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五味》的烟火气与诗意

2023-09-28 05:02钟玉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江苏苏州215104
名作欣赏 2023年17期
关键词:烟火汪曾祺诗意

⊙钟玉琴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在中国,如果要评选一个最有烟火气的地方,毫无疑问,菜市场会是当之无愧的首选,有人甚至认为如果一个人稍稍有点想不开,可以把他带到菜市场,看看红彤彤的番茄、绿油油的蔬菜,他会很快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确实,此种说法不无道理。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就曾说过类似的话:“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从汪老的话里,我们可以感到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就是我们平常经常提到的烟火气,还能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

汪曾祺的散文《五味》里,就有着这种烟火气。烟火气,搜索百度百科,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烧煮食物的气味;二是指尘世庸俗之气。散本文的烟火气是指汪曾祺的散文内容接地气,蕴含的情感和普通人的情感相吻合;同时这篇文章提到了很多文化名人,文章的寓意、情感和语言又蕴含诗意。

人们常说知人论世,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作者其人。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1920 年出生,1950 年正式调入北京工作,他人生的前三十年阅历颇丰,曾经在西南联大上过学,也在中学教过书,还在历史博物馆担任过办事员。三十岁后工作、生活相对稳定,在北京的日子居多。他是小说家,也是散文家和戏剧家,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多才多艺,书画作品也颇为有名,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位士大夫还喜欢买菜做饭,观赏花草,爱用家乡菜招待从家乡来北京看他的老乡,甚至制作出汪曾祺家宴菜单。他的散文特别是一批写美食的散文,语言通俗,内容易懂,非常接地气。

一、《五味》中的烟火气赏析

(一)写作内容上的烟火气

笔者曾经在学校做过一个调查,问学生最喜欢第五册语文书中的哪一篇课文,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五味》,喜欢的原因大多都是看得懂、生活中常见。换句话说,学生们其实也在说这篇散文比较有烟火气。古人云:“食色,性也。”我们也常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吃饱穿暖是人们最基本的现实需求,因而人们对有关写饮食的文章也颇为喜爱。

《五味》一共写了近四十种菜,都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经常接触到的,有山西的酸菜,云南傣族的酸笋炖鸡,无锡的炒鳝糊,四川的夹沙肉,北方的苣荬菜,贵州的鱼腥草,四川的麻婆豆腐、干煸牛肉丝,浙东的咸鱼、咸菜,长沙的臭豆腐,江苏高邮的臭苋菜杆,等等。这些菜从“酸”写起,囊括了酸甜苦辣咸臭腥等多种味道,学生阅读时,如果读到自己喜欢的菜出现在文章中,大多都会心一笑,读到苏州菜甜,他们可能不太明了,因为现在全国的菜系融合较多,江南的孩子也多能吃辣。同学们读到麻婆豆腐、麻辣烫等,也觉得跟自己很是接近。

《五味》写的事情大多是日常小事,比如写酸,文章第一句话就是“山西人真能吃醋!”特意在句末加了感叹号。并回忆自己有一年快过春节时去太原,看到太原的油盐店都贴出“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的告示,把日常琐事写入文章,以此印证山西人喜欢吃酸的东西,生活气息浓厚,烟火气十足。

(二)作者情感上的烟火气

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可能与他身上有士大夫的审美、学识、情趣有关,但这位士大夫并不处在高高的庙堂之上,而是一位平民化的士大夫,感情偏向普通老百姓。比如下面的一段:

广东人爱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好嘢!”

