感受与联想,首句呼应词序,以一“愁”字笼罩全篇,定下基调。词中以私语声、机杼声、暗雨声、砧杵声来映衬若即若离的蟋蟀鸣声,引发无眠思妇闻虫声而产生的强烈孤寂感与难以尽诉的忧愁暗恨。结拍以“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由眼前景引到《蟋蟀吟》乐曲,给人余音绕梁之感。此词章法历来为人称道,张炎《词源》强调作词:“最是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并举此篇作为范例,赞其曲意不断。《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宛如一首忧郁动人的夜曲,体现姜词之“思清”。

二、空

清空与质实的本质区别,恰如夏承焘校注“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所云:“张炎举出姜夔、吴文英两家词作具体对比,大抵张炎所谓清空的词是要能摄取事物神理而遗其外貌;质实的词是写得典雅奥博,但关于所写的对象,显得板滞。”所以,姜夔词之所以“清空”还在于其直接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以形写神的传统。写景不滞于景,咏物不拘于物,遗貌取神,从虚处落笔,于活处着意,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留下自由的想象空间,从而使词有虚活灵动之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一)写景而不尚形似

姜夔写景不刻意描摹,不尚形似,甚至以情语入景语,实景虚写,浓情淡写,词境于鲜明上虽略有不足,但朦胧淡远,耐人寻味,却也别具一格,来看一首《点绛唇·丁末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是写景名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清”以人凄清愁苦的情态写下雨时云雾缭绕的山容。“商略”则以人低语的情状写出山峰的动态,使人仿佛有“青山欲共高人语”(辛弃疾《菩萨蛮》)的感觉。“清苦”和“商略”皆是以情语入景语,虽别有韵致却也缺乏可感性。正如王国维所说:“虽格调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⑤然而正是这种朦胧淡远的韵味才使其词有了“空”的特色。试看吴文英写景词《高阳台》的起首几句:“宫粉雕痕,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虽也是写即目所见,但刻意雕琢,使眼前景色显得板滞而无灵动之趣。

写景不尚形似,还在于景中寓情。姜夔一生倾慕晚唐诗人陆龟蒙,此词写景抒情写出了对陆龟蒙的怀念之情。开头“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以燕雁自喻漂泊无定的生活,同时又表现出淡泊、自然的人生态度。“今何许”之句抒发人世沧桑之慨。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称:“无穷哀感,都在虚处。”⑥其实就全词来说也是如此,又说“通首只字眼前景物”,其实写景看似写实,但实中有虚,每句中都蕴含着感情,而这种感情又始终欲吐不吐,情在言外,所以引人遐思,韵味悠长。

(二)抒情而不直白

张炎在《词源·赋情》一节中说:“景中带情,而存骚雅……若能屏去浮艳,乐而不淫,是亦汉、魏乐府之遗意。”又在《杂论》中说:“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雅正之音。”此说表明:抒情当情在景中,情景交融从而使之含蓄蕴藉;抒情也当情深意切而又乐而不淫,不失雅正之音。

姜夔作词便是如此。同样是写离情别绪,《长亭怨慢》写道:“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蒲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借柳抒情,以“阅人多矣”的柳树见证离别之情,把深情寄寓在景中,层层转折,行曲萦回,却不肯一语道破。全不似柳永词径直抒情,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采莲令》)

抒写离别之情,虽也怅恨无限,但无论是“执手”还是“伫立”,无论是“相看泪眼”还是“无言有泪”,都是直抒胸臆,直绘离别场景,直白显露而失含蕴深沉。

姜夔抒情,情感朦胧而不直白,在意象的跳跃中隐晦不明,让人很难准确、直接地把握,其根本原因在于无论是写炽热的恋情,还是将身世之感、国事之悲寓于词中,人与情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是其词具有“空”之特色的表现。同样是感慨兴亡,辛派词人张孝祥在《六州歌头》上阕描写淮河岸边武备不修、凄凉冷落的景象,对中原长期遭受践踏的现实,表现了极其愤恨的感情,而对敌骑的骄纵猖獗、不忘窥视江南的情况,则深感忧虑和惊叹。下阕通过爱国志士的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主和者的种种丑行,中原父老“南望”的急切心情,更沉痛地抒发出“忠愤气填膺”的爱国情怀。写景抒情,都用直笔,并无含蓄,但由于情真意切,披肝沥胆,而能感人肺腑。据宋无名氏《朝野遗记》载:张孝祥“在建康留守席上作《六州歌关》,张魏公(张浚)读之,罢席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说这首词“淋漓通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在家国多难之时,这更是振奋人心的一首词。

看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这天的黄昏,姜夔满面风尘地来到“淮左名都”的扬州。用“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写昔日的名胜繁华,以此衬出扬州在遭受金人的蹂躏和践踏之后今日的荒凉之景。此时此景,姜夔仅用“废池乔木,犹言厌兵”来含蓄地表达伤时念乱之感,凄悲之情中是一个江湖游士、落魄文人在国家衰乱之时的无奈之情。而张孝祥在《六州歌头》上片写眼前的现实:“弦歌地,亦膻腥”是一幅浸染着民族血泪的伤心触目的生活图景。用“直陈其事”的赋体,句句不离对侵略者罪恶的控诉,不离对投降派所造成的恶果的指责。姜词却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来写对今日扬州唯见一轮冷月摇荡波心、箫声寂然。看那繁华风飘云散,心底缓缓升起了一缕淡淡的凄凉感伤。正如陈廷焯评“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人自不察耳”。

(三)咏物而能超物

张炎在《词源·咏物》一节中说:“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从联密,用事合题……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

姜夔的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他常将人生的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既空灵蕴藉,又寄托遥深。咏荷花之作《念奴娇·闹红一舸》,描写泛舟荷池的景象以及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作者以“水佩风裳”比喻荷花,又把荷花比作略带醉意、含情微笑的美人,充满了诗情画意。词人不说自己因赏花引发诗兴,却说荷花“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实为奇思妙想。“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二句化用李璟词意:“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以荷花将要凋谢喻人终将迟暮,暗寓自伤身世之意。此词咏荷花不留滞于物,不重形似,而着重表现它不凡的韵致以及寄寓自己身世之感,“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又如其《齐天乐》咏蟋蟀,全词充满着“一声声更苦”的“哀音”,渗透着词人自我凄凉身世的感受,咏梅名作《暗香》也当有怀人之意,不过怀人的伤感中也包含着自我零落的悲哀。

咏物而能超物,使意在物中,物中含意。所谓不离不即,似而不似,便是咏物的意趣,也是“空”之特色。

三、结语

词以婉约为正宗,“婉约”这一审美形态属于阴柔的范畴。“清空”整体上可归入阴柔之美,但又是阴柔之美诸多形态中的特定形态:境界清,不着迹象不滞于物,摄取事物的事理而遗其形貌。清空之美在于它是一种更纯粹的文人抒情雅词,在于它与现实保持距离而虚化灵动。姜夔因其词具有清空之美而成为宋词豪放派、婉约派以外的另一种独特风格的大词家。

①〔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54页。

② 〔清〕黄图铋:《看山阁闲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8页。

③〔清〕刘熙载:《艺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24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④ 〔宋〕张炎:《词源注》,夏承焘校注:乐府指迷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⑤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⑥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猜你喜欢
张炎姜夔清空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用于遥感影像亮度均衡的亮度补偿方法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一片凄凉载愁去
其实我也很优秀
陆明君
很萌!熊孩子清空7万元购物车
定调之功:论张炎的当世接受
清空你的购物车是我的温柔
姜夔,你咋这么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