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为妙,近取诸身
——论孙过庭《书谱》中自然观的体现

2023-09-28 05:02张新宇新疆艺术学院乌鲁木齐830049
名作欣赏 2023年17期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蔡邕

⊙张新宇[新疆艺术学院,乌鲁木齐 830049 ]

一、引言

《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理论著作,其文涉猎书学的多个方面,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书法艺术创作的规律,建立了全新的艺术审美风尚;其书深得二王笔法,笔力遒劲,妍美俊逸,全文3700 余字,被誉为世人学习草书的绝佳范本。

如果对笔法的运用还不完备,对其中的奥妙还不够了解,那就去向大自然学习吧,大自然会给你答案的。蔡邕曰:“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①蔡邕是汉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九势》中提出了“书肇于自然”的观点。蔡邕认为书法源于自然,取法于自然。“书”在古代不仅有书法的意思,还可以指文字。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文字的产生源于自然,指出了中国文字的象形特征。崔瑗的《草书势》是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第一部书法理论著作。崔瑗在《草书势》中最早提出了“观其法象”的思想,即强调了草书的态势,明确了书法的抽象性与形态美。“法象”一词可理解为自然界中存在的世事万物。浩瀚无垠的自然界是书法的艺术根源。书法是表现汉字书写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书法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需融入书写者个人的主观情感,因而书法也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呈现形式,书法学习需师法自然、表现自然并与时俱进。

二、孙过庭书法审美的自然观

(一)师法自然

至晚岁,颜太师真卿以怀素为同学邬兵曹弟子,问之曰:“夫草书书于师授之外,须自得之,张长史睹孤蓬、惊沙之外,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始得低昂回翔 之状。未知邬兵曹有之乎?”怀素对曰:“思古钗脚,为草书竖牵之极。”颜公于是徜徉而笑。经数月不言其书。怀素又辞之去。颜公曰:“师竖牵学古钗脚,何如屋漏痕?”素抱颜公脚唱贼,久之。颜公徐问之曰:“师亦有自得乎?”对曰:“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②

怀素与颜真卿这番对于草书的精彩讨论出自唐代陆羽所著的《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屋漏痕”一词正是出自此文。颜真卿晚年时得知怀素是其同窗邬彤的弟子,便与怀素展开了以上对话。颜真卿认为草书学习除了老师的传道授业外,还需自我领悟,张旭的草书便是看到了孤独的蓬草、惊动的沙砾、公孙大娘舞剑之后有所感悟,开始有了起伏往返的形态。邬彤的竖画牵引模仿古代发钗的尾端,与破屋的墙壁上雨水渗漏的痕迹相似。怀素也有自己的心得,他常常观察夏日的云朵,云朵时常出现形态各异的峰峦状,故怀素常常师法于它,夏日的云朵随风而布,没有固定的形态,似飞鸟冲出树林,蛇受惊钻入草丛,又似墙壁裂开的纹路,都是自然中的风趣。“屋漏痕”正是书家留心观察自然生活,师法于自然,进而从自然生活中体悟出的一种用笔方式。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怀素观“夏日奇峰”,黄庭坚见“长年荡桨”,以及“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等,都是大自然对于书法用笔的启示。

笔法是历代书家一直关注追寻的命题,唐代之前,笔法传承有序。在历代流传下来的书学文献记载中,存在着各种笔法传授谱系的版本,而蔡邕是公认的笔法传授的鼻祖,那蔡邕的笔法体系又是从何得来的呢?相传蔡邕的笔法得之于神人,即所谓的“笔法神授”。张彦远在其所著的《法书要录》第一卷《传授笔法人名》中谈及了蔡邕笔法的来源与传授——“蔡邕授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但并未明确表明“神人”于何地何时向蔡邕传授了何种笔法。在此文中,张彦远还记述了书史笔法次第传授的谱系,有蔡文姬、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羊欣、王僧虔、智永、虞世南、欧阳询、陆柬之、张彦远、张旭、李阳冰、徐浩、颜真卿等23 人,时至唐代,古代书法的笔法便是在这些人中传授的。

孙过庭不支持“笔法神授”的观点:

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③

孙过庭认为笔法也应师法自然。能否体现出书法的神妙,往往取决于书者,倘若书写者笔法还未能运用得周密得当,也还没有体会到技法的奥妙之处,那么就去观察包罗万象、变幻莫测的大自然吧,体察自然的各种事物,自然必定会给你答案的,让你在连绵起伏的笔势之中,能够发自内心地旁通点画的情趣,使书法更富神韵。

(二)表现自然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④

书法可以描绘出星汉灿烂、月升沧海的壮阔景象。这些景象是通过线条的组合幻化而成的,不同的用笔方式描绘出了浩如烟海的自然景象。有的线条似悬针垂露般奇异妍雅,有的似疾驰的闪电、坠落的石头般奇妙壮观,有的似鸿雁翩飞、猛兽受惊的殊姿,有的似鸾鸟起舞、惊蛇盘旋的妙态……书写时对毛笔施加提按、顿挫、使转等动作,展现出轻重、疏密、缓急的对比,从而呈现出书法势态与自然的神奇奥妙。书法对于自然的表现归根结底是对书法线条的形态与意趣的表现。

孙过庭特别强调“心智”在书法表现自然美的过程中的作用。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艺术创作的奇妙境界好似自然世界般浑然天成,并非由人力创造出来的,书法创作也应顺应自然规律。要想表现自然万物的形态,即“同自然之妙有”,并非简单地照猫画虎,这天地万物的美需要创作者通过毛笔展现出活力,需要创作者主观情感的真情流露。