广东人爱吃甜食,特别是用白薯切块熬汤,在作者眼里,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值得广东同学连声称赞,文章通过写作者的疑惑来衬托广东人爱吃甜食这一习惯,让许多普通的不太爱吃甜食的读者跟着作者一起疑惑,进而莞尔,烟火气浓烈。

写“臭”的时候,作者写了北京王致和的臭豆腐,觉得“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而且价钱太贵,一百块一瓶,“成了奢侈品了”。他提出了具有烟火气的平民化建议,“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五块足矣”。言下之意是这样装可以便宜不少,让臭豆腐回归到平民食品的行列中。

(4)加强水功能区水量、水生态目标确定和水功能区调整相关技术规范研究,为完善水功能区划体系提供技术支撑。组织修订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研究水功能区动态纳污能力核定,开展流域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成果的复核修订,按行政区提出更明确的限排总量意见,推动限排总量落实。

(三)文章语言中的烟火气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大部分属于大白话。比如写几个山西人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看得“邻座的客人直瞪眼”,这样口语化的叙述文字,通俗,简洁,却传神,让读者在具有烟火气的文字中领略了山西人爱吃酸、喜食醋的特点。

写“辣”时,作者这样写:“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之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这段文字可以说是全文最有烟火气的,作者青年时期和几位贵州同学直接把青辣椒放在火上烧,相当于是烤了烤,然后用盐水蘸蘸就下酒了,作者的吃辣因此而练了出来,后来还吃过朝天椒、野山椒等比青辣椒更辣的辣椒。烤辣椒,“不在话下”,等等可不就是烟火气十足的做派和文字么?在这样娓娓道来的烟火气很足的文字中,我们见识了作者的吃辣功夫。

写“臭”时,作者称赞“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在北京待久了,扬州人汪曾祺入乡随俗,也吃惯了用大白菜熬的汤,并用臭豆腐伴着煎饼吃,还由衷地赞一句:好饭。文章的烟火气从这些平实的文字中呼之欲出,生活的好滋味也被作者和读者咂摸出来。

二、《五味》中的诗意赏析

从写作内容、作者情感、语言特色等方面来说,《五味》确实有一股烟火气,把平常的琐碎事情、普通的家常菜以及酸甜苦辣咸臭腥各种味道写入文章。但细品《五味》,我们还会发现它除了有浓浓烟火气以外,其实还有着淡淡诗意。文章的诗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领悟。

(一)文人入文,平添诗意

作者阅历丰富,朋友众多,这些朋友中有很多都是我国的文化名人,这些文人进入文章,给《五味》平添了一份书卷气和诗意。

文章第一部分写作者和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南宁,到外面吃饭时,贾平凹进门就喊老友面,所谓老友面是指酸笋肉丝汆汤下面,别具特色的叫法让读者记住了这种面,也领略了大作家的平易近人。

文章第五部分写到湖北菜并不咸,但作为湖北人的闻一多先生却嫌云南蒙自的菜太淡,以此印证口味不但与地域有关,还“与个人的性格习惯有关”。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民主战士,对一般读者来说,这是一位需要仰望的传说中的大人物、大诗人,而他却是作者的朋友,很自然地出现在了作者的文章中,也就平添了几许诗意。

(二)文章寓意中的诗意

《五味》不仅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臭腥等味道,还指多姿多彩的五味生活。《五味》着重写饮食,写到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从各地的饮食习惯可以窥见各地的风土人情。文章写到在山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母亲会先问男方有几口酸菜缸,因为酸菜缸的多少体现了家底的厚薄。在全国都吃再制精盐的情况下,四川人腌咸菜还在坚持用自贡产的井盐,这是四川人对传统的坚持,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

我们现在与熟人寒暄,常用的词汇除了“你好”以外,频次最高的估计还是“吃了吗?”在我国这样崇尚“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在具体的食物和菜品中,读者能发现的不单单是美味或营养,还有味蕾的感觉、历史的更迭和家国的想象,饮食的内涵被不断扩展。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把握住了这些元素才大获成功。汪曾祺所写的饮食也是如此,它们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与作者对故乡的记忆以及文化脉络、人格气质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切都统一于“五味”。文章不啻一幅中国的饮食地图,读者从饮食中见到了各地的习俗,也品味了五味的生活。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饮食,饮食是众多可以象征多元中国的事物中比较灵动的元素,具有代表性和可辨性。文章写饮食,也就是写中国,五味生活也即五味中国,文章在平淡中见家国情怀,蕴含了淡淡诗意。

(三)文章情感上的诗意

文章在写“甜”的时候,写到作者家里曾有个六十多岁的保姆,是河北正定乡下的,她还有个八十几岁的婆婆,保姆回乡探亲时称了两斤白糖,说婆婆爱喝白糖水。我们可以从这件小事品出生活的滋味,当时乡下穷,没有什么吃的,白糖水就是好东西或者营养品了。从这可以看出保姆身上蕴含的美感和诗意,她孝顺婆婆,能体会婆婆的不容易,把婆婆的喜好放在心上,通过写婆婆的口味,写保姆的孝心和爱心。

写“苦”的时候,作者叙述了一件小事。有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到作者所在的京剧团学戏,她妈妈路途迢迢给她寄来了一包折耳根,也就是俗称的鱼腥草,女演员让作者尝了几根,作者却忍受不了这股强烈的鱼腥味。很多人对鱼腥草的味道很不待见,就像作者招架不住鱼腥草的味道一样,但在年轻女演员看来,这不但是家乡的美味,更是母亲的心意,可以慰她乡愁,减轻她的思乡之苦。我们从“路远迢迢”四字中,便可感受到母亲对女儿的殷殷情意,也能感受到亲情之浓,人情之诗意。

(四)文章结构多变,语言有诗意

初读《五味》,有人可能会觉得像流水账,但细读就会发现,文章结构多变,语言有诗意。写完酸甜苦辣咸臭腥以后,作者在最后一段来一句“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这句话让人眼前一亮,先分后总,卒章显志,既抒发作者对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的赞美之情,又对全文起着收缩、总结作用,把文章内容熔铸为一个有机整体。分写各种味道时,手法也各有不同:文章写“酸”是从两个镜头写起的,中间插入小故事;写“甜”,则先比较苏州、无锡的不同,再插入小故事;最后写的“臭”,是从比较、提出问题写起的,“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国家的人爱吃臭”,接着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描写臭卤和臭苋菜杆的制作。可见文章写法灵活多变,变化的诗意隐含其中。

散文语言有诗意,还表现在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以及文言句子的运用等方面。比如:“周作人说他的家乡整年吃咸极了的咸菜和咸极了的咸鱼。浙东人确是吃得很咸。有个同学,是台州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掰开包子就往里倒酱油。”长句表意丰富周密,结构严谨;短句快节奏,读来轻快、活跃、急促。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使得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来朗朗上口。上面的句子第一句是个长句,层次丰富,既交代了对象是周作人,又交代了地点是其家乡,时间是整年,具体内容是吃咸菜和咸鱼,从“有个同学”开始是短句,文章用多变的句式写出了浙东人的口味比较咸。

文章还做到了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一般来说,整句形式整齐,音节匀称,读起来比较有韵律,又能增强语势,散句结构各不相同,形式灵活多变。整句、散句交错使用,能使语言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比如“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一碗汤粉,放三四丝辣椒就辣得不行”,“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是整句,后半句是散句,“嫩、鲜、辣”中突出了一个“辣”字。在写“咸”时,文章提到“中国人过去对吃盐很讲究,如桃花盐、水晶盐,吴盐胜雪”。这个句子前半句是散句,后半句是整句,对古人吃的各种盐进行解释,用桃花、水晶、雪来形容盐,既有整散句结合使用的诗意,又有中国文字本身体现出来的美丽诗意。

文章还用了“雁北尤甚”“价颇昂”“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汆汤下面也”等文言句子,这些语句使文章显得典雅、精炼、有韵味、有诗意。

三、结语

初读《五味》,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篇充满烟火气的写饮食的散文,细品《五味》后,你会觉得这又是一篇蕴含诗意的散文,它的诗意体现在文人入文及其寓意、情感和语言诸方面。

猜你喜欢
烟火汪曾祺诗意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诗意地栖居
咸菜慈姑汤
Fun in Spring Festival
冬日浪漫
烟火镇的盛典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烟火镇的盛典
被耽搁的诗意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