上文提到,假使你对用笔的奥妙还未完全领悟,去观察自然吧,自然会使你旁通。那么为什么关注了自然就一定能旁通用笔之道呢?这里就体现了“心”的重要性。《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⑤纵使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自然奇观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也需用心感受、思考,才能参悟出书法用笔的道理,否则就如过眼云烟般转瞬即逝。心灵的感悟、智慧的思考融入充沛的情感形成了对于自然的联想,畅通的思路,加上娴熟的手法,心手相应,才能将书法形态与自然之物融为一体,从而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通过书法表现自然。

(三)与时俱进

自然界的事物瞬息万变,从属于人类社会的事物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万事万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此同时也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艺术创作者也应顺应书法发展的时代规律,顺其自然,与时俱进。

孙过庭在《书谱》的开篇对钟繇、张芝以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进行了一番评价,孙过庭极度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认为王羲之能够取诸家之长并诸体皆善,并以王羲之为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⑥

在评价汉魏以来钟、张、二王四位善书者的语境中,孙过庭首次提出了“古今”的概念。这段文字以评价者的观点出发,认为钟、张、二王四位书家纵然是古今最杰出的书家,但他们之间也仍有优劣之分,而评价的标准则为“古今”的时间顺序,评者认为“古质而今妍”,因而今不如古,妍美不如质朴。

孙过庭对这种观点持反对态度,孙过庭认为质朴和妍美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和变化的。事物在诞生成形之初总是朴素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成熟之后自然会变得精妙妍美。就如同文字起初只是单纯地被用来记录语言一样,而后随着文字系统的完备,加之人们对于实用性的需求,出现了快写、简省,形成了新的书体,装饰性也是人们对于文字考虑的因素之一,春秋时期鸟虫篆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字的装饰意味的追求,相应地,也必定背离了文字起源之初质朴拙趣的面貌,但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轨迹。在继承中发展,是书法艺术在面对时代发展的洪流时所需面对的永恒命题。继承古人神貌,顺应时代趋势,又不流于时弊,是顺应书法发展的制胜法宝。学习书法要遵循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难免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与此同时,顺应时代,敢于革新,同时又不流于时俗的弊端,是书法学习的必由之路。

(四)复归自然

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⑦

人内心情感的表达,需要以语言为载体。《诗经》与《离骚》尽管体裁不同,但却寓意相近,与书法一样,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晴朗的天气会使人心情舒畅,阴天则会使人心情沉闷,这都是天地间的规律,那些学习王羲之书风的人,如果一味地注重书体本身,而忽略了王羲之在创作时的真实情感,理论违背了事实的规律,再追溯书法的本源,哪里有他们所说的体裁呢!

艺术来源于自然,孙过庭书法审美的自然观认识到了书法的本源。孙过庭在继承了汉代“书肇自然”“观其法象”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既失其情,理乖其实”的观点。四季气候的变迁,使得书家迸发出不同的情感,伴随着书写的过程,书家将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书法创作一旦失去了真情实感,书法也就失去了本源及支撑创作者进行创作的基础。显然,孙过庭的书学思想吸收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又有了新的发展。他强调情感的表达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并非刻意为之,对于书法创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创作者应注重对自身内在精神情感的把握。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既要顺应四季自然、岁月时光的变迁,也要注重创作者自身情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变化。这里孙过庭的自然观其实包括了四季变化与情感波动两个方面。孙过庭新的“自然观”新颖且深刻,突出了情感在书法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将其提升到了“自然”的高度,是他在继承汉人“书肇自然”基础上所创造出的新的理论。

蔡邕只谈及书法始于自然,由此确立了自然天地于书法创作中的地位,进而确立了人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人作为创作主体需要发挥“心智”的作用,加之熟练的技巧、充沛的情感,从而达到“心手双畅”的创作境界。这里所谓的熟练的技巧充满了主观色彩及相对性。在当下的那个瞬间,在书者的自我审美认知中,只要认为其技法运用已周,即可谓达到了“心手双畅”所需具备的“手”的条件。然而在此基础上,孙过庭又有新的认识。自然界的万物随时都处于变化之中,四季会变迁,情感也会起伏,人的审美认知自然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这里的改变则依赖于“心”的作用。当此时的技法水平满足不了自身的审美需求时,应该复归自然,重新投身于自然之中,让自然给予灵感,发现此前未曾发现的奥妙之处,加之用心感悟,融入情感,付诸实践,从而旁通其点画间的情趣。书法创作便是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

三、结语

孙过庭在《书谱》中阐述了其完整的书法审美的自然观,主要表现在“书之为妙,近取诸身”,书法要师法自然——“同自然之妙有”,要表现自然——“质以代兴,妍因俗易”,学习书法应与时俱进。并且孙过庭在继承汉代“书肇自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即失其情,理乖其实”的观点;提出要复归自然的观点,并强调了情感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

《书谱》在我国书法理论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兼具艺术价值、文学价值与理论价值。本文所关注的书法审美的自然观只是孙过庭美学思想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孙过庭在《书谱》中还谈及其在书法创作、书法鉴赏、书法发展、书法体式等诸多方面的看法,而这些内容之间也是融会贯通的,其美学思想应用于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孙过庭《书谱》中提出的众多思想已然成为书法艺术与书法创作的核心法则,为中国草书艺术及书法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① 〔汉〕蔡邕:《九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

② 〔唐〕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283页。

③④⑥⑦ 〔唐〕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30页,第125页,第124页,第129页。

⑤ 〔汉〕郑玄:《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5页。

猜你喜欢
孙过庭书谱蔡邕
飞白的创新
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与写法分析(二十七)
摘《书谱》孙过庭句
临帖孙过庭《书谱》
蔡邕听琴
孙过庭今译三
《书谱》(十五)
《书谱》(十七)
蔡文姬辨琴
蔡邕:“艺不压身”忽悠